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灰斑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玉米灰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Gray leaf spot of corn
  异名  玉米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
  病原  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ae maydis Tehon & Daniels和高粱尾孢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均属半知菌亚门。
  寄主  玉米、高粱、香茅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  发病呈上升趋势,为害较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 
病原物 
    子座小或缺。分生孢子梗密生,浅褐色,顶部屈曲,大小(60~180)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大小(40~120)微米×(3~4.5)微米。 
侵染循环 
    病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上不能越冬。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环境: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
  (3)栽培:轮作地发病重;田间湿度大,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②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菌源。③采用间(套)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④进行大面积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⑤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WP 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9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 1 000倍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