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毒马铃薯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可爱馆5799 2013-08-31

2013-03-28 20:03:31

 

马铃薯,又名土豆、地蛋、洋芋、山药蛋等,在我国广泛种植。近年来马铃薯面积增加迅速,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要发挥马铃薯的增产潜力,需尽量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须的光照、温度和水分的要求,掌握种植、病虫害防治、贮藏等方面的技术。

大棚种植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主要有三膜种植模式和两膜种植模式。二膜种植模式是指大拱棚内覆盖地膜进行种植,三膜种植模式是指在大拱棚和地膜之间再搭制小拱棚或二层膜进行种植。

一、选地

选择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于8.0)沙壤土或壤土。

2、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的地块为宜。

3、选择旱能灌、涝能排的地块。

二、拱棚的搭建

大拱棚的内茎宽度一般在612米之间,拱高1.82.6 米,每棚占地12亩,适当扩大每棚面积,可有利于保持棚温、提高马铃薯生长积温。大棚的拱架有钢结构、水泥结构、竹木质结构多种,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大拱棚应选择厚度0.060.12毫米的无滴膜,较薄的棚膜一般用一年,可保证有较好的透光度,促进马铃薯的早熟、提高产量,较厚的棚膜一般用23年,可节省种植成本。小拱棚的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宽度为23米。二层膜高度一般离大拱棚顶部3050厘米为宜,二层膜一般选择厚度为0.020.03毫米。

二、整地施肥

马铃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层中,因此冬前应深耕30厘米左右,冬耕晒垡,疏松土壤。深耕前每亩撒施有机肥(土杂肥,或腐熟的牲畜粪便)23方。

马铃薯生育期短,需肥量大,需集中施肥,化学肥料以底肥为主,播种前1520天造墒,结合旋耕可同时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50100公斤/亩。

  三、种薯准备

  1、种薯选择

  我国马铃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种薯感染病毒退化,退化的种薯大幅度减产,解决种薯感染病毒退化的唯一途径是种植脱毒种薯。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需要选用休眠期较短、植株较矮、结薯集中,适合食用、出口或间作套种的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荷兰七号、荷兰十五等。

  2、备种

1)单垄单行种植模式需种150175公斤/亩左右。

2)单垄双行种植模式需种175200公斤/亩左右。

  3、种薯存放

  购种后,在室内通风干燥的条件下摊晾种薯710天,然后存放于不低于24℃的环境下。

  4、切块

1)切块大小:一般薯块大小在3040克为宜,切块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切块愈大,则产量愈高,播种后,抗不良环境(旱、涝、病虫害)的能力强。

2)切块方法:切块最好在不低于1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切块时,先将种薯脐部切掉不用。将带顶芽50克以下的种薯,可自顶部纵切为二; 50克以上的大薯,应自基部顺螺旋状芽眼向顶部切块,到顶部时,纵切3~4块,可与基部切块分开存放,分别播种,可保证出苗整齐。 

3)切块存放:及时放于湿润、阴凉通风处摊晾7-8小时,温度不低于10℃。待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或播种。

4)切块注意事项:在切掉脐部的同时,观察种薯健康状况,淘汰带病种薯。切刀用高锰酸钾溶液或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切好的薯块应放置在纸箱或竹筐内,避免薯块直接放在地面或塑料薄膜上,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5、催芽

1)催芽的作用:催芽可缩短马铃薯出苗时间,同时可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大棚种植时,如茬口能衔接及时,可以不催芽直接播种。

2)催芽时间:播种前2025天切块后催芽。

3)催芽方法:分室外催芽与室内催芽两种,催芽温度1520℃为宜,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25℃。

