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江汉平原:农耕宝地的污染烦恼

 hldy_1986 2013-09-02
昔日“母亲渠”鱼虾基本死绝 污水灌溉曾致大面积减产
图文:江汉平原:农耕宝地的污染烦恼
    楚天金报副刊讯 图为:潜江总干渠被污染的河水,已困扰居民10多年
    图为:总干渠附近田地
    图为:总干渠附近农田,农民喷洒农药

    文/本报记者张艳 图/本报记者邹斌

    相比看得见的污染,生活和农业生产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及由此引发的水土环境连锁反应,则显得更为隐蔽。
    江汉平原腹地的四湖流域(长江中游荆江北岸,汉江及其支流东荆河以南),是我省农村面源污染负荷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10年以来,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我省已对这一“隐蔽的污染”展开治理行动。
    
    水污染触目惊心
    “母亲渠”污水让鱼虾死绝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位于我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历来是省内最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之一。
    然而,据潜江市农业局提供的2013年最新的《潜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显示,农药化肥过量投入和养殖过度开发,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负责人孙继成解释:“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集约化养殖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的水环境的污染。”
    在潜江境内,遭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非总干渠莫属。7月中旬,记者在位于潜江市运粮湖农场的总干渠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鱼尸浮在水面上,在岸边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在总干渠桑梓湖渡口摆渡的老汉祝成富介绍,“这条河被污染了十多年,鱼虾基本死绝,现在看到的死鱼,都是从水质较好上游游过来的。”
    据了解,总干渠是上世纪50年代开挖的一条人工河,由北向南流经荆州、潜江、监利、洪湖等市县。在潜江境内,总干渠流经六个区、镇,辖133个村(大队),是流域20万亩农田排灌和工业用水的主动脉,堪称潜江的“母亲渠”。住在总干渠岸边的刘女士称,自2004年开始,家中的地下井水也变得浑浊、带沙,还有一股臭味,只好改用自来水,连自己后院种菜也不敢用井水浇灌。

    带来土壤污染
    污水灌溉曾致大面积减产

    水体的污染,会直接导致土壤的污染。潜江的土壤污染与污水就脱不了关系。
    紧邻总干渠,曾以此为主要灌溉水源的运粮湖农场,便曾深受总干渠的污水之害。
    “农场的耕地面积近5万亩,以前是直接从总干渠中取水灌溉,但污水对农田造成伤害后,再也不敢用里头的水了。”运粮湖农场水利科陈科长介绍,1988年、1991年、1997年这三年因为大旱,运粮湖农场4万多亩农田使用总干渠水源灌溉,结果造成3万亩农田受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而下田作业的农业职工,也出现了身体红肿、过敏、腿部溃烂等症状,耕牛得病死亡。引入总干渠水的池塘,也出现鱼虾死亡。
    “多年来,总干渠的污水造成我场农作物产量下降,其中,水稻每亩减产二至三成,籽棉每亩减产10%以上,水产养殖更是损失惨重,农业经济损失上亿元,染病群众达5000余人次。”陈科长介绍,因为水体的严重污染,加上渗透等因素,运粮湖农场不得不投入500多万资金,将原本紧靠总干渠的自来水厂搬离,以解决农场内1.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又投入230万,绕过与豉湖渠交汇的污染河面,将提水泵站迁移到水质更好的高口上游。
    和运粮湖农场一样,有着10万亩左右农地的总口农场,同样面临污水难题。
    在总口一分场,一条河渠纵贯农场两岸,当地人称之为四直渠。四直渠的水质发黑,散发出阵阵恶臭,而河渠两边是大片农田。附近居民介绍,河水的污染源是养猪场,附近有三个规模一万头的养猪企业,养殖产生的粪便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了河渠中。而河渠边的农田灌溉用水,都来自于该渠。对此,当地专家表示担忧:用这种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水灌溉达到一定量时,会造成土壤破坏,甚至会毒害农作物。

    探索治理路径
    治污 最大的苦恼是缺钱

    据了解,潜江市的面源污染主要有化肥、农膜、农作物秸秆、集约化养殖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
    据潜江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全市化肥单位施用纯量660kg/hm2(千克/平方公顷),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hm2安全上限。含农药的水体,易引发水土环境的连锁反应。全市年出栏100万头左右牲畜,1500万只家禽,给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伤害。而年残留在田间约130吨的农膜,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现在潜江的生活与农业污水总量,大有超过工业污水的势头。”潜江市环保局污防科科长周永梅介绍,“比如城南河和百里长渠的部分断面,沿岸几乎没有工业。要治污必须建设地下管网,但投资太大了。”
    据了解,潜江市目前共有3座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但由于没有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的浓度会被稀释,而污水厂培育的菌种则会“吃不饱”死亡,培育一次菌种需要20万元,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作为平原湖区的代表,“四湖流域”目前已被纳入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虽然没有地下管网,但潜江市环保局、农业局等多部门早已联动,从全局着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治。
    “对于潜江的土地而言,目前矛盾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污染大且治理难,现在主要是按总量减排,建沼气池、制农家肥等,对污染面源进行治理。”潜江市环保局办公室田主任介绍,现在相关部门正力争每年新建5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计划用5年时间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到50%。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李小平则表示,目前潜江市的大部分区域已经实现测土配肥,同时推广秸秆还田等清洁生产技术。“我们还在积玉口镇做了示范区,以每个5分钱左右价格,对农药包装袋进行回收,去年回收了21万多个包装袋。这些举措客观上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环保观念在潜江这个江汉平原腹地的城市,早已深入人心。在相邻的仙洪试验区,先行的榜样已经建立:在仙桃洪湖,每个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而潜江最大的苦恼是缺钱,“只要有资金支持,(治理)情况应该很乐观。”潜江市环保局局长张新全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