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

 浮云感悟港湾 2013-09-05

     《三易源流考》考证破解《山海经》的作者和时代 

     ——三皇五帝时期的社会文化是神巫文化

在颛顼“绝地天通”改革之后,《国语.楚语下》曰:“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由此可见,五帝时代的社会文化是神巫文化。在完善的文字体系尚未形成之前,神巫文化早已经存在,其世代流传的传播途径是靠口耳相传。只不过到了尧时才开始用完善的文字体系,对世代相传的神巫文化“使复典之”进行整理记录。帝尧命令神巫重、黎氏专门搜集、整理和记录一直到夏商时期,且已经成为“官方之学”。可见,其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社会存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存在是神权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面资料证明。神巫文化的产生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统治权加强的需要,是五帝时期对神灵崇拜思想的继承发展,并以之作为加强其社会统治功能的手段。

作为神巫之学的集大成者《山海经》即是尧使复典之的神巫文化的汇集记录,是在殷商甲骨文之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山海经》就是对五帝直到夏商时期神巫文化的系统记载,《山海经》中所记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所祭祀的神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颛顼进行绝地通天改革之后,确立了神权不容侵犯的地位,通神之权重新集中于神巫手中。尧重新任用重黎之后,对于没有忘的,对于神巫文化的内容及神巫主导的秩序进行总结记录并世代相传,一直到夏商时期,这与《山海经》实际内容及时间跨度是相一致的。而能够包容《国语.楚语下》上述记录所说内容的,并且涉及如此广泛空间和时间跨度内容的也只有《山海经》。《山海经》的总体框架是以地理布局为根本结构,对历史事件的内容安排也服从于这一根本结构。对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地和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插入地理空间,按照这种空间和时间维度所确定的时空体系,应该能确定该书主要作者也就是完成该书基本框架的作者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在历史空间中的具体位置。而《山海经》在地理空间的表述上是以《海内经》为中心的,这正是完成该书主体结构和内容的作者所处的地理空间。那么再看在这一地理空间内历史事件最后截止的时间,这应就是作者所处时代最重要和最后的历史记载。因为这是作者系统整理记录的结束,代表了作者所建立的历史空间结构和地理空间结构的末端,发生在这之后的历史事件都被分散整理进了地理框架之中。关于作者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一定就记录在作者所处的主体地理空间中,最后记载的历史事件就是关于作者所处时代最后发生的历史事件。

按照《国语.楚语下》所说它应该是包含夏商之时的历史内容,但是它是以大禹平定水土为结束的,所以据此可以确定完成该书主体框架和内容的作者所处时代为尧舜禹时期,作者所依据的地理框架为大禹平定水土所确定的九州地理布局和名山大川之成果。西汉刘歆《山海经表》: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这些信息与《国语.楚语下》所说是完全一致的,对各地祭祀仪式的详细记载也反映出作者身份为神巫,就是《国语》所说的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中的重、黎之后。《国语.楚语下》关于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的记载,就是神巫文化存在和神巫掌握神权的反映。可见,《山海经》的作者或整理、记录者为重黎氏对《山海经》内容开始整理记录的是尧之时重、黎的后代,伯益仅是其一,将神巫文化内容予以系统化整理形成《山海经》完整结构体系的是大禹之时重黎氏的子孙成员,夏商内容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入的。

神巫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图腾崇拜和神灵基础上的世界观,是人类由于征服自然力量的薄弱由敬畏遂产生自然崇拜之思想意识为前提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导下的细化和演绎(由巫来专职完成),完成了对自然及社会的产生、构成、变化和相互联系等的“合理化”理解和解释,于是形成了以神话为构成内容的神巫文化,这就是五帝之时的社会文化。《山海经》成为正规官方典籍,并且神巫掌握通神之权是职责所在,神巫文化由世代口头相传发展到后来记录成典册,说明这种文化是有着深厚社会基础的文化形态,是在社会分化产生之后,既有利益的享有阶层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化,它所起到的特定作用就在于它是为当时的社会主导阶层服务的。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在发展成熟后都是为某种利益秩序服务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毫无意义地存在,否则就不会有推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有琶裰鬯瓷抟蹬处,是谓巫琶瘢着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嫁不樯,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不用“绩”和“经”就能穿衣,“绩”和“经”是上古时对衣服的编织和制造,不用“稼”和“穑”就能食,说明是私有制产生后,一个阶层群体用其劳动生产供养着另一个阶层群体,社会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脱离于劳动生产的阶层已经分化出来,这个阶层就是既有利益的获得者和既有财产秩序的维护者。《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关于“不绩不经”的记载,载民之国与三身国、一臂国、巫咸国、轩辕之国、犬戒国等是并列的,一方面说明这一阶层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他们都曾是各部落的首领或掌有神权的大巫,说明各部落首领是这一阶层的主要代表,部落联盟制度代表的正是各部落首领的利益,这一阶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神巫文化是为这一阶层服务的。五帝时代作为一个过渡性阶段,在向国家机器诞生的发展进程中,一定也是这一阶层在起推动作用,神巫文化是这一阶层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在思想领域内与神灵思想相结合逐步树立起其统治地位的反映,以确立起对既有利益维护的秩序,让民众认同和服从既有利益的维护秩序,颛顼在神巫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绝地天通”改革将通神的权利集中收回即是对这种利益需求的维护,神巫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民众信仰基础故可以引导和迷惑民众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是维护利益享有阶层既有利益的思想利器。

《山海经》是由神巫专职完成的,神巫是上古社会的重要机构之一,《山海经》所记并非单纯的神话故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地理布局的系统、各地物产的详细、祭祀仪式的齐备和世系的存在说明五帝时期的社会文化基础是神巫文化。这样就容易理解《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神话故事、诸神及变化,一方面是历史事迹和历史发展中重要人物的神化,另一方面是神话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历史史实,这是由神巫的职权及社会文化基础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神巫文化为社会存在、为神权服务的反映,这也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神灵主导自然及社会变化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反映,在神灵思想由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之后用神巫文化与历史相结合演绎了社会中帝神的产生和神权至高无上权威的建立,体现的正是五帝时期社会统治功能的加强,当时的社会首领利用神权的集中和令人敬畏的作用来加强其对社会的统治权,是国家诞生之前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以羿的故事为例,结合历史史实,羿从部落英雄到取代夏朝后不恤民情终又被杀的过程,是借助了极度夸张的手法,用产生于更原始时代的神巫思维来对历史史实进行演绎,以表彰其功绩并丑化其不义,其结局是妻离子散的下场,射十日是对其功绩的表彰,这些都是对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作为的生动表述。

