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bx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桃花源记》导学案
2013-09-01 | 阅:  转:  |  分享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

1.

2.3。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学习过程】

缘溪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的桃花源。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怎样的景象?渔人?渔人为什么会“甚异”?如何理解这一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达标检测】

《桃花源记》,作者,名,字,

(朝代)著名诗人。

二、解释加黑词语

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4、仿佛若有光:

5、其中往来种作:6、悉如外人:

7、黄发垂髫:8、并怡然自乐:

三、翻译语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导学案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之时。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前预习案】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1)便要还家()屋舍()()()()()()()()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课堂探究案】

1、翻译课文3、4、5段。













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达标检测】

《桃花源记》,作者,名,字,

(朝代)著名诗人。

二、解释加黑词语

具答之:2、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遂与外人间隔:

5、延至其家:6、遣人随其往:

7、欣然规往:8、寻病终:

三、翻译语句

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献花(0)
+1
(本文系bx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