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各个穴位位置及主治疾病图文(下) 本人收集整理

 tangdlun 2013-09-02

人体各个穴位位置及主治疾病图文(下) 本人收集整理

人体各个穴位位置及主治疾病图文

(下册)

目录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文   3------------47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文  47-----------66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文   67----------112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文 112--------176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文   177--------194

 

足少阴肾经穴位图文   194--------218

 

经外奇穴             218---------219

 

 

 

 

 

 

人体各个穴位位置及主治疾病图文 (下)

足阳明胃经经络图(ST1-ST45)

足阳明胃经
1
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口眼喎斜,近视。【刺灸法】先固定眼球,沿缘缓慢直刺 0.5-0.8 寸,不宜提插,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
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口眼喎斜,头痛晕眩。【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小心勿刺伤眼球。
3
巨髎:【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水准线的交点。【主治】眼睑瞤动,口眼喎斜,鼻衄,齿痛。【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
地仓【定位】口角旁 0.4 寸处。【主治】口喎,流涎,齿痛,颊肿痛。【刺灸法】直刺0.2寸,向颊车方向平刺 0.8-1 寸。
5
大迎【定位】下颔骨上,下颔角下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颊肿痛。【刺灸法】直刺或平刺 0.2-0.5 寸。
6
颊车【定位】下颔角下前上方一横指,上下齿咬紧时,咬肌隆起,的最高点处。【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面肿,颊肿痛。【刺灸法】直刺 0.3 寸,平刺 0.5-1寸。

7 下关【定位】颧骨弓下缘凹陷处,下颔骨髁状的前方。【主治】口噤,齿痛,耳鸣,耳聋。【刺灸法】直刺 0.5-1寸。
8
头维【定位】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距神庭穴 4.5 寸处。【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头痛,头晕。【刺灸法】平刺 0.5-1 寸,禁灸。
9
人迎【定位】平喉结,喉结旁开 1.5 寸,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主治】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瘿气,头痛,眩晕,偏瘫。【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禁灸。
10
水突【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之联机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瘿瘤。【刺灸法】直刺 0.3-0.5 寸,避开血管。
11
气舍【定位】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主治】咽喉肿痛,气喘,颈项强痛,瘿瘤。【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
12
缺盆【定位】前正中线旁开 4 寸锁骨上窝正中处。【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孕妇禁针。
13
气户【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胀满。【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14
库房【定位】第一肋间,前正中线旁开4 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刺灸法】斜刺0.5-0.8 寸。
15
屋翳【定位】第二肋间,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6
膺窗【定位】第三肋间,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7
乳中【定位】乳头正中。【主治】作为取穴的定位标志。【刺灸法】一般不作刺灸。
18
乳根【定位】第五肋间,前中线旁开 4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乳痈,乳汁少。【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19
不容【定位】脐上 6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食欲不振。【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0
承满【定位】脐上 5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肠鸣,肋痛。【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1
梁门【定位】脐上 4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痛,肠鸣,食欲不振。【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2
关门【主治】脐上 3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腹胀痛,肠鸣泻泄,水肿。【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3
太乙【定位】脐上 2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心烦,癫狂。【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4
滑肉门【定位】脐上 2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胃痛,呕吐,癫狂。【刺灸法】直刺 0.5-1.5 寸。
25
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旁 2 寸。【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肠鸣,泻泄,便秘厕疾,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症瘕。【刺灸法】直刺 0.5-2 寸。
26
外陵【定位】脐下1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腹痛,痛经,疝气。【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7
大巨【定位】脐下1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腹痛,痛经,疝气。【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8
水道【定位】脐下 3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29
归来【定位】脐下 4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主治】小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阳萎,遗精,疝气。【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30
气冲【定位】脐下 5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曲骨穴旁开 2寸)。【主治】小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阳萎,阴肿。【刺灸法】直刺 0.5-1 寸。
31
髀关【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联机、与臀后横纹延长线的交点。【主治】腹痛,下肢不遂,腰膝酸痛。【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2
伏兔【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6寸。【主治】下肢不遂、疼痛,腰膝酸痛。【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阴市【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3寸。【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腰膝酸痛,步履无力,屈伸不利。【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4
梁丘(郄穴)【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2寸。【主治】胃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乳痈。【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犊鼻【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主治】膝关节痛,骨关节退化。【刺灸法】稍向韧带内侧方斜刺0.8-1.2寸。
3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泻泄,痢疾,消化不良,水肿,肠痈,乳痈,癫狂,下肢痿痹,喘咳,眩晕,心悸,疲劳羸瘦。【刺灸法】直刺 0.5 - 2 寸。
37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足三里下3 寸。【主治】腹痛,肠鸣,泻泄,痢疾,肠痈,下肢不遂。【刺灸法】直刺0.5 - 2寸。
38
条口【定位】犊鼻穴下8寸(或外踝上8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转筋,肩周炎,肩凝症。【刺灸法】直刺悄 1- 2寸。
39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8寸,胫骨前峭外一横指。【主治】腹痛,肠鸣,泻泄,痢疾,下肢不遂,睾丸痛。【刺灸法】直刺 1-1.5寸。
40
丰隆(络穴)【定位】条口外一横指。【主治】咳嗽,哮喘,癫狂,癫痫,头痛,眩晕,下肢不遂,痰多。【刺灸法】直刺 1-1.5 寸。
41
解谿(经穴)【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陷窝中。【主治】腹胀,便秘,狂癫,下肢不遂及痹痛,头痛及晕眩。【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2
冲阳(原穴)【定位】足背,陷谷穴上3寸,动脉搏动处。【主治】胃痛, 腹胀,口眼喎斜,面肿齿痛,足背肿痛。【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43
陷谷(俞穴)【定位】足背,第二、三蹠趾关节后,二、三蹠骨关节结合部前凹陷处。主治】腹痛,肠鸣,面浮身肿,足背肿痛。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44
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二、三趾缝纹端。【主治】胃痛, 腹胀,泻泄,痢疾,齿痛,口喎,咽喉肿痛,足背肿痛。【刺灸法】稍向上刺,避开动脉,直刺 0.3-0.5 寸。
45
厉兑(井穴)【定位】第二趾外侧甲角旁约 0.1 寸。【主治】 腹胀,面肿,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足胫寒冷。【刺灸法】浅刺0.1-0.2寸。

人体头部穴位图 承泣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泣穴 ST1(足阳明胃经)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两目直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功能】 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 ①目疾,眼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润动;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③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眼睑润动,口眼歪斜,近视。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時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承泣 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 [別名] 鼷穴,面髎,溪穴。
[
穴义] 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內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执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回圈的胃经体內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执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內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內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內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內外相通。3)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質由胃经体內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內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蹻脉,故为蹻脈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別走任脈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人体头部穴位图 四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四白穴 ST2(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目疾、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润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
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色彩、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露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
执行规律] 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巨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巨髎穴 ST3(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靜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润动,鼻衄,齒痛,唇颊肿。
[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蹻脉交会穴。三部九侯之天部地以候口齿之气。

巨髎  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內气血场覆写的栏位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写的栏位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巨髎。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質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
执行规律] 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
功能作用] 冷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地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地仓穴 ST4(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 0.4 寸处。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齿痛,頰肿痛。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81寸。直刺0.2寸,向颊车方向平刺 0.8-1 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跷脉手足阳明之会。[別名] 会维,胃维。[穴义] 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
名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地仓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地仓穴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穴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庫,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给系也。会维、胃给名意指穴內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执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大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迎穴 ST5(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下颔骨上,下颔角下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颊肿痛。
[
功能] 熄风止痛,消肿活络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大迎 [別名] 髓孔。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
执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
功能作用] 接受并转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
治法] 寒则补補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颊车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颊车穴 ST6(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上下齿具咬紧时,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面肿,颊肿痛。
[
功能] 散风清热,开关通络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別名] 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
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內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內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內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执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內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
执行规律] 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下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下关穴 ST-7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穴性]有疏风活络,开窍益聪作用。
[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
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穴义] 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
[
名解]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下关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下关。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
执行规律] 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
功能作用] 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头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头维穴 ST-8(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
主治] 目赤肿痛,头晕,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润动。