对于神巫文化的存在,《史记.五帝》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这一整段的译文为:太史公说,学者们多称说五帝,但五帝的时代太久远了。然而《尚书》只记载尧以来的史实,其它各家所叙说的黄帝,文字都不雅驯。有学问的人也很难据此说个明白。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们大多不予传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北过涿鹿,东至海滨,南渡江淮,所到之处长老们往往都能讲一些黄帝、尧、舜的典故,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却各不相同,总之还是以不背离古文经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我读《春秋》、《国语》,其中阐发《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深加考究罢了,其实这些记载都不虚妄。《尚书》的缺失遗漏由来已久,其所散失的内容还常常见于别的记载。若不是好学深思,对事情的真相心领神会,肯定很难对那些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以上是太史公关于后世对黄帝的记载“其文不雅驯”的见解,这说明黄帝之时的社会文化还是神巫文化,正是这种与后世文化截然不同的特点,才导致后世对黄帝之时的历史记载难以理解,但这正说明了五帝之时神巫文化的存在。在尧、舜时期有祭祀天地日月鬼神之大礼,这应就是对神巫文化的继承,是神权向政权转化过程中神权从属于政权而使政权具有崇高地位的形式,是突出政权的内容实质的,从这儿也能看到政权加强对神权的借用。《史记.五帝》曰:“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堙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此段记述说明摄行天子之政是为了代行天命,“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既说了政权来源于神权、神巫文化,又说了祭祀名山大川、辨别群神是“以观天命”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山海经》内容产生的政治根源和历史文化根源——以上内容为《三易源流考》的相关部分内容。 

   《山海经》是以前方国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一个全面、集中总结,代表了一个较早的时期,也就是大一统的集权制社会之前的以方国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及秩序。其后,随着三代“天命承传”思想的形成和演化,最终形成三易之《易经》,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三代思想和文化。再往后经三代,方国社会的基础逐步崩溃,思想文化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也进入裂变时期,诸子百家产生。再往后社会抛弃方国社会的基础走向集权制的大一统,新的秩序产生,附属于新秩序的新思想文化重新又产生。(来源:姜焕旭的国学重考—《三易源流考》

 

    《三易源流考》部分目录

北京大学 孙熙国序…………………………………………………………………………1

导言……………………………………………………………………………………………1

第一章由基本原理所决定的《周易》的系统构架…………………………………………1

一、《易》的基本原理是对天地变化规则、规律的运用………………………………8

二、八卦符号既是变化规则和规律的载体又是表征万物变化的载体………………18

三、卜筮之法的基本构成………………………………………………………………20

四、卜筮之法的实现方法………………………………………………………………23

五、卜筮之法的功用目的………………………………………………………………24

第二章历史背景:三皇五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29

一、三皇“王天下”的实质……………………………………………………………31

二、三皇时期是上古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提供加强时期…………………………39

三、五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42

四、国家的出现是统治功能加强和维护稳定利益秩序的需要……………51

第三章伏羲始作八卦………………………………………………………………………57

一、在变化规则的来源上,伏羲八卦起源于太阳变化………………………………59

二、八卦符号产生于日影测量以校历法的方法体系………………………………80

三、伏羲八卦起源“龟卜说”与“古天文历法说”两种观点的统一………………93

四、伏羲八卦与三易阶段的划分…………………………………………………95

五、三易阶段的划分对易学迷雾的澄清……………………………………………104

六、“观象制器”的来源和“伏羲始作八卦”的内涵……………………108

七、东夷是东方农耕文明的发源地………………………………115

八、女娲“炼石补天”对天地秩序的建立和伏羲八卦的运用方法………………125

    ……………

第七章 文王重六爻而创《周易》…………………………………………………………268

一、《周易》的思想内涵脱离不了文王的“天命”吉凶观念…………………………268

二、《易经》卦爻辞组织的原则和方法…………………………………………281

三、《易经》卦爻辞系定的年代及周公对文王卦爻辞的修正、补充……………  289

四、影响《易经》卦名卦义形成的主要因素…………………………………………294

五、解析卦象、卦爻辞基本意义的方法和“文王重六爻作上下篇”的内涵…………297

1、上篇…………………………………………………………………………300

2、“文王重六爻作上下篇”的具体内涵…………………………………………316

3、下篇……………………………………………………………………………321

第八章从对吉凶的探求上看三易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332

一、《易传》中的变化思想……………………………………………………………332

二、结构形式上的发展…………………………………………………………341

三、卦辞内容上的继承发展…………………………………………………………345

四、从三易发展及吉凶的探求上看卦象、卦辞、爻辞之间的关系…………………350

五、三易“天命”内涵的发展与后世思想学说的关系……………………356

结语 对《周易》四种观点的澄清和对变化思想的运用…………………………………365

附录 参考文献………………………………………………………………………………………373

 

    [转载]“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一)  

中国近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鸟首人身”、“龙首人身”、“兽首人身”或“人首鸟身”、“人首兽身”的玉雕像,这些半人半兽的玉雕像,并非现代人理解的艺术造型,而是似人非人带有神性的先祖神像,即神圣的先祖图腾。“图腾”为美洲土著部族方言totem的音译,原意是指与种族有血緣关系的远亲。“图腾”的造型多为动物类神像,可以理解为氏族部落的远祖神像。所以,要理解古神像,首先要明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和先祖崇拜习俗。原始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或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原始先民对人类的生育原理不大明白,总将母亲怀孕的原因,归于某种神秘的物体感应,即所谓的“感生”观念。初民一般以为母亲感应某种动物而生子,如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阿兰达人认为,怀孕与父亲的作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图腾精灵进入母体的结果”。不同的物体感应,便产生出不同的种族,所以子民往往崇祀某种动物为血缘先祖,这便是原始部落产生“图腾”的原因。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母生殖原理大体明白了,但可能又为避免近亲繁殖,各部落仍以某种动物作为氏族图腾,以便识别适婚部族。

史前图腾的动物造型,初期一般为原生态动物,如蚕、蝉、蟾、蛙、蛇、鸟、龟、兔、猴等,基本为小型动物原形,造型原始,风格具象。众多的小动物图腾,也反映了史前诸多小部落相对散居的原始状态。待到众多小部落逐渐兼并融合为几个大部落,于是,少数几个大型动物如鹰、犬、豕、羊、牛、马、熊、虎等,成为几大部落的图腾。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皇帝一统天下,领导部落联盟,便将现实自然存在的动物和飞禽进行抽象变形,集各种禽兽的优势特征于一体,融汇合成超自然的龙、凤、麒麟、玄武等形象,以作部落联盟或帝国的新图腾标志。可以说,这类超自然形态的新图腾形象,已经超脱了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团结各部族的文化标志,起到了统一华夏民族形成“中华帝国”的巨大作用。下面我们根据传说的中华民族的早期杰出先祖——三皇五帝,来考察这些史前古代先祖的相应图腾形象。

 一、“三皇五帝”其人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史前传说中的创世皇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全盘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界已基本肯定三皇五帝时代存在于夏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2002年国家科学院组织全国专家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准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科学测定三皇五帝的准确年代。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原始大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共主或帝国皇帝。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皇帝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却有不同的定义。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时,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天神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开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具体定其人名。所以“三皇五帝”具体所指何人,战国至秦汉说法不一。

战国末时将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如《史记·始皇本纪》载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并建议秦王嬴政尊号“泰皇”。嬴政没同意李斯提议,而是采用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并自称“始皇帝”。