①室外催芽,采用阳畦进行催芽,阳畦底部距地面40厘米。每300斤种薯约需阳畦2平方米,切块前3天整好阳畦,提前升温。薯块堆积厚度不能超20厘米,从阳畦北面倒入薯块,距阳畦南端40厘米不宜放置薯块,薯块上部盖草帘或沙子,喷洒适量温水,保持草帘或沙子潮湿即可(注意草帘应在畦外洒水,以防漏水烂种)。草帘上部盖薄膜。在催芽过程中,视草帘或沙子潮湿情况,可适量喷洒1-2次温水,以保持适宜的水分。15天后,分拣出芽长1厘米以上的薯块在阳畦内单独存放练芽,不再继续盖草帘。达不到标准的可继续催芽,20天后,揭开草帘见光练芽。

②室内催芽:如室内温度适宜,可在室内散射光下催芽,室内温度低时,可在塑料棚内催芽,将种薯排到棚内,上盖2-3厘米潮湿沙子,催芽过程中,及时检查,出芽12厘米后,轻轻扒出薯块,播前35天放于散射光下低温练芽。

4)薯块运输时使用筐或纸箱装运,切忌使用编织袋、麻袋等袋子,以免损伤薯芽。

5)为了防病,薯块可以用阿米西达、多菌灵等药剂掺滑石粉拌种,施用剂量按说明书;也可在播种后覆土前沟喷阿米西达进行消毒。

四、播种

1、播种时间: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即可播种,大拱棚三膜种植时,黄淮海地区一般12月份至1月初播种为宜。

2、播种深度:1012厘米。

3、播种密度:单垄单行种植模式,5000---5500/亩,行距65---70厘米,株距17---20厘米。

单垄双行种植模式,5500---6000/亩,大行距70---9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7---33厘米。

根据土壤、水肥等条件,选择适当的播种密度,能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大薯率。

4、起垄:

1)平地开沟,沟深5厘米;

2)播种,将催好芽的薯块按既定种植模式放入沟内,保持芽朝上;

3)沟内施氮磷钾含量各15的硫酸钾型复合肥50公斤/亩;

4)撒除虫剂(5%的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亩);

5)覆土起垄,垄高20--25厘米(偏粘性土壤垄高应不低于30厘米),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垄上肩宽40厘米,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垄上肩宽55厘米。

5、除草剂选择:33%二甲戊灵(施田补)5060ml/亩(按说明书使用)。

6、地膜覆盖:使用厚度0.006mm的地膜为宜(尤其是偏粘性土壤),盖膜时一定要拉紧拉实,两边用土压严。

7、在播种过程中,及时搭建二膜或小拱棚,以及时提高地温。

 五、田间管理

1、三膜种植时,在出苗前可根据土壤墒情,选择适当时机浇一次透水,以促使苗齐苗壮。浇水时应选择天气晴朗时进行,如一次不能浇透,可间隔1-2天再浇水一次,已达到浇透水的效果。

2、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团棵期及时剔苗,保持一株健壮株。

3、水肥管理:

1)视天气和土壤墒情,在幼苗期、发棵期,根据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开花、薯块膨大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浇水时一次水量不宜过大,以沟深2/3为准,切忌不宜大水漫灌过垄面,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产量。

2)浇水应在晴天中午进行,尽量避开雨天浇水,以防棚内湿度过大。浇水后一定要注意通风排湿,如棚内湿度过大,阴雨天也要通风排湿,晚疫病发生流行期,晚上可在棚内燃放百菌清烟雾剂。

注意遇倒春寒前浇水,可防冻害;收获前10--15天停止浇水,以利于收获。

3)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可适当喷施叶面肥。马铃薯团棵期,可根据生长情况随浇水每亩冲施氮肥2-3公斤,以促进马铃薯的茎叶生长。马铃薯现蕾后,地下块茎进入膨大期,应随浇水每亩冲施钾肥(硝酸钾)5-10公斤,以满足马铃薯膨大期对钾的需求。

4、棚温控制和放风

1)上午8-10点钟,棚内温度升到18℃就要放风,下午3点钟左右棚内温度14-16℃要关闭通风口。夜间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晚间可以不闭棚(注意防风)。棚内温度一般不能超过25℃,超过30℃棚温时,容易造成烧苗。

