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专业知识(四)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8-30

清热药

比较药物的异同点:

石膏、知母 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然石膏为矿物药,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芦根、天花粉:同归肺胃经,均善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相异的是: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较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此外,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

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相异的是: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金银花、连翘:均归心肺,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对疮肿,无论初起兼表或热毒炽盛均可;对外感热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营、血均宜。

然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常用配伍及意义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虚热兼透散益阴;玉竹性平,功能滋阴生津而滋腻性小。两药相合,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泻下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芦荟、郁李仁、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黄与芒硝,京大戟与红大戟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熟悉火麻仁与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点。

4.掌握大黄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义。

概   述

1.含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功效:主能排出积滞、清热泻火、逐水退肿,兼能逐淤、杀虫。

3.分类及适应证:

①攻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泻火。

多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便秘者,还可用于实热证。

如:大黄、芒硝

②润下药: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缓泻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产后血亏、病后津液未复及失血病

大肠燥便秘。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能引起剧烈腹泻或兼能利尿的药物。孕妇忌用.

多用于水肿、膨胀、痰饮积聚、喘满证。

如: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巴豆。

4.注意事项:

①里实兼表证时,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补兼施。

②本类药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

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熟  悉  药

名 称

性味归经

功  效

主 治 病 证

注意事项

芦  荟

苦,寒

泻下,清肝,杀虫

①热结便秘,肝经实火。②小儿疳积,虫积腹痛。③癣疮(外用)。

番泻叶

甘、苦,寒

泻下导滞

缓下1.5-3g,攻下5-9g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郁李仁

辛、苦、甘平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①肠燥便秘。②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打碎生用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1.5~3g,散剂每次lg。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反甘草

红大戟

苦,寒。有小毒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1.5~3g,散剂每次lg。外用适量反甘草

牵牛子

苦,寒。有毒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①水肿,鼓胀,痰饮喘咳。②胃肠湿热积滞,大便秘结。③虫积腹痛。

畏巴豆

芫  花

辛、苦,温。有毒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寒痰咳喘。③头疮,白秃,顽癣,冻疮。

小结 相似药物比较:

大黄、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则均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等。

相异的是:大黄大苦大寒,泻热攻积力强,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此外,大黄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烫伤;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损伤。芒硝外用可回乳。

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

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相异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郁李仁则苦降散润,

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京大戟、红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又善消肿散结,治痈肿未溃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则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此外,醋制均可减其毒。

配伍:

大黄配芒硝: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大黄苦寒,功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祛风湿药

学习目标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2.掌握: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蕲蛇。

熟悉:稀签草、络石藤、桑枝、海风藤、川乌、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风藤、丝瓜络、伸筋草、鹿衔草、乌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羌活与独活,汉防己与木防己,五加皮与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海风藤与青风藤

4.掌握下列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独活配桑寄生

概  述

含义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

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

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

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

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使用注意  (1)痹证多属慢性疾患,需较长时间治疗,为服用方便,本类药可制成酒剂或丸散剂常服;

(2)本类药中的部分药物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常用药物

独  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肾、肝、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苦温燥,主归肾肝,兼归膀胱经,药力较羌活为缓。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功效】  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②表证夹湿。

③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配伍】  羌活配独活: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用量用法】  3~9g。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无风寒湿邪或气血虚者慎用。

威灵仙

【性味归经】  辛、咸,温。归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温通,走窜力强,既善祛风湿、通经络,为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又能消痰水、除骨鲠,为治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所常用。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

②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用量用法】  5~9g,治骨鲠可用30g。

【使用注意】  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宜慎用。

防  己

【来源】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等或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粉防己习称汉防己。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辛能散,苦寒清泄,既能祛风除湿止痛,又能利水消肿,尤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与广防己则长于祛风止痛。

【功效】  祛风湿,止痛,利水。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

②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5~9g。治水肿尿少宜用汉防己,治风湿痹痛宜用木防己或广防己。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故不宜大量内服,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

热者忌服。广防己含马兜铃酸,故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秦  艽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辛微寒,平和不燥,兼利二便。既善祛风湿、舒经络、止痹痛,又能退虚热、透表邪,还能导湿热从二便出而利胆退黄。虽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①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②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用量】  5~9g。

徐长卿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温通,功在肝胃,既善祛风,又善止痛,还能活血通络、止痒解毒。为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

