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最古老的都会(下)

 黑老赵 2013-09-06

太原:最古老的都会(下)  

2009-12-23 19:30:25|  分类: 晋阳历史 |字号 订阅

下:一座古城的成全之路

 □闫文盛

理清一座古城的本真面目绝非易事。

掐指算算,半月时间已然在书桌前飞逝,若将收集资料的过程包含在内,则倏忽间将近一月光景。日头升起,照亮了窗台前的一切物事,然后就忽忽西沉,这其间省略了过程。我以同样的姿势在电脑前坐着,除却吃饭、午休和短暂的外出,这些天里,几乎再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盯电脑久了,眼睛备觉生涩,视力似又呈下降趋势。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这差不多是仅见的一次。想起先前写小说时,一日可达万言,就其创作速度,自不能同日而语。终是如此谨慎,这篇文字仍然留下遗憾重重,或曰:如果确有机会写就一本书,则其中缺漏,当可一一补过。以一本书而论,当能超越单篇文字的容量吧?

相对于这座老城,我们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讲过了几句多余的话,现在言归正传。经过前面的铺排,我们对太原城沧海桑田的变迁应有了大略的了解,但这种粗糙的概说,也带来一个小小的麻烦。此后我们若重复前面的讲述,显然已无必要,因此这庞大的空间似乎已经缩小。在此,我们先将纷繁复杂的历史进一步理顺,然后再拣最为紧要处放大细观。

按照范世康部长的分析,可以将太原城2500年的历史划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从春秋造城到宋初晋阳城毁为止的大约1500年,这段历史,史学家已有基本定论:先有晋阳,后有汉唐。第二段,为宋元明清共计900余年的起承转合。第三段,辛亥革命以来的不足100年。这是一种粗分法,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切分,则古晋阳时代又蕴纳了四个节点:晋阳城发端期为其一,其核心为晋阳之战直接导致“三家分晋”,因为有这段历史,晋阳城具备了“不亚于古罗马遗址”的价值;至西汉,又有刘恒治代,此其二;北朝时,高氏父子盘踞晋阳,称雄北方,太原因此被称为“霸府”,此其三;隋唐之际,先有杨广被封晋王,出镇太原,后有李唐基业发迹于此,此其四。后来的1000年中,还有几个亮点:其一,北宋年间,一段抗辽传奇,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其二,元朝时期,因较少文字狱,杂剧兴盛,山西剧作家很多,太原遂成为其活动中心之一;其三,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晋商崛起,太原不仅是九边重镇,而且是晋商之都。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座古城都有不俗的表现。现在我们谈论特色文化名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热情高涨,各界专家致力多多,但所有的观点都立足于太原2500年的史实,离开历史谈太原,则如同一汪江水涨离了河道,四处漫漶而不知其所终。范世康部长总结前人所见,在此基础上融会多年思考,因而将历史种种,都归入自己的思维系统,最终形成了源流;每见其任意挥洒,笔者感佩之余,始知一切发挥皆来自于此。笔者前谓受益颇深,并不单指知识面的拓展,更在于其述说时的神采带来触动。文章一道,与说话略同,虽讲究布局谨严,更贵在汪洋恣肆,若刻板行文,则死气沉沉,何来风采可言?