马铃薯受冻后,除及时浇水、防病和喷施叶面肥外,最主要的是控制好棚温。棚温达到15℃时应及时通风,使其不要超过25℃,杜绝捂棚提温的错误做法。

2)通风有顺风和逆风两种方式,顺风是指在上风头封闭,下风头开口;逆风也叫“过堂风”,是指上下风头都开口通风。前期气温低时一般采用顺风通风,后期温度上升、植株逐渐健壮,一般采用逆风通风。通风口的大小,要根据棚内气温和天气及时调节。

另外,通风时既要注意把没有通过风的地方轮换通风,又要注意大拱棚和二膜或小拱棚的结合。通风采用侧面中部通风为宜,可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马铃薯植株上,减少通风对通风口处马铃薯植株的伤害。

5、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晚疫病的防治,浇水前及时喷药进行预防。

1)晚疫病以预防为主:一旦晚疫病大面积发生,则很难有治疗效果。因此,马铃薯生长期要做好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时喷药,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2)晚疫病发生的预测预防:当48小时内的最低气温不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应及时喷保护剂,如大千等。一旦田间发现首发病株,立即摘掉病叶或拔除病株,就地深埋。同时要立即喷施药剂,第一遍要选用内吸治疗剂,如克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不同的药剂应交替喷施,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喷施药剂的次数视天气条件确定,一般每隔7天喷药一次(浇水前),喷3~4次。

3)常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

保护性杀菌剂有: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代森锰锌类(大生、新万生、喷克等)80%70%可湿性粉剂400500倍。

治疗兼保护性杀菌剂有: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六、收获

马铃薯的收获期有很大的伸缩性,应考虑成熟度、市场价值、天气等多种因素而定,一般情况在5月上旬前收获完毕。收获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采用竹筐或纸箱装运,以免掉皮破损,影响商品性。收获的马铃薯要及时覆盖,防止阳光照射,使马铃薯青头。更要避免阳光暴晒、雨淋,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和品质。

 七、结束语

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请大家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本技术仅供参考。

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

费乌瑞它马铃薯由荷兰引进,为鲜食、早熟和出口的马铃薯优良品种。生育期65天左右,在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山东等广大中原二季作区都有种植,而且在二季作区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并适合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山东滕州市种植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亩产量7000斤左右,拱棚种植亩收益8000元,露地种植亩收益5000元。近几年陕北地区引种栽培,表现出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等优点,较当地传统马铃薯品种早上市35-60天。

1特征特性

属早熟马铃薯品种,生育期6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65 cm左右,茎带紫褐色网状花纹;叶绿色,复叶大、下垂,叶缘有轻微波状;花冠蓝紫色、较大,有浆果;块茎长椭圆形,皮淡黄色,肉鲜黄色,表皮光滑,块茎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块茎对光敏感,植株抗Y病毒和卷叶病毒,对A病毒和癌肿病免疫;鲜薯干物质含量177%,淀粉含量124-14%,还原糖含量0-3%,粗蛋白含量155%,维生素C含量136 mgkg

2高产促控栽培要点

21精细整地,高畦栽培马铃薯是浅根作物,须根穿透力差,大多分布在30-40 cm深的土层,特别是早熟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种发达。所以,精细整地、深耕做高畦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生产中,应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块作栽培地,而且要深翻、耙碎整平,开深沟做高畦,畦高30 cm左右,宽80-100 cm,沟宽25 cm,防止积水。

22适期早播,覆膜垄栽采用覆膜早播技术是争取早上市、丰产增收的关键。早播也应掌握适宜播期,要根据各地气候情况和种薯发芽状态而定,使马铃薯出苗期刚刚避开当地终霜期,避免苗期遭受冻害,一般土壤10cm深处地温稳定在7-8℃时播种比较安全。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以 410日后始播为宜,南部丘陵区多在清明前后播种。播种时采用100 cm带型,7030规格(垄底宽70 cm,垄沟宽30 cm),风沙干旱地区垄不宜过高,保持15 cm即可,每垄种植2行马铃薯,按起垄、覆膜、打孔、播种、覆土或起垄、挖穴、播种、覆土、盖膜的顺序进行,保持行距50 cm,株距28-30 cm,播种深度10-15 cm,每667 m2保苗4 000-4 500株。

