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万事由来------习俗类
2013-08-31 | 阅:  转:  |  分享 
  




万事由来------习俗类

二、习俗类

23、“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

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

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

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

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

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

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

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

儿一夜忙。”

24、放爆竹的由来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

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

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

“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





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

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

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

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

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

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25、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

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

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

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

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

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

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

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

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

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

动。

26、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

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

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

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

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

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

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

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

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

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7、“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

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

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

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

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

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

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

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





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

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

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日卒’,

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

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

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

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拈周试哗’。”

28、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

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

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

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

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

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

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

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

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

庆的气氛。

29、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

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





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

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30、闹洞房的由来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

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

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

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

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

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

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

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

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

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

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

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

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

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

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

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

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





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

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

“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

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

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

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

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31、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

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

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

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

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

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

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

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





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

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

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

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

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

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

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

过来的。

32、“接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

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

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

“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33、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

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

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

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

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





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

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

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

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

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34、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

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

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

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

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

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

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

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35、给小费的由来

当前,世界各地的服务行业所通行的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

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

(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





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

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

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

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36、“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

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

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

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

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

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

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

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

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

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

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

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37、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

时候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

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

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

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

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

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

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

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

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38、“理发”的由来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

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

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

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

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

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

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





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

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

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39、吸烟的起源

现代卷烟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

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

证明是700年前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00多

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

是人和天神之间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

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

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

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

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40、“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

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

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

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

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

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





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

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

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41、“沐浴”的由来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

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

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

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

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

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

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

《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

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

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

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

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42、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

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

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

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

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

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

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43、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

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

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

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

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

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

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

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

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

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

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

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

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

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

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

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

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

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

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

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

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

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

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

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

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





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

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44、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

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

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

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

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

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

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

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

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

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

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

的一种期盼。

45、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

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

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

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

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

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

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

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

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

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

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

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

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

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

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

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

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

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

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

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献花(0)
+1
(本文系大道至简64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