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品闲暇叹风尘 --从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看中国文化

 鸿墨轩3dec 2013-09-05

一品闲暇叹风尘  --从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看中国文化

 
  文 / 心不在妍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淳熙十三年(1186)已经62岁的陆游被朝廷启用为严州(浙江建德)知州,陆游应诏来到临安(杭州)。接到诏书后,他心态非常平和。已经被朝廷“卖”过几次了,早已看透了宦海沉浮,通过这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小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挥洒自如地练习草书、悠然自得地品茶的那份闲适,体会到他轻叹风尘、早日还家的心情。
春雨的痕迹未退,小楼和深巷里湿漉漉的一片,相伴诗人的是一张矮纸,一壶香茗,和身上纯洁的素衣,还有一颗闲适的心。
草书,形成于汉代。草书中的草,是对汉字的简化,具有充分的自由度。草书具有特定的书法法度,墨色的把握,点线的驾驭,笔势的酝酿,结字篇局的布谋,其技术和心力都是难于其他任何一种书体。因为点画难全,笔势难周,蹊径难寻。难怪明代地谢肇制在《五杂组》说:“做草书难于做真书”,“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写草书是一种考究的事情,它需要耐心和时间。赵壹在《非草书》中说“私书相与,庶独就书,远适迫遽,故不及草”。张芝也擅长草书,但平时却用楷书,人问其故,他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他认为草书太花时间和功夫了,所以平时没有用草书。然而在这个江南小镇上,陆游却是悠闲地在书写草书了。而且,他为什么能“斜行”呢?中国书法的结构,讲求“正”“奇”。“正”,平正,平齐,平稳之意。汉字是抽象符号,这种符号化的文字都有一种不象形的象形性的平正。这除了地心引力客观给人的自身平正的体势,使人的心理形成了一种平正安稳的意识的的原因外,还因为心理上认为汉字只有平正才能安稳。这是作为初字产生的第一步。然而,陆游是擅长草书的,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非常深。陆游斜着写书,除了说明他那种随心随意的自由心态之外,还在于他深厚的书法才华。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既平正,务求险绝”。作为书法大家,陆游平正的基础上,突破平正的险绝,在“矮纸斜行”中书写出一份才华,书写出一份闲适的心情,书写出一份淡泊的青情操。
陆游在练习草书之余,阳光已经照进了窗子,他又玩起了分茶。分茶是斗茶风形成的一种游戏,也叫做“茶百戏”。斗茶,源于唐盛于宋。茶文化真正形成于唐代,斗茶就是一种品茶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看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而这种斗茶游戏是在茶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说道,“寅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侍取茶具,亲手击汤拂”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西州刺吏每年都要在西州毗邻的顾昆山境会亭山举办盛大的茶宴,邀请名人品茶斗茶。蔡京所提到的“上命侍取茶具”,茶宴的盛行与统治者的嗜茶是分不开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径山寺茶宴,每年都举行,逐渐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还举办了各种鉴赏茶叶质量的活动。斗茶随着茶宴的盛行而产生。太子太傅嗜好喝茶,他在朝时常与同列以茶相饮,如果味道不好则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开辟了斗茶的先例。一些地方官和权贵,为了博取帝王欢心,都千方百计献上优质的贡茶,斗茶风日益盛行。
宋代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有“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这正是说明了斗茶与贡茶的关系。南宋时期斗茶盛行,不仅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人墨客斗茶,市井细民、流浪哥儿斗喜欢斗茶。
斗茶有其标准,一看汤色,二是看水痕。首先看茶色是否解白,纯白为胜,表明采摘时肥嫩,制造恰到好处。“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赵佶《大观茶论》)。若是偏青、泛灰、泛黄、泛红等,则不是采摘不及时就是火候已过。看水痕则是看汤水持续的时间和水痕出现的时间。“茶之佳者,皆点啜之”,玩时“辗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若茶团饼研得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茶乳会幻化成图形或字迹。北宋陶谷《苑茗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所谓的“细乳”就是玩分茶时弄起来的泡沫。
玩分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除了茶叶本身、水质和火候之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此时此刻,太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躺在桌上。陆游独自一人玩起了分茶游戏。为何对茶情有独钟,而不饮酒作乐?茶是草木之英华,一个人若真正悟了茶道,便可以保持一颗常年清醒的心。曾几曾把自己得意的一首诗《李相公饷建溪新茗奉寄》抄送给陆游,说道,每当感到“笔端尘俗在”的时候,就借助于烹名品茶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此,他也像老师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茶。陆游一生创作了300多首有关茶的诗歌。茶的最终哲学是“和”的哲学,是中庸之道的哲学。陆游深明其义,对于升而又降降而又升的官场游戏,他已经不在乎荣耀和得失。于是,在茶气中感受一份才超然,在茶色中感受一份淡泊,在茶水中感受一份纯洁。
在诗歌的最后,陆游发出了一声呼唤,“素衣无起风尘叹”,希望自己纯白的衣服莫沾染了不良的风尘。衣服的色彩也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尊儒道,焚金饰,简纹衣,以取淳朴淡雅之美。素衣,素白的衣服,唐人刘禹锡写《陋室铭》“往来无白丁”来自命高雅,然而南宋时期重尊纯朴之风。南宋以杭州为行郡,这地方,夏天是个“火炉”,从北方来的士大夫不免难以适应,感到很炎热,而白色的衣服具有很好的抗热作用。所以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士大夫都流行穿白色凉鞋。陆游感叹“素衣莫起风尘叹”,据说是引用了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黑色具有兴衰沉浮的意味,在周代,它曾是卿士的朝服,而在秦代以来更以黑色作为皇室冠服旗帜之色。缁衣的制作要经过七道工序。前四次把帛染成大红,第五次取出,黑中带红,叫做“緅”。第六次取出,变成了带红的黑色,称为“玄”。第七次才成“缁”。后来发现栎子的壳煮汁便可直接染黑,工艺简单了很多。陆游不愿自己纯白的素衣被京城的风尘侵染成黑色的缁衣。
一颗空灵澄明之心,在小楼品味一份淡泊的瑕致;一个旷达悠闲的襟怀,在窗前轻叹京城的风尘。如诗如画的江南沉淀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延伸閱讀----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书法(806) <wbr>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书法(806) <wbr>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