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则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皇,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皇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实指天帝,《山海经》中的神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皆指天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还有五色帝之说,祭祀白、青、黄、赤四上帝祠,汉高祖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孟子》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后,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等等。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诸种五帝说。

《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如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西汉末《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记》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皇”,接下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正统的信史。

尽管“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些资料却有惊人的一致性:其一,伏羲大体上被排在“三皇五帝”之首(排除纬书中伏羲之前的燧人氏,则伏羲恒居首位),说明“伏羲”的重要性,“伏羲”的确被古人视为人文始祖。其二,“三皇”、“五帝”虽说法不一,但排序基本上不混乱,按太昊与伏羲合并、炎帝与神农合并(合并的原因应该是为了突出黄帝为中央天帝即《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四时纪》和《淮南子》所排五方天帝的需要)、少昊即帝挚,“三皇五帝”的总体排序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少昊(帝挚)、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虞舜(女娲为伏羲妹或妻,同时代;共工、祝融茉伏羲、神农与尧、舜之间)。其三,尧、舜总排在“三皇五帝”之后,尧、舜之后则为禹、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历史时期;伏羲上承有巢氏、燧人氏,尧、舜下接禹、启。据此可知,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体上是按时序进行排列的,而这个排序与《帝王世纪》、《尚书序》又完全吻合(实际上所有的排序都没有违背总体顺序)。虽然“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种排序上的惊人的一致性却表明古人在这一问题上可能是很严谨的,而不是随便凑合三位、五位就了事的。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P>

“三皇五帝”说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商代出现成熟的甲骨文之前,夏代及上古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由公元前4000年上溯至8000年甚至10000年的历史,全凭先民口耳相传,不免错讹混乱。如《庄子·胠箧》就曾列举了十二名古帝及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战国及秦汉时,文人史家崇尚“三五历数”,故将上古帝王简称为“三皇五帝”。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三皇五帝”人同而名号不同,或一人而有多名,而致“三皇五帝”的名号和排序有异。虽名号和排序不能统一,但均为中国人的祖先。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炎、黄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皇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盟主的称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天下炎黄子孙同宗同源。这种血脉亲情,世代相传,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由于“三皇五帝”传说的不同世系,而给后裔众多的各氏族部落,传下来不尽相同的氏族图腾。这些不同的图腾形象,早期为立体的玉石圆雕,以后渐渐抽象化或平面化,变成了各部落或邦国的识别标志,刻铸于代表邦国和氏族的权威器物上,如玺、节、钟、鼎、彝、尊、簋、币等。下面,我们按传统公认的“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顺序逐一探究各位皇帝的图腾形象。

二、“三皇”之形象 

(一)三皇之一:太昊伏羲

“三皇”的第一皇“太昊伏羲”,据说姓“风”,有的史书分称为二人:太昊氏、伏羲氏。一般史书理解为一人二名,因为两者的史迹和图腾特征基本一致。太昊,古时又写作太皞;伏羲,不同的史书又称作伏牺、宓牺、伏戏、庖牺、庖羲、炮栖,或称“牺皇”或“皇羲”。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踏上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导致怀孕,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引河图》中也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雷泽,据考证为今山东省的荷泽,古称雷夏泽。山东古为东夷族世居之地,所以伏羲当为远古东夷族首领。

据传他与其妹女娲婚配而孳生人类,而被后人称为“人类始祖”。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对世间万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和创造能力。他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和捕鸟的罗,还制作了琴瑟,创作了《驾辩》的乐曲。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明“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所以,伏羲氏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看来,伏羲母亲华胥氏身受“龙身而人头”的“雷神”感应,生下“伏羲”。王嘉《拾遗记》所记:“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虹”,也称“虹蜺”,传说为“双头龙”,所谓“青虹”,亦即“青龙”。所以华胥氏感应“神龙”所生的“伏羲”,实为“龙种”。

《古微书》记载:“伏牺大目,山准,龙颜”。

《列子》记载:“庖牺氏、女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有大圣之德。”

《太平御览》引《帝谱系》记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路史·后记一》罗苹注引《玄中记》:“伏羲龙身”。汉代石刻画像上,“伏羲”就为“人首龙身”。“女娲”虽然说是“蛇躯”,但看石刻画像上,与“伏羲”的“龙身”没什么差别。“蛇”在民间亦称“小龙”,其实,“龙身”的原型就来源于“蛇身”,说“蛇身”也未尝不可。《天中记》卷22引《帝系谱》就说:“伏羲人头蛇身。”而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先说“伏羲蛇身人首”,后又说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可见古时龙、蛇区分得并不象后代那么严格。所以,伏羲作为龙种传人,其形象或为“龙首人身”,或为“龙身人首”。此类龙首或龙身的造型就是伏羲氏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氏以龙为图腾,故以龙纪年,并用青龙、赤龙、白龙、黑龙等命名八个龙官,分工治理各方军法政务。

《世本·帝系篇》称“太昊伏羲氏”,据此分析,也可能“太昊”与“伏羲”为一人,也可能“太昊”出自“伏羲氏”部落。总之,其图腾形象当为一致:“龙图腾”。有的古籍中,又称“太皞”为东方之神。《礼记·月令》:“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而《山海经·海外东经》则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太皞伏羲氏的神形“句芒”虽又变为“鸟身人面”,但他“乘两龙”,仍具“龙图腾”特征。他又为“东方青木之神”,所以可称之“东方青龙”,这就是后来的所谓“四方神灵”之一“东方苍龙”的由来。

《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当然同为“龙种”;又传他俩是夫妻为华人始祖,天下华人均称为“龙的传人”。有的史书根据传说“伏羲”、“女娲”相继称帝,故将“伏羲”、“女娲”称为“三皇”中的“两皇”。但多数史学家认为两兄妹或夫妻均属同一时代,就不必再分称了。

 “伏羲”和“女娲”的图腾形象都是“龙”,可谓“双龙”。《山海经》中记载“神人”307个,与龙、蛇有关的多达138个,将近一半;而且,四方神灵均“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海外北经》曰:“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郭璞注:“北方禺强,黑色手足,乘二龙。”

《大戴礼·五帝德》也说:黄帝“乘龙”,“颛頊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四方神圣和历代皇帝均“乘龙”,表明都是男女始祖“伏羲女娲”这“两龙”的后裔。所以,“神龙”标志,遍及中国,贯穿古今,实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图腾,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祖龙者,人之先也。”《史记·高祖本纪》说汉人高祖刘邦为“蛟龙”之子,“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此后,历代皇帝为标明正统,往往自称为“真龙天子”。祭龙为先祖,一是因“龙”神通广大,表明皇帝无所不能;二是也想得到神龙祖宗的护佑,以期江山永固、万代不绝。 

(二)三皇之二:神农炎帝

 “神农”为氏族名,所以常称“神农氏”,有的古籍又称“连山氏”或“烈山氏”。《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此言炎帝氏族崇拜火神,火神是此族的宗神,所以用火字纪年并命名百官,氏族首领自然称之“炎帝”。另有传说神农氏部落首领烈山氏发明用烈火烧荒种地,所谓“刀耕火种”,氏族后裔为纪念他故称“炎帝”。后世多将“炎帝”与“神农氏”合而为一,统称“神农炎帝”。

