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选读48首

 鸿墨轩3dec 2013-09-04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点送别之地。第二句的“五津”指岷江五大渡口,点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颔联首句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颈联高度概括,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

2、春  雪

东方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3、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按常情,这两句似乎应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因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音讯,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由于自己的牵累。“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4、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既句句留客,又句句写景,通过山间景色而留客,更通过留客方式而写景。诗以一个“弄”字,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如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是由此句脱化而来。紧接写出“轻阴”,既见山间气候变化之迅疾,又直接牵出来访同游的友人。这位山外来客对山中气候不甚了解,一见轻阴便欲告辞下山。诗人由此劝客留客,这山间即使晴空万里,那岚光浮翠和缭绕的雾气也使人衣裳沾湿,而这却才真正是山中的绝佳景致!

5、答陆澧

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前两句“松叶”清香,酿酒的作料,引出下文之“山路”。“春来”二字,点明时间。后两句“山路”二字,照应前面“松叶”。为了喝朋友的松叶酒,更为了与朋友饮酒倾谈,诗人表示即使山路遥远崎岖,也要拜访友人。而结句语意更进一层。由春来可知,此时已是春天,山中已然冰融雪化,这里诗人作了一个假设:即使积雪满地,也要前往拜访。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又似告诉友人,应该如此。结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涵丰富。   

6、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7、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8、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9、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0、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11、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12、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13、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鸟儿高飞远去,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三、四句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14、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首联两句道落日黄云,大野苍茫,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1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开头直接标揭“黄四娘家花满蹊”,省略了寻花过程,而将寻花得花的喜悦突现出来。寻花之际,突然发现前方一片花海,连路都被掩没在花中了,足见花的范围之广,每一棵树上都是繁花似锦,花朵繁密,连树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足见花势之盛。后两句超出花的本身来进一步渲染,蜂蝶成群地游戏飞舞,黄莺在树枝间宛转啼鸣,生动地描绘出“戏蝶”与“娇莺”的自由和快乐,而这自由与快乐正是缘于鲜花盛开、香气馥郁的环境所吸引,因此写莺、蝶,正是意在进一步突出花的魅力。

16、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永泰元年春,杜甫离蜀东下,此诗大约作于舟经渝州一带。上四句写旅夜景况。首联对起,于“细草微风”的环境中衬托“危樯独夜”之耸立,顿生孤寂之感,而以坚实之“岸”与不定之“舟”对照,更添飘泊无依之意。颔联写舟中所见夜景,星垂平野,月涌江流,景面之大包容六合,显“独夜舟”之渺小。后四句抒旅夜情怀。颈联以反语泄愤,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言外之意甚明。尾联自伤前程,鸥之飘飘,恰如舟之泛泛,“一沙鸥”既与首联“独夜舟”构成绝妙互映,又为飘泊伤感提供了生动的意象。由此可见,前半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半抒情,而寓情于象,堪称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之范例。

17、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写秋日登高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暮年穷愁落寞之悲慨。前四句写景,先是展现眼前景,“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两句中写出六个独立的图景,其中具有生命的猿啸、鸟飞,一个徘徊难进,一个则悲惨哀鸣,景象的本身已具悲秋伤感的氛围。紧接从具体景物进而到对整体秋气的描摹。落叶萧萧,长江滚滚,景象是那么地广大辽远。后四句直接抒写郁郁愁怀和重重悲慨。流落他乡,一重悲;长期流落,二重悲;离乡万里,三重悲;时值悲凉之秋,四重悲;暮秋登高,触目惊心,五重悲;独自一人登高,顾影自怜,六重悲;以多病之躯独自登高,七重悲;而一生为病痛所累,八重悲,两句中含有八重悲慨。同时,时局艰危,生计困窘,满面憔悴,两鬓霜雪,想要借酒浇愁却因肺疾而刚刚戒酒,郁结无从排解,愁苦更为不堪。

1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广德元年春,杜甫流寓梓州时听到安史乱平的消息,写下这首饱含激情之作。首联以“忽传”、“初闻”写突然到来的捷报及自身喜出望外之情。颔联写合家激动之态,落脚于“喜欲狂”。颈联再述狂态,而自然逗出“还乡”之意。尾联承“还乡”,以四个地名贯穿而成,一气而下,充分表达出急切心情。全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之外,皆为抒发惊喜之情与喜极之态,既曲折尽意,又一气流注,被后人赞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1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20、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的前二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21、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寒”字。第二句写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出“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诗人疑把寒梅当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不知”加上“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疑惑排除,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22、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23、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边塞小诗,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将军眼急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24、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25、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绝句。一、二句写行军环境的严酷:寒风劲吹,冻泥裂开,梧桐树叶刮光,枝梢折断。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自然转出末句: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6、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可见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27、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蓬头”写其外貌,突出小孩的幼稚顽皮。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从“莓苔”不仅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28、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三、四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晴,西边还下着雨,说它雨,东边又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29、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30、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不说“照”说“铺”,是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贴着地面照射过来;“铺”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半江瑟瑟半江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31、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最后一句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32、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33、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用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诗人从菊花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4、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燕山月似钩”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35、爱碣石山

刘叉

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

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

诗人在开口吟唱碣石山时,并没有刻意描绘碣石山的景色如何奇特,如何吸引人,而是用了一句比较直白的“挽我双眼睛”,一语把一切说明、道清;后两句,诗人把碣石山人格化了,以山之“古峭”隐喻人的耿直孤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借以寄托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志趣。

36、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国都,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最后一句解释悬念,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卷风扬尘,“一骑”急驰,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37、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后两句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38、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诗人开门见山交代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驱车登古原”,心里不痛快,于是产生了到郊外走走。诗人到乐游原究竟想干什么呢?无非是想要看看夕阳下的风景,排解排解心中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所见所感,即景生情,与首句的“意不适”相照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恰恰应该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若果说无奈,那也是对当时腐败的朝廷的无奈。

39、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40、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第一句中的“一双”,点明题中“二小松”,着重表现小松的神韵。用“幽色”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

41、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诗人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象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42、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首句“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第二句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第三句分两层意思: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微风吹来,水光潋滟。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43、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虚词,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44、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诗的前两句形象地勾画官仓鼠的特征和习性。它们不仅“大”,而且“勇”。何以至此呢?第三句突然由“鼠”到“人”,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将士和后方百姓却仍然在挨饿!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诗的隐喻意很清楚。“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45、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诗人采用“扶桑”,意指其境已渺茫难寻;紧接说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飆。“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后两句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46、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歌咏渔民如何撒网捕鱼,而是以“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为读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渔为业、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生活境况。显然,随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艰辛的。然而,“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诗句又把读者带入了欣喜欢快的垂钓画面。这首诗言词纯朴自然,激昂吟诵,沉醉于垂钓的乐趣之中。

47、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人捕捉住刹那间极富情趣的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48、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的歌声那么悦耳动听,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结构上,这首诗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