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画派 :长安画派简介.

 愚雅轩 2013-09-02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中国近代画派 长安画派简介.

 

中国近代画派: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画的革新浪潮中产生,既重视传统又面向生活,主要以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创作题材的重要中国画流派。

名称:长安画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地域:陕西

代表艺术家: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等 

代表作品:《农村写生集》、《西北旅行画集》、《转战陕北》、《延河饮马》等

  

产生背景

  近代中国美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思想与西方美术的传入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画家的创作思想。其中相当一部分艺术家认识到艺术描写生活的重要性。自1933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一股到农村写生,描写战地和边疆、灾区生活的潮流正在兴起,画家走出画室,深入现实世界中体验生活,描绘生活中见到的人物和大自然风光,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表现题材,使作品中出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清新意境,还在表现技巧上发展出了新的创造。这其中,以赵望云、石鲁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聚集在大西北地区,并受到毛泽东艺术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既重视传统又面向生活的“长安画派”。

  

艺术特色

  “长安画派”的开创者是河北束鹿人赵望云(1906-1977),他1925年到北京,肄业于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1933年应天津《大公报》之聘,任旅行写生记者,深入冀南作农村生活写生,《大公报》将其作品予以专栏连载,出版有《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赵望云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新编《抗战画刊》进行抗战宣传。1942年以后,他又多次赴大西北至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地写生,并相继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为弟子,逐渐称为西北画坛的核心人物。新中国成立后,赵望云历任西北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暨西安分会主席。1956年与石鲁赴埃及写生回国后在北京、西安举办埃及写生画展,1961年美协西安分会国画教研室“国画习作展”在北京展出,《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题专题发表展出作品,自此“长安画派”得以名声传出。

  赵望云开创“长安画派”之后,画派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是四川仁寿县人石鲁。石鲁原名冯亚衍,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他曾接受旧式私塾教育并系统学习传统绘画,曾就读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建国后曾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他与赵望云一起为“长安画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安画派”在赵望云、石鲁等人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符合时代旋律的艺术作品。他们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创作宗旨,不仅吸收学习传统绘画中的精神、笔墨技巧及表现形式,还解决了描绘现实生活的问题,让生活再升华,遵循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原则。他们以黄土高原、山林牧场、农人驼队等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的人物风景为题材,表现自然的雄伟、劳动的热情和乡土的淳朴,体现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时代气息,具有积极的艺术和政治意义。

  

传承发展与影响

  除赵望云、石鲁外,“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还有擅长青绿金碧山水的何海霞,笔墨潇洒的方济众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迁,“长安画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以刘文西、赵振川、崔振宽、王西京、陈国勇、张振学、郭全忠、王有政、罗平安、王金岭、江文淇等为代表的“新长安画派”继承了“长安画派”面向现实,又不忘传统的艺术宗旨,创作了大批以黄土地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又被称为“黄土画派”或“秦岭画派”。“长安画派”表现当下现实的艺术精神得以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继续发扬

                   

 
    赵望云(1906~1977年)河北省束鹿县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等。 
    赵望云是我国20世纪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早期阶段涌现出来的杰出革新派画家。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积极提倡新国画运动,以大量表现劳动民众生活的农村写生和国画创作,开艺术之新风,体现了高尚的道义精神,开创了一条中国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成为中国画革新的闯将和20世纪艺术大众化思潮的先驱。
    抗日战争时期,他创办《抗战画刊》,团结广大美术家,以画笔作刀枪,积极宣传抗日,体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1942年起定居西安,进一步精研传统技法,与西北自然风貌及多民族人文风情相融合,探索并开创西北新画风,形成了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同时,他组建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织画展,并培养了享誉当代画坛的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著名国画家,成为大西北美术的开拓者,他的艺术理念及实践精神极大地影响了以他为核心的西北画坛。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肩负西北文物行政领导重任的赵望云,以中国文化人的高度责任感,完成了敦煌接收及炳灵寺、麦积山、西安碑林、半坡等诸多西北文物的保护、发掘、建馆等意义深远的工作,被文物界尊称为:“西北文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他团结当地画家,继续沿着“深入生活,弘扬传统”之路,积极进行艺术创作,足迹踏遍三秦大地、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域,以苍厚、朴茂之笔强烈地表现了独特的西北风韵和时代精神,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画表现语言,以“农村写生”精神,赋予传统新的灵魂,成为“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赵望云一生立志创新,数度变法。他早年的作品泼辣、质朴,中年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征,晚年更强化主观情意抒写,将本色、理想、魂魄化入老辣、拙厚之笔墨,意境新奇,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到达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 赵望云以开创中国画直面生活的艺术道路及对于长安画派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确立了他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中开宗立派的地位。
    主要作品有:《农村写生集》、《 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等。
 

 

 

    石鲁(1919-1982),现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创作特色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和彩墨画《长城内外》。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山水画成为“长安画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鸟大写意为主,创作了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艺术家。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