《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司者二万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农业之神,他教民耕作,使五谷生长。汉班固《白虎通·号篇》:“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他还教人民建立市场,彼此买卖交换。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外,他又是医药之神,传说他曾亲尝百草,在一天里辨别毒草七十余次。后世之人才知以草药治病。《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致使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伏羲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最初,炎帝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东部的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传说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额,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无奈而向黄帝求援,黄帝率部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取代炎帝,而后统一中国。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以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帝王世纪》:“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因炎帝为神农氏部落首领,后世又称“炎帝”为“神农氏”。因为神农氏部落创始首领炎帝,最大的功劳就是驯牛耕种,发明农业,所以后人祭他为“农神”,亦即“神农”。于是,神农氏部落的后裔,将创始首领炎帝祀为先祖神。因炎帝神农驯牛有术,似乎甚通牛性,初民便以为神农氏的先祖与牛有血缘关系,或为“神牛”,于是,神农氏部落的图腾就是“牛首人身”的“神牛”。

“图腾”一般为整个神农氏部落的象征,非仅“炎帝”一人。若单讲炎帝,因为姓“姜”,很可能与“羌人”为一族,被划为“神羊”部落。如《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姜姓为“羌种”。“姜”与“羌”字的字体结构均为“羊首人身”,不过“姜”为“羊首女人”而已。中国的姓氏多为象形文字,原本就来源于图腾。“羌人”部落的图腾为“神羊”,其先祖神像当为“羊首人身”。那么,姜姓炎帝的先祖神像也可能为“羊首人身”。姜姓炎帝为“羊首人身”,而炎帝神农氏又为“牛首人身”,似乎有点矛盾。所以,有的学者便说古籍有误,炎帝和神农并非一人。其实,我们也无须随便疑古,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炎帝出身于母系羌族部落,成年后独闯天下,由西域来到中原,驯牛耕种,定居繁衍,建立起神农氏部落,成为神农氏部落首领,此后便被神农氏部落后裔奉为先祖。所以,炎帝出身的母系部落图腾虽为“羊首人身”,而自己新建的神农氏部落的图腾则为“牛首人身”。可见,炎帝神农氏可能身兼两种图腾,然“羊首人身”与“牛首人身”毕竟有异,因此,为避免造成更多的混乱,我们还是将“牛首人身”定为“神农氏部落图腾”,可以称为“神农氏先祖神像”或“神农炎帝像”。当然,炎帝成名后统一了中国,其母族羊图腾部落也尊他为帝,所以神农炎帝图腾会被塑造成“牛首人身”和“羊首人身”两种形象。

《春秋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国号神农,是为炎帝,始为天子。”炎帝既为少典妃“感神龙”所生,可知“神农炎帝”的先祖仍是“神龙”,《诗含神雾》也说:炎帝“龙骨,颜似龙也”,《路史》也说:炎帝“龙颜而大唇。”所以神农炎帝可称神龙“太昊伏羲”的后代,即“龙的传人”。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关于炎帝和黄帝本源的重要记载,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是根据二人成长地姬水、姜水而命名,但炎、黄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可知二者由同一源头分化而来,即“炎黄同源”,所以中华民族便统称“炎黄子孙”。 

(三)三皇之三:轩辕黄帝

黄帝,姓姬,因世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或统称“轩辕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历史上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传说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文献通考·帝系考》:“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於寿邱。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尤最暴,黄帝徵师诸侯,擒杀蚩尤,诸侯尊黄帝为天子。在位百年崩,年百一十岁。”

黄帝生性聪慧,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酋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一生共历经52战。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长期战乱,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华文明新时代由此产生。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奠基人。黄帝统一了华夏民族,设官职,举贤能,建房屋,作衣服,教蚕桑,种五谷,兴文字,绘图画,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做弓矢,发明伞、镜、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我国古史时期的干支历法、农工矿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文明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为有熊”,《史记正义》:“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大戴礼》:“黄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轩辕。”黄帝最初所属的“有熊氏”部落的图腾,应为“神熊”。因此,黄帝所居的原始部落的图腾形象应该为“熊图腾”。

黄帝又号“轩辕、玄鼋”。“轩辕”可能是因为传说黄帝发明车辆,而给他起的名誉称号。也可能“轩辕”是与“玄鼋”读音相同而滋生。“玄鼋”,意为“黑色大龟”,即“乌龟”。这可能与“鲧”的传说有关。《山海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可知“鲧”为黄帝孙子。“鲧”,在古代传说中为“禹”的父亲,他曾因治水不力而被天帝惩处。《国语·晋语》:“昔有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黄能”,一般说为“黄熊”,如《楚辞·天问》、《左传·昭公》都说“化为黄熊”。还有的说“能”是“三足龟”(有说“熊”字下边的四个点“灬”应为“三点”,读做“乃”,义为“三足鼍”或“三足龟”)。如《拾遗记》就说“化为玄龟”。“鲧”字,有的古籍中写作“鮌”,左“鱼”右“玄”,其实就是“玄鱼”。玄、元古文相通,因此,“玄鱼”即“元鱼”即“玄鼋”,亦即“玄龟”。黄帝姓“姬”,据说“姬”字的写法便来自于“龟图腾”。《国语·周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所以,“玄龟”和“黄熊”均为鲧的化身,也均为黄帝世系部落的图腾。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龍。”“黄龍”的“龍”,与《国语》所言“黄能”的“能”,字形极为相似,也许古时互为异体字。所以“鲧”的化身又为“黄龙”。传说大禹治水时,得父亲“鲧”相助。《拾遗记》:“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可见,“鲧”既可化为“玄龟”,又能化为“黄龙”。《山海经》说“鲧为白马”,《周礼·夏官》云:“马八尺曰龙”,因此,“鲧化龙”不足为奇。“鲧化龙”这种神性肯定传自祖父黄帝。《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管子·五行》说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孙绰子》说黄帝“驾八翼之龙”。《论衡·记妖》:“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大戴礼·五帝德》说黄帝“乘龙”;《轩辕黄帝传》说“黄帝作龙衮之服”;《大象列星图》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淮南子·天文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史记·天官书》也说“轩辕黄龙体”等等。可见黄帝与“龙”的亲密关系。鲧及先祖黄帝,可变四身:熊、龟、马、龙,可称得上“摇身四变”,一身可变四种形象或四种面孔,这也许就是传说的“黄帝四面”吧。(有人解释“黄帝四面”为“黄帝居中,面向四方”,大概为引伸之义。)所以,神熊、神龟、神马、神龙均为黄帝所属部落的图腾,而神龙可能为黄帝统一部落联盟后的大图腾。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黄二帝姓虽有别,但俱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炎帝既为神龙后裔,黄帝也应有血缘关系,不过一为赤龙,一为黄龙而已。所以炎、黄二帝的先祖图腾均为“神龙”。炎黄兄弟,既为同母所生,两兄弟的相貌当有相近之处,所以二人头上均长大角,似牛角又似龙角,其实龙角的形状就来自于自然界的牛角。而炎、黄二人也有相异之处,黄帝出自有熊部落,其面目不免有点象熊。

