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关于闽南语歌曲《车站》的两岸对话

 sophie-h 2013-09-04

一次关于闽南语歌曲《车站》的两岸对话20130805春池夜话侧记

2013-8-4下午台湾著名音乐人林垂立先生在微信上说:

“闊別六年!今天下午四点,我将在门体育大酒店演:平凡的人 不平凡的旋律人生,到今天演讲主题:南语歌曲创作元素 生活!語專者相聚一堂,要來聽故事,哈!岸已第七年,七年如一日,太神奇了...我是怎做到的?!  是什么力量支撑我?而我又得到了什么?一串的???是昨晚一位泉州年轻企业家茶,他的好奇他的疑惑:!依投资酬率算,既生量能又磋砣资源,真是不经济也不刈算!也是周遭朋友对我普遍的感。套一首童安格的成名曲: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哈哈哈..志在四方,只是我好奇..我活动範圍是在泉州,卻為什么是门的人?”

当日下午605先生又在微信上告诉朋友们:
“哈!演讲圆满,笑中有中期待!”  
名片:

林垂立,1954年出生,台湾著名闽南语作曲家、制作人,曾获“金曲制作人”荣誉。他创作的闽南语歌曲《车站》,让多少人感动得红了眼眶;倾诉相隔两地思慕的《春夏秋冬》,不经意间撩拨着离人怀远的情愫。唱着《想厝的心情》,伴随着《一步一脚印》,一步步走近,走进,走进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看到了梦乡的画面”。  这位始终用乡音歌唱的浪漫游子,多次大陆行,始终延续着他的一个梦想:一路寻觅,他完成了寻根之旅;一路撒播,他在寻找闽南语歌曲的极富生命力的种子,一首《船来船往》 把游子回家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013-8-4是“厦门市闽南文化夏令营暨第九届海翁台湾文学营”开营的第三天。与会者期待聆听林垂立先生演讲《平凡的人 不平凡的旋律人生》。当林先生介绍《车站》创作历程时,林先生说很多人把《车站》当作爱情歌曲在演唱,以为歌曲诠释的是恋人的离别,其实不然。是惜别母亲出外求学,18岁时,林垂立要到台中读大学了。母亲到车站为他送行,临上车时,她把用手帕包着的鸡腿塞给了儿子。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载着林垂立越走越远,瘦弱的母亲越来越模糊,最后变成了一个黑点。这一幕成了《车站》的原型,1990年创作的《车站》,是林垂立人生之路的转折,他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无名小卒变成了一位声名远播的金曲制作人。林垂立说他创作的歌曲是自己的生活日志,每一首歌都有生活的影子。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旋律人生。

时谢春池先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起1969年间千万知青在厦门火车站的月台临别时悲恸的场景,感动了先生,他不顾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训条,为知青坎坷的人生潸然泪下,怀抱着吉它走下演讲台,含泪弹唱《车站》,缓步走向谢春池先生,此时在场者无不动容,谢春池更是掩面而泣。

后林先生在微信中说:嗯…人感!可以想像當時畫面!

2013-8-5上午闭营式过后,我们和林先生交谈了许多。

用闽南语交谈,谈的又是闽南歌,闽南文化,双方的话语一下子多了起来。

林垂立说,现在台湾的小孩子很多都不会讲闽南话了,闽南语不流通,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谢春池深有同感:厦门也曾存在闽南语的传承问题,以前城里的家长比较重视小孩子普通话口语的训练,但近几年来闽南语也得到重视,甚至开办了闽南语培训学校,让大批的外来者可以很快地融入闽南社会。“闽南语、闽南歌是闽南文化的载体”。

听完介绍,先生深有感触。作为闽南语歌曲制作人,他认为闽南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好工具。

他告诉我们:回想起几次来祖国大陆的经历,船来船往在厦金航线,一路都有感动相陪,创作的冲动“喷薄而出”,一挥而就写出了《船来船往》。

  林垂立说,闽南语是闽南文化传承的摇篮,没有了闽南语,闽南文化就没了承载。音乐是传播闽南语真正的好工具。  
  谢春池说闽南语歌曲是方言歌曲的一朵奇葩,在沟通海峡两岸乡情亲情上具有独特作用,搭起一座心灵共鸣的桥梁。

林垂立说流行来自生活走向市场。比如说,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都不在了,就像古代的李白,饮酒作乐,吟诗作对现在也都不在了。假如几百年后还有些歌曲能留下来的话,尽管那时候大家可能都不用火车了,我想就沉淀为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记忆。

谢春池诚邀林垂立先生作为同代人参加当晚的知青文化沙龙举办的《春池夜话》,话谈人生的车站。先生爽快应约。

85晚我们几位知青与林先生聚餐,当向升酒店特级厨师陈永川先生唱起《车站》,邻桌的客人也一起和着唱,永川先生说这首歌在厦门已被传唱多年,朗朗上口。林垂立先生一脸惊喜“没想到闽南语歌曲在厦门有这么好的生存土壤,没想到这么多人会唱闽南语歌曲《车站》。这里才是闽南语的家,我的歌比我先找到了故乡!”