    石鲁年轻时只身赴延安参加革命,枣园星灯、山颠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飙成为石鲁主要的创作题材。有人说石鲁的作品“野、怪、乱、黑”,对此石鲁以诗应道:“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人为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石鲁是位极具灵气和创新的画家,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既寄寓了石鲁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表现了他对美和美的价值的全新理解。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最具反传统色彩的一代大师。

 

作品评析

    “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石鲁若无《转战陕北一画,他在美术界的地位就不可能有今日之高。《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历史上有人画过北方的雄伟高山、长松巨石、飞泉流湍;也有人画南方平缓山水、草木葱茏、云兴霞蔚;因此,画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现成的技法可供借鉴,但也很难突破。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黄土高原,石鲁画了,他画得很费力气,但他成功了。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全是黄土,但他表现得好,令人耳目一新。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话说:他填补了画史上的一个空白。接着,他又画《延河饮马》和《南泥湾途中》,虽然画得很好,但比《转战陕北》逊色多了。因为他用传统的方法多了一些,他的传统功力又不十分过硬。当然,比那些因循守旧的作品不知强胜多少倍。再接着,他又创作了《东方欲晓》、《树大成荫》、《家家都在花丛中》等。由于石鲁天才颖悟,又有文学修养,他善于发现、捕捉美,也善于作艺术的处理,画出来皆不同凡响,令人一览难忘。 ” 

    1982年 六十三岁,发现胃癌,病情急剧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八月二十五日十六时十八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方济众(1923-1987),号雪农,陕西勉县人。现代画家。早年曾任中小学美术教师,1946年师从赵望云,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工作。1978年后任陕西美协副主席、省国画院院长。擅长山水、花鸟,作品取材于西北农村、牧区风光,注重自然性灵。水墨小品浑厚清新,将现实生活导入田园诗情化的艺术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模式。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方济众陕西省勉县武侯镇(原老城乡)方家坝村人。受兄长和美术教师影响,自幼学画。一九四四年于汉中普通高中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小学任美术、语文教师。1946年从师著名国画家赵望云学画,参加革命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后于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从事创作,为“长安画派”主要画家之一。

   “文革”开始即遭批斗关进“牛棚”,直至1970年,而后全家下放到陕西洋县白石山庄 。 1972年至1976年在汉中地区文化馆辅导群众美术。1978年调回西安致力于恢复美协陕西分会及重建美术家画廊。1982年创办陕西国画院。生前曾任陕西国画院院长,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美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陕西省政协常委。

    主要擅长中国画山水,兼长书法诗文。主张新国画必须作到学古人而不雷同古人,学今人而不雷同今人,学洋人而不雷同洋人,自己的作品也不要雷同自己的作品。作品主要反映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风光和新的建设场景。 《兰州黄河大桥》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溪柳迎春》等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沙鸟聚相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蜀道一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担任背景设计的水墨动画片《牧笛》和《鹿铃》分别获丹麦安徒生童话片国际金质奖和苏联电影节最佳美术片奖。自1980年始,先后在山东、陕西、北京、广州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分别于中国美术馆、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举办“方济众遗作展”和“方济众遗墨展”。他的《幽林》曾参加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中国画展。《在乎贝尔的草原上》、《山居》等画,曾在苏联、蒙古等国展出。出版有《方济众画辑》、《方济众画集》,著有《山石树木技法》等。

                              

              

     何海霞(1908—1998),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

    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

    1951年春,由重庆迁居西安。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业画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

1961年,他曾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画人才。

    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为社会瞩目。

1983年,他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到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华滋,蔚为大观。

 

艺术评价

  20世纪末到至今,学术界已逐渐掀起了一股“何海霞研究热”,如各种有关他的论文、专著和“何海霞艺术研讨会”等。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不管是艺术界还是学术界,都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论断是否有确实可靠的依据。

  首先,探析出何海霞的绘画已得到艺术界的认可与高度评价。原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龙瑞先生认为“何海霞先生是中国画界的'全能冠军’。”当代名家黄永玉先生称其为“鬼手何海霞”、著名画家周韶华称何氏是“世纪艺术大匠何海霞”以及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真正的中国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等。由此,我们可见何氏高深的绘画技巧及其艺术成就已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此外,从以上的这些评价中,也可反映出何氏在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地位。

  其次,近几年来,已有学者对何海霞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等,做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周韶华先生在《金碧青绿第一人》中写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的第一人,非何海霞莫属。”此外,他还认为“何海霞先生对于唐宋院体画、元明清文人水墨画,对于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画法,众体皆能,可谓是中国画创作之全能军。

  在长安画派中,他与石鲁、赵望云成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领军人物。”何纪争、曹湘琴,更高度评介何氏的绘画是“世纪末的丰碑”。另外,还有学者从民族文化、传统绘画与时代发展等视角,来谈及他的艺术成就,如孙文忠在《何海霞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贡献》中写道:“何海霞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中国画坛上,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