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褐飞虱

 可爱馆5799 2013-09-02

褐飞虱
 
 
 
简 介 
  英文名  Rice brown planthopper
  学名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分类  同翅目,飞虱科。
  寄主  水稻等。
  危害  我国南方稻区重要害虫。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常暴发成灾,是晚稻穗期重要害虫。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详 细 资 料 
形态特征 
    (1)成虫:成虫与若虫除性成熟与翅发育完成外,外乳形态比较相似。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长翅型体长3.6~5毫米,短翅型体长2~4毫米。两者雌虫较大,雄虫较小。成虫体色为具油状光泽的褐色,个体间有深浅两种色型。每只雌虫一般可产卵200~300粒,而短翅成虫产卵量更达300~800粒。
  (2)卵:卵产于稻株下部叶鞘或叶片中脉两侧组织中,通常10~20粒排列成“卵条”。卵粒呈香蕉形,长近1毫米。前期为乳白色,后期可见橙红色眼点。
  (3)若虫:共5龄。初龄若虫体灰黑色,2龄淡黄色,3~5龄为黄褐相嵌。初龄若虫体长1毫米左右,5龄若虫可达3毫米左右。 
为害症状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使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
  成、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对嫩绿水稻趋性明显,雄虫可行多次交配,24~27℃时,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配,每雌平均产卵200~700粒,水稻生长期间各世代平均寿命10~18天,田间增殖倍数每代10~40倍。成若虫密集刺吸稻丛下部组织,分泌唾液,吸吮汁液。成虫在叶鞘、叶片等处产卵。
  (2)幼虫:2龄前食量小,抗逆力差。3龄后食量猛增、抗逆力增强。成、若虫喜阴湿环境,喜欢栖息在距水面10厘米以内的稻株上,田间虫口每丛高于0.4头时,出现不均匀分布,后期田间出现塌圈枯死现象。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由于各地迁入期及水稻栽培制度不同,繁殖代数不尽相同。但因其具有大范围同步迁入的虫源性质,为了便于虫情交流,全国病虫测报总站予以统一规定代别称谓,即4月中旬以前出现为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2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3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4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第5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6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第7代,10月下旬以后为第8代。本田早期迁入的虫源可以繁殖2~3个世代。在海南终年繁殖区一年发生12代左右。而东北吉林年仅繁殖一代。
  (2)越冬及虫源:每年春、秋随季风变换具有北迁南回的习性。每年春季我国大陆盛行西南气流,海南稻区乃至国外东南亚稻区虫源随西南气流北迁,随着雨区北进,主降区依次向北推进。秋季随东北气流南迁到南亚热带以南终年繁殖区繁衍越冬。
  我国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行动,秋季则从北向南回迁。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
  (3)发生时期:海南一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东、广西、福建南部一年发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份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以及安徽南部4~5代,6~7月份上中旬迁入;苏北、皖北、鲁南2~3代,7~8月迁入;35°以北的其他稻区1~2代,也于7~8月迁入。
  (4)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在稻丛冠层以下气温25℃左右、湿度80%以上对虫口发展比较有利。雌成虫产卵期延长,寿命可超过20天,卵期8~9天,若虫期15天左右,成虫产卵前期3~5天,完成一个世代约为28天左右。而日均温超过29℃或低20℃,对种群的发展均为不利。因此,盛夏不热、晚秋不冷、夏秋多雨是稻褐飞虱成灾的重要气候条件。②栽培因素。近年我国各稻区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品种相当复杂,生育期交错,利于该虫种群数量增加,造成严重为害。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②因地制宜选用湘早柏1号、湘早柏3号、广优青、七桂早25、威优35、E优46、D优64、威优64、南京14、扬稻3号等抗虫品种。
  (2)药剂防治:灌浆期平均每丛虫口10只以上,乳熟期虫口10~15只以上,腊熟期15~20只以上应予防治。①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昆虫的几丁质合成和干扰代谢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对高等哺乳动物毒性很低,对天敌安全。对稻飞虱成虫几乎无杀伤作用,主要有抑制稻飞虱产卵,或产出无效卵不能孵化出幼虫。优乐得对稻飞虱若虫击倒力小,作用较慢,一般多在蜕皮期死亡,药后3~7天才能见效。用量300~450克/公顷,药效期30天以上,并对多种天敌安全。②或用20%稻虱净乳油1000~1200毫升/公顷,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防治效果与吡虫啉相当。③14.5%吡虫杀微乳剂,用量1500~2250毫升/公顷。但在部分地区,褐飞虱已经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其混配剂药效可能有所下降。④还可以喷洒5%锐劲特悬浮剂600~750毫升/公顷,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克加40%毒死蜱乳油1500~2250毫升,或20%叶蝉散乳油1500毫升/公顷,20%速灭威乳油3000毫升/公顷,或75%虱螟特可湿性粉剂600克/公顷。以上药剂对水750千克喷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