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燧与光学武器

 周玉琪 2013-09-03

阳燧与光学武器

阳燧与光学武器

 

在未来的战争中,光学武器很可能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至少目前看来如此。这类武器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局外人自难预卜,但以光学作武器的历史决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近年来的新发明”,而是由来久矣。

光学武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三千年的“阳燧”。阳燧,现在恐怕连知道它是什么的人都不会太多,而在当年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燧”者,“取火石”也(燧人氏的“燧”亦本此义)。阳燧,阳燧与光学武器拿现代话说来,便是“利用阳光取火的用具”。

阳燧在中国,最早似见于《周礼·内则》与《考工记》。《淮南子·天文训》:“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的注说得更具体:“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历代学者中,研究过这问题的不少,其中包括汉代的王充、宋代的沈括和清代的赵翼,后者甚至以为古人所说的阳燧,实即玻璃凸透镜(见《陔余丛考》卷三十三)。

1957年,河南陕县上村岭1052号虢国墓出土一件径7.5厘米,背面有一高鼻纽的弧面形铜器,正面银白色,虽有不少锈斑,仍可看出当年打磨得很光洁。与这件铜器同时发现的,还有圆底扁身的小铜罐,它们是作什么用的呢?起初众说纷纭,经与1983年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的小阳燧对照,可以断定河南出土的那件铜器也是阳燧,那只小小的铜罐,看来是可随身携带的盛点火必需的艾的容器,这件利用太阳能的生活用具的历史,已有两千六七百年。

在西方,有一个古老而动人的关于阳燧的故事:公元前214年,罗马人进攻叙拉古(Siracusa,在西西里东岸,今属意大利)阳燧与光学武器。罗马名将马塞拉乘着“马尔采号”,率领六十艘战船,浩浩荡荡,杀奔而来。罗马人用铁链将八艘战船结成一组,好不威风,大有中国曹孟德八十三万兵下江南之概。面对如此嚣张的敌人,叙拉古人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们当中有出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他目睹强敌压境,心忧如焚地思索却敌良方,突然,他一跃而起,号召妇女赶回家去把镜子拿出来擦亮。人们不解其故,但大家信任他,都照他所说的去做,顿时间,海边上出现一道长长的镜阵,阿基米德一声令下,妇女们整齐地用锃亮的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迎面而来的敌船上。这时,天公作美,阳光猛烈,岸上镜子又多,阳光反射到罗马战船所形成的亮点把罗马士兵照耀得张不开眼,全身也被烤得发烫。更严重的是,亮点如落在帆篷上,它们便立即起火,霎时间,罗马人的船队成了一片火海,加上船被捆作一团,不能个别逃生,只有同归于尽。就这样,叙拉古人取得了保卫家园的初步胜利。这大概是阳燧首次用作御侮的武器,也是人们初将太阳能用于战争。这个巧妙的故事,似乎不过是个传说,不像中国出土的阳燧那样的确凿无疑(有实物可证),但阿基米德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死于两年后(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城的陷落,则是公认的事实。阳燧与光学武器

利用太阳能来出奇制胜,或许是古代的科学幻想,不过,我们确实有过我们的“阿基米德”。清末,中日甲午战争时,四川洪雅有位监生名叫萧开泰,他精算学、通光学,是一位爱国的学者,他曾赶到北京上书当时的总理衙门,提出用太阳能破敌的主张。他认为:“有制造鉴镜以焚毁敌舰一条,谓太阳为天地真火,有火即有光,固按光学理推算,用厚一尺方八尺之镜,引光发火,虽敌舰远三十里外,不难使之立成灰烬。”萧开泰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相反,他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于是“郁郁归蜀,因于成都市上设肆卖烧鸭,即用鉴镜引火薰炙,以证其言之不妄,每值天晴,利市三倍,其味甚佳。”(事见《清稗类钞》)。

萧开泰是否师事阿基米德,不得而知,但他因未能达到利用太阳能焚毁日本战舰的目的,迫不得已,只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阳光来烤鸭子,以此来证明他言之非妄,即此一端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受到后人的尊敬。尽管他的阿基米德式的设想未必能奏效,但他毕竟是位言行一致的实干家。同时,利用太阳能烤的鸭,滋味决不比用其他方法烤的差,而且只有更加清洁卫生,这样烤鸭,即使在今天还是值得提倡。

光学武器与烤鸭居然也有些渊源----世界上的事真难说的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