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椒灰霉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辣椒灰霉病
 
 
 
 
 
 
简 介 
  英文名  Pepper gray mold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辣椒、葡萄、番茄、黄瓜、草莓、莴苣、韭菜、花生、地瓜等100多种植物。
  危害  常见的病害,主要在春季棚室内发生,南方露地多为零星发生,对产量影响不大。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幼苗、叶、茎、枝、花器均可染灰霉病。叶片出现半圆形至近圆形淡揭色轮纹斑,病部腐烂,有的长出灰色霉状物,上部叶片腐烂,植株叶缘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变褐,形成椭图形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生灰色霉层,茎杆和叶柄染病,产生灰白色霉状物,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权处;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状,上密生灰色霉层;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层。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细长,深褐色,数根丛生,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960~1200)微米×(16~22)微米。②分子孢子。单胞,无色,短椭圆形,大小(12~18)微米×(9~13)微米,聚集成堆时呈灰色。③菌核。由菌丝组成,形状不规则,大小(1~40)毫米×(1~7)毫米,多产生于寄主表皮层下面。
      (2)特性:病菌为弱寄生菌,腐生性强,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与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1~23℃。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38天。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12月至第2年5月连续的多湿状态易发病。 
发生因素 
    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光照充足对该病扩展有很大抑制作用。大棚内湿度持续较大是发病的主导因素,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放风不及时,棚内湿度大,能引起灰霉病发生和蔓延。植株密度过大,生长旺盛,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南方春播露地,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②种植密度不宜过大。③重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当控制浇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技术,禁止大水漫灌。
  (2)物理防治:种植多年的大棚,因病原积累的比较多,在夏季7~8月份进行深翻蓄水,地面覆盖7天,利用高温杀菌。
  (3)药剂防治:①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22.5千克/公顷,拌细土撒施地面,然后深翻杀菌。②定植前用硫磺7~8克/立方平,加锯末拌均,于傍晚点燃,密闭熏蒸24小时。③棚室内每次用10%腐霉利烟雾剂3.75~4.5千克/公顷熏烟,每隔7天熏1次,连续2~3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剂或6.5%甲霉灵粉剂15千克/公顷,每隔9天喷1次,连续3~4次;或用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对地面、棚膜、墙壁进行表面消毒。④发病初期喷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65%乙霉威·硫菌灵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超微粉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