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头榫”

 chinarean 2013-09-06
“夹头榫”
作者:李青衫 http://bbs.artr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3746

常常看到有些网友对于古代家具的基本术语概念有所混淆,尤其是“插肩榫”和“夹头榫”的概念。这是基本常识,我觉得不应该搞错。今天看到小郭在线
_2008兄发的《高年份苏作平头案,残残残》一帖,更觉得有必要发个帖子提醒一下。在此郑重声明:不是本人喜欢掉书袋、充先生,而是善意的提醒,目的是希望大家在今后发帖时有所注意,共同提高。对此,好事者不可不察。


小郭兄在帖子中称该书案:“榉木,面芯独板楠木, 扁圆腿,插肩刀牙板,腿短了。”个人以为这个“插肩刀牙板”的提法是不妥当的,这应该是夹头榫的一种。

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开口、加绰幕(即插角)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 头榫的牙条了,最后又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较常见的有三种:
1
、牙子牙头一木连做;
2、牙子牙头分做;3、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

夹头榫·牙子牙头一木连做
夹头榫·牙子牙头一木连做

夹头榫·牙子牙头分做

夹头榫·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
插肩榫的外形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其腿足顶端出榫,和面子结合,上截也开口,以备嵌夹牙条,腿足上截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 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齐平的表面。这种造法由于腿足开口嵌夹牙条,而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使牙条和腿足扣合的很紧,而且案面压下来的分量越大,牙条和腿足扣合得越紧,使他们早前后、左右的方向上都错动,形成稳固合理的结构。插肩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

下面贴两位行家的图片以佐证:一是老藏的图片,一是文成堂张先生的图片。
老藏兄帖子的标题十分清楚:柏木平头式夹头榫刀牙板小画案。足证臧兄积累富厚,治学严谨。


文成堂张先生帖子的标题是:插肩刀牙板画案,将夹头榫误写成了“插肩刀牙板”。张先生是前辈,见多识广,对此当然不会不知道,估计是笔误。又或者张先生的意思是“插肩式刀牙板”,对于内行而言,这样的提法未尝不可,而对于新手,这样的提法是有可能造成误解的——事实上,很多帖子里楼主都在对家具的说明中将这种45度割角线的“插肩式刀牙板”误认为插肩榫,囿于篇幅,我就不一一贴了。(选取张先生的图说事,是因为张先生的图片非常清楚,而且该案造型结构和老藏的几乎一样。对此,想来张先生是不会见怪的。)
统一术语,明晰概念,对于描述家具特征和进行家具鉴赏非常有帮助。当然,如果你象扎西兄一样对于艺术审美有着天然的秉赋,就不必斤斤于这些术语的桎梏了。
百无聊赖,无事生非,错谬之处,请诸位海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