23整薯播种,合理密植生产实践证明,整薯播种是一项普遍增产的技术措施,它可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切刀传病,避免腐生菌侵入切面造成切块腐烂缺苗。另外,整薯催芽播种后出苗整齐,植株间结薯时期比较一致,生长的薯块大小整齐,商品薯率高。同时,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的植株抗逆性强,耐干旱,病害少,增产潜力大,有利于高产。但整薯播种的薯块不应太大,否则用种量大、成本高,一般用25 g左右的小种薯播种。播种前要催芽,催壮芽,促使根系早发育,促进植株生长,以达到高产目的。合理密植能协调个体与群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潜力,费乌瑞它马铃薯每667 m2定植4 000-4 500穴为宜。

24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其中需钾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较少。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多施农家肥,适施氮肥。氮肥施用要根据栽培地土壤肥力确定,不可盲目施用,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植株徒长,可把氮肥总量的23掺入农家肥中作基肥混合施用,留13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基肥施用。追肥要早施,特别是费乌瑞它早追肥可促进早结薯、早收获、早上市;晚追肥,则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或块茎膨大迟缓、晚熟等现象。追肥要在植株封垄以前结束。在块茎膨大期应进行中耕松土,并结合灌水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利于块茎膨大。淀粉积累期要少施用或不施用氮肥,以免茎叶贪青徒长。

      马铃薯二季作栽培晚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目前已成为马铃薯非常普遍的世界性的病害,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威胁很大,如防治措施不当,甚至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尤其是在马铃薯二季栽培地区,适合栽培的大部分为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弱,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面积损失,因此及时、恰当地防治晚疫病,对马铃薯二季栽培区尤为重要。

1晚疫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绿边缘,干燥时,病斑干枯,湿度较大时,叶背面产生白霉;病斑在叶柄和茎上呈黑色或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整株枯干;块茎感染病菌,呈褐色或黑色大块硬斑,微凹陷,感染晚疫病的薯块在储藏期间,普遍都会发生腐烂。

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温度在1825℃时,最易流行晚疫病。根据这一特征,二季作区秋季较易发生晚疫病,但近几年气候反常,春季发生晚疫病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2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病害,一旦发生并开始蔓延,就很难控制,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

2.1精选种薯,淘汰病薯

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带菌块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的可能。因此在种薯收获、储藏、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精选薯块,淘汰病薯,地上感染严重的种薯,需要药剂浸种(药剂选择见药剂防治部分),以切断病源。

2.2加厚培土层,防止薯块感病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注意加厚培土层,防止晚疫病源侵染薯块。如果地上部植株侵染晚疫病,在收获前收割病秧并清理出地块,地块暴晒两天后选择晴天收获,防止薯块与病菌接触。

2.3适时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取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二季栽培区以河南省为例,春季以5月中下旬6月上旬,秋季以9月中下旬10月上旬为晚疫病多发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每周进行一次喷药保护,连续进行两到三次,就能有效地预防晚疫病的流行。同时,要经常在田间观察,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装入袋中带出地块深埋,并在发病株周围地面以及3050米范围内进行重点药剂防治,整个地块进行普遍药剂防治。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较常用的有瑞毒霉(又称雷多米尔、甲霜灵)、瑞毒霉锰锌、喷克、代森锰锌等,可根据当地情况,各药剂使用说明,选择使用。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晚疫病的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因此在晚疫病已有发生,喷施药剂时,在喷叶面的同时,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药剂喷施,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马铃薯块茎生理病害识别与预防

