一位校友分享了网上流传的《意境最美的二十二首中国古诗词》一文,其中选出的所谓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婉约、哀怨派居多,词性柔美,遣句伤情。原本诗言志,词说情,美与不美,体会到何种程度,都与自己的心境相关。 即便是公认好作品,却何来最美之说? 譬如,陆游与唐婉唱和的《钗头凤》,在名单中列为第二十一、二十二首,互诉衷情,苦不能聚,这种意境,换到现代,是一个已婚妇女与前任的藕断丝连,身在曹营心在汉。美吗? 好吧,我们怪万恶的封建社会,是这种婚嫁不能自己的制度导致了有情人的分离。那么,并非只有陆游、唐婉是受害者,唐婉改嫁的丈夫、皇室后裔赵士程也是受害者。他娶了唐婉十年,唐婉心里一直有别人,即使慢慢接受了赵士程,命运却又安排她在沈园邂逅陆游。当时,赵士程还很大度地同意唐婉遣人送酒肴给陆游。陆游墙上题词,之后唐婉和应,同年秋便郁郁而终。 十年相对,仍未能让唐婉展现欢颜,这样的心胸,难道不比唐婉备受呵护还抱怨“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来得美吗? 当然,我们无从考证赵士程之人与事,世间情缘,也并非仅有爱就可以。爱是什么?卸下各种装饰,爱可能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可是,人性难测,绵绵无期的思念过程中,人们会做出很多事来。比如陆游仍然在母亲的授意下另娶王氏女为妻,生儿育女。 诗词的意境这种事,并不应该仅仅看着字面上来理解,还要结合作者当时当地的情境。古人诗词,要么言志要么关情。后者哀怨为主。要真找陆放翁意境美的诗词,愚见倒不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或“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秋》)这几句。 为什么闺情秋怨的诗词更容易传播,更受人喜爱?一是文人墨客琢磨来琢磨去,就是在平仄格律中如何用最贴切的字眼打动当权者或美女,字句优美才能有此功效。打动当权者无非要歌功颂德,表示忧国忧民的几个有好下场?打动美女,要体现出思念之深,牵挂之浓,所以“销魂”、“啼痕”、“别离”、“相思”等字眼是时不时要出现的。 我们看唐伯虎的《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是一阙相对出色的闺怨词,但,意境最美?见仁见智吧。 后来想想,也许人到中年,欣赏角度与年轻人不同。校园里的孩子们成日里还惦记着情与爱,功课之外,恋爱大过天,所以对这些描写闺怨的诗词比较容易入眼。而中年人,除了天凉好个秋之外,更多着眼于现实。 昨夜驱车去见两年未见的女友,她忙于事业,一路车马匆匆。现在聊天,可不会像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样,愁着他不爱我,我不爱他……我们现实得多。 现实可能是,世界没有那么美好,得与失没有那么重要,个人命运与家、国息息相关,秋风秋雨其实没有那么愁人,更愁人的是空气和水的质量…… 心情不同,所欣赏的意境也不同。窃以为,旷达比哀怨更能养一个人的精气神。众人在欣赏闺怨词的同时,多看看言志及抒理的诗词,更能让人感受人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的词句,读来更意味深长,境界高远。 所以,读纳兰容若的词,不如读苏、辛。 旷达的人,写旷达的词境,过旷达的人生。苏、辛不是没发过哀鸣,胸垒点墨还是更多在俗世凡尘与家国。若一味哀怨,到底落了下乘。 上个月填了两阙《一剪梅》,送给即将离开深圳,回归上海创业的范博士。 其一 北上南行两欢场,一肩诗囊,一肩衣囊! 湖畔薄酒诉离殇,抛去愁肠,换得衷肠。 云树之思阻且长,心之一方,人在一方。 漫道羁旅太寻常,风又何妨,雨又何妨? 其二 醉卧鹏城谁家郎,笑也疏狂,哭也疏狂。 逃禅悟道辩四方,道在一旁,佛在一旁。 词人哲匠皆同窗,养拙此乡,嬉游他乡。 友朋忘形名利场,一程山长,一程水长。 不敢说意境很好,只是不作哀鸣,看得开而已。 师兄范博士宣布要从深圳基地回归到上海基地,原因无他,家庭很重要。人人都如此,到了某个年纪,会蓦然发现,原先执着的东西不再重要,原先排序没那么靠前的,现在统统是心头肉。事业,不过是为了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设若因而阻碍了与家人共享天伦,获得诺贝尔奖却孤家寡人,又有什么用? 人生里那些缠缠绵绵的爱与恨,总是会过去的。哀怨一时就好了,哀怨一生,除了留下几行泪珠儿,几段伤心事,几句美到极处的伤心话告诉别人这世界你曾来过,又有何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