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简 介 
  异名  花生花叶病。
  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株系间对寄主植物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花生上流行的黄瓜花叶病毒是CA株系。
  寄主  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豆科多种作物和蔬菜。但花生上流行的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目前仅发现自然侵染花生和菜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CA株系能侵染6科32种植物。
  危害  属多发性流行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90%以上。显著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早期发病花生减产30%~40%。
  分布  除我国外,尚未见其他国家报道。主要在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北京等沿渤海湾花生产区流行为害。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花生出苗后即见发病。初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症状。病害发生后期症状有减轻趋势。
  该病害典型黄花叶症状易与其他花生病毒病相区别。但该病害常和花生条纹病毒病混
  合发生,症状不易区分。 
病原物 
    (1)形态:病毒粒体球状,大小28.7nm。
  (2)特性:体外钝化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6~7天,稀释限点100~1 000倍。 
侵染循环 
    病毒通过带毒花生种子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此外菜豆等寄主也可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种传病苗出土后即表现症状,田间靠蚜虫传播扩散。在病害流行年份,早在花生花期即可形成发病高峰。 
发生因素 
    (1)菌源:种子带毒率直接影响病害的流行程度。带毒率越高,发病越严重。豆蚜、大豆蚜、桃蚜和棉蚜有较高传毒效率。蚜虫发生早、发生量大,病害流行就严重。
  (2)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3)环境:花生苗期降雨量、温度与这一时期蚜虫发生、病害流行密切相关。花生苗期降雨少、温度高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严重流行。雨量多,温度偏低年份,蚜虫发生少,病害轻。 
防治方法 
    (1)检疫:加强检疫,不从病区调用种子。
  (2)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如鲁花11号、1-10等。②从无病区调种,选种无病种子。选择轻病地留种也可以减少毒源,减轻病害发生。③早期拔除种传病苗,以减少田间再侵染。④及时防治蚜虫,减少由蚜虫引起的再侵染。
  (3)药剂防治:参见花生条纹病毒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