[
功能] 熄风镇惊,止痛明目。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
刺灸法] 平刺0.5l寸。禁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头维  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別名] 颡大。
[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
名解] 1)头维。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內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 头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断地输送阳气及营养物质才能维持它的正常执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传输,故本穴名为头维。2)颡大。颡,额头。大,多也,指穴內的气血盛大之意。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它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其转运的气血物质也多,故名为颡大。3)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本穴为胃经向头部输送气血之处,因其输送气血的量大且强,执行为风行之状,性同胆经气血,故为足少阳阳明之会。又因本穴输送头部的为纯阳之气,性同阳维脉气血,故为足阳明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
执行规律] 阳气以风行之状由本穴分散于头之各部。
[
功能作用] 向头之各部输送胃经的阳气及精微物质。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人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人迎穴 ST9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平喉结,喉结旁开 1.5 寸,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胸满喘息,头痛,眩晕,偏瘫。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刺灸法]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禁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人迎 [別名] 天五会,五会。 [穴义] 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
名解] 1)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转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2)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所化,穴內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
执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
功能作用] 接收胃经气血并分流胸腹。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 水突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水突穴 ST10(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瘿瘤。
[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水突 [別名] 水门,水天,天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內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滾上突之状,故名水突。2)水门。水,指穴內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合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3)水天。水,指穴內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內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於天,故名水天。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人体胸部穴位图 气舍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气舍穴 ST11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痛。
[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切勿深刺和提插。

[附注]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
名解] 气舍。气,指穴內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胸部穴位图 缺盆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缺盆穴 ST12 (足阳明胃经)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 4 寸锁骨上窝正中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疠。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切勿深刺和提插。孕妇禁针。


缺盆 ST12  Qūe pén
[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
附注] 《图翼》:孕妇禁针。


缺盆
[
別名] 天盖,尺盖。
[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
名解]
1
)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狀,故名缺盆。
2
)天盖、尺盖。天,指穴內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尺,在此意为穴內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 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人体头部穴位图 气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气户穴 ST13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胀满。
[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
穴义] 胃经与外界气血置换的门户。
[
名解]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气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置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置换的门户,故名气户。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胸部穴位图 库房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库房穴 ST14 (足阳明胃经)
【定位】第一肋间,前正中线旁开4 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0.5-0.8 寸。

人体胸部穴位图 屋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屋翳穴 ST15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屏障。
[
名解]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质为卫外之气。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屏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屏障,故名屋翳。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
执行规律] 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
功能作用] 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人体胸部穴位图 膺窗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膺窗穴 ST16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別名] 膺中。 [穴义] 胸腔內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
名解]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內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內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間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视窗,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
执行规律] 气态物由胸腔內部外出体表胃经。
[
功能作用] 减卸胸腔內部高压,释放胸腔內部能量。
[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体胸部穴位图 乳中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乳中穴 ST17 {足阳明胃经}
【定位】乳头正中。【主治】作为取穴的定位标志。【刺灸法】一般不作刺灸。

 [别名] 乳首,当乳。 [穴义] 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
名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态物。
[
执行规律] 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
功能作用] 男子为定位标志,女子为喂乳之用。
[
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无针。
[
] 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元,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元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程序,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人体胸部穴位图 乳根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乳根穴 ST18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乳根 [别名] 薛息。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
] 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人体腹部穴位图 不容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不容穴 ST19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
名解] 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栏位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执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
功能作用] 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承满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满穴 ST20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痛,肠鸣,肋痛。
[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
[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
名解]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
功能作用] 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梁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梁门穴 ST21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
主治] 胃痛,呕吐,食慾不振,腹胀痛,肠鸣,泻泄。
[
配伍]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
名解] 樑,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
梁门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樑而过,故名梁门。(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穴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穴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
功能作用] 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
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
] 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人体腹部穴位图 关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关门穴 ST22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
别名] 关明。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
名解] 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关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栏位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关门。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太乙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太乙穴 ST23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
主治] 胃病,腹痛,消化不良,心烦,癫狂。
[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太乙 [别名] 太一。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太乙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执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印执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
执行规律] 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
功能作用] 除湿散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滑肉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滑肉门穴ST24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刺灸法] 直刺0.81.2寸。
[
别名] 滑肉,滑幽门。 [穴义] 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
名解] 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滑肉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执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门。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
执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天枢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天枢穴(大肠募穴) ST25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祕,泻泄,痢疾,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症瘕。
[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祕、泻泄。 [刺灸法] 直刺11.5寸。
[
附注] 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
[
穴义] 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
名解] 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执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执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之馀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执行的固有道路执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
执行规律] 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
功能作用] 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外陵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外陵穴 ST26 {足阳明胃经}外陵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
刺灸法] 直刺11.5寸。

[穴义] 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
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
执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
功能作用] 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大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巨穴 ST27{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腹痛, 痛经,疝气,遗精,早洩。
[
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
别名] 腋门,液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
名解] 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栏位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栏位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2)腋门、液门。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水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水道穴 ST28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
刺灸法] 直刺11.5寸。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归来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归来穴 ST29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
主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阳萎,遗精,疝气。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
刺灸法] 直刺11.5寸。
[
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
名解]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气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气冲穴 ST30 {足阳明胃经}

【定位】脐下 5 寸,前中线旁开 2 寸(曲骨穴旁开 2寸)。
【主治】小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阳萎,阴肿。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人体下肢穴位图 髀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髀关穴 ST31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联机、与臀后横纹延长线的交点。

[解剖]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
主治] 腹痛,下肢不遂,腰膝酸痛。腰痛膝冷,痿痺,腹痛。
[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痺。 [刺灸法] 直刺12寸。
[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
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执行规律] 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
功能作用] 健脾除湿,固化脾土。[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伏兔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伏兔穴 ST32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膝髌骨上缘髌底上6寸。
[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痲痺,疝气,脚气。[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痺。
[
刺灸法] 直刺12寸。
[
别名] 外勾,外丘。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
功能作用] 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阴市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阴市穴 ST33 {足阳明胃经}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联机、膝髌骨上缘上3寸。
【主治】下肢不遂、痹痛,腰膝酸痛,步履无力,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人体下肢穴位图 梁丘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梁丘穴(郄穴)ST34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廱,血尿。
[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11.2寸。
[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别名] 鹤顶,跨骨。 [穴义] 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
名解] 1)梁丘。樑,屋之横樑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樑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馀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
功能作用] 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作调治疾病的。
[
] 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人体下肢穴位图 犊鼻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犊鼻穴 ST35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膝关节痛,骨关节退化。

[操作] 向后内斜刺05l寸。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
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元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执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犊鼻。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
功能作用] 清刷膝关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証膝关节的伸缩自如。
[
治法]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足三里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足三里穴 ST36 {足阳明胃经}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泻泄,痢疾,便祕,乳廱,肠廱,下肢痺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羶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痺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
刺灸法] 直刺12寸。
[
附注] 1)足阳明经所人为“合”。(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3)参考资料: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昇,增强其免疫能力。
足三里 合穴,属土。 [别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
[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3)胃管。胃,土也。管,管路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溼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溼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祇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
执行规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上巨虚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上巨虚穴(大肠下合穴)ST37 {足阳明胃经}

[定位] 足三里下3 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
主治] 肠鸣,腹痛,泻泄,痢疾,便祕,肠廱,下肢痿痺,脚气。

 
[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祕、泻泄。
[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
[
别名] 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
[
穴义] 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
名解] 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馀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肠经合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溼热浊气。
[
执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
功能作用] 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条口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条口穴 ST38

{足阳明胃经}[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8寸(或外踝上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转筋,跗肿,肩臂痛。
[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
名解]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执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执行,故名条口。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
执行规律] 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
功能作用] 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下巨虚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下巨虚穴(小肠下合穴)ST39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
主治] 小腹痛,泻泄,痢疾,乳廱,下肢痿痺。

 [配伍]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下巨虚  小肠合穴。 [别名] 下廉,巨虚下廉。
[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
名解]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执行规律] 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
功能作用] 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丰隆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丰隆穴(络穴)ST40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
解剖]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
主治]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祕,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痺。[配伍] 配风池治眩晕;配羶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11.5寸。[附注] 足阳明经络穴。丰隆  足阳明络穴。
[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
名解] 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
执行规律] 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
功能作用] 沉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解谿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解谿穴(经穴)ST41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祕,下肢痿痺。
[
配伍]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
[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解谿  经穴,属火。 [别名] 草鞋带穴,鞋带。
[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
名解] 1)解谿。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谿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谿。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组,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体下肢穴位图冲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穴(原穴)ST42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乾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别名] 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谿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溼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
)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执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谿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陷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陷谷穴 (俞穴)ST43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
解剖] 有第二蹠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
主治]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
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
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印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执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内容。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执行方式为横印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徵,故本穴属木。[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
执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
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内庭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泻泄,痢疾,便祕,热病,足背肿痛。
[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熘为“荥”。
[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
名解] 1)内庭。内,裡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侷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
)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
执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厉兑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厉兑穴 (井穴) ST45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
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
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
刺灸法] 浅刺0.1寸。
[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执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执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溼热水气。
[
执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溼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
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置换气血物质。
[
治法] 点刺出血。
[
]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係,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足太阴脾经及穴位图(SP1-SP21) 足太阴脾经及穴位图