【功效】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②跌打肿痛,风疹,湿疹,顽癣,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  3~9g,煎汤或浸酒服。研末服1—3g。不宜久煎。

木    瓜

【性味归经】  酸,温。归肝、脾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酸入肝,既益筋血而平肝舒筋,又生津止渴开胃;性温入脾,能祛湿和中。并具酸不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为治风湿痹证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功效】  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②湿浊中阻所致吐泻转筋。

③消化不良证。

【用量用法】  6-12g。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酸温,故阴虚腰膝酸痛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桑寄生

【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甘性平,主入肝肾。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而补肝肾、强筋骨,虽可治风湿痹痛,但以血虚或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者用之为佳。又能通过养血、补肝肾而固冲任安胎,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②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配伍】  独活配桑寄生: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

又能强筋骨。两药相合,既祛风寒湿,又能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用量】  9~20g。

五加皮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主入肝肾二经,既善祛风寒湿邪,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还能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

【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②肝肾不足所致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③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5—9g。

蕲  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性温有毒,主入肝经,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走窜力猛。功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

③麻风,顽癣,皮肤瘙痒。

④破伤风,急慢惊风。

【用量用法】  3—9g。研末服1~1.5g。

稀莶草

【性味】  辛、苦,寒。【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骨节疼痛。

②中风手足不遂。

③痈肿疮毒,湿疹瘙痒。

④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  9~15g。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

络石藤

【性味】  苦,微寒。  【功效】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1、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痈肿。

【用量】  6~15g。

桑  枝

【性味】  苦,平。  【功效】  祛风通络,利水。

【主治病证】  风湿痹痛,水肿,脚气浮肿。  【用量】  9~30g。

海风藤

【性味】  辛、苦,微温。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活血。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量】  5—9g。

川  乌

【性味】  辛、苦,热。有大毒。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③局部麻醉(外用)。

【用量用法】  1~3g。多用制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不宜过量或久服。反半夏、瓜蒌、天花

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雷公藤

【性味】  苦、辛,凉。有大毒。【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主治病证】①风湿痹证,拘挛疼痛。 ②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疥癣。

【用量用法】  3-9g,研粉每次0.5一lg。入汤剂,宜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毒剧,故内服宜慎,孕妇忌服,患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或白细胞减少症者慎服。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疱。

香加皮

【性味】  辛、苦,温。有毒。【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①风寒湿痹,腰膝酸软。②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  3~6g。【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故内服宜慎,不宜过量。

千年健

【性味】  苦、辛,温。【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清热药

比较药物的异同点:

石膏、知母 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然石膏为矿物药,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芦根、天花粉:同归肺胃经,均善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相异的是: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较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此外,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

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相异的是: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金银花、连翘:均归心肺,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对疮肿,无论初起兼表或热毒炽盛均可;对外感热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营、血均宜。

然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常用配伍及意义

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虚热兼透散益阴;玉竹性平,功能滋阴生津而滋腻性小。两药相合,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泻下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芦荟、郁李仁、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黄与芒硝,京大戟与红大戟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熟悉火麻仁与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点。

4.掌握大黄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义。

概   述

1.含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功效:主能排出积滞、清热泻火、逐水退肿,兼能逐淤、杀虫。

3.分类及适应证:

①攻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泻火。

多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便秘者,还可用于实热证。

如:大黄、芒硝

②润下药: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缓泻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产后血亏、病后津液未复及失血病

大肠燥便秘。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能引起剧烈腹泻或兼能利尿的药物。孕妇忌用.

多用于水肿、膨胀、痰饮积聚、喘满证。

如: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巴豆。

4.注意事项:

①里实兼表证时,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补兼施。

②本类药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

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用量用法】  4~9g。煎汤或泡酒服。

小    结

独活、羌活,同源于伞形科,而辛散苦燥温通,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但独活药力较缓,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羌活则作用强烈,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后脑)头痛及项背痛。

木防己、汉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治风湿热痹、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以祛风止痛为长,多用治风湿热痹关节肿痛;汉防己以利水消肿为长,多用治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温归肝肾经,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蘑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海风滕与清风藤:均善祛风湿通经络。但海风藤力稍缓;又兼活血,止跌打肿痛。清风藤力缓,治痹症无论寒热均可,又兼利小便,治水肿、脚气浮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