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 点亮城市率先崛起梦想

 一生真爱888 2013-09-05

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芜湖来说,创新是发展引擎,亦是闪亮名片。

    探寻城市发展轨迹,无论是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复苏“报春花”的傻子瓜子,还是扛起民族汽车工业大旗的奇瑞公司,抑或是助“中国制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华东光电,芜湖从不乏自主创新的“弄潮儿”。近年来,我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战略机遇,成功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的“从低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小到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从弱到强”,实现了全市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A

    创新引领 产业转型步履铿锵

    2008年10月,伴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拉开帷幕,创新芜湖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芜湖坚持先行先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指标持续提升。采访中,市创新办给出这样一组数据:至2012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3家,比2008年净增225家,占全省20%;高新技术产品454个,比2008年净增389个;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163亿元,比2008年增长3.3倍,占全省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8%,位于全省前列。

    在自主创新理念引领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芜湖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升级核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重点突破、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转型,首先是聚焦突破首位产业。”市创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致力于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仅2012年就重点谋划了5亿元以上项目112个,总投资1748.64亿元。集瑞重卡、瑞创叉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奇瑞发动机和变速箱改扩建、奇瑞重工农机装备、美芝空调压缩机、奇瑞重型机械等项目加快建设。

    聚焦首位产业的同时,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我市围绕光电、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针对14类重点服务业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

    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催生出多点支撑、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从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发展动力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工业化率由48.6%上升到59.6%,规模工业企业由433家增加到1718家,新增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

    B

    政府引导 汇聚激活创新要素

    自主创新,是芜湖的一张金字招牌。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强化政策引导,活跃创新元素,努力把芜湖打造成为一座创新成本低、创新人才密集、创新成功率高的城市。

    汇聚激活创新要素,需要完善的创新政策服务体系。2008年以来,我市从财政扶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创新型企业给予全方位扶持,先后出台《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40多份配套激励政策文件。今年,我市谋划出台42条政策措施,还即将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下大功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科技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也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得益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大环境,和芜湖‘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我们才得以迅速成长起来。”作为华东光电研究所引进的高端人才,“天宫一号”项目负责人牛永鹏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是吸引他留下来的关键要素。无独有偶,一年前,中科院苏州纳米所38岁的教授程敬卿携带国际最先进的纳米再造技术成果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园,借助这里的科技孵化器,创立了芜湖鼎恒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正是因为有着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一大批像牛永鹏、程敬卿这样的创新人才甘愿放弃大城市知名企业的高职高薪,选择在芜湖安身立业。市创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启动“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向芜湖集聚。2008至2012年,全市累计引进高端人才0.56万人、各类创新创业团队117个、培养培训人才9.28万人。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人才特区”建设。

    如果说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创新芜湖建设注入了活力,那么,创新载体及平台建设则使芜湖的创新土壤更加丰厚肥沃。近年来,我市聚焦创新载体,加快各类开发园区、创业园区建设,推进扩区升级,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个,开发面积超过207平方公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9月26日,芜湖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我市又新增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11年8月安徽重大行政区划调整赋予芜湖拥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江南江北无缝对接,融合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目前,江北产业集中区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全面推进,已开工项目56个,总投资规模345亿元,向着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目标迈进。

    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我市初步建立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银行、风投、担保等金融资源为支撑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自2008年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市本级财政投入24.5亿元,带动企业科技投入73.3亿元,进而牵动全社会创新投入210亿元。同时争取省级企业自主创新专项5.4亿元,强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C

    敢为人先 企业争当创新“主力军”

    “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巨型立体数字银幕及普通银幕,整个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球三大巨幕生产基地之一。”在鸠江经济开发区,看着眼前崭新的厂房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影星巨幕负责人夏晓燕自豪地表示,过去中国各大影院的IMAX只能依赖进口,今后,影星巨幕自主研发的“中国巨幕”将打破这种垄断,使中国拥有自己的“IMAX”。

    “起初公司只做企业远程管理系统的软件销售,现在开始做家庭监控系统和智能家居的研发。”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逸智传感科技负责人——“90后”大学生创业者张衡告诉记者,公司依托学校电气工程系的专业团队,自主研发“智慧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巨幕,“智慧”家居,是芜湖众多企业争先恐后勇当自主创新“生力军”的两道缩影。“在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进程中,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市创新办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达20%,高出全省平均数5.32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50%,高出全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百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奇瑞、美的、新兴铸管),占全省三分之一。通过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芜湖自主创新要素呈现出“五个80%以上”的良好态势:84%的科研机构在企业,81%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82%以上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85%的科技项目由企业主体承担,81%的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芜湖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把优质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等,让企业的创新步伐迈得更轻快。”夏晓燕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记者采访中获悉,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培育更多的创新产业集群;坚持将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企业家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土地调控等多种手段,在鼓励企业投资项目的同时,同步建设研发机构,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仅去年一年,我市科技、财政、发改、经信等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23.89亿元;科技、财政和税务部门审核认定192个研发项目、9.2亿元企业研发经费,可抵扣所得税1.2亿元。

    政府积极扶持,企业踊跃参与,使我市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五年来,全市共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20项,产生科技成果346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有286个,其中,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等6个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一、二等奖。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连续第5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去年全市摸排127家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80个,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总数均位居全省第二。与此同时,专利、企业品牌、名牌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专利申请量16861件,专利授权量10408件,再次双双位居全省第一;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44件,新增省名牌产品24件、市级名牌产品48件; “陶辛青虾”、紫云英“弋江籽”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D创新驱动 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从2008年到2013年,芜湖合芜蚌自主试验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在留下一连串令人难忘的印迹之后,再次站上新起点。

    “合芜蚌试验区进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享受北京中关村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市创新办人士介绍,我省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一律延长到2017年,芜湖要抓住机遇,发展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用强大的科技能力支撑首位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站在试验区建设五年经验的总结之年,芜湖自主创新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围绕汽车及装备制造首位产业和光电、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环境导向创新三大措施,在实施增长源工程和打造创新亮点两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改革创新四个方面取得新成果。

    具体到2013年建设目标,市创新办提出,要实现产业发展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5%。其中,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25家以上。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2%,每万人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55人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

    “芜湖最大优势在于自主创新,根本动力也在于自主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才能把自主创新这面闪亮旗帜举得更高。”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具体举措上,我市将全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即实施高新产业振兴工程、高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和“人才特区”建设工程。同时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把芜湖打造成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高地。经过5年发展,到2017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居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届时,‘创新芜湖’必将实现勇立潮头、率先崛起的城市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