本经一侧21(左右两侧共42),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1)
隐白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阴交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 SP7  Lòu 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机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9)
阴陵泉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
血海 SP10  Xuè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 SP11  Jì 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 SP12  Chōng 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 SP13  Fù 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 SP14  Fù 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2寸。
  (15)
大横 SP15  Dà 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0)
血海 SP10  Xuè 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11)
箕门 SP11  Jì 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12)
冲门 SP12  Chōng 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 SP13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
腹结 SP14  Fù 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2寸。
  (15)
大横 SP15  Dà 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
腹哀 SP16  Fù 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
食窦 SP17  Shí dò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乡 SP19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荣 SP20  Zhōu ró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 SP21  Dà 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
附注] 脾之大络。

 

 

人体下肢穴位图 隐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隐白穴(井穴)SP-1 {足太阴脾经}

【定位】拇趾内侧,指甲角旁约 0.1 寸。【主治】腹胀,泻泄,呕吐,月经过多,崩漏,尿血,心烦,癫狂。刺灸法】浅刺 0.1-0.2 寸,或点刺放血一两滴。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大都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都(荥穴)SP-2 {足太阴脾经}

【定位】拇趾内侧赤白肉际,第一跖趾关节前缘。【主治】胃痛,呕吐,泻泄,便秘,心烦。【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太白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太白(俞穴、原穴)SP-3 {足太阴脾经}

【定位】 第1蹠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症。
【操作】 直刺0508寸。
太白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 大白。 
【穴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馀,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执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发肺性阳气。【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公孙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公孙穴 (络穴) SP-4 {足太阴脾经}【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太白后约1寸;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功能】 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
【操作】 直刺0612寸。
〖穴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名解〗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后会急速气化。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商丘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商丘(经穴)SP-5 {足太阴脾经}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功能】 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经穴,属金。 【穴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执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
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快速执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执行规律】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三阴交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三阴交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三阴交
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 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 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溼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执行变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溼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执行规律】 穴内天部之气的执行分为三支,乾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溼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 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漏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漏谷穴 SP-7 {足太阴脾经}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在内踝高点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 腹胀,肠鸣、偏坠;小便不利,遗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操作】 直刺 l15寸。
漏谷足太阴络。 【别名】 太阴络。 
【穴义】 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穀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置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执行规律】 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脾经阴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地机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地机穴(郄穴) SP-8 {足太阴脾经}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慾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刺灸法】直刺 0.5-1 寸。

【别名】 脾舍,地箕。 【穴义】 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名解】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程序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执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执行的,脾土物质的执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执行规律】 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 渗散脾土水湿。【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阴陵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阴陵泉穴(合穴) SP-9 {足太阴【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刺灸法】直刺 1-1.5 寸。

阴陵泉合穴,属水。【别名】 阴陵。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名解】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上限溢位,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溼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执行规律】 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 排渗脾湿。【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血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血海穴 SP-10 {足太阴脾经}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彷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功能】 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 直刺 l15寸。
血海 【别名】 百虫窝,血郄。 【穴义】 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执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执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箕门穴。【功能作用】 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箕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箕门 (Jìmén SP 11
【定位】 在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 ,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功能】 健脾渗湿,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不利、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执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执行规律】 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栏位。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冲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冲门 (ChōngménSP 12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功能】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主治】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执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执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执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执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府舍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府舍 (Fùshě,SP 13

人体腹部穴位图 腹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腹结 (Fùjié,SP 14
【定位】 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寸,距任脉旁开4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
【功能】 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主治】 腹痛,绕脐腹痛、腹泻、腹寒泄泻、咳逆,疝气。
【操作】 直刺 l2寸。
【别名】 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执行规律】 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 去湿健脾。【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大横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横 (Dàhéng SP 15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人体腹部穴位图 食窦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6.腹哀 (FùāiSP 16

【定位】 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功能】 健脾消食、通降腑气【主治】 消化不良,绕脐痛,腹痛,便秘,痢疾。【操作】 直刺 l15寸。
人体腹部穴位图 食窦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食窦 (ShídòuSP 17
【定位】 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任脉(中廷)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解剖】 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能】 运化水穀、和胃下气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食已即吐,腹胀肠鸣,水肿。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别名】 命关,食关。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
2)
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执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洩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
食关。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置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执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溷合物。
【执行规律】 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天谿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天谿(Tiānxī,SP 18) 
【定位】 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通乳、止咳消肿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痛、乳汁少。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天,天部。溪,路径也。天谿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程序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谿。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执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胸乡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胸乡 (Xiōngxiāng SP 19

【定位】 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天谿上一肋,距任脉6寸,当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 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谿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 外传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周荣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周荣 (ZhōuróngSP 20

 【定位】 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功能】 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 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胸胁胀满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别名】 周营,周管。 
【穴义】 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 周荣。周,遍佈、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穀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栏位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栏位,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栏位。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大包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包 (DàbāoSP 21)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解剖】 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功能】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栏位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
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溷合物。
【执行规律】 由体表回流脾脏.

 

足少阳胆经及穴位图(G1-G44)

足少阳胆经循行图

 

 

 

足少阳胆经
1)、本经在十大天干中,以""字代之。
2)、五行中属阳木,起:瞳子髎穴,终:足窍阴穴。
3)、多气少血,子时(当地时间晚上11时到次日早上1时),气血注此。
4)凡四十四穴,左右共八十八穴。

人体头部穴位图 瞳子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瞳子髎穴 G1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面部,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彙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徵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彙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彙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彙集而成,气血的执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彙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听会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听会穴 G2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程序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程序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执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觉器才能听之而会。)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上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上关穴 G3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溼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颔厌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颔厌穴 G4{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悬颅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悬颅穴 G5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8寸;可灸。

【别名】 髓孔,髓中,米齧。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3)米齧。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齧,咬或缺口之意。米齧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釐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悬釐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悬釐穴 G6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釐。悬,吊挂也。釐,治理也。悬釐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釐。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彙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曲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曲鬓穴 G7 {足少阳胆经}
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头痛连齿、颊颔肿、口噤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 曲发。【穴义】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馀,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釐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执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执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头部穴位图,率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率谷穴 G8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刺灸法]平刺0.-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併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天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天冲穴 G9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刺灸法]平刺0.-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执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执行规律】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 浮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浮白穴 G10 {足少阳胆经}
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颈项强痛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头窍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头窍阴穴 G11 {足少阳胆经}
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取穴
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 窍阴,枕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程序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执行规律】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功能作用】 降浊去寒。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人体头部穴位图,完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完骨穴 G12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执行规律】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人体头部穴位图,本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本神穴 G13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执行为风气的横印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执行为横印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执行规律】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阳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白穴 G14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程序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乾爽的阳气。
【执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头临泣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头临泣穴 G15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元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执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头部穴位图,目窗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目窗穴 G16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置换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
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
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正营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正营穴 G17 {足少阳胆经}
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连线上取穴
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足少阳、阳维之会

人体头部穴位图,承灵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灵穴 G18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脑空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脑空穴 G19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8寸;可灸。[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颞颥。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执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徵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执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风池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风池穴 G20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 热府。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理同风池名解。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头部穴位图,肩井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肩井穴 G21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 肩解,膊井。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胸部穴位图 渊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渊液穴 G22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刺灸法]斜刺0.-.8寸。
【别名】 泉液,涧渊。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人体胸部穴位图 辄筋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辄筋穴 G23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8寸;可灸。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日月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日月穴 (胆募穴)G24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8寸;可灸。[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之上部,故名神光。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 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京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京门穴 (肾募穴)G25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嵴强嵴痛。
[刺灸法]斜刺0.-.8寸;可灸。[附注]肾经募穴。
【别名】 气府,气俞。 【穴义】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俞名意与气府同。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多灸,热则水针或深补浅泻。