黄帝图腾之所以复杂难辨,是因为黄帝部落本为北方最大部落联盟,据说在与炎帝作战时,盟主黄帝即统领众多部落大军,如《列子·黄帝》所言:“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鶡、鹰、鸢为旗帜。”这些兽类、禽类即为各部落图腾标志。《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专家考证:古“十二兽历”中的十二种动物,逐渐演变为秦汉以后十二生肖,其原型就是上古十二大姓氏的先祖图腾。黄帝打败炎帝后,又收服了南部的炎帝神农氏大部落、东部的东夷九黎各部落和西部戎狄各部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一统,其统治的疆域最大,其治下的部落最多,史无前例。而若创造新的大图腾欲合成众多部落图腾特征,很难做到,所以黄帝的面目便有了多面性,不好形容。可能最终还是沿用了中华始祖伏羲“神龙”图腾,才得到所有部落的认可,因为所有部落均自称是“龙的传人”。(尚古玉

[转载]“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二)

 三、“五帝”之形象 

(一)五帝之一:少昊帝挚

“少昊”,又作“少皞”,据传为“太昊”(太皞)的后裔。少昊氏部落历代首领中,“挚”是比较有名的皇帝,史称:少昊帝挚。

太昊氏以及少昊氏为世居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夷大部落,东夷的“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个张弓射箭人的象形,可见是根据善射族群的特征,刻划出来的文字,说明东夷族以猎鸟为生,与鸟的渊源甚深。

《淮南·时则训》:“东方之极……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则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乘两龙”,表明属于伏羲氏的“龙图腾”大部落,但作为伏羲氏大部落内的支系太昊氏,其神形又表现为“鸟身人面”的“鸟图腾”。作为太昊后裔的少昊氏,可能为太昊氏大部落的后裔部落之一,继承了鸟系血统一支,所以奉鸟为图腾。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氏族也绵延很多代,历代少昊氏部落首领中,“挚”是比较有名的皇帝,史称“少昊帝挚”。“挚”,古书中又通“鸷”。“鸷”可理解为大鸟“鹰鸷”,即鸟中之王;也可理解为“手执鹰鸷”,即手持“鸟图腾”标志权杖的帝王形象。所以,史书尊称少昊帝挚为“鸟王”。

《左传·昭公十七年》:“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记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少昊帝挚以鸟纪年,并以百鸟命名百官,司掌节气历法和军法行政,后代因此称少昊为“百鸟之王”。当然,这些“鸟官”,大概都是少昊大部落内各个小部落的首领,都以不同的鸟类作图腾。可见,少昊世族的图腾形象为“鸟图腾”。

传说少昊氏部落与黄帝部落在统一中国的争斗中,被黄帝打败,一部分逃往南方定居,成为南方鸟神,即后代所称“四方神灵”之一的“南方朱雀”。而少昊氏大部分则归顺黄帝部落,通过联姻繁殖,成为黄帝后裔,而后继承帝位。

据某些古籍称,“少昊挚”即为殷商人的祖先“契”。如《世本·帝系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少昊,黄帝之子,名契。”宋衷注:“少昊名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也说:“少昊与契是一个人。”于是,殷商人的祖先“契”,同样为“鸟的传人”。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常言的“玄鸟生商”神话传说的出处。

《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娀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契母吞玄鸟卵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封于商,赐姓子氏。”

《白虎通·姓名》:“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

殷商甲骨文所称“高祖王亥”的“亥”字上部,均有“鸟图腾”的标记,商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的纹饰中,也大量雕刻凤鸟形象,可证商人祖先与鸟确有渊源关系。商人祖先本就起源于山东,最早的首都曾建于曲阜一带,经过几次迁都,最后才定于河南安阳。新石器时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据学者考证大致相当于少昊帝挚时代的东夷文化,此处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即多有鸟形尊。稍晚的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很多也都饰有鸟形纹,可见三皇五帝时代中国东部,盛行鸟图腾崇拜。

不仅太昊伏羲、少昊帝挚、商契,均为“鸟的传人”,而且后来的周朝、秦朝,也自称其祖先为“鸟的传人”。可见原始部落的图腾中,“鸟图腾”为一大图腾。其后,“鸟图腾”又发展为“凤图腾”,与贯穿古今的另一大图腾“龙图腾”,相互对应,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凤文化”。与“龙”这一超自然的神兽一样,“凤凰”也是超脱了鸟的自然形态、综合了众多鸟类的优点,创造出现实世界里没有的“神鸟”。“凤图腾”的性质也与“龙图腾”一样,均为三皇五帝的大部落兼并原始小部落之后、抽取各小部落原始图腾特征而合成的大图腾。“龙凤图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靠血缘关系维持统治,而到了三皇五帝时代,部落联盟或邦国形成,仅靠血缘关系已不能维持统治,于是超脱血缘关系的文化象征——图腾标志,便显示出巨大的凝聚作用了。

自远古以来,出于“神鸟”崇拜,“鸟图腾”造型甚多。早期原始小部落“鸟图腾”,基本为原生态的鸟形,后期的“鸟图腾”,便与人形的祖先结合,雕成“人首鸟身”或“鸟首人身”,还有的则做成复合型的“人头顶鸟”或“鸟上乘人”等造型了。 

(二)五帝之二:高阳颛顼

颛顼,姓姬,相传是黄帝的孙子,最初封国于高阳(今河北高阳县),故号高阳氏,后人也统称:高阳颛顼。《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帝颛顼。”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子孙很多,分布在辽阔的大江南北,其中一支后来发展为南方的楚国,在战国时期成为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屈原就是自称是颛顼的后裔。

据说颛顼十岁辅佐叔父少昊,二十岁就继登帝位。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颛顼”又有神名曰“玄冥”,传为北方天帝,统辖的区域非常大。《礼记·月令》:“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淮南子·时则训》:“北方之极,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颛顼登基帝位后,进行了宗教、历法、民事、农业等一系列改革。颛顼进行“宗教改革”,涉及到少昊、九黎、蚩尤、三苗等族团,族团的分化以及各族之间斗争和居地的迁徙等,导致了关系的复杂化。宗教意识领域发生的混乱与社会的急剧变革相适应,各族团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社会处于一个极度的变革时期,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民神杂糅、信仰混乱,无论大小事务,都要用占卜来决定;家家都供养着巫师,社会财富大都耗用在祭祀上;有头脑的能人得不到重用,即所谓“九黎乱德”。颛顼毅然采取革命行动,禁绝巫教,战胜和征服了九黎,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