我常常想,一座老城,之所以成就无限风光,是由数不清的元素构成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无论离开哪个环节,都会显得偏颇而不完整。譬如太原古城,虽然大略分析,前1500年中以政治、军事方面的元素占据主导,尤其是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此地帝王频出,故有“龙城”之誉,后1000年中情形有变,政治上的优势较前期有所减弱,唯军事、文化、商业各有千秋;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排除这样的假想: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没有代代相继的百姓生息,则晋阳无异一座孤城、死城,那2500年的跌宕风云则为虚幻,所有往事皆成空谈。蛮荒之地是不可能有历史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太原盆地属胡汉交汇之地,夏商西周时期,虽然是游牧民族活动区域,但因为受中原农业文化影响,早已变牧为耕,逐渐向半耕半牧发展。进入春秋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铁犁铧的使用和用牛耕田,使大量的荒田被开垦。春秋中叶以后,晋国疆域扩展到了太原盆地,诸卿势力纷至沓来,在此划分势力范围,开垦私田,发展农业。春秋末叶,代表新兴地主势力的晋国“六卿”,更是将太原盆地作为他们的试验田,改百步为亩的旧田制为一百六十至二百四十步一亩的新田制,在此基础上又废除旧税制,实行按亩征收作物的新税制,且亩大税轻,宽恤民力,大大促进了太原地区的发展。赵氏立国,盆地内农牧二重经济兼相发展,渔猎并举,手工业发达。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乃为后世民族大融合之发端。至后世,晋阳被称之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所以天下一旦有事,则首当其冲,成为前沿阵地。晋阳一地,民风剽悍,不畏强权,所以才有一次次震烁古今的晋阳保卫战。笔者阅读晋阳古城历经的战乱,既心醉神迷,又不免感叹唏嘘。试想以章回体书写一本晋阳战争史,融以现代小说技法,则无论是三家分晋、西晋刘琨守城,还是北朝纷争,甚至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晋阳争夺战,无不可圈可点,定能引人入胜。而以晋阳文化为轴心,远有刺客豫让的故事,唐代有都城文化和诗词文化,宋朝有杨家将故事,晚近有令我们骄傲的傅山老先生……无怪乎,范世康部长会大声疾呼:“太原人应该识宝,再不能身在宝中不识宝了!”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将所有的故事一一展开了,而要在纷繁复杂的元素中理出几根线条,或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想那些研究地方史的专家,积数十年之功方有所得,笔者旬月之间浏览十数本书,实则囫囵吞枣,何敢班门弄斧?但前番有交代,此文受范世康部长启发而成,其浓墨重彩处,有此出处。譬如,范部长曾言:“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何人所创?是刘恒治代而后开创的。刘恒治代一十七年,回到长安之后开创‘文景之治’,也就是四十多年,是先有‘文景之治’,后才有汉武大帝。李唐王朝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号称大唐盛世,四方朝拜,极度开放,天王三京,长安是西京,洛阳是东京,我们晋阳是北京。李唐王朝是如何起家,又如何治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从何而来?所以史家已经做了个定论:先有晋阳,后有汉唐。”为何在茫茫2500年中单表这两桩事,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端倪。晋阳城之所以地位尊崇,跟汉、唐两朝有莫大关系。

先说刘恒治代。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政权。汉承秦制,实行诸侯与郡县并行制。次年,以太原郡三十一县建韩国,以韩王信为王,晋阳为都城,以防匈奴南下。公元前196年,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仍以晋阳为都。关于这段历史,史料不多,但百姓口口相传,留下不少传说。山西境内较知名的娘娘滩的故事就来自民间野史。话说当年,刘恒被封为代王时年只七岁,其母薄后为躲避都城里的是是非非,随儿子一同来到晋阳。时隔不久,汉高祖刘邦驾崩。为防吕后使人迫害,薄后和几位随从沿汾河官道北上,历尽艰辛,终于抵达黄河边的一个小岛。此岛位于今河曲县北,是一个河中之洲。岛上绿树成荫,芳草萋萋。2004年秋,笔者到河曲采访,专程去过那里,当时还散落着不多的几户人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境。薄后在这里住的时间大约不短,后来此岛因她设名,现在岛上还有娘娘庙,是当地百姓专为祭祀她所建。据说薄后宽仁,对刘恒的性情当有很大影响。因史无记载,此事也只能靠猜测罢了。但刘恒在晋阳时,轻徭薄赋,发展农业,边境安宁,社会稳定,却是史实。当年汉朝初立,高祖连年征战,致使民生凋敝,百姓困顿。刘恒为代王,了解到民间疾苦,分析百姓日子过不好的原因有二,一是法律太苛,二是赋税徭役太重。及至后来返长安,继位为汉文帝后,便一改刘邦和吕后时期的做法,政治上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鳏寡疾苦,对百姓宽恤仁慈。他奖励农耕,并两次颁诏减赋税,此外,还废除了严酷的刑法,减轻了徭役。

由于晋阳城乃刘恒的起家之所,所以文帝在位期间,不忘故地,常常给予太原特殊照顾。公元前177年,匈奴南侵,文帝遣丞相灌婴向北击退匈奴,遂由甘肃高奴(今延安一带)转道太原,会见昔日代国之臣僚,赏民赐爵,分封土地,并免晋阳三年赋税,以报晋阳父老。此后,又于公元前169年冬十一月至次年春正月、前161年春二月、前159年秋七月,数次回代地巡视,驾幸太原,问民疾苦,赈济穷困。

帝王也是人,会念旧,这种做法历朝多有,所以太原百姓心安理得地沐浴天恩。

西汉时,太原的制铜业承袭东周时奠定的基础,发展速度很快。1961年5月,太原东太堡出土铜鼎、铜镜、玉璧等文物。同年8月,又发现了铜钟、鼎、鉴、盆、剑、博山炉等大量铜器,共计52件。由其中铜器铭文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为刘恒封代王以后若干年代王府的重要人物。此外,在太原义井、黄坡、尖草坪、晋源区王郭村等地发现大量汉墓,所有这些,构成了研究汉朝晋阳文化的重要佐证。

史传,文帝“贤知温良”,是仁孝之人。入承大统之后,仍听从母亲教诲,崇尚俭朴的生活,并带头反对厚葬之风,遏止奢靡。他前后在位23年,使汉初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赞叹说:“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他的儿子景帝继位后,沿袭了文帝的政策,故此方有“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奠基时期。