 人体腹部穴位图 带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带脉穴 G26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穴义】 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名解】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栏位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之腰带,故名带脉。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执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係。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元之处流向低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馀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髎穴汇入体内)。
【功能作用】约束诸经水液【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 《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徵是“回身一周,如束带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麽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麽呢?它又是如何约束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那麽,带脉能回身一周则是在人体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由于嵴骨为人体整体重力场的坐标中心,因此,在人体坐标系中,离嵴骨越远的腹部其位越高,而离嵴骨稍近的腰侧则位置较低。在人体前腹部,随着肝脾肾三经气血的吸热上行,大量的水湿由下运往胸腹上部,在胸腹上部散热冷降后则要循地之表部向下流行,腹股沟则是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而由于有了人体整体的嵴骨重力场的作用,聚集于腹股沟处的地部经水才会循带脉环行并流膀胱经所处的嵴背部位,这就是带脉气血的产生和流行动因,也是经书所言带脉能约束诸经的机理所在。因此,带脉气血的执行规律是,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由人体的腹部流向背嵴部(平躺时),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人体的腰侧部流向前阴部(直立时),经水具体以何种方式执行则取决于人体的体位姿式。

人体背部穴位图,五枢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五枢穴 G27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别名】 玉枢。 【穴义】 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 
【名解】1)五枢。五,代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枢,门户的转轴,有开合功能,此指气血物质在本穴有出入的变化。五枢名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本穴物质虽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但它并不一定循带脉下走维道穴,气血的流行出入受人体重力场及地球重力场二方面的作用影响,它因人体所处的体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执行特徵。当人体直立时,穴内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输向人体各部,而当人体平躺时它则循带脉向嵴背后侧而行,本穴如同带脉气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气血进入带脉的门户,故名五枢。2)玉枢。玉,金之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枢,门户的转轴也。玉枢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在此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的流行走向虽与人体的体位有关,但经水还是在穴内不停地气化并生发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故名玉枢。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胆经又带脉,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凉性水气。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当人体直立时循胆经下行,而在人体平躺时则循带脉流向嵴背,天部之气则汇入肺气所在的层次当中。
【功能作用】 调节经脉内外的经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维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维道穴 G28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5寸;可灸。[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维道  足少阳带脉之会。 【别名】外枢。【穴义】 带脉气血由此传向胆经。 

【名解】1)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维道名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执行。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执行的连贯作用,故名维道。2)外枢。外,带脉之外也。枢,门户的转轴也。外枢名意指带脉气血由此外输胆经。理同维道名解。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带脉又属胆经,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居髎穴。

【功能作用】 维持胆经的气血执行。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居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居髎穴 G29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嵴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2寸;可灸。[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名解】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居髎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2)
足少阳阳跷脉之会。本穴位处髋部肌肉丰满之处,穴内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气化出大量阳气,穴内气血既的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同合阳于阳跷脉的气血之性,故为足少阳阳跷脉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阳气。
【执行规律】 经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经水下传环跳穴,天部阳气则汇入中跷脉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利湿化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阳维、足少阳之会

 

人体下肢穴位图 环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环跳穴 G30 {足少阳胆经}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 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足少阳、太阳之会

人体下肢穴位图 风市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风市穴 G31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5寸;可灸。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名解】 风,风气也。市,集市也。风市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印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风市。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执行规律】 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 运化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中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渎穴 G32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刺灸法]直刺1-.5寸;可灸。

【穴义】 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 
【名解】 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中渎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中渎。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走膝阳关穴。
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膝阳关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膝阳关穴 G33 {足少阳胆经}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刺灸法]直刺0.-1寸。

【别名】寒府,关阳,关陵,阳陵。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名解】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膝阳关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膝阳关。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理同膝阳关名解。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降温。【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阳陵泉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陵泉穴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 G34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5寸;可灸。

阳陵泉  合穴,属土,筋会。 【别名】筋会,阳陵。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阳陵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泉。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3)胆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执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阳交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交穴 G35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嵴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别名】 别阳,足髎。 
【穴义】 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阳交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溼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交。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溼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溼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祇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执行规律】 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理气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外丘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外丘穴(郄穴) G36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附注]胆经郄穴。

【穴义】 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名解】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外丘。2)胆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风气。【执行规律】 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 传递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光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光明穴(络穴) G37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附注】胆经络穴。

【穴义】 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溼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阳辅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辅G38  {足少阳胆经}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  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操作]  直刺1~1.5寸。[配伍]  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附注]  足少阳经所行为

悬钟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悬钟穴(八会穴) G39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别名】 绝骨,髓会。  
【穴义】 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名解】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故名髓会。
【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湿冷。

【执行规律】 吸热后上行阳辅穴。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丘墟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丘墟穴(原穴) G40 {足少阳胆经}

原穴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附注】胆经原穴。

丘墟:原穴。 【穴义】 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名解】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祇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执行规律】 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足临泣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足临泣穴(输穴、八脉交会穴) G41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阳白穴直上,入髮际0.5寸处取穴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足临泣: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之会。【穴义】 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足临泣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执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名足临泣。   2)胆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徵,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执行规律】 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 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地五会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地五会穴 G42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寸。

【别名】 地五。 【穴义】 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执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功能作用】 收降水液。【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 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人体下肢穴位图 侠谿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侠谿穴(荥穴) G43 {足少阳胆经}

[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侠溪  荥穴,属水。 
【穴义】 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侠溪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祇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侠溪。2)胆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五会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属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功能作用】 传导水液。【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足窍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足窍阴穴(井穴) G44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2寸;可灸。[附注]胆经经穴。

足窍阴  井穴,属金。 【穴义】 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名解】1)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足窍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元,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足窍阴。2)胆经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执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徵,故其属金。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睛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睛明穴 B1{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睛明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蹻脉督脉之会 

【别名】 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 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眶也,无它意。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眶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蹻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蹻脉之性,故为阴阳蹻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徵】 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执行规律】 气血的执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 降温除浊。【治法】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攒竹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攒竹穴 B2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别名】 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穴义】 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名解】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髮、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馀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係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4)员在。员,週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溼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眉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眉冲 BL3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别名】 小竹,星穴。【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
【名解】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髮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眉冲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眉冲。2)小竹。小竹,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徵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纤细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徵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动规律】 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治法】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曲差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曲差 BL4  Qǔ chā


[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别名】 鼻冲。 【穴义】 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名解】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曲差。
2)
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执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运动规律】 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清絷降浊。【治法】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五处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 五处 BL5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别名】 巨处。【穴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五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五处。
2)
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 汇聚头部冷降浊气。【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 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陆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承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6) 承光 BL6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名解】 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承光。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执行规律】 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 疏风散热。【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乾穴内陆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通天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 通天 BL7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 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别名】 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 ,天归,天旧。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名解】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通天。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执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6) 天日。天,天部也。日,与夜相对,阳也,气也。天日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络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8) 络却 BL8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别名】 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执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 传输头部浊气。【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玉枕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徵,故名玉枕。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执行规律】 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人体头部穴位图解,天柱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天柱 BL10  Tiān zhù哑门旁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穴义】 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名解】 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 化气壮阳。【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杼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1) 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大杼 骨会。 
【别名】 背俞,本神,百旁,百劳【穴义】 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名解】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理同大杼名解。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执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馀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
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执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大杼: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嵴一寸五分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阴少阳之会。进经曰:骨会。大杼梳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铜人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资生云:非大急不灸。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嵴痛,胸中鬱,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俛仰,痎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踡急大。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人体背部穴位图,风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2) 风门 BL12  fēng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风门  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 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溼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执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风门:(一名热府)二椎下两傍,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
素注,针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壮。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逆咳,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项强,目眩,胸中热,卧不安。

人体背部穴位图:肺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肺俞穴 fèi shù(BL13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人体穴位配伍〗 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附注〗 肺的背俞穴。
〖穴义〗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肺脏之热。〖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肺俞: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收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甄权灸百壮,明堂灸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主瘿气黄疸,劳瘵,口舌乾,劳热上气,腰嵴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仲景曰:太阳与少阳併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俞肝俞。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厥阴俞穴 厥阴俞穴 jué yīn shù(BL14

