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版孟母”背后是扭曲的父爱

 无名小兵 2013-09-04

 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女儿高中厌学,父亲干脆关掉餐馆,和孩子一起回家复习高考。今年,父女俩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同一个专业录取。(9月3日《武汉晚报》)

  “男版孟母”让人想起了同在武汉的另一位父亲,41岁的老谭去年春节后他不惜辞去黄冈市公务员工作,只身到汉打工,目的是为让女儿能够到武汉读优质小学。然而兜兜转转一年多,择校梦碎,他只能返回家乡。

  “餐馆父亲”与之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说爱的深沉可以,说其爱的扭曲也未尝不可。这哪里是照顾女儿,分明是一种监控!试问被父亲“尾随”到如此的女儿会幸福吗?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只会产生的是家庭悲剧。

  女儿不爱读书,父亲关掉参观陪读,尽管都考上大学。但以理性来考量,一个二级学院会能带给女儿什么改变呢?当扭曲的爱投射到孩子的内心,长大的他们就算读再好的大学,也不足以弥补他们心灵带来的伤害。

  近日有一个新闻。说的是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两个新闻相比较,两个父亲对教育的冰火两重天,真让人感叹理性看待教育,理性养育孩子离我们究竟还很远。

  健康的教育来自健康教育观,应该认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个人物品,他具有着独立人格。如果每个父亲都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他自然会懂得教育的分寸。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放手。因为这么做的原始动机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培养一个孩子,要为其树立良好的品德,也要帮助他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可以说教育养育孩子是一个过程。然而,我们的父母往往会树立起一个标杆或者目标,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嫁给有钱人……但这些都是一个独立人格应该自己决定的,这些目标不是教育的内容。

  实际上,一旦父母为孩子树立所谓的奋斗目标,孩子自然会成为父母的提线木偶或者工具,因为这些目标都不是孩子自身的东西,不是吗?“男版孟母”扭曲的父爱让女孩的母亲离开了孩子,如今孩子读大学了,自己该放手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