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山海经里怪人神兽的真实身份

 钟家台 2013-09-04

说道《山海经》相信论坛里面的朋友都不陌生吧,尤其是鲁迅先生曾提到过《山海经》曾是他小时候经常看的书。鲁迅先生更是概括的说道了《山海经》是实际上几千年前的国土资源,包括山脉、河流以及依附于山脉的矿产、花草、树木、动物等,以及在这些山脉上空,出现的一些天文现象。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放在今天讲,《山海经》就是自然课本,就是百科全书,就是国土资源数据库。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将《山海经》和奇幻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今人的语言习惯,和古人的语言习惯,已经发生了非常的变化,用今天的语言习惯,已经无法读懂和理解古人记载的本意,于是,今天的人们开始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发挥自己无限的幻想,来解读《山海经》的林林总总。人类一旦插上幻想的翅膀,就会飞得很远很远,于是乎,《山海经》,终于从古人的自然课本,变成了今人的玄幻大餐。

而最让人们神魂颠倒的,莫过于《山海经》里的那些神秘的野兽,和各种名字的国家。这些野兽在《山海经》里,看起来是动物,但却被记载为神;这些国家,看起来是人组建的,但是却带着不可思议的动物的特征。现在就还原山海经里怪人神兽的真实身份。

1、帝江

《西山经 天山》载:“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人们看见黄囊,看见赤火,看见六足,看见四翼,看见无面目,于是发挥想象,帝江,便被幻成了下面这个样:

那么,真实的帝江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搞清楚帝江的真身,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些概念。第一个概念,什么是黄囊?这里的黄囊,学名叫卵黄囊,通俗的讲就是蛋黄。第二个概念,什么是丹火?这里的丹火,应该是紫红色的火。刘向 《列仙传?啸父》:“丹火翼辉,紫烟成盖。”第三个概念,什么是歌舞?歌舞的最初来源人们的协同劳作,劳作时的动作称为舞,劳作时的号子称为歌。《吕氏春秋》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那么,经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一种神,外形象蛋黄,红得象丹火,六只脚四支翅膀,看不清五官,好像懂得歌舞一般,这个神就是帝江。那么,帝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紫蜣螂。状如黄囊,指的是粪球象蛋黄 赤如丹火,指的是紫蜣螂颜色是紫红色 六足四翼,指的是紫蜣螂六条腿四个翅膀 浑敦无而目,指的是紫蜣螂五官看不到 是识歌舞,指两只紫蜣螂一前一后协作滚粪球,好像懂得喊着号子一起劳作一样。

中国古书《尔雅翼》(宋代罗愿著)中曾记载:“蜣螂转丸,一前行以后足曳之,一自后而推致之,乃坎地纳九,不数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

法国布纳尔《昆虫记》载:“从前埃及人想象这个圆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动作与天上星球的运转相合。他们以为这种甲虫具有这样多的天文学知识,因而是很神圣的,所以他们叫它“神圣的甲虫”。

2、贯胸国

《山海经·海外南经》:“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人们一看见贯,匈二字,就想到了从胸中间穿过,于是,贯胸国的子民被幻成了这样:

那么,这个贯胸国到底是什么东西东西呢?问题的关键 ,就在这个贯字上。贯的本意,是穿钱的绳子。

《说文解字》载:“贯,钱贝之贯也。”《汉书》载:“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白居易《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再来看“窍”字,《说文解字》:“窍,穴空也。”窍,就是两头相通的洞。这个,意思和钱串子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贯胸二字,其意思不是从胸口上打个洞贯穿过去,而是胸口有象钱串子一样的东西。贯胸国的子民,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月熊。因其胸部有花纹,我们今天叫月牙,古人叫贯,是谓“贯胸国”。

3、相柳

《海外北经》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人们看到九首,蛇身,于是,就把相柳(相繇)幻成这样了:

《海外北经》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 ...

那么,相柳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九”字上。

古人是比较务实的,这种务实表现在字的应用上,就是通假字。只要大家能看懂、能理解,字形、读音相近的字,都可以拿来使用。要是放在现在,这通假字,就是错别字。

九,这里实际上是通“鸠”,古代鸽子一类的动物。《庄子·天下》:“九杂天下之川。”相柳(相繇)九首,不是说它有九个头,而是说,“鸠头”,即这种动物的头象鸽子头。相柳(相繇),其真身是今天的眼镜蛇。

4、蛮蛮

《西山经 崇吾之山》载:“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人们看到凫(野鸭),看到一翼一目,看到想得乃飞,就把蛮蛮幻成了这样:

《西山经 崇吾之山》载:“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

那么,蛮蛮鸟的真身是什么呢?其实,蛮蛮这种鸟的真身,上过小学一年级的都学过,之所以大家被误导,关键在于这个“一”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比如这个一字,除了表示数量词外,还能表示整齐的意思,如一统天下,整齐划一,等等。而“目”字,除了表示眼睛,还能表示看,注视等。那么,“一翼一目”的意思,不是说这种鸟只有一只翅膀和一只眼,而是说,这种鸟的翅膀非常整齐,眼睛朝一个方向看。

然后来看“相得乃飞”,得,获也,相得,相互获得,意为结伴而行,互相支持。相得乃飞,即大家要一起结伴而行,互相支持,才会飞翔。最后来看“见则天下大水”,大水,这里指水源充足,而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大洪水。《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鴈来宾,爵入大水为蛤。” 《史记·大宛列传》:“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见则天下大水,意即这种鸟出现的地方,一定有充沛的水源。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最朗朗上口的一段课文是:“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蛮蛮,就是今天的大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