〖取穴方法〗 该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治心痛、心悸。〖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别名〗厥俞穴,厥俞穴,心包俞穴,关俞穴。
〖穴义〗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厥阴俞(一名厥俞)    四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欬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人体背部穴位图:心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心俞穴 Xīn shù(BL15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的取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心的背俞穴。】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 配巨阙穴、内关穴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穴、神门穴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
〖别名〗背俞穴。  〖穴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心俞。心,2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穴名 4意指 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资生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岂可妄针,千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脣赤,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欬吐血黄疽,鼻衄目人瞤目昏,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艾灸治疗冠心病

1.温和灸

取穴:内关(双)、膻中、心俞(双)。

2.温灸器灸

取穴:主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

辩证配穴:心气虚型加足三里;气阴两虚加三阴交或太溪;气虚血瘀加膈俞或足三里;气阴两虚兼血脉淤滞阻型,加膈俞或三阴交。
按照以上的方式灸了一个月,效果让人满意。

人体背部穴位图,督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6) 督俞 BL16  Dū shū
俯伏位,于第六胸椎嵴下,督脉(灵台)旁开1.5寸处取穴
宽胸止痛,理气消胀 心痛、腹胀、腹痛、腹鸣逆气

[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别名】 高盖,商盖,高益。 
【穴义】 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乾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乾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乾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补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督俞 :六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壮。主寒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人体背部穴位图:膈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膈俞穴 Gé shù(BL17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穴、血海穴、膏肓穴治贫血。〖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穴义〗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
〖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鬲俞 :七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疏曰:血病治此。盖上则心俞,心生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病鬲为血会。又足太阳多血,血乃水之象也。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刺中鬲皆为伤中,其病难愈,不过一岁必死。主心痛,周痺,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癖欬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肿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人体背部穴位图:肝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肝俞穴 Gān shù(BL18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胁痛;配太冲穴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附注〗 肝的背俞穴。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肝俞 :九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
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主多怒黄疸,鼻痠,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欬血,目上视,欬逆口乾,寒疝筋寒,热胫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千金云:欬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噘,肋下与嵴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头,惊狂鼽?起,则目??,生白翳,欬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差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人体背部穴位图,胆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胆俞穴 Dǎn shù(BL19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疾病〗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太冲穴胆道疾病〖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胆俞 :十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下经灸五壮。素问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乾,咽痛,乾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人体背部穴位图:脾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脾俞穴 Pǐ shù(BL20)脾俞穴的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疾病〗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脱、便秘。〖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嵴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人体背部穴位图:胃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胃俞穴 Wèi shù(BL21

〖取穴方法〗 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穴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胃俞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嬴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嵴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三焦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三焦俞穴(BL22 

取穴方法〗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0.51寸。〖附注〗 三焦背俞穴。
〖穴义〗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功能作用〗外散三焦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肾腧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肾俞穴 Shèn shù(BL23)〖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疾病〗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溪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翳风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该穴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别名〗高盖穴。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 4意指 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内容来自dedecms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素问,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填满胀急,两胁满胀,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目荒)(目荒),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慄,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人体背部穴位图,气海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气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 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名】 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气海,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俞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溼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俞。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水气。
【执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气海俞 :十五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主腰痛痔漏。针三分,灸五壮。大肠俞十六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嵴强不得俛仰,腰痛,腹中气胀,绕脐切痛,多食身瘦,肠鸣,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肠绞痛。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 大肠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肠俞穴(BL25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疾病〗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附注〗 大肠背俞穴。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 关元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关元俞穴(BL26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治腹胀。〖刺灸法〗 直刺0.81.2寸。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穴,脐下关穴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焦俞: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灸五壮。主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伤寒头痛,饮食,伤寒头痛,饮食吐逆,肩背急,腰嵴强,不得俛仰,水穀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 小肠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小肠俞穴(BL27

〖取穴方法〗 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人体穴位配伍〗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小肠俞 :   十八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膀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小便赤不利,淋沥遗溺,小肠胀满,(疒ㄎ)痛,泄利浓血,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乾,不可忍,妇人带下。(疒ㄎ音绞)

人体背部穴位图解:膀胱俞穴膀胱俞穴 Páng guāng shū(BL28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l.2寸。〖附注〗膀胱背俞穴。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膀胱俞: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主风劳嵴急强,小便赤黄,遗溺,阴生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中膂俞(一名嵴内俞)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嵴各一寸五分,侠嵴伸起肉,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堂云:腰痛侠嵴里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至此穴痛,皆宜灸,主肾虚,消渴,腰嵴强,不得俛仰,肠冷,赤白痢,疵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中膂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膂俞穴 B29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别名】 中膂,中膂内俞,嵴内俞。 

【穴义】 嵴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嵴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嵴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嵴背下部,嵴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嵴骨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白环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白环俞穴 B30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别名】 腰俞。 【穴义】 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徵,故名腰俞。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功能作用】 外散腰臀之热。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上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上髎穴 B31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执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次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次髎穴 B32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中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髎穴 B33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中,与其馀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下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下髎穴 B34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
刺灸法] 直刺 l1.5.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穴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余类推。

人体背部穴位图,次髎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会阳穴 B35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别名】 利机。【穴义】 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名解】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賸馀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2)
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作用中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气。
【执行规律】 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 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承扶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扶穴 B36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
刺灸法] 直刺 l2寸。【别名】 肉郄,阴关,皮部。 

【穴义】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

【名解】1)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乾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执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溷合物,其执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执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4)皮部。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燥湿生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臀部是人体肌肉最为丰满之处,它之所以丰满,是由于有膀胱经经水对脾土微粒的运化以及本穴对脾土物质的固化作用,但这祇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人体大系统重力场的中心在三焦中的二肾,远者为高、为外,近者为低、为内,而脾土物质属阴中之太阴,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它无法从腰臀部的低地势外走足膝部的高地势,因此脾土物质会屯固于人之臀部。

人体下肢穴位图,殷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殷门穴 B37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 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 殷,盛大、众多、富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殷门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殷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人体下肢穴位图,浮郄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浮郄穴 B38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穴义】 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 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并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清热降温。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委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委阳穴(三焦下合穴) B39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嵴强痛,腿足挛痛。



[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穴义】 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名解】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2)
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执行规律】 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委中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委中 BL40  Wěi zhōng
[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委中  合穴,属土。 【别名】 腘中,郄中,血郄。 
【穴义】 膀胱经的溼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1)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经的溼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2)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4)血郄。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5)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徵。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溼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执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附分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附分穴 B41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穴义】 脏腑外输嵴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名解】 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乾热风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输头颈。
【功能作用】 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

【治法】 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附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嵴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嵴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乾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人体背部穴位图,魄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魄户穴 B42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在肩胛骨嵴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别名】 魂户。 【穴义】 肺脏的阳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1)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乾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2)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乾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执行为横印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横印上行。【功能作用】 外散肺脏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膏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膏肓穴 B43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在肩胛骨嵴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穀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溼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较乾燥的溼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执行规律】 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 散热排脂。【治法】 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注】 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牠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徵,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乾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徵,故名之为膏盲。

方法和主治疾病,神堂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神堂穴 B44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在肩胛骨嵴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嵴背强病。
[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神堂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传。
【功能作用】 外散心室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背部穴位图,譩嘻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譩嘻穴 B45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别名】 五胠俞。 【穴义】 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
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标签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体内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膈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膈关穴 B46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嵴背强痛。
[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执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膈膜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魂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魂门穴 B47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 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背部穴位图,阳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阳纲穴 B48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平第十胸椎嵴突下,督脉(中枢)旁开3寸取穴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
【执行规律】 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功能作用】 散热降火。  
【治法】 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背部穴位图,意舍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意舍穴 B49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背部穴位图,胃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胃仓穴 B50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嵴痛。
[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胃腑的溼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溼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溼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溼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溼热阳气。【执行规律】 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功能作用】 外散胃腑之热。【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溼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肓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肓门穴 B51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 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盲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盲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执行规律】 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积脂降浊。【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背部穴位图,志室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志室穴 B52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嵴强痛。
[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别名】 精宫。  【穴义】 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志室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
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胞肓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胞肓穴 B53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嵴强痛。
[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穴义】 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乾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份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徵,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乾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膏脂。【执行规律】 在本穴散热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 积脂散热。
【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背部穴位图,秩边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秩边穴 B54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神经。
[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穴义】 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名解】 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执行规律】 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降温生水。【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合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合阳穴 B55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
主治] 腰嵴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穴义】 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合阳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合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水湿少。

