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中医缘17

 清茶清清 2013-08-30

第十七天、      欲医人先正己  大师姐阐风药

8月1日。

日子跨到8月份,意味着我们的离开进入了倒计时,最后一个星期,最后七天学习机会,好好把握!早晨来到药房后,依旧在背诵着《药性赋》:还真难背也!

 

小文到了,我依旧前去给她号脉,然后再给陈阿姨悬灸颈椎,这都成了我这几天例行的“公事”了,我带来的悬透灸条也用的差不多了,最后走之前还打算送一组(3根)给邹桥师兄和余老师。虽然很贵,一根的成本有100元,但是能帮助到病人还是很值得的咯。(还好我没花钱买,都是从师傅那里要的灸条,非常感谢师傅,祝成都冲和悬灸堂生意兴隆,悬灸济世,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折磨)。既然这里又提到了悬透灸,再给大家多讲一些关于我们悬透灸术的内容吧:

 

悬透灸术不仅仅只有悬透灸一个技法,它是“灸、拔、烧、药、敷、擦、洗、熏”八种疗法的总称。通过多种疗法的综合使用祛除瘀血、寒湿和风邪,疏通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达到预防保健和治愈疾病的效果。围绕着这八种技法,形成了其三个独特的内容,即是“诊术”、“灸术”、“丹术”!

 

经络诊断之术是师祖们独创的病症诊断方法之一。诊断经络的目的是查明患者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通透状况,以及相关脏腑的情况。至于怎么诊断,在以后的文章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灸术以三支灸条为一组,采用“悬透灸术”技法,循人体全身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医治。又针对不同病症,分重点地综合进行灸治。通过阴火、阳火和玄火三种火力燃烧,把灸条的药力和热力深透入人体肌肤、经络、五脏六腑之中,以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三种灸条采用了独特的配方(是师傅家传秘方),药力很强劲,能够推动人体气血循经脉从上通到下、从前通到后,能够驱化全身瘀血、寒湿和风邪,疏通百脉。悬透灸条的温煦作用和穿透效力是我见过的最强的一种,有时甚至能达到化掉肿瘤包块的效果。

 

丹术即丹药之术,是悬透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治疗的必备用品,它是灸药、丹药、敷药、烧药、擦药、洗药、熏药七种药的总称。在灸治过程中,丹术须配合灸法使用,这些药都是独特的配方,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经验积累下来的。由于是秘方,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哪些药物组成,和炼制方法的呵!

   ……

   ……

 

中午忙完后,老师给我把脉,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为病人着想,这样的心是很好的,但也要考虑自己,先把自己的身体养好,正气养足,再去给病人灸。你现在这样是医人一百,损己一千。”听完老师的话,感到很惭愧!针灸治病是最耗人体精气神的了。所以,为医者,欲医人,先正己。自己还是好好练好老道长的《金刚功》吧!

 

《金刚功》是中国道教气体养生法之一,道长久练健身强体而长寿,历来都是道教内部单传,口传相授。今全真龙门派第21代掌门人张至顺老道长为了弘扬道教正规养生学,为百姓之健康,为文明之昌盛,毅然将自己70多年来的功法修得之精华公诸于世。我练着感觉很棒!在网络上有公布,现粘贴视频网站如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4MzcwNjE2.html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

 

下午没安排,我在住处休息到4点后来到药房,周哥,杨鑫,邹桥他们正在做散药:脱发散和胃炎散。我也加入进去帮他们筛选剪药。该胃炎散是余老师任之堂独创的,包括元胡、金果榄、海蛸、干姜、浙贝、黄连、黄芩、砂仁、白芨、苍术、瓦楞、代赭石等药。

 

《黄帝内经》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之后,下传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不仅如此,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也就是胃动力。所以胃失通降,不仅能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脘腹胀满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胃失通降,气机失调,胃就没有动力,没有热量去腐熟水谷,就会胃胀。动力不足则会出现西医学所说的胃排空延迟,食积在胃,停留时间太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胃粘膜的损害,久而久之产生胃炎。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会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余老师根据自己的升降法则和寒热相对法则,结合阴阳相对立又统一之“道”总结出任之堂的胃炎散方子,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历代以来许多医家都将仲景之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也是很有道理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来达到治疗效果。最后再补充一点,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现代生活快速节奏下,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之功。

 

接近旁晚老师告诉我们有极为重要的客人要来,丁香园中医版主开心豆爸朱老师一家人和福州泰和堂堂主罗老师,就叫两个人去火车站接待,我们得知有高人到访,各个兴头十足,所以一溜烟的全跑去火车站接客人了!