一、块茎黑心病

1、症状:在茎中心部出现由黑色至蓝色的不规则花纹。缺氧严重时整个块茎都可能变黑。通常病组织与健康组织边界较明显。

2、原因:是块茎内部缺氧所引起的。在贮藏窖密封严实或薯堆过大时,都会由于内部供氧不足而发生此病。黑心病的出现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在较低的温度下,症状发展较慢。然而在0-2.5度又比在5度下发展快。另外在36-40度的0度的极端温度下,也都极易出现黑心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氢气不易迅速地通过组织进行扩散。

3、预防:主要是注意贮藏期间保持薯堆良好的通气性,并保持适宜的贮藏温度。

二、块茎空心病

1、症状:空心病多发生于块茎的髓部,外部无任何症状。一般大块茎出现空心现象。空心多呈星形放射状或扁心形,有时几个空洞连接起来。洞壁呈白色或棕褐色。在出现空心之前,欺组织呈水浸状或透明状。内部组织张力增大而引起开裂,原因是其中有些物质被转移其他部位所吸收。

2、原因:块茎膨大速度过快产生空心的基本原因。在块茎膨大期间肥水,使块茎急剧增大,大量吸收水分,淀粉再转化为糖,造成块茎膨大前期土壤干旱,后期突然浇水或降雨,也容易引起空心。钾肥施用不足也容易发生空心现象。

3、预防:主要是块茎膨大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要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注意培土 

三、块茎裂口

1、症状:收获时常常可看见有的块茎表面有一条或数条纵向裂痕,表面被愈合的周皮组织覆盖,这就是块茎裂口。裂口的宽窄长短不一,它是块茎迅速生长阶段,由于内部压力超过表皮的承受能力,而产生了裂缝,随着块茎的膨大,裂缝逐渐加宽。有时裂缝逐渐“长平”,收获时只见到“痕迹”。

2、原因:主要是土壤忽干忽湿,根茎在干旱时形成周皮,膨大速度慢,潮湿时植株吸水多,块茎膨大快而使周皮破裂。此外,膨大期土壤肥水偏大也易引起薯块外皮产生裂痕。

3、预防:主要是增施有机肥,保证土壤始终肥力均匀;同时要适时浇水,在块茎膨大期保证土壤有适宜的含水量,避免土壤干旱,还要保持土壤透气性好。

四、块茎畸形

1、症状:畸形块茎多是由于块茎发生2次膨大而形成的。畸形的类型有肿瘤块茎,即在块茎的芽眼部位突出,形成瘤状小薯;哑铃形块茎,即在靠近块茎顶部形成细脖;次生块茎,即在块茎上再形成块茎,在块茎上产生新的枝叶,链状二次生长,即块茎上长出匍匐茎再形成块茎。

2、原因:产生二次生长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出现等。凡是能引起块茎不能正常发育的外界条件,都能引起块茎产生畸形。品种不同,因二次生长引起的畸形表现也不同。在块茎生长期,由于高温干旱使块茎停止生长,甚至造成芽眼休眠。随后由于块茎已停止生长形成周皮,因而新吸收的养分就运到能够继续生长的部位,引起畸形生长。这些部位主要是芽眼、块茎顶端等处。

3、预防:主要是保持适宜的块茎膨大条件,即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适当深耕、注意中耕,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注意浇水。

       马铃薯田间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毒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加大行距,缩小株距,高垄深沟,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减轻发病。2、防治蚜病。马铃薯出苗后,立即喷药,防治蚜虫。3、药剂防治。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防病效果较好。

  环腐病: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茎缩短,叶色褐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黄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发现病株要及时消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防治地下害虫用480克/升稻诺乳油500800倍液。

蚜虫:2.5%万里旺1(2)稀释500倍,或10%薪生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2000倍、24%万灵水剂稀释500倍、3%啶虫脒乳油稀释800倍、30%农尔旺乳油稀释500800倍进行叶面喷雾。

  地老虎:主要危害幼苗,咬断近地面的茎基部,使植株死亡。防治方法:1、秋翻、秋耙,破坏其越冬场所,可杀死大量幼虫和卵,减少越冬基数。2、中耕灭虫。铲除地边、田埂边杂草。3、设置糖蜜诱杀器或黑光灯诱杀成虫。4、药剂防治:480克/升稻诺乳油500800倍液或30%农尔旺乳油(乙酰甲胺磷)500倍液。