【执行规律】 散热冷缩并上传于委中穴。
【功能作用】 散热降浊。【治法】 寒湿则补之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承筋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筋穴 B56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别名】 腨肠,直肠。 【穴义】 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名解】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温热。
【执行规律】 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 运化水湿。【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取合阳穴而泻,禁刺。 
【注】 本穴经书列为禁刺者,乃膀胱经下部的水湿靠本穴运化也,针刺则风停气息,膀胱经下部的水湿无以运化,故列禁刺。

人体下肢穴位图,承山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承山穴 B57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
刺灸法] 直刺12寸。
【别名】 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
【穴义】 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名解】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乾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2)鱼腹。此是从类象的角度来言穴内气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内为堆积之状,如同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名鱼腹。鱼腹山、鱼肠、鱼腰名意与鱼腹近同。
3)
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经气血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乾燥,在穴内为堆积之状,有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与肉柱同。4)伤山。伤,伤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伤山名意指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对穴内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较大的伤害。本穴物质为乾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又从本穴经过,脾土微粒中水湿不足则将被上行的风气吹散伤害,故名伤山。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
【执行规律】 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功能作用】 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治法】 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飞扬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飞扬穴(络穴) B58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别名】 厥阳,厥阴,厥扬。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名解】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
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
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裡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温。
【执行规律】 大部分循膀胱经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经。
【功能作用】 联络表里。【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跗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跗阳穴(郄穴_ 阳蹻脉) B59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
附注] 阳跷脉郄穴。跗阳  阳蹻脉郄穴。 【别名】 付阳,附阳。 
【穴义】 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祇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
阳蹻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蹻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蹻脉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昆仑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昆仑穴  (经穴)B60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经穴,属火。 【别名】 上昆仑。 【穴义】 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1)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崑崙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执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属火。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下肢穴位图 仆参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仆参穴 B61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名解】1)仆参。仆参者奴僕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
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申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申脉穴(八脉交会穴) B62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申脉   足太阳阳蹻脉之会。 
【别名】 鬼路,阳蹻。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名解】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崑崙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3)阳蹻。阳,阳气也。蹻,蹻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蹻脉之性,故名蹻脉。4)足太阳阳蹻脉之会。同阳蹻名解。【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执行规律】 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 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金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金门穴(郄穴) B63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金门  郄穴。 【别名】 关樑,樑关。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名解】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2)关樑。关,关卡也。樑,屋顶之横樑也。关樑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樑。樑关名意与关樑同。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祇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执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补阳益气,疏导水湿。【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京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京骨穴(原穴) B64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穴义】 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园形的大穀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穀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2)
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执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 生发气血。【治法】 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束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束骨穴(俞穴) B65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穴义】 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名解】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
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执行为横印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徵,故其属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由穴内横印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 输布水湿。【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足通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足通谷穴(荥穴) B66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
附注] 足太阳经所熘为“荥”。【穴义】 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溼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执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2)
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徵,故其属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至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穴位图】至阴穴(井穴) B67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穴义】 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2)
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置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3)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徵,故其属金。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 散热生气。
【治法】 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

 

足厥阴肝经传统医学的主治病症

肝经穴位总结

1 大敦(井穴)【定位】拇趾外側趾甲角旁開約 0.1 寸處。【主治】疝氣,遺溺,小便不通,月經不調,崩漏,癲狂,陰腫。【刺灸法】淺刺 0.1 寸。
2
行間(滎穴)【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疝氣,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癲癇。【刺灸法】向上斜刺 0.5-0.8 寸。
3
太衝(輸穴、原穴)【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凹陷中。【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黃疸,目赤腫痛,青盲,癲癇,口喎,胸脅痛,下肢痿痹。【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
中封(經穴)【定位】内踝前 1 寸,脛骨前肌腱内側凹陷中,適當商丘穴與解蹊穴之間。【主治】遺精,小便不利,疝氣,黃疸,少腹腫痛,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5 蠡溝(絡穴)【定位】内踝上 5 寸脛骨内側面中央處。【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病,疝氣,小便不利,脛部疼痛。【刺灸法】平刺 0.5-0.8 寸。
6
中都(郄穴)【定位】内踝決上 7 寸,脛骨内側面正中央。【主治】泄瀉,腹脹,疝氣,脅痛,崩漏。【刺灸法】平刺 0.5-0.8 寸。
7
膝關【定位】脛骨内踝後下方,陰陵泉後 1 寸處。【主治】咽喉腫痛,下肢痿庳,膝部腫痛。【刺灸法】直刺 0.8-1 寸。
8
曲泉(合穴)【定位】屈膝,膝内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主治】小便不利,小腹痛,頭痛,眩早,月經不調,陰挺,膝部痛。【刺灸法】直刺 0.8-1 寸。
9
陰包【定位】股骨内上髁上 4 寸,股内肌與縫匠肌之間。【主治】小便不利,遺溺,月經不調,腰底痛。【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0
足五里【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 3 寸處。【主治】小便不利,陰挺,小腹脹痛。【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1
陰廉【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 2 寸處。【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病小腹痛,大腿内側痛。【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2
急脈【定位】氣沖穴外下方,當恥骨聯合下旁開 2.5 寸處。【主治】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3
章門(脾的募穴、八會穴)【定位】第十一肋端處。【主治】腹脹,泄瀉,黃疸,嘔吐,痞塊,胸脅痛。【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14
期門(肝的募穴)【定位】鎖骨中在線,第六肋間隙間。【主治】腹脹,泄瀉,黃疸,胸脅脹痛。【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足厥阴肝经传统医学的主治病症

是动病:1.腰痛不可以俛仰、2.丈夫颓疝、3.嗌乾、4.面尘脱色、5.妇人少腹肿
所生病:1.胸痛、2.餮泄、3.遗溺、4.狐疝、5.闭癃、6.呕逆
现代医学的主治病症: 1.足大趾疾患。2.膝内侧疾患。3.外阴部疾患、月经不调。4.眼睛疾患、头顶疾患。5.小便失调。6.肋间神经痛。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大敦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敦穴(井穴) Liv1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人体大敦穴位于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疾病〗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小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别名〗水泉穴,大训穴,大顺穴。
〖穴义〗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
〖名解〗  (1)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2)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穴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肝经与胆经相似,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穴外涌一般,故名水泉穴。  (3)大训。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经外出体表的水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  (4)肝经井。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体内肝经气血的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行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行间穴(荥穴) Liv2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疾病〗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穴义〗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名解〗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火。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太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太冲穴(输穴、原穴) Liv3 {足厥阴肝经}
〖穴位取穴法〗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别名〗大冲穴〖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名解〗  (1)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中封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封穴(经穴) Liv4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疾病〗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内庭穴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穴、阴廉穴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经穴。  中封穴  经穴,属金。  〖别名〗悬泉穴。
〖穴义〗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
〖名解〗  1)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该穴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2)悬泉。悬,吊挂之意。泉,指穴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悬泉名意指肝经水湿之气在此源源不断地流行而过。理同中封名解。  3)肝经经。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为肝经风气经过之处,气血的运行为动而不居,故为肝经经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强劲者风气,至本穴后风和势缓并化为凉性水湿之气,气血特征与肺金之气同,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性凉。
〖运行规律〗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息风化气。〖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蠡沟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蠡沟穴(络穴) Liv5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蠡沟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穴、地机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穴、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络穴。  〖别名〗交仪穴。
〖穴义〗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  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该穴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  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中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都穴 (郄穴)  Liv6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疾病〗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人体穴位配伍〗配血海穴、三阴交穴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配脾俞穴、阴陵泉穴治白带症;配足三里穴、梁丘穴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膝阳关穴、膝关穴、伏兔穴、箕门穴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郄穴。  〖别名〗中郄穴,太阴穴,大阴穴。
〖穴义〗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  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  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  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膝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膝关穴 Liv7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疾病〗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别名〗阴关穴。  〖穴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曲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曲泉穴(合穴)Liv8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曲泉穴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丘墟穴、阳陵泉穴治胆道疾患;配肝俞穴、肾俞穴、章门穴、商丘穴、太冲穴治肝炎;配复熘穴、肾俞穴、肝俞穴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穴、三阴交穴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肝经合穴。  〖穴义〗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
〖名解〗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  2)肝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阴包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阴包穴 Liv9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人体穴位配伍〗配交信穴治月经不调;配关元穴、肾俞穴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穴、足五里穴、血海穴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别名〗阴胞穴。  〖穴义〗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阴包。阴,水也。包,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人体下肢穴位图 足五里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足五里穴 Liv10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疾病〗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阳络穴、天井穴、历兑、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别名〗五里穴。  〖穴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名解〗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阴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阴廉穴 Liv11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骨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穴、大赫穴、命门穴、太溪穴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穴、次髎穴、膀胱俞穴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名解〗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本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本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急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急脉穴 Liv12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疾病〗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穴、箕门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别名〗羊矢穴。  〖穴义〗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
〖名解〗  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  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湿。  〖治法〗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