 

晚上是大师姐为大家讲授风药。(由于最近忙着学习考试复习,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整理,偷个懒,就原文把大师姐的讲授课件粘贴如下,希望大家谅解哈~)

 

一,为何使用风药?风药代表的是何种诊疗思路?

 

1,人身天地一切以阴阳五行为中心

阳:向上的、温热的、运动的

阴:向下的、寒冷的、静止的

五行:

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代表世间万物一种运动的规律、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五行代表的是一种运动,具有阳性特征

 

2,中医学说是以阴阳学说为根本。阴阳是人生立命之根本,阳为阴之根。

阳主动、主化气,无质而营运者为阳;有质而凝静者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阳能生阴,而阴不能生阳。

因此,阳是生命的标志(阴不具备这个意义)

 

3,什么是阳药?

辛温、升发/生发、疏通、宣通、灵动

什么是阴药?

苦寒、沉降、静止、滋腻、固守

 

因此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

        风药是阳药中最轻灵善动一类药物

         秉承肝木之性:善行,走而不守,轻悍性动

         人体阳气主动主生发的特性决定了一切治疗的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  
  以流通生发。

         即使使用补阴养液的药物,亦是以此目的为根本的。

         扶阳是指用阳药去调动人体之阳气,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温阳类药物。

因此,可以说中医传统的治疗原则是崇阳的

 

崇阳是中医本来传统

 

《素问》《生气通天论》主旋律是论述阳气,通篇没有离开这一主题。除了直接论述阳气的生理功能和阳气失常出现种种病理情况来说明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以外,还用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进一步阐明阳气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灵枢》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 。

《伤寒论》凡是热邪导致的后果,损伤的首先是阳气而不是阴液,其救治方法首先是温阳扶阳,让脏腑阳气生发气化而阴津液自生,而不是用厚味来填充阴血。比如:大汗亡阳 ,过汗伤阳,最明显的例子,如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又如第118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都是如此 。

 

二 、风药沿革

风药使用的演变

-- 自南北朝至明清前风药的应用甚为广泛,例如《小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局方》等医学主流著作,风药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金元时期的张完素、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都是善于应用风药的医学大家,李东垣尤擅长使用风药,这个时期的五积散、人参败毒散、防风通圣丸、益气聪明丸、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都是至今还在使用的著名方剂。

-- 由于清代中后期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学家在批评前人在温热病中滥用辛燥药物,以至于造成耗阴伤津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的摒弃了风药的传统用法,而在二十世纪前期 由“新中医”们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完全继承了温病学家的片面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医统编教材又全面继承了他们的观点,于是风药的历史地位和用法就完全不为今人所知了。

 

三、 治病须明确病位

表里上下阴阳 卫气营血

1,外邪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腠-经络-脏腑-骨髓,其中皮毛-肌腠-经络偏于外,脏腑-骨髓属里。

 

2,病邪所在层次不同,用药不能过其病所,引邪入里。如皮肤病,有邪在皮毛腠理,有脏腑受邪而表现在外;邪在皮腠不能使用入脏腑之药,引邪入里。尤其是内伤外感的治疗上用药分清表里(药效和速度)

 

《金匮要略》中有一句:“若人能养慎,则外邪无由而入腠理”。“养慎”告诉我们第一内养正气,第二外慎风寒邪气。

 

四、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长,本来就是中医的传统认识,可是由于近代以来受到西医病理学病原体学说的影响,中医六淫学说被看做是“假设概念”,而不为日益科学化的中医所重视,这也是风药逐渐失去用场的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学对于风邪致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1,外风-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邪犯人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汗出或不汗出、恶风、肢体疼痛。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流涕、咳嗽,痰浊等

风邪入腠理,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风邪伏于皮下,则可见到风疹,瘾疹。 时发时止,皮肤瘙痒

风邪中络,“邪中于络,肌肤不仁”。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

风邪中经,“邪中于经,即重不胜”。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 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

风善行而数变,易挟寒挟湿,风邪可以由表入里,化热伤阴

 

2,内风-内伤杂病之长

通常包括血燥生风,皮肤瘙痒,脱屑脱色,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王清任医林改错),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金匮要略》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五、可以用风药治疗的证型

风邪内陷 

风邪郁闭

情志抑郁

肝气郁结

经脉营卫气血郁滞    ——宣通发泄(阳药的特点)

肝胆郁热

伏热郁闭

跌打损伤

肢体疼痛麻木

湿盛泄泻

 

六、风药的作用

升提、升阳、胜湿、散火、疏肝、引经。

  七、风药包括哪些?

