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椒叶霉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辣椒叶霉病
 
 
 
简 介 
  英文名  Pepper leaf mold
  病原  褐孢霉菌Fulvia fulva(Cooke)Cif.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辣椒。
  危害  甜辣椒叶霉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与霜霉病极相似,易造成误诊,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对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甜辣椒较辣椒品种发病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上表现为浅黄色,不规则形退绿斑块,叶背部初生浅白色霉层;不久叶正面变为浅黄色至黄色大斑,且数量较多,不受叶脉限制,叶背部霉层逐渐变为浅灰色至黑褐色绒毛状霉。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成花斑,严重时变黄干枯。与霜霉病相比,叶霉病病叶无明显变脆增厚和上卷现象,后期叶片也很少脱落。叶霉病发病初期由下部叶片开始,而霜霉病多由中部叶片开始。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多数丛生,暗橄榄色,顶端淡色,上生1~3个孢子再向上生长30~60微米,后再生1次孢子。次生孢子处孢子梗膨大呈节状,大小(140~365)微米×(4~6)微米。②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或暗橄榄色,具0~3个隔膜,单细胞的大小(5~11)微米×(3~5)微米,双细胞的(6~19)微米×(4~8)微米,3~4个细胞的(11~22)微米×(5~7)微米。
      (2)特性:发生温度以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为最适,低于10℃或高于35℃,且干燥的条件下,发病迟缓或停止扩展。 
侵染循环 
    病原该病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上越冬。第2年如遇适宜环境条件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借气流、流水或其他农事操作传播。病菌分生孢子出生芽管,主要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以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多发生于早春茬各类棚室种植的中后期。 
发生因素 
    气温升高,浇水过多,管理粗放发生重。连阴雨天气,棚室内光照过弱,通风不良而湿度长期较高,有利于叶霉病的扩展和加重为害。植株栽培过密,田间生长郁闭,忽干忽湿交替进行,或有白粉虱等虫害发生时,均易感染此病。病原孢子随风传播极为迅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进行2~3年以上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可实行与葱、蒜茬或水稻轮作。③棚室栽培应加强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并及时排湿,以形成不利于病菌发展的环境条件。④在点片发病时,及早摘除病株及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以断绝循环侵染途径。⑤应及时整枝,增加透光性,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硼肥和钙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①种子播前应先在阳光下晒2~3天,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并不断搅拌,再晾干备播。②发现病情较晚时,可先进行36~38℃高温闷棚。
  (3)药剂防治:①用1%高锰酸钾8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冲净后催芽。②棚室在定植前,可用生石灰1125~1200千克/公顷撒施地面,然后深翻两遍,利用石灰杀菌,并有补充钙元素的作用。③棚室定植前,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大棚(棚高2.8米)可用0.5~0.55克/平方米硫磺粉加1.2克干锯末混均匀后,用煤球点燃密闭熏蒸1夜,效果明显。④发病初期喷40%氟硅唑乳油9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喷药要安排在上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