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纵卷叶螟

 可爱馆5799 2013-09-02

稻纵卷叶螟
 
 
 
 
 
 
 
简 介 
  英文名  Rice leaf folder
  异名  俗称卷叶虫、白叶虫、刮叶虫、苞叶虫等。
  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分类  鳞翅目,螟蛾科。
  寄主  水稻、麦类、粟、甘庶、稗草、马唐、游草等。
  危害  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影响水稻发育,降低千粒重,秕谷增加,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60%以上。
  分布  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详 细 资 料 
形态特征 
    (1)成虫: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是小型蛾子,体长8~9毫米,翅展18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斑,中间一条很短,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雄蛾前翅前缘中央有1个突起的小黑点,黑点附近有暗褐色毛和黄褐色长毛。后翅有2横带,外缘有灰黑色宽带。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旁,雄蛾尾部举起。
  (2)卵:卵扁平椭圆形,长1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卵壳表面有隆起网状纹。孵化时淡黄色,眼点黑色,孵化后残留卵壳白色半透明。被寄生的卵赭红至紫黑色。卵散产在稻叶的正、背面和叶鞘上。
  (3)幼虫:幼虫共5~6龄。初孵进长1~2毫米,头黑色,体淡黄绿色。2龄虫头淡黄褐色,两边各有1个黑点,体黄绿至绿色,前胸背板有两个黑点。3龄体长5~6毫米,前胸背板有4个黑点,中、后胸背板各可见2个黑点。4龄体长8~9毫米,前胸背板的黑点外侧两个变成括弧状,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气门黑点状。5龄体长14毫米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头褐色,全体橘红色。腹足跗钩39根左右,为单行三序缺环。预蛹时体橙黄色,体节膨胀。
  (4)蛹: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尾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褐色。翅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近前缘有两根棘毛排成两纵行。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成虫体较稻卷叶螟略小,前翅有3条灰黑色纹,横贯全翅,外缘灰褐色宽带两端内折成“]”形。 
为害症状 
    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藏匿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整田枯白。随虫体长大,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斑是叶丝缀合两边的叶缘,向正面纵卷成筒状,也有少数将叶尖折向正面或只卷一边叶缘的。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白天多停伏在叶背,遇到惊扰即飞走。夜晚活动,有明显的趋光性和取食花蜜的习性。雌蛾的趋嫩绿选择产卵的特性,黄昏后7~12时产卵尤盛,卵散产于稻叶正背面和嫩叶鞘上,稻分蘖至孕穗期多产于上部1~3片叶,孕穗至抽穗期多产于剑叶。产卵量的多少取决于成虫羽化后有否取食花蜜作补充营养,一般1头雌蛾产卵40~50粒,多者可达150粒以上。成虫寿命6~17天,产卵期4~5天。
  (2)幼虫:初孵幼虫多在稻苗心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和稻蓟马为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呈小白点状,称“啃食白点期”。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皮,呈白色短条状,吐丝纵卷叶尖1.5~5厘米,称“卷尖(束腰)期”。3龄幼虫啃食叶肉呈白斑状,纵卷叶片虫苞长10~15厘米,称“卷筒期”。4龄以上幼虫暴食叶片,食肉留皮,称“暴食白叶期”。1头幼虫可食稻叶6~10片以上。老熟幼虫在稻丛下部枯叶鞘内、枯黄叶片稻丛之间、老虫苞里、新鲜叶片和田边杂草丛间叠苞结茧化蛹,或在土隙缝中化蛹。幼虫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幼虫经14小时死亡。蛹抗寒力也很弱,温度0℃时经16小时死亡。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世代重叠发生,全国一年发生1~11代,分为5个大区。(1)南海9~11代区,主要为害代是第1~2代于2~3月为害早稻;6~8代于7~9月为害晚稻。(2)岭南6~8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害早稻;第6代于9~10月为害晚稻。(3)江岭5~6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6~7月份上旬为害早稻,第5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晚稻。(4)江准4~5代区,主害代7月至8~9月第2、3、4代为害早稻、中稻和晚稻。(5)北方2~3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7月中旬至8月为害中稻。1个世代历期1个月左右,5月份之前和9月份之后为35~40天以上。
  (2)越冬及虫源: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一个发生区或一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飞现象。
  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当地很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3)发生时期:3月至4月上旬成虫迁入我国南海9~11代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迁入岭南区和岭北亚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迁入江淮区,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由江南亚区迁入江淮北部,由江淮南部迁入北方2~3代南部。2~3代区成虫羽化后,再迁至黑龙江等东北稻区。7~8月台风影响,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成虫向南回迁,形成福建、广东南部、浙江温州的回迁虫源。北方稻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两次虫蛾迁出峰向南回迁。
  (4)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本地虫源或部分迁入虫源时,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发育适温22~28℃,成虫盛发和卵盛孵期的两旬中,雨日10天左右、雨量100厘米左右、温度25~28℃,相对湿度80%以上,则大发生。气温28.5℃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成虫死亡率94.4%,每天有4个小时气温35℃,相对湿度70%以下,初孵幼虫死亡率90%以上。②栽培因素。水稻分蘖至孕穗期,特别是氮肥多,稻叶嫩绿,郁蔽度大,灌水深的田块,发生尤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稻叶宽大质硬,表皮硅链排列紧密的品种;稻叶窄细挺直,主脉粗硬叶片色浅窄细的品种;或稻叶表面刚毛长成虫很少产卵的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适度烤田,促使水稻壮健叶挺,减轻为害。
  (2)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各虫态控制作用,卵主要以稻螟赤眼蜂为主,寄生率一般在第1代达20%~30%;第3、4代可达50%~60%。幼虫主要以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拟螟蛉绒茧蜂、赤带扁股小蜂为主,能将其幼虫杀死于暴食虫龄前;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率可高达50%;其他两种寄生率也较高。蛹则以稻苞虫赛寄蝇、螟蛉瘤姬蜂和无脊大腿小蜂为主,它们对于压低下一代有较好的作用;稻苞虫赛寄蝇在第3、4代寄生率特别高,达69.66%与56.81%;而无脊大腿小蜂则在第5代寄生率很高,可占总寄生率的82%。但当田间捕食性天敌比例较大时,由于稻纵卷叶螟被捕食而寄生率下降。上述说明稻纵卷叶螟寄生天敌对其控制作用比较突出,利用寄生天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用松毛虫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在发蛾盛期,每隔2~3天放1批,连放3~5批,每亩120~150个点,每亩每次放15~30万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