马铃薯块茎蛾:选用无虫种薯,避免马铃薯与烟草等科作物长期连作。清洁田园,结合中耕培土,避免薯块外露招引成虫产卵为害。在为害世代成虫盛发期喷药,用4.5%绿福乳油10001500倍液或24%万灵水剂800倍液。

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感病叶面有黄褐色或黑色病斑,雨后或露水刚干时叶背有白霉。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清除;发病初期选用50%用功悬浮剂500倍液或64%田亮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黑胫病:最明显症状是茎基发黑,直到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并很快软化腐烂,极易拔出土面。纵剖病株,可见维管束明显变褐。一般重病株所结的薯,在收获前已在田里腐烂。防治方法:1、适当增加氮肥,合理灌水。2、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3、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杜绝侵染源。4、叶面喷洒0.1%硫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铜,能显著减轻黑胫病。

       马铃薯青枯病防治措施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可采取下列措施:

1.选用无病种薯。从外省调进的种薯播种前要留心挑选无病的作种用,切块时要特别注意,若发现其中有带菌种薯要立即剔除,并用75%酒精把切刀消毒后才可继续使用;

2.实行轮作。不可与茄科蔬菜或花生、大豆等作物连作或邻作;

3.采用小块健康种薯整薯播种,可避免切块造成侵染;

4.加强栽培控病措施,如清洁田园、翻晒土壤,适当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及磷钾肥,防止大水漫浇,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适量石灰以防细菌扩散;

5.药剂防治。药剂应作预防性喷浇,若田间已发现病株,施药效果就较差。可用下列药剂之一:(1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农抗;401500倍液;(3)络氨铜水剂500倍液;(4)增效链霉素水剂500倍液;(5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

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细菌可随病残体、田间其它感病寄主或带菌的肥料越冬,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上述越冬的菌源就成为明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初侵染源就是潜伏在轻病种薯内的细菌,可随着种薯的调运四处传播蔓延。播种带菌的种薯,出芽后随气温上升,细菌迅速增殖扩展,可引起种薯腐烂、幼芽枯死或中后期植株萎蔫。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土壤耕作和昆虫等,种薯切块时切刀也可以把病薯所带细菌传给健康的种薯块。高温高湿多雨是诱发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雨后转晴、温度达30-37摄氏度最有利于病害流行。其它如土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土壤偏酸或与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也较重。

      马铃薯施肥要点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的粮菜兼用作物,合理施肥是发挥马铃薯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了解马铃薯需肥特点、适宜栽培的土壤条件,是指导马铃薯生产进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

⑴需肥特点

马铃薯产量高、需肥多,每生产1000千克马铃薯块茎约需氮4 6千克、五氧化二磷1.52千克、氧化钾68千克,特别是需钾较多。所以马铃薯被认为钾营养型作物。钾可使植株生育健壮,增强抗倒伏、抗寒和抗病能力,还具有促进块茎内淀粉累积的作用。此外,马铃薯对钙的需要量也较多,吸收量约为钾素的1/4。钼、锰、硼等微量元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比较敏感的营养元素。

马铃薯的各个生育期,因生噬发育时期不同,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从发芽至幼苗期,由于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上苗小根系吸收能力弱,吸收养分较少,约占马铃薯一生吸收养分总量的25%左右;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由于茎叶大量生长和块茎迅速形成,吸收养分多,约占总养分量的50%以上;淀粉积累期因茎叶明显衰老,吸收量逐渐减少,只占25%

⑵适宜栽壤马铃薯的土壤

马铃薯要求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黑土、黑钙土栽培马铃薯为适宜,草甸土次之,盐碱土、白桨土则因土质瘠薄而坚硬,透气不良、排水不好、低湿队冷,极不适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宽,PH值在58的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但以微酸性、PH值在5.56.5的土壤为好。马铃薯抗盐碱能力弱,在盐碱土上易造成块茎粗皮和发生疮痂病,并降低淀粉含量。