章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章门穴 (脾的募穴、八会穴)Liv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疾病〗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  脾募,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别名〗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期門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期門穴 (肝的募穴)Liv14 {足厥陰肝經}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刺灸法〗斜刺0.--.8寸;可灸。
〖附注〗肝经募穴。〖别名〗肝募穴。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足少阴肾经及穴位图(k1-k27

足少阴肾经及穴位图

1 涌泉(井穴)【定位】卷足时,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主治】昏厥,头痛眩晕,舌乾咽肿,失音,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疟疾。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2 然谷(荥穴)【定位】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中。【主治】遗精,消渴,黄疸,月经不调,阴痒,阴挺,足跗肿痛。【刺灸法】直刺 0.3-1寸。
3
太谿(俞穴、原穴)【定位】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失眠,耳聋,气喘,咽喉肿痛,腰痛,牙痛,足踝肿痛。【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
大锺(络穴)【定位】大锺穴下0.5寸,跟腱内侧穴 。【主治】咳血,气喘,小便不利,腰痛,痴呆,月经不调,足踝肿痛。【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5
水泉(郄穴)【定位】太谿穴直下方寸。【主治】小便不利,闭经,痛经,阴挺,目昏花。【刺灸法】直刺 0.3-1 寸。
6
照海(八脉交会穴)【定位】足内踝下缘凹陷处。【主治】咽喉肿痛,失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频数,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癫痫。【刺灸法】直刺 0.5-1 寸。
7
复熘 (经穴)【定位】太谿穴直上2寸。【主治】腹胀,胀鸣,洩泻,水肿盗汗,热病汗不出或汗出不止。【刺灸法】直刺 0.5-1 寸。
8
交信【定位】太谿穴直上2寸。複熘与胫骨内侧面后缘之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洩泻,疝气,睾丸肿痛。【刺灸法】直刺 05-1 寸。
9
筑宾【定位】太谿穴直上5寸。【主治】癫狂,痫症,疝气,小腿疼痛。【刺灸法】直刺 0.5-1 寸。
10
阴谷(合穴)【定位】腘窝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主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膝腘疼痛。【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1
横骨【定位】耻骨联合上缘,任脉(曲骨穴)旁开 3.5 寸。【主治】小腹腹痛,阳痿,遗精,小便不利,遗尿,疝气。【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2
大赫【定位】横骨穴直上1寸(中极穴旁开0.5 寸)。【主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阴部痛,子宫重脱,洩泻。【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3
气穴【定位】横骨直上 2寸(关元穴旁开0.5 寸)。【主治】经闭,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洩泻,阳痿。【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4
四满【定位】横骨穴直上3寸(石门穴旁开0.5 寸)。【主治】腹痛,洩泻,水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遗精。【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5
中注【定位】脐下1 寸,任脉旁开0.5 寸。【主治】腹痛,洩泻,便秘,月经不调。【刺灸法】直刺 1-1.2 寸。
16
肓俞【定位】第五肋间,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6 寸。【主治】胸胁胀满,水肿。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17
商曲【定位】第四肋间,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6 寸。【主治】胸痛,咳嗽,乳痈。【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18
石关【定位】第三肋间,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6 寸。【主治】胸胁胀痛。【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19
阴都【定位】第二肋间,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6 寸。【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逆。【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20
腹通谷【定位】第六肋间,腋中在线。【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21
幽门【定位】脐上6寸,任脉旁开 0.5 寸。【主治】腹痛,呕吐,洩泻,痢疾,胸胁痛,心烦。【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22
步廊【定位】第五肋间,任脉旁开 2 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23
神封【定位】第四肋间,任脉旁开 2 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乳痈。【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24
灵墟【定位】第三肋间,任脉旁开 2 寸。【主治】咳嗽,气喘,乳痈。【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25
神藏【定位】第二肋间,任脉旁开 2 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胀痛,心烦。【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26
彧中【定位】第一肋间,任脉旁开 2 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胀痛,不嗜食。【刺灸法】斜刺或平0.5-0.8 寸。
27
俞府【定位】锁骨下缘,任脉旁关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 或平刺0.5-0.8 寸。

 

人体下肢穴位图 涌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 涌泉 (足少阴肾经)

踡足时,在足底第二、三蹠骨间凹陷处取穴。又法,在足底(去趾)1/3处,当第二、三趾骨间取穴。
益肾调便、平肝熄风 咽喉痛、舌乾、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头顶痛、头晕、眼花、小儿惊风、癫疾、昏厥、霍乱转筋、足心热 井穴

人体下肢穴位图 然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2) 然谷  KI2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然谷  荥穴,属火。 
【别名】 龙渊,龙泉。 【穴义】 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水气。
【名解】1)然谷。然,燃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然谷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然谷。2)龙渊。龙,变幻莫测、能大能小、见首不见尾之物也,此指本穴地部经水的各种变化。渊,深渊也,范围大也。龙渊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由液化气,范围巨大。理同然谷名意。龙泉名意与龙渊同。3)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肾水气化的天部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在地部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肾经荥穴。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所散之热直冲天之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属火。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降,小部分吸热蒸升。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太溪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3) 太溪  KI3 (足少阴肾经)

【太谿穴】皮齐内踝高点、当内踝后缘与跟腱内侧前缘之间凹陷处取穴
【主治】益肾纳气、培土生金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嵴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腹胀俞穴、原穴。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配伍】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附注】肾经腧穴、原穴【别名】 大溪,吕细。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穴义】 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名解】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太溪。大溪名意与太溪同。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3)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4)肾经原穴。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徵,故其属土。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执行规律】 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清热生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大钟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4) 大钟  KI4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络穴。【别名】 太钟。【穴义】 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名解】1)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溷厚洪亮。大钟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执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大钟。太钟名意与大钟同。2)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执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功能作用】 联络表里。【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人体下肢穴位图 水泉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5) 水泉  KI5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郄穴。水泉  郄穴。 
【穴义】 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名解】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水泉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质为大钟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水泉。
2)
肾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经水因本穴所处位置低下而为聚集之状,祇有极少的满溢之水外传照海穴的高位元,经水的执行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肾经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极少部分循经传于照海穴,大部分则流散于足跟各部。
【功能作用】 传递水液。【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补之多提插。

人体下肢穴位图 照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6) 照海  KI6 {足少阴肾经}

在内踝中点下缘下1寸,当跟骨内侧下缘取穴
调阴宁神、通调二阴 痫证夜发、嗜卧、惊恐不宁、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梃、阴痒、疝气、小便频数、咽喉乾燥、目赤肿痛、脚气、梅核气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照海  足少阴阴蹻脉之会。 
【别名】 阴蹻,漏阴。 
【穴义】 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名解】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照海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照海。
2)
阴蹻。阴蹻,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蹻脉特性,故名阴蹻。
3)
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
足少阴阴蹻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执行规律】 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复溜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复溜穴】  KI7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别名】 伏白,昌阳。 
【穴义】 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名解】1)复熘。复,再也。熘,悄悄地散失也。复熘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熘走一般,故名复熘。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熘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4)
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执行规律】 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功能作用】 补肾益气。【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下肢穴位图 交信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交信  KI18  {足少阴肾经}

2.jpg (59.39 K)

2010/5/10 9:58:08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  内廉痛。
[配伍]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附注]阴跷脉郄穴。
交信  阴蹻脉郄穴。 【别名】 内筋。【穴义】 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 
【名解】1)交信。交,交流、置换也。信,讯息也。交信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熘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交信。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3)阴蹻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蹻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蹻脉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执行规律】 吸热后横印外走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 外散寒冷水湿。【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筑宾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9) 筑宾  KI9 {足少阴肾经}

