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牛肉面的迂回曲折

 燕赵闲人 2013-09-02

一碗牛肉面从中国大陆传到台湾,从台湾传到美国,又从美国漂洋过海传回了中国大陆,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加州牛肉面”。


  这里说的川味牛肉面其实并不在四川,而在我国宝岛台湾。

  近几十年来,台湾吃牛肉面之风甚盛。不仅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小面馆里可以吃到牛肉面,即使在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里也可以点上一碗牛肉面。不仅有林林总总的“牛肉面大王”,而且还有牛肉面节、牛肉面大奖赛,大有形成牛肉面文化的态势。至于品种,那可就多了,什么葱烧牛肉面、番茄牛肉面、沙茶牛肉面、咖喱牛肉面……而在众多口味的牛肉面当中,又以醇厚辛辣的川味牛肉面最为经典。

  做牛肉面离不开两样材料:一是面,一是牛肉。可台湾省原本不怎么产小麦,当地人自然也就不怎么吃面。至于牛,当地人认为那是耕地的劳动力,就更不舍得宰了吃肉了。况且那些干活的牛多是水牛,真要炖肉也不会烂。

  宝岛上开始吃牛肉面始于1949年。那一年,大批大陆移民来到宝岛,其中冈山眷村里的许多居民原籍是四川。他们发现当地出产的辣椒和蚕豆质量相当不错,就按照家乡郫县豆瓣辣酱的酿造工艺做开了豆瓣辣酱。眷村里又专门饲养了黄牛,于是有人把这种豆瓣酱研磨成糊,煸炒出红油做调料,撒在用花椒、大料等等调料炖烂的牛肉里,做起了色泽红亮、浓香鲜辣的川味红汤牛肉。连汤带肉地舀上一大勺拌面条儿吃,既能解馋,又能抚慰思乡之苦,寄托无尽的离情别绪。这正是台湾的牛肉面和四川的渊源。

  好味道总是有人趋之若鹜。牛肉面先是在眷村里吃,后来逐渐有人在附近的街市上支起大锅炖肉,卖起了汤浓味厚、略带辛辣的川味牛肉面了。

  不过,川味牛肉面的盛行并不在台湾南部,而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台北。那时的台北经济正在起步阶段,而做起来省事简捷,吃起来痛快过瘾又给人以辛辣刺激的川味牛肉面正好契合了快节奏都市生活的旋律,再加上当时澳洲和美国牛肉大量出现在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于是吃牛肉面之风盛行开来。桃源街上一度出现过二十多家牛肉面馆,家家大锅里浓汤微滚,各个招牌上写着“大王”。整条人声鼎沸的街上到处可以听到稀里呼噜地吃面声,那粗豪的氛围几乎成了台北街头一景。而飘散着牛肉面味道的街巷也成了许多台北人的青春记忆。

  牛肉面的灵魂当然是炖牛肉。虽说都是炖,但各家面馆的肉却并不相同。有用牛腱子炖的,有用牛腩焖的,有在阳春面上放上一大块牛排的,有在汤上撒上一大把鲜葱花的,有在桌子上配上一碟酸甜爽口小泡菜的。在众多的牛肉面里最好吃的当属半筋半肉面,据说是用熬煮好的骨头汤在三天里分三次炖出来的。每一块吸饱了浓汤的肉上都有少一半筋、多一半肉,吃起来是筋黏韧、肉醇厚,滑润非常。食客们没吃完头一碗就已经想着第二碗了。原本来自外省的牛肉面就这样异地生根繁花盛叶,演变成了台北的地方美食。很多观光客也特意来这里吃面、留影,体验台北醇厚的市井风情。

  后来,一些做牛肉面的师傅侨居美国,在唐人街仍然以此为业,并最终使川味牛肉面成为华人世界享誉度最高的面。不过在大洋彼岸改了个称号,叫做“台湾牛肉面”。

  有意思的是,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这碗牛肉面又不远万里从美国漂洋过海传回了中国大陆,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加州牛肉面”。一碗牛肉面,从大陆传到台湾,转了一大圈又传回大陆,酣畅淋漓间,味道有几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