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知与科学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31
无知与科学

    乐享悦读〉〉〉

    文·无机客

    去年夏季的《环球科学》杂志上刊登过斯图亚特·费尔斯坦的一篇小文《知识是一种累赘》,笔者读过之后吁叹不已,后来见到费尔斯坦先生的这本著作《无知:无知如何驱动科学进展》,便有了阅读愿望。费尔斯坦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勇于打破科学界的固有迷思,种种所述,真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费尔斯坦抛出的问题大概很多人都想到过:在科学知识这座大山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即便是某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又能掌握多少?牛顿在17世纪提出微积分时,他可以说是通晓了那个年代所能知道的所有科学知识,而费尔斯坦教授“拥有博士头衔,但是却无法理解免疫学方面的许多知识,而有趣的是大多数免疫学家也无法全都知道”。

    那么,科学家应该怎么办?费尔斯坦提出的看法是:“真正能使你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东西是无知。这种无知不是那种与缺乏好奇心或教育有关的无知,而是一种受过培养的、高素质的无知。”也就是面对科学这座高不可攀的信息大山,科学家不得不求助于另一种方法来尝试攀越:无视于它的存在。

    费尔斯坦生于1949年,拥有着科学界里堪称奇葩的经历,年少时钟情于戏剧,在戏剧行业摸爬滚打将近二十年后,在而立之年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四十岁时拿到博士学位。起步虽晚,成就却不小,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当他被问及为何要写作《无知》这本书时,费尔斯坦说:“好几年前,我逐渐领悟到,我的那些学生一定是真的以为我们了解神经科学存在的所有知识。事实可不一样。我们在实验室里想着的是,我们一无所知。于是,我想,我们应该谈谈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而非我们知道的知识。”基于这个出发点,费尔斯坦给学生们开了一门讲座,每周邀请一位其他学科的教授来作两个小时的演讲,讲那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门编号为“SNC3429 无知”的讲座很受学生欢迎,卓有名望的教授与学生均能参与对话讨论。

    于是,费尔斯坦基于这些年的思考,写出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无知》。正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受到无知的驱动。然而,费尔斯坦口中的“无知”,并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特别情况下的“知识”:科学家因为不知道某些真相,无法清晰地洞察某些事,才去探究发现,并开拓知识的新领域。萧伯纳就曾说过:“科学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又会产生十多个疑问。”当然,并非所有的“无知”都有价值。“它必须是真正好的无知,那种能导向更加深层次问题的无知,”费尔斯坦博士说道,“这也许会让科学界以外的人士对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更感兴趣——我们大家其实都无知。”

    费尔斯坦把科研比作是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寻找一只黑猫,而且不保证黑猫一定在房间内。他还说道:“科学,并非惯常使用的比拟中那样像个洋葱,一层层剥开,触及内核的某种基本而中心的真相。相反,科学像是一口魔法水井:无论取出多少桶水,总是还能再取出一桶。或者更进一步,科学就像池塘水面上扩散开来的涟漪,圆周不断扩大,接触到越来越多圈外的东西,也就是未知领域。这种扩大中的最前线就是科学出现的地方……”

    美国社会有着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激烈争论,例如气候变化、堕胎、进化学等命题,然而科学家的声音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普罗大众。而在中国,“专家”一词带上了一丝嘲讽的意味,也凸显出相似的困境。费尔斯坦便遗憾地指出,当今的科学常常“为大众无法理解,仿佛它是用古典拉丁文写成的”,他也提出要让科学更加容易明白的话,必须将对科学的解释聚焦于未知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笔者的理解中,作者大概是主张在科学写作上,要运用提问手段,激发读者的兴趣与好奇心,以此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下去吧。

    那么,下回如果你有机会碰到一位科学家的话,你该怎么去交流呢?费尔斯坦博士给出了建议:不要让对方解释他们完成了什么研究,问问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谜题。

    (《Ignorance: How It Drives Science by Stuart Firestein》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