⑶马铃薯施肥技术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所以合理增施粪肥,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

①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马粪、厩肥等。将其施入土壤中后,可不断发挥肥效,满足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厩肥必须是充分腐熟的优质肥料,以每公顷施3.75万千克为宜。施用时,可将基肥的2/3结合翻地施入土壤中,其余部分在播种时做种肥施用。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施有机肥时结合大量的炉灰渣施用,对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增加产量都良好效果。

②种肥。在增施基肥的基础上,于播种时沟施腐熟好的有机肥和化肥做种肥,对发芽期种薯中养分迅速地转化,供给幼芽和幼根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基肥剩余的1/3做种肥,开沟后滤施沟内或穴施于薯块上,达到集中施用的效果。磷肥做种肥能促进薯块中淀粉的转化。如过磷酸钙做种肥穴施,种薯中的淀粉在播种后20天转化为糖达9.3%,而不施种肥的只有1%。种肥以氮、磷配合施用,可提高氮的利用率。马铃薯是喜钾作物,用草木灰做种肥,效果较好。种肥用量以每公顷施用尿素37.5千克、过磷酸钙150225千克、草木灰375750千克为宜,或每公顷施磷酸二铵65千克。沟施或穴施均可。

③追肥。马铃薯的追肥,首先要以消灭三类苗为目的。若发现田间出现三类苗,应在幼苗期及早进行,于弱苗的根部,每穴施尿素2左右。追施时不要使肥料与植株接触,防止烧苗。

在施足基肥、种肥的情况下,幼苗生长健壮,苗色鲜绿,一般不需追肥;基肥、种肥施用量不足,苗色淡绿不新鲜、生长慢,应追氮肥;幼苗生长瘦弱,还应同时追施磷肥;发现幼苗茎纤细、节间伸长、有徒长现象时,应及时追施磷肥和钾肥。现蕾后,除土壤特别瘦的地块外,一般不必追肥,特别是不宜过多追施氮肥,防止地上部徒长,而影响块茎的生长。

马铃薯对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的肥效反应良好,由于马铃薯为喜铵和钙作物,碳酸氢铵为铵态氮肥,过磷酸钙中含有大量的钙。因此,最好将此类肥料施于马铃薯作物上。马铃薯是忌氯作物,为保证马铃薯的质量,最好不施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离子的化肥。

      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

一、马铃薯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

1、马铃薯的需肥特点研究资料表明,马铃薯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为214。可见,马铃薯对钾的需要量最大,对磷的需要量最小。其实,对氮、钾的需要量大,对磷的需要量少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的共同特点。

2、土壤的供肥特征: 广东属南方酸性土壤,其酸碱度(PH值)多在5.0-6.5之间,磷的有效性本来就较高。根据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的调查资料表明,广东的土壤主要特征是有效磷含量相当丰富而钙、镁则普遍缺乏

、肥料的理化特性氮肥、钾肥易挥发、流失,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会很快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动性差。磷肥的当年利用率一般只有15%左右,其余的磷多数被土壤吸附后,存留在土壤中,供下季或次年作物吸收利用。

二、习惯施肥方法及弊端

1、大量施用三个15(氮151515)的复合肥

根据广东土壤的现状,不需要施用太多的磷肥,就可以满足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施用三个15的复合肥,不仅会增加农户在肥料上的不必要投入,而且对马铃薯的品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磷素主要功能是增强作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旺盛,物质积累相应减少,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会随之降低。

2、中、微量元素施用量不足

有些地方往往只注重氮磷钾而忽视了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缺素症的发生.有的还把缺素症误当作病害防治.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会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

一些农户在为马铃薯施肥时,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其实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对马铃薯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一是这些畜禽粪便施入土壤后,发酵所产生的高温易引起烧根烧芽,二是容易滋生蛆类等地下害虫,三是畜禽粪便内含有大量有害病菌,长期施用会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引起病害大爆发。