颛顼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以科学手段战胜社会上的迷信观念,《周书》称之为“绝地天通”。颛顼取得盟主地位以后,便让两个儿子掌握大权:老大“重”担任南正,管理观天事务,把巫史们的权力夺过来;老二“黎”担任火正,管理地面事务,特别是核定历法,宣布农时。天上事与地上事分开以后,许多落后的迷信活动,就失去了市场,全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开始走向正规。这次宗教改革加速了社会分化,巫师阶层出现,神权成为特权,宗教信仰规范化,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史记》记载,帝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载时以象天”说他有谋略,晓事理,善于创造财富,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颛顼以辰星为主观测星而治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观测一年中与二十四宿的关系,确定太阳在一年中的周天行度、四时八节的运程和一年之计始于春的理念,将四时分别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初定一年为366天。从而,形成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颛顼历》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科学排序了一年的节气,人类进入了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因此,帝颛顼被尊为“历法之宗”。

颛顼时代初期还处于母系氏族制之下,男性的聪明才智往往受到抑制。颛顼在征服九黎后,改革了这种制度。邦国中男性子民,均称“颛顼之子”,并以“伯仲叔季”为序,可见在他执政时,已按父系制来建立政治体系。《淮南子·齐俗》讲颛顼立法:“妇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于四达之衢。”母系社会,妇女是不给男子让路的,颛顼首立新法,凡是不给男子让路的妇女,一律排斥于大道之外。此类行为表明,颛顼在大力促进社会向父系制转化。

北方的共工氏,是上古的治水世家,但据《国语·周语》所述,其措施比较落后,“壅防百川,堕高堙卑,”全以堙塞为主。颛顼便以先进的疏导方法,向他挑战。这就是传说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原道训》也说,“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结果共工失败,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着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史记·律书》说:“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据此得知,颛顼治水仍然吸收了共工不少好经验。直到大禹时代,与共工氏在治水路线上的斗争,仍然持续着。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他的父亲韩流的相貌十分的奇特:修长的脖子,小小的耳朵,猪的嘴巴,麒麟的躯干,两腿勾连,猪蹄子,大体一副猪模样。颛顼的长相和他父亲差不多,也有点猪头猪脑的猪模样。颛顼相貌虽随父亲韩流,但某些方面还有祖父黄帝的特征。

《大戴礼·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作为“黄帝”子孙,“颛顼”所乘的先祖图腾形象当然为“龙”。黄帝联盟大图腾为“龙”,而黄帝原始部落图腾中又有“玄龟”,于是黄帝族系有时体现为“龙龟合体”的“龙龟”或“龟龙”。黄帝原出北方,后居中原,其孙“颛顼”驻守北方,传为北方之神“玄冥”,后人又称“玄武”,其神状便似祖父“黄帝”一样,有“龙龟”之形。汉代画像石刻“玄武”,就为“龟龙合体”状,也许颛顼为黄帝孙子辈,只能称“小龙”,亦即“蛇”,所以后人亦将其称为“龟蛇合体”。这也就是“四方神灵”之“北方玄武”由来。 

(三)五帝之三:高辛帝喾

帝喾,姓姬,是黄帝的重孙。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建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高辛氏,或统称:高辛帝喾。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传说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常仪生了挚,次妃庆都生了尧,挚与尧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史书上记载:帝喾以他的聪明才智治理国家,顺天应民,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天下服。从大量考古信息中所见,帝喾政权时期,中国的农业、渔牧业、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社会活动的分工也日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劳动群体,如农民、渔民、牧民、陶工、木工、石工、冶金工、纺织工、士兵、艺人等等。随着社会生活复杂化,上层建筑的管理就显得极为必要。帝喾执政时,经常深入民间了解下情,解决人民最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十分重视寻找和重用那些有才华的人。他在位时先后任用了伯奋、仲堪、叔献、季仲、虎伯、仲熊、叔豹、季狸等八名才子,号称“八元”。这八位贤臣都是他治国的好帮手,他们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使社会各界井然有序。帝喾执政时期,社会人群的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家庭奴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不仅“天子”家中有大量的家奴,许多部落酋长和贵族家庭也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家奴。这些家奴多数都是来自贫困的平民家庭,他们为了生存而卖身于贵族,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人身自由。社会上家奴的大量出现,为进一步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后人总结了帝喾几大功业:

治历明时,教民家穑。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昼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信惠天下,以德治国。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数千年而不衰。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长相如狗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所景仰,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发现金属,初开冶炼。据史料记载,帝喾不仅是金、银、铜、铁、铅的发现者,而且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者。在黄帝、颛顼时代,金、银、铜、铁、铅还处于一种混而为一的状态。到了帝喾时,他率领我们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掌握了金属提炼冶制技术。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冶炼成空峒山。冶炼术成功后,又将其制利器以定边,成耒具以农耕,并首次使金属货币分为不同等级,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史界称,如果说金属的发现使人类文明彻底告别了石器时代,那么,冶练术的发明则是中国上古工业一次深刻的革命。

万方同宗,华夏一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姓从何而来,始祖是谁。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是最久远的姓氏文化和最庞大的姓氏群体,从古至今产生过上万个姓,而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帝瑞顼、帝喾就派生出1000多个姓氏,目前华人中较大的姓均源于此。而且,颛顼,特别是帝喾皆生下了几个对华夏历史有重大影响人物。如颛顼族属中的帝舜、帝禹、帝启,后代中的勾践、秦始皇赢政等。帝喾族属中有帝尧、帝挚、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这几个人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血脉相传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帝喾还是一位超级音乐迷,他命乐师咸黑创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乐曲;命乐工有陲制做了鼙、鼓、钟、磬、笙、管等乐器。据说他时常听乐师演奏乐曲,有时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打着节拍跟着乐曲哼唱。他还让乐师组建了一支盲人乐队,让盲人和正常人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喾)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罄,凤凰鼓翼而舞。”说帝喾让这支盲人乐队打着大鼓和小鼓,敲击着钟和罄,美妙的音乐在空中传播,引得凤凰从远处飞来,在空中展翅而舞。

《史记·五帝本纪》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帝喾传为歌舞的创始者;而《山海经·海内经》则说:“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所以许多史家认为帝喾就是《山海经》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上帝神——帝俊,王国维曾举出帝俊即帝喾的证据是:“夋者帝喾之名。《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引皇甫謐曰‘帝喾名夋’;《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曰:‘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王国维说这个“夋”就是《大荒经》及《海内经》中的“帝俊”。

帝俊为日月之父,他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这三位妻子之中,尤以前两位更加伟大:“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两位了不起的女神生下了十日与十二月,从表象意义上讲,帝俊及其妻子们便是日月之父母,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从神话的深层意义上看,两位女性繁衍了帝俊部族中一个崇拜太阳,一个崇拜月亮的两大氏族集团。

帝俊与他诸多著名的子孙,开创了人类文明新时代,使原始部族从低级的朦昧时代一步一步坚实地跨入野蛮时代,并向着文明时代挺进。“帝俊生禺号虎,禺号虎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山海经·大荒西经》)。

由上可知,帝俊及子孙发明了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这众多巨大的功绩与帝喾的作为如出一辙,所以说帝俊即帝喾言之有理。

