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椒菌核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辣椒菌核病
 
 
 
 

简 介 
  英文名  Pepper Sclerotinia rot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
  危害  冬春棚室栽培中的毁灭性病害,严重时发病率可达到30%以上,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能染病。
  (1)幼苗:苗期发病在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变浅褐色,环绕茎一周,湿度大时病部易腐烂,无臭味,干燥条件下病部呈灰白色,病苗立枯而死。
  (2)成株期:主要发生在主茎或侧枝的分杈处,病斑环绕分杈处,表皮呈灰,白色,从发病分衩处向上的叶片青萎,剥开分杈处,内部往往有鼠粪状的小菌核。果实染病,往往从脐部开始呈水渍状湿腐,逐步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湿度大时果表长出白色菌丝团。 
病原物 
    (1)形态:①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鼠粪状,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②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3~15毫米,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渐展开呈杯状。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③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④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微米×(5~10)微米。
      (2)特性: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菌丝从伤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致病。发病后通过接触形成再侵染。南方2~4月份或10~12月份菌核有2次萌发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份。 
发生因素 
    夏季气温升高,病情稍缓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病情又回升。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采收完毕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随后进行20~30厘米深度的深翻,把遗漏在地表的菌核翻到土壤深层。②上午闭棚提温,下午放风排湿,创造不利于病菌萌发、侵染的温、湿度条件。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2)物理防治:带菌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把菌核烫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却。
  (3)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4%~0.5%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②苗床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10克/平方米拌细干土1千克,撒在土表,耙入土中后播种。或用40%福尔马林20~30毫升/平方米加水2.5~3升,均匀喷于土面上,充分拌匀后堆用潮湿的草帘或薄膜覆盖,闷2~3天以充分杀灭病菌,然后揭开覆盖物,把土壤摊开,晾15~20天待药气散发后再播种或定植。③发病初期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④棚室选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3千克/公顷熏治。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如棚室内发病株数较少,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