1,辛温

升麻、柴胡、荆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白芷、麻黄、桂枝 天麻 全虫 蜈蚣 乌蛇 海风藤 威灵仙 巴戟天

2,辛凉

薄荷,蝉蜕,葛根,升麻,菊花,桑叶,淡豆鼓,木贼,浮萍,牛蒡子,蔓荆子 钩藤 僵蚕 密蒙花 薄荷

3,辛平

柴胡、白蒺藜

 

罗列一下几种介绍:升麻、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麻黄、桂枝

 

升麻、柴胡

升提之性强

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

例如补中益气汤(黄芪15 炒白术5 人参3 当归3 升麻2 柴胡2 陈皮3)

 

川芎

最能走出窜,上达头部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辛温升浮。为肝胆心包血分中气药。故凡肝因风郁,而见腹痛胁痛血痢寒痹筋挛目泪,及痈疽一切等症 。气郁于血。则当行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行气必用芎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

 

麻黄

味辛微苦,性温。其功效归纳为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宣通卫气、开泄腠理、又能宣通肺气、开启气门、宣通经气、通利关节。

麻黄汤作发汗,作用于皮毛,人体最外层

 

桂枝

色红性温热,走血分,何以入卫祛风?

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通达营血温经散寒。桂枝并非直接发汗药物。人体出汗: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营血温阳,使得热气蒸腾而汗出,这样桂枝能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自然而消,这个过程叫解肌。所以桂枝通经脉以发其风邪称为祛风之品。作用于皮下肌肉层。

桂枝利关节、温通经脉为其体,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为其用。

善于宣肺,开表而入经络,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宣统,使风邪从汗而出。

 

羌活、独活

辛温芳香,入络止痛。

羌活:辛苦性温,味薄气雄,功专上升。散足太阳膀胱游风、头痛兼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羌活(专入膀胱兼入肝肾)。

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分。而不连及太阳经也。

但羌活性雄,善于行上 ;独活善于走下而达上。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

 

荆芥、防风

辛微温、平和

荆芥:散肝肌肤气分风邪仍兼血分疏泄,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善于走表。入肝经气分亦入肝经血分。

防风: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然亦能入脾胃二经,同补气药。则能取汗升举,风药润剂。不仅走表且开胸膈、祛上焦筋骨风邪 。

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

 

八、 风药的升降及药量

升降及药量的关系

1,药之升降:阳升阴降,四气者天之气,温热升,寒凉降,

五味者地之味,辛甘浮,苦酸咸沉。升降沉浮亦与药之质地、

重量相关,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2,风药性辛皆升,用量轻则走表,稍重则从胸膈升提,再重则

先降后升从下焦升提

 

3,慎斋所说的“后至者成功”是应用风药的一条原则,凡是分量大

的药物,上升最慢,最后能够推举诸分量小的风药上升达表,

达到疏风透邪的目的。

 

九、 谈谈邪陷

邪陷的几种情况

1, 风陷中焦:卫出于胃,营出于脾。脾胃气虚则风邪容易内陷。或恣意寒凉,损伤脾阳,泄泻而致气陷,风邪乘虚而入。———提出风邪

 

2, 风陷下焦:阴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导致白带,遗精,而使风邪内陷下焦血分,脉沉洪数——提出风邪。巴戟天和白蒺藜是提出下焦肝肾风邪的主要药物。

 

3, 阳陷:阳陷指的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心包相火下陷,君火离位。属于热证。——升阳散火,用补益脾胃佐以风药使伏火疏散,相火归于其本位。

 

十、 风药的慎用

1,对由于肝肾阴虚引起内风中风情况,要慎用风药。因此情

况下风药更添发散之力,易耗劫真阴。

2,脉细数慎用风药。脉细不仅为气虚,而且为脏阴之亏;数

为有热更为营液之耗,故脉细数的情况须慎用风药以免耗阴。

3,夏季虚证须慎用风药。夏季天热汗出多,中气本虚。本虚

之人须慎用风药,以免发散更耗真气 。

4,对气虚之人使用风药的同时为了顾护中气须同时使用黄

芪或者人参

5,春季虚证须慎用风药。因风药与春季皆为疏泄之气,慎用

风药以免疏泄太过。

 

 十一、区别风邪寒邪

风邪

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金匮要略》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卫分属阳,风邪多犯于卫。

经曰:身半以上风受之,身半以下湿受之也。

 

寒邪

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寒为阴邪,易袭阴位。营分为阴,寒邪多入于营分。《伤寒论》

经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湿饮)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也将是满满收获的一天,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中医缘18》之第十八天  罗道长风水学问 刘博士妇科传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