太谿直上5寸,当腓肠肌内侧腹下缘处取穴 益肾宁心、理气止痛 癫狂、疝痛、小儿胎疝、小腿内侧痛、吐舌、呕吐涎沫 阴维之郄。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伍]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阴维脉郄穴。
筑宾  阴维脉郄穴。 
【穴义】 足三阴经气血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
【名解】1)筑宾。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也。筑宾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足三阴经气血在三阴交穴溷和后既无热燥之性亦无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气,由此传入肾经后为肾经所喜庆,本穴受此气血如待宾客,故名筑宾。
2)
阴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维脉之穴,而三阴交穴传入本穴的气血较为细少,如从孔隙中传来一般,故为阴维脉郄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后横印下行阴谷穴。
【功能作用】 散热降温。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下肢穴位图 阴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10) 阴谷  KI10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配伍]配照海、中极治癃闭;配大赫、曲骨、命门治寒疝、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肾经合穴。阴谷  合穴,属水。
【穴义】 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併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场。
【名解】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阴谷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併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场。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阴谷。
2)
肾经合穴。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徵,故其属水。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功能作用】 除降浊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 横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横骨穴 K11 {足少阴肾经}
脐下5寸,旁开0.5寸,当耻骨联合上际取穴
益肾兴阳、清热利淋 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五淋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配伍]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横骨 
【别名】 下极,屈骨,屈骨端,曲骨端。 
【穴义】 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印外传。
【名解】1)横骨。横,指穴内物质为横印移动的风气也。骨,指穴内物质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横骨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印外传。本穴物质为阴谷穴横行传至的冷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胀散并横印传于穴外,外传的风气中富含水湿,故名横骨。
2)
下极。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极,屋顶之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下极名意指肾经气血在本穴达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寒湿滞重要靠不断地吸热才能上行,而本穴则是肾经下部经脉气血上行所能到达的最高点,故名下极。
3)
屈骨。屈,亏缺之意。骨,阴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肾经气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处于亏缺之状。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并散失肾经之外,肾经气血因此更加亏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与屈骨近同,端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气血在此到达顶端。\r
4)
曲骨端。曲,隐秘也。骨,肾主的水液也。端,极点、尽头也。曲骨端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水湿至此已到尽头。理同屈骨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执行规律】 受热后循肾经上传大赫穴及输散腹部各处。
【功能作用】 清热除燥。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泻之或灸,热则补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 大赫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大赫穴 K12 {足少阴肾经}
在横骨上1寸,任脉(中极)旁开0.5寸,仰卧取穴.补肾固经、调经种子阴部痛、阳痿、遗精、带下。


(12)
大赫  KI12  Dà h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配伍]配阴交肾俞、带脉、大敦、中极治阳萎、遗精、带下;配命门、肾俞、志室、中极、关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大赫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阴维,阴关。 
【穴义】 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外传肾经。
【名解】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2)
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3)
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只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4)
冲脉足少阴之会。理同大赫名解。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高温高压之气。
【执行规律】 循肾经上传。
【功能作用】 散热生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气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气穴 K13 {足少阴肾经}
在横骨上2寸,任脉(关元)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益冲任、调二阴 奔豚、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嵴痛、目赤内眦

(13) 气穴  KI13  Qì xué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配伍]配天枢、大肠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萎、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气穴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胞门,子户。 
【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变为和缓的热气。 
【名解】1)气穴。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名气穴。
2)
胞门。胞,胞宫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胞门名意指胞宫的外输气血由此外出冲脉。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此气来源于胞宫,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故名胞宫。子户名意与胞宫同。
3)
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热性水气。
【执行规律】 循肾经上传及散输小腹各部。
【功能作用】 补益冲任。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腹部穴位图 四满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四满穴 K14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 髓府,髓中,髓海。 
【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
【名解】1)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四满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四满。2)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 中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中注穴 K15 {足少阴肾经}

在横骨上4寸,任脉(阴交)0.5寸处,仰卧取之调和月经、通调腑气 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15)
中注  KI15  Zhōng zhù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配伍]配肾俞、委中、气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中注  冲脉足少阴之会。 
【穴义】 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中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中注。
2)
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利湿健脾。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肓俞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肓俞穴 K16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治便秘、泄泻、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天枢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肓俞 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 盲俞,子户。 
【穴义】 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1)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肓俞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名肓俞(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2)盲俞。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执行规律】 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功能作用】 积脂散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深刺而泻。

人体腹部穴位图 商曲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商曲穴 K17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配伍]配中脘、大横治腹痛、腹胀;配支沟治便秘;配大肠俞、天枢、治泄泻、痢疾。[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商曲  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 高曲,商谷。 
【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
【名解】1)商曲。商,漏刻也。曲,隐秘也。商曲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商曲。2)高曲。高,高处也,天部之气也。曲,隐秘也。高曲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3)商谷。商,漏刻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穴周范围内的寒湿水气吸热后皆由本穴上行。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执行规律】 循肾经横传石关穴。
【功能作用】 运化水湿,清热降温。【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 石关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石关穴 K18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阴交、肾俞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石关 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 石阙,石门,【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1)石关。石,肾所主的水也。关,关卡也。石关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石关。石门名意与石关同。2)石阙。石,肾所主之水也。阙,碑坊标记之意。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理同石关名解。3)食关。食,胃所受之五穀也,此指脾土物质。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不能上行。理同石关名解。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
【执行规律】 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人体腹部穴位图 阴都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阴都穴 K19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配伍]配巨阙治心中烦满;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别名〗食宫穴,通关穴,不宫穴。
〖穴义〗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
〖名解〗  1)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2)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3)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4)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5)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腹通谷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腹通谷穴 K20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内关、中脘治胃气逆;配申脉、照海治癫痫、惊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纳呆。[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别名】 通骨。 
【穴义】 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后漏落腹内。
【名解】1)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腹通谷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腹通谷。2)通骨。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气态物冷降的地部水液。
【执行规律】 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 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幽门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幽门穴 K21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配伍]配玉堂治烦心呕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治腹胀、肠鸣、泄泻。[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别名】 上门,上关,幽关。 
【穴义】 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名解】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幽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祇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门。幽关名意与幽门同。2)上门。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祇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人体腹部穴位图 步廊穴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步廊穴 K22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别名】 步郎。 【穴义】 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 
【名解】 步,步行也。廊,走廊也。步廊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捲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廊。步郎名意与步廊同。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及脾土微粒。【执行规律】 循肾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冲脉气血与肾经平行,何以自本穴起单为肾经气血而无冲脉气血?这是因为,冲脉气血为高温高压高湿的水气,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带动肾经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冲脉气血原有的高温高压高湿特性已无,气血物质只乘下肾经的寒湿之性,故自本穴起,气血物质单属肾经。

人体胸部穴位图 神封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神封穴 K23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穴义】 肾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也。神封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神封。【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执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肾经下行,少部分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胸部穴位图 灵墟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灵墟穴 K24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神藏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穴义】 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 
【名解】 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灵虚。 
【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稀薄的乾热之气【执行规律】 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而微灸,热则深刺泻针出气。

人体胸部穴位图 神藏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神藏穴 K25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正当第二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穴义】 经穴之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肾经。 
【名解】 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也,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本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神藏。
【气血特徵】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之气。【执行规律】由穴外的天部汇入本穴。
【功能作用】 收敛神气,安神定志。【治法】 寒则补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胸部穴位图 彧中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彧中穴 K26 {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配伍]配风门、肺俞治外邪袭肺;配天突、间使、华盖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别名】 或中。 【穴义】 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存回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或中名意与彧中同,或为彧之讹传。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执行规律】 循肾经上传于俞府穴。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人体胸部穴位图 俞府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俞府穴 K27 {足少阴肾经}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肺俞、鱼际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别名】 腧中。【穴义】 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 
【名解】 俞府。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俞府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彧中穴传来的溼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俞府。腧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冷降的地部经水。
【执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脏腑。
【功能作用】 回收体表液体。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注】 肾经的气血物质执行变化是体内气血由涌泉穴外出体表,自涌泉穴外出体表后是经水气化而上行,自大钟穴之后则是寒湿水气吸热上行,自大赫穴始则是受冲脉外传之热而水湿之气散热上行,自幽门穴始是受胸部外传之热而上行,在灵虚穴肾经气血达到了温度的最高点,自灵虚穴至俞府穴的经脉气血是降温吸湿而下行。

 

 

 

 

 

经外奇穴:

 

 

 

 

 

人体背部穴位图 定喘穴取穴方法和主治疾病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取穴】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2、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

  【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