三、建议施肥方案

方案结合马铃薯的需肥特点、南方土壤的供肥特性以及肥料的理化性质,以既可以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又不致造成肥料中有效养分的浪费为基本原则,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基肥:

全层施肥:活性硅钙镁有机肥每亩50公斤与硫酸钾复肥(氮15015)每亩50(沙土地30)公斤充分混合后整地播种。播种时最好不要让薯块幼芽直接接触肥料。

条施:活性硅钙镁有机肥每亩50(沙土地30)公斤与硫酸钾复肥(氮15015)每亩50公斤充分混合后将肥料直接撒施在播种沟内,然后用土覆盖。播种时种块不宜与肥料直接接触。

2、追肥:

粘土、壤土地追肥

团棵期:每亩氯化钾复肥(氮1601620公斤加硫酸钾7.5公斤于马铃薯团棵时追施。施用方法为开沟条施或挖穴点施均可。但施后须先用细土覆盖以免挥发损失,然后浇水,利于溶解。

块茎膨大期:每亩氯化钾复肥(氮1601630公斤加硫酸钾10公斤混合追施。

沙土地追肥

齐苗后,每隔10天左右每亩用氯化钾复肥12-15公斤加硫酸钾3-4公斤混合追施。共追3-5次。追施的方法为开沟或挖穴,施肥后用土覆盖,然后浇水,也可雨后追施。

四、马铃薯施用活性硅钙镁有机肥的主要作用与效果:

1、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活性硅钙镁有机肥中的镁、钙、硼等中微量元素可增强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加速马铃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积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并可提供适量的磷素营养。经多点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硅钙镁有机肥可使薯类和根茎类作物增产15-40%

2、增强马铃薯抗性。 肥料中被活化的硅、钙等矿质元素不仅可使马铃薯的表皮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增强马铃薯茎叶的坚韧性,使有害病菌难以侵入,从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黄叶和蝼蛄、螨虫等病虫害的抗性;还可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大量的钙、硅、镁、硼等中、微量元素,减少马铃薯因缺素而引起的环腐、黄叶等病害,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3、提高农产品品质肥料中大量的功能性活性基团具有刺激和促进马铃薯根系对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均衡吸收,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的功能,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块茎的不断膨大和淀粉含量的显著提高;同时,肥料中的硅、钙等元素可增强马铃薯细胞的硬度,有效减少马铃薯块茎病斑和机械损伤,提高耐储运性能。

4、改良土壤 。活性硅钙镁有机肥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量和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地越种越肥,有利于实施沃土工程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深度

一、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深度。马铃薯的种植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要求在最大营养生长的群体结构达到90%以上的覆盖面,达到最大的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光合产物。

商品马铃薯生产植株密度:在大春季由于生育长,大多为高稍晚熟的品种,密度45000/亩左右,冬播生育期短,植株矮,密度要达到5000株左右,套种可以根据净种 的密度,按比例计算种植密度。与玉米套种有224442等等方式。净种开沟(行距)的方法有60厘米、75厘米和90厘米等几种方式。其中90厘米为便于机械化操作。株距的播种范围在15~~~20厘米。

种薯生产的种植密度:种薯生产以繁育出茎块的个数为目的。播种的密度高于商品薯,微型薯的播种量为8000粒,1~~3级种薯播种密度。高于商品薯的密度。

    二、马铃薯种植的深度和方法。马铃薯一般条件下的种植深度为25厘米,低于25厘米过浅,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结薯后块茎外露造成块茎暴露在光照下,使薄壁层的外皮细胞产生叶绿素合成,引起表皮变成绿色,并会有麻,涩的味道,暴露的结果和味道是由于生物碱的形成,如果含量超1毫克/100克通常认为不合适人类消费,超过25厘米过深,马铃薯出苗慢,向下生长的根系不在耕作层,影响对养分的吸收,在特殊情况下,如稻后水田,则需要起高垄,垄上浅播,以免烂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