《山海经·大荒东经》的“帝俊”,在下界的朋友为五彩鸟,替他管理两个高坛;帝俊子孙中有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三身之国等,都是“使四鸟”,所以有人说帝俊的原型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鵕鸟”,可知帝俊的图腾为鸟类。若帝喾即是帝俊,那末帝喾的图腾应当也为鸟类。但《大戴礼·五帝德》还说:“帝喾春夏乘龙”,作为黄帝的玄孙,帝喾也有龙种血统,所以,帝喾的图腾形象有可能是龙与鸟结合的“龙鸟”或“鸟龙”,形成“龙凤呈祥”之滥觞。 

(四)五帝之四:陶唐帝尧

相传帝尧是黄帝的五世孙,帝喾之子。帝尧初生时,母亲寄居于伊长儒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因而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尧13岁时封于陶(今山东菏泽县陶丘),15岁又封为唐侯(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十六岁由唐侯升为天子,即帝位后,立国号唐,因此,后世多称“唐尧”为“陶唐氏”,或统称“陶唐帝尧”。尧在位七十年,禅位后二十八年而终。尧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帝尧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群众生活。传说帝尧时期,十日并出,万物枯焦,尧救民于水火,命后羿射日,消除灾患。他命羲氏、和氏推求历法,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故有尧始为万象之制的说法,使人们懂得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规律,促使中华民族由愚昧走向文明。

帝尧时期,洪水泛滥,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尧先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鲧的儿子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微服访问民间,看到有一位老人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表达了民间不满情绪。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时,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进行一系列考察,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帝尧又让舜在家中接待四方宾客,宾客都很尊敬他。帝尧觉得舜很会料理家事,因而又让他管理百官,百官也都服从他的指挥。尧让舜作管理田猎的虞官,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帝尧又派他到深山老林里,狂风暴雨中,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试舜三年后,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经过前后二十多年的考验,尧最终认为舜德才俱备,便将帝位禅让于舜。

《汉碑·成阳灵台碑》记载:“昔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竹书纪年》曰:“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山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即而阴风四台,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由此看来,尧母感赤龙而生尧,尧为龙种血统,其形象也有龙的特征。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科学测定年代为距今4500年左右,正好在传说的帝尧纪年之内。由大量出土陶器以及“陶寺”地名,使人必然联系以制陶闻名“陶唐帝尧”。考古学者们研究了陶寺出土的彩绘陶盘后认为:“陶寺彩绘盘内的蟠龙形象基本上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蛟龙、河龙、赤蛟、赤龙,也即赤蛇的形象,就是帝尧祖统的赤龙图腾形象”。“在盘中绘龙纹,也是表示龙是水物、水神……在古代,盘是盛器,一般作为洗用的盛水器,在盘底饰龙纹,即表示龙在水中,龙是水中之龙,所以也称为河龙。陶寺陶盘内绘制的蟠龙纹,也即表示这一蟠龙是蟠曲在水中的河龙、水神”。“陶寺有些大墓随葬一件彩绘蟠龙纹陶盘,大概属于画赤龙形卷曲于盘,以殉祖先。他们崇拜赤龙图腾,赤龙就是他们的祖先或祖先的化身。……赤龙即赤蛟、赤蛇等为祖先的华夏族人,就是帝尧陶唐氏”。

古代的文献记载和现代的考古发掘均可证明帝尧的图腾形象为龙,为与先祖的太昊伏羲青龙相区别,后人特将帝尧塑造为赤色的蛟龙,正如彩陶盘中所绘的红色蟠龙。帝尧之神形,大概也是“龙人结合”的造型,但由于帝尧更接近现代人世,可能龙形渐隐而人形特征渐为明显,甚至见人不见龙了。再往后的所谓“真龙天子”——皇帝,其龙图腾造型更趋抽象,变为象征性的龙冠、龙袍和龙旗之类了。

尧,古字作尭,有专家解为:“兀”上有“垚”,即高台上祭有高圭,因而“尧”又训为“高圭”,由此,我们也可解读帝尭形象为头戴高圭皇冠。 

(五)五帝之五:有虞帝舜

帝舜传为颛顼七世孙、黄帝九世孙。《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双目失明,史称瞽叟,因生在姚丘,故姓姚。瞽叟娶妻握登,以编织为业,生子帝舜。《淮南子·修务篇》云:“舜二瞳子,是谓重明”,舜的相貌很不平凡,尤其是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有所不同,每只眼睛里有着两个瞳孔,所谓“舜目重瞳”,所以人们又把他叫做“重华”或“重明”。因舜曾任管理狩猎的虞官,封为虞侯,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或统称:有虞帝舜。

舜的生母早逝,父亲再娶后妻,生下一子名叫象,成了舜的弟弟。舜的父亲瞽叟个性顽劣,后妻狠毒嚣张,弟象性格狂傲,所以史称“父顽、母嚣、弟傲”。后母宠爱亲子,仇视舜,常在瞽瞍前谗言生非,因此三人皆对帝舜重华,恨之入骨,因此百般虐待,欲予除之而后快。但是,天性笃厚的舜对父母十分孝顺,诚笃谨慎,从不懈怠;对顽劣的弟弟象也心大量宽不予计较。后来,舜在家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单独分居到外面去,在历山脚下,开荒种地,过着孤单的日子。没过多久,历山的农人受了舜的德行感化,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又到雷泽去捕鱼,不久雷泽的渔夫也争着让起渔场来;舜又到河滨去做陶器,河滨陶工做的陶器也都精致美观耐用了。人们都喜欢靠近舜生活的地方居住,这些地方一年会成为小村落,两年就会成为较大的城镇,到第三年简直就会变成都会。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

舜二十岁时,他的品德孝行,已传闻各地。舜三十岁时,帝尧因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访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四方群臣、各氏族首领都向帝尧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备选。为了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一起侍奉舜,观察他怎样为人处世。舜婚后带着自己的两个妻子住在妫水之滨,帝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分高贵而骄傲,在生活起居中遵守为妇之道,一丝不苟地奉养舜的亲人;而帝尧的九个儿子在虞舜的影响下也不敢自傲,做事恭敬而小心。帝尧于是赏赐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廪,并送给他牛羊。家里人看到舜做了帝尧的女婿后,平步青云,都异常嫉妒。舜的弟弟象,时常想夺取哥哥的一切归自己所有,对两个嫂子更是垂涎万分。于是,他阴险恶毒地设下圈套,处心积虑欲谋害舜,企图霸占他的财产和娥皇、女英。一次,瞽叟让舜爬上仓顶,修仓库,瞽叟和象便将梯子搬去,并在下面放火,妄图烧死舜。幸好娥皇、女英早有预防,事先织好五色凤鸟彩衣,让舜穿在了旧衣服的里面。当烈火燃烧时,舜便变成凤鸟展翅高飞了。一计未逞,又施一计,瞽叟让舜去淘井,当舜下到井底,瞽叟和象便往井里推土,企图埋死舜。不料娥皇、女英提前让舜在旧衣服里面穿了织着龙形彩纹内衣,当瞽叟和象下毒手填井时,舜便化作一条龙,钻入地下泉洞,从另外一眼井中逃了出来。以上故事表现了娥皇,女英对舜的无限忠诚、热爱和患难与共的精神。瞽叟和象虽然对舜屡下毒手,但舜并不以牙还牙,仍是宽宏相待。