湖光大厦小小的停车场历来不让外来车进入停泊,可这回破了例,因《车站》的作者来啦!

85日晚的《春池夜话》上,没想到林垂立先生一点架子没有,坐下来与厦门知青交流。讲述他的经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安贻谋老师的伴奏下演唱了《车站》《春夏秋冬》《船来船往》林垂立先生与众知青朋友玩得尽情尽兴。

《春池夜话》高潮出现在几十个知青朋友围着林垂立先生唱起那首朗朗上口的《车站》,情景令林先生感动,他将现场感人的一幕当场发送微信告知海峡两岸的朋友们。一首二十几年前创作的歌曲,自今还有这大的魅力,有这么多人会唱,是他始料不及的。这是对他几十年孜孜不断付出的最好肯定,也给了他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在浓浓乡情的包围中,林垂立又一次说起了那位时年18岁的成都姑娘。1992年,在林垂立最失意的时候,他在火车上遇到了她。姑娘在成都孤儿院工作,每月50元工资,但她还是很热爱这份工作。她没有留给林垂立姓名和联系方式,只送给他三心六字,即:爱心、关心、耐心。林垂立说这三心六字是他一生永远的力量,他把这种埋得很深的情愫也写进了《春夏秋冬》。

先生说起他与刘晓庆相识于1987年,那时的刘晓庆已名满天下,而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音乐制作人。那是在香港,先生和岳父与刘晓庆和姜文相遇,先生说他很喜欢刘晓庆主演的《芙蓉镇》,这可能是引起刘晓庆注意他的一个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岸的交流极少,更多的是处于隔绝状态,对岸的这位音乐制作人竟然对自己的电影如此迷恋,刘晓庆便答应了林垂立的邀请,演唱林垂立创作的歌曲。

1990年至1992年,林垂立多次从台北出发,绕道香港,飞到北京,为的是把自己创作的歌曲送到刘晓庆面前,与她探讨合作事宜,可是几次都未能见到刘晓庆一面。有一次,林垂立从台北打电话给刘晓庆,希望此行能够见上她一面,以便合作顺利。“我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跑那么远,总是扑了空。”这回,刘晓庆答应了,她说这几天正在北京近郊慰问演出,如果林垂立能到演出地,或许白天能够抽空与他见面。

  林垂立果真再次从台北出发,绕道香港,飞到北京,接着坐6个小时的火车和两个小时的汽车,于夜半时分抵达刘晓庆所说的“北京近郊”,其实是河北石家庄的偏僻乡村。

  林垂立住进了小小的招待所,又一次开始了对刘晓庆的等待。晚上,刘晓庆演出,白天,刘晓庆睡觉。整个演出班子就在河北山区辗转,林垂立跟着他们赶场,从这个村子赶到下个村子,可还是没能与刘晓庆洽谈。

  演出结束了,演出班子连夜打道回北京,在河北那小小的站台上,林垂立终于见到了刘晓庆,他把作品递上前去,刘晓庆让助手收了起来,淡淡地对他说:“我有时间再看看。”两人的见面,前后不到五分钟。

  坐上回北京的火车硬卧(他把软卧让给刘晓庆),深夜里,先生泪流满面,借着车厢地灯,他写起了家书。他在家书里第一次追问:这样的追寻是不是值得?

《想厝的心情》就是在这趟列车上创作而成的,“寒冷的冬天/孤单路灯/伴阮出外寂寞心情/看人的厝内/温暖的家庭/怎样阮是无人疼惜阮……”

在这趟列车上林先生认识了18岁的成都姑娘,虽然没看到黄河却得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三心六字”,他说有失必有得。

   十几年后的今天,林垂立说,跑了大半个中国,才发现创作的源泉其实就在对岸,那么近。

临别时林垂立先生应知青朋友的请求,演唱了近期电视热播、网上佳评如潮的连续剧“船来船往”主题曲《船来船往》。据了解,《船来船往》主题曲是林先生在这几年往返台海之间,通过自身的一些感受写出来的,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和两岸交流发展前景的深切展望。今晚《春池夜话》在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知青朋友的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

期待先生与厦门知青同台演唱《车站》,期待中!!  

黄星霞2013-8-5

 

《船来船往》
船头握方向
船尾坐不晕
虽然海浪强
  强不过我的理想
 心爱的请体谅
请你多保重
 不是我爱流浪
  我要出门寻力量
  船来船往海面上
  海鸟追着海波浪
  你我见面是笑容
  原来他乡是故乡
  船来船往海面上
  两岸来去变平常
  朋友弟兄听我讲
    原来咱都是同祖宗

作者黄星霞系厦门老三届知青

http://www./

http://www./news.asp?id=207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