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飞经》全名为《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卷。此墨迹本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的手写经卷(传为钟绍京所书,不足为信),明朝时曾流入董其昌之手。现仅余四十三行。 关于《灵飞经》四十三行与整个《灵飞经》全卷的脱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是这样记述的:《灵飞经》“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家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此作笔法精美,结体舒展,气息高古。秀美中不乏古趣,稳重中尤见灵动,清朝无数文人墨客、学生士子无不对《灵飞经》刻本心追手摹,馆阁体卷折书写风格实直接导源于此。 此四十三行真迹清代后期归常熟翁氏所有,从翁同和《瓶庐丛稿》所记可知,此作在翁家已历三代。 世间流传的《灵飞经》石刻,独领小楷刻帖几百年风骚,人们不但惊叹于其书法之美,更为其刻制的精细所折服。但当我们今天有幸通过摄影印刷一睹其庐山真面时,仍不免会惊诧不已-----原来再精妙的刻本也无法再现墨迹的神韵和细节。难怪米芾会发出“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的感叹。 (退斋漫记)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