尧见舜的所有表现确是一位有才干的贤者,深为器重。因此,当舜五十岁时,即让他代行天子的职权。舜执政以后,重新修订历法,调整季节的误差,统划律吕和度量衡,修正五礼,确定各阶层的仪式和礼节,又举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和山川群神的大典。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每五年出巡一次,祭祀四方名山,视察天下民情,考察诸侯政绩,明定赏罚。在四岳祭祀天、地、山、川、鬼、神之后,舜聚会各氏族首领,收回代表权力的玉圭。经考察合格后,然后再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正式颁发玉圭,进行新的任命。而各氏族首领则每四年来朝见舜一次,报告政事,接受赏罚。舜由此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四方拥护,天下大治。

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舜即位后,将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革为贵族议事机构。尧时的大臣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等,职责不明,舜用其所长,分别委以不同职务:禹任司空,治理水土;弃为后稷,主管农业;契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为士,执掌刑法;倕为共工,主管手工业;益为虞官,掌管山林狩猎;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夔为典乐,负责音乐和教育;龙为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予以撤换。舜设官分职,使官员职守分明,办事效率提高,百业由此兴旺。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当时社会有一批不法之徒“四凶族”,即帝鸿氏的浑敦、少皞氏的穷奇,颛顼氏的梼杌、缙云氏的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还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去除了中原人民大患。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雄才大略,从此,天下怀德畏威,无不心悦诚服。舜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帝王。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帝舜重视人伦道德、把群众在生活中的习性和感情,升华为“五典”,即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使得长幼有序,家庭融洽,社会祥和,形成中华民族早期的精神文明。《史记·乐书》记载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舜发明制作了五弦琴,奏唱孝子思亲的歌曲《南风》,并让乐官夔根据他唱的歌,谱成乐曲,赏赐给各地的诸侯,起到普遍的教化作用。

帝尧禅让帝位给舜二十八年后,帝尧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却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所以,舜与尧一样,都是历史上禅位让贤的著名圣王。

舜正式继承帝位三十九年后,在长江一带南巡中,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享年一百一十岁。娥皇和女英知道丈夫死讯,悲痛万分,二人抱头痛哭了九天九夜,她们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迸出了血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竿上,呈现出点点紫红的血斑,这便是“湘妃竹”的来历。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贤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济南千佛山的古名可能来自传说的“舜耕历山”,所以该山又被叫做舜山、舜耕山,成为人们祭祀舜帝的地方。东晋时,佛教流传到济南,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迁祓”仪式,以消灾除恶,祈福迎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迁祓”转音为“千佛”了。千佛山上,有一处最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历山院”,受大舜文化的影响,历山院先后容纳了儒、道、佛三家。历山院的东南隅,就是历史悠久的舜祠,又叫“重华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舜耕历山也云在此。”祠内大舜塑像,衮冕执圭,双目瞑闭,须髯垂胸。左右配享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

《绎史》引《孝子传》说:“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食己。言鸡为子孙,视之乃凤凰。以黄帝梦书占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之。”此话是说舜为凤凰。《拾遗记》说:“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户牖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鸟于牖上,此遗像也。”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与尧在位七十年时禅让于舜史实相符;重明鸟之双睛与舜之双瞳名重华或重明暗合;其状如鸡,鸣似凤,又与舜父梦中之凤相合,再联想舜遇弟象谋害时,身着彩鸟衣飞离火灾的传说,其种种契合之处,表明舜与凤鸟密切相关,舜的图腾大概就为凤鸟类。《国语·鲁语》云:“商人禘舜而祖契”,舜是商人最高祖神。商人的图腾就是鸟,其先祖舜亦当为鸟图腾,《孟子·离娄下》说舜为“东夷之人也”,鸟图腾为远古东夷部落图腾,舜的祖先可能也出自东夷的少昊部落,少昊形象或鸟首人身,或人首鸟身,而舜较少昊时代距今晚近,其形象可能塑造为全人形而仅戴象征性鸟羽皇冠。

《竹书纪年》曰:“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旁而出。”

舜母“感大虹而生舜”,舜当为龙种,“龙颜、黑色”,似为“黑龙”,由此看来,舜族的先祖图腾也为龙。但看他既“服龙工衣”,又“服鸟工衣”,可知舜族的图腾可能龙、鸟相兼,其神形大概既有“龙人结合”型,也有“人鸟结合”型,还有“龙鸟结合”型。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有至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至处,是谓巫至民。巫至民分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帝舜子民居处,既有鸾凤歌舞,也有百兽群处,鸾凤为鸟神无疑,而百兽之神呢,古解通常为龙,所以大舜帝国的图腾可能龙、凤并重,所谓“龙飞凤舞”。有虞氏之“虞”,就是古时管理狩猎飞禽走兽的“虞官”,所以舜图腾兼具龙凤也顺理成章。既龙且凤又为人主的皇帝神像,颇难塑造,古人巧妙采用了头戴龙冠、凤冕,或头戴羽冠、身穿龙袍的形式,予以体现,并手持龙头或凤首权杖以示正统尊严。

四、余论 

由上述可见,凤抽象于众鸟而代表禽鸟,龙抽象于众兽代表兽畜,为上古华夏民族两大图腾。古代中国的东部及南部基本为鸟图腾,而西部及北部基本为龙图腾,及至到了出现统一联盟或帝国的三皇五帝时代,鸟族部落与龙族部落逐渐联姻融合,鸟图腾和龙图腾也开始相互兼容。太昊伏羲既为龙图腾,又有鸟图腾影子;神农炎帝说是龙种,但其女儿精卫鸟又为鸟类;黄帝也说为龙种,但其旗下尚有鹰雕图腾;少昊氏可谓正宗的鸟图腾,但有些史书又说他是黄帝后裔,似乎又为龙种;颛顼和帝喾均号称为黄帝子孙,而颛顼的神形为龙龟、帝喾则变为帝俊又为凤鸟图腾了;黄帝的另两个后裔帝尧与虞舜,也是一个为龙而另一个为凤。大体说来,五帝虽皆称黄帝后裔,却亦龙亦凤轮流坐庄,如少昊为凤,颛顼为龙,帝喾为凤,帝尧为龙,帝舜为凤。再往后看,夏代崇龙,商代崇凤,周秦以后便龙凤并重了。从自古而来龙凤图腾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逐渐合成和壮大。五帝时期,为了团结各部落民族的广大人民,皇帝先是宣扬为鸟、龙两种血统的正宗传人,随后创造出“龙凤结合”的“龙鸟”或“翼龙”图腾,最后又演变为皇帝称龙、皇后称凤,可算民族联姻融合为大中华帝国的崇高象征。(尚古玉

“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一) - 尚古玉 - 尚古玉

   

 

[转载]邹衍与“大九州”之说

伏羲八卦及卜筮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