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与文学的关系

 灿烂文字 2013-09-02

摄影与文学的关系
 

      摄影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使人们从最初摄影“标题艺术”,摄影与文学“联姻”等浅显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对新兴艺术门类自觉的创作行为和理论认识上质的升华。

      摄影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内在渐近关系,就是说两者存在着一种逐渐趋向接近,但却永远不会重合,既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即说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同时,又说明了它们保持各自独立性和质的规定性的一面。
      就艺术门类特性而言,摄影艺术是一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的造型艺术,摄影家借助的是照相机、感光材料和存储介质(存储卡等)塑造艺术形象,发挥其艺术作用;而文学是直接诉诸人的想象的语言艺术,它通过的是语言这种媒介去触发人的想象力,再造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虽然,摄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象与绘画的关系那样,很直接地归结出在构图、色彩、色调等方面的相同点。但是,其在摄影文学实践中的日趋结合,已促使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下二者在发展中形成的这种内在的渐近关系。
一、就摄影艺术创作过程而言,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摄影与文学语言二者渐趋接近的过程。

      但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不单单是技术上的过程,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其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一过程与技术过程相融合的问题。要靠摄影家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去概括,这个高度浓缩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看,摄影家无论是运用形象思维,还是运用抽象思维,这当中都有一个语言概括问题,当摄影家手持相机面对被摄对象取景构图时,脑海中会有一个闪念:“这里需要表现”,表现的大概是一种什么东西,这种概括或许是突发的灵感,或许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东西。在拍摄完成之后的加工制作过程中,摄影家或通过技法进一步将构思过程中的那种语言性概括表现得更确切,或为作品确定一个更为确切的语言性概括(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作品标题)。总之,在艺术传达及构思过程中,摄影家使用的概括性语言,是为创造艺术形象,确切反映主题而进行的。
原因:摄影是一种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纪实性瞬间造型艺术,在二维空间反映三维空间,这种特性确定了摄影在反映时空上的局限性。当摄影作品画面容纳不下诸多内容,或有诸多的内容还在画面以外的时候,就需要姊妹艺术与之相结合。在这一点上,绘画、雕塑、舞蹈等都无能为力,而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很强的综合性和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的特点得以发挥。
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内在渐近关系,是针对整个艺术创作过程而言,并非是针对每幅摄影作品。针对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它是必然的,而针对每幅摄影作品来说它又是或然的。因为在摄影家认为运用自身艺术手法已能淋漓尽致表现反映对象时,独立性得到了质的升华,上升到主导地位,比如布勒松的抓拍作品,大多数只署拍摄时间、地点,而没有标题,就是因为真实性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2、文学语言在与摄影渐趋接近共同表现作品内容的同时,已成为摄影家纳入摄影作品的内容,构成摄影家的摄影语言,而非作品以外的文字成份。比如佚名的《德军进占马赛,市民怆然泪下》,离开照片而单看文字便失去其表现力,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二、摄影与文学语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渐趋结合在摄影欣赏过程中进行再度结合。
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所遇到:画面与文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把客体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理解,逐渐缩短二者在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间的距离,才能把握其理性内容。在二者逐渐接近的过程中,视觉形象难以体现的内容在文字中得到体现,想象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因视觉形象的存在而变得具体、确定,两者向着逐渐接近发展。试以甘金的《保卫布列斯特的英雄在十五年后重逢》为例,单看画面很难理解三位男人为何如此悲喜交集,而文字则在时空上拓开了画面的界限。反之,单看文字所产生的想象又会是千恣百态,而画面又展示出特定的场景。正是这种结合,才使欣赏者展开想象活动,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