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颖枯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水稻颖枯病
 
 
 
简 介 
  异名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病原  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 gluma,是一种细菌。异名Pseudomonas gluma。
  寄主  水稻、燕麦、扁穗雀麦、狗尾草、牛筋草、芦苇、苏丹草、早熟禾、鞘糠草、看麦娘升马唐、薏苡、狼尾草、弯叶画眉草、梯牧草雀稗属的双穗雀稗和毛花雀稗、黍属的秋稷和羊草以及须芒草属的一些杂草等。
  危害  20世纪70年代后成为日本水稻上最严重的病害,引起水稻苗腐病的大流行。
  分布  最早于1956年在日本九州被发现,目前该病已经蔓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我国仅台湾省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1)苗期:幼苗发病后,病健交界处明显呈深褐色带状,新叶往往从病叶鞘内冲破而弯曲伸长,易从基部和病鞘腐烂处断离病叶有水渍状斑,后转褐色,严重的腐烂枯死;在箱育苗时会引起严重的秧苗腐败症。谷粒萌发后,幼芽弯曲,有淡褐色条斑,后逐渐枯死,幸存下来的病苗叶鞘内有深褐色的病斑。
  (2)穗期:谷粒感染后,开始呈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渐变为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内外颖尖端或基部呈紫褐色,护颖呈暗紫褐色,而穗轴和枝梗均为健全绿色。每个受害穗的病谷粒10~20粒,发病重的50%以上谷粒枯死,发病早而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易弯曲,发病谷粒大多数呈现不饱满或者不结实。病谷的米粒大多萎缩且畸形,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病部多呈褐色或深褐色带状。 
病原物 
    (1)形态:菌体杆状,大小(1.5~2.5)微米×(0.5~0.7)微米,极生鞭毛1~7根,好气性,有荚膜,不形成芽孢。
  (2)特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在N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慢,圆形、隆起、光滑、灰白色。生长最适pH6.0~7.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低温度为8~12℃,致死温度50~52℃。 
侵染循环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可经稻种传播,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土壤、病谷和病草中的病菌可存活到第2年7~8月份间。浸种催芽时,病种子上的病菌污染健康种子,在育苗期间感染发病,腐烂枯死。带菌苗移栽本田,其病菌潜伏到孕穗开花时再侵染谷粒,形成轻重不同的谷枯症状和带菌种子。 
发生因素 
    播种带病谷粒,抽穗期遇高温多日照,降雨量少的天气条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检疫:加强检疫,不从病区引进稻种。
  (2)药剂防治:①用70%甲基硫菌灵700倍液,或者20%三环唑 1 000倍液浸种,防效分别为 70%和66%。用50%多菌灵WP 800倍液浸种,效果可达到60%以上。具体做法是,将谷种用干净冷水预浸12小时,再选用上述药剂浸种24小时,捞出水洗后催芽播种。也可用2%的福尔马林浸种2~3小时,或用1%的硫酸铜浸种1~2小时。②水稻抽穗期间,可结合防治穗颈瘟,进行喷药保护,可在始穗到齐穗期各喷1次,重病区在乳熟到蜡熟期再喷1次,尤其是在暴风雨过后要及时喷药保护。应用喷雾器均匀喷湿稻穗。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1 500克/hm2,或20%三环唑1 500克/hm2,或40%灭病威3 000ml/hm2,或40%异稻瘟净3 000ml/hm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