经过文帝、景帝两朝,到武帝时,国力已经大增,所以才有后来的北伐匈奴,驰骋北疆。汉武帝的绝世武功,实由此始。

“文景之治”之后700余年,方有大唐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刻,如同一个人的盛年,气度雍容,魅力四射。其时文治武功甲于天下,此后千余年,令后人追怀无限。唐朝这段历史,我们大都熟悉,所以多费笔墨似无必要。但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朝代,不妨就多说几句。若论及唐与太原的渊源,我们异口同声,都知道若没有晋阳,就没有李唐王朝。如果再往前追溯,则在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古唐国,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后来春秋时期的晋国,因此唐与晋,其实一脉相承。李渊为太原留守,看到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李世民乘势而上,囤积兵马,招贤纳士,促其父择机而起。李渊起兵,西进长安,夺取天下后,定国号为唐,谁说不是承继古唐遗韵,而将其发扬光大呢?因此又有唐宗归晋之说。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末乱世中走来,不仅观察天下,也反视自身,因他与隋炀帝杨广,颇多相似之处,所以时刻提防,生怕重蹈其覆辙。我们解读“贞观之治”,必须从各个方位进行,才可以窥其堂奥。李世民与太原渊源极深,人称“太原公子”,我们可以想象其绝代风姿。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无论帝王还是凡人,上苍都一视同仁,李世民古今独步,同样被这一个古老的命题击中。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年底班师巡视太原,在此过了一个春节,同群臣守岁之夜,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溢于言表。来年,唐太宗游晋祠,身处故地,往事历历,遂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中有“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之句,实为其晚年心境之写照。

有唐一代,太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武德元年(618年),停郡置并州总管府,七年改为大都督府,长寿元年(692年)在此置北都。神龙元年(705年)虽一度停废北都,但开元十一年(723年)复又重置。同时,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北都改称北京,上元元年(760年)停废,至宝应元年(762年)又置北都,并最终成为定制。

唐朝时的太原城是一个杰作。以此为典型母本,城中各种建筑极尽工巧。如城中曾建甘露义坛,建坛碑文称“极金木之工,功费巨万”。

突出的政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太原一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当时,太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都很发达,文化极度繁荣,空气中洋溢着开放的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太原成为北中国不可移易的文化中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温庭筠……这一长串名单,哪个名字没有被称颂一时,后又名扬千古?

武则天时代,有一代名相狄仁杰,为太原人氏。后世人取材于他的故事并大肆发挥,写成小说《狄公案》,影响颇广。近年有《狄仁杰断案传奇》和《神探狄仁杰》活跃荧屏,同样异彩纷呈,传播一时……

行文至此,这篇文章进入了尾声。

有了三家分晋,有了汉唐之际的辉煌,太原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风雨无法撼动,已经稳如山岳。

但太原城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又何止于三家分晋,何止于汉唐?

如果我们将太原的历史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考察,会清晰地看到,太原是一个文明交接点。“世界史上有两个地理文化带。一是世界文明带或称‘欧亚大陆桥’,这个带大致在赤道以北的北回归线上,西起地中海东部,东到东亚,长度为一万公里,发生在这个带上的文化有尼罗河、两河、恒河和黄河文化。大致与此平行还有一条带,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这个带称‘欧亚草原带’,西起多瑙河下游,经东欧草原一直伸展到中国东北,这个带的长度也大致为一万公里。在‘欧亚草原带’的中国地段上,古代曾经分布着匈奴、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这两个带的碰撞和沟通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国家、民族的治乱、盛衰以及文化特色的形成。太原处于世界文明带东部,属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而草原带则延伸到中国的东北。历史上居于东北部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而同中原的主要接触区域在太原。晋南、晋北两大区域分野非常明显,所以,从战国以来的太原就成为两带中国地区的文明交接点。在海上交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太原的这一角色一直没有变。”

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深入到历史的深层。

在时光的裂变中,许多力量曾在太原一带交汇、集结,为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种政权犬牙交错、频繁兴替的过程中,太原最终会成为中心区域,而屹立于太原盆地北缘的晋阳城,就无可置疑地担当了一次次的历史使命?

晋阳城在历史上固然以军事重镇而闻名,然而,每当战争过后,晋阳就成为繁华的商业闹市。早在战国时期,虽然战事频仍,但晋人以“晋阳为基地,积极开展与戎狄部落的贸易”。此后千余年间,无论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期,太原都是我国北方商业贸易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到明清以后,晋商雄踞国内商界之首。太原处于中原同蒙古、新疆的商业通道上,同时,太原商人在秦陇、辽东、京津地区甚至长江流域都有基地。清代中国对俄的茶叶贸易取代丝绸、棉布,上升为主导地位。而这条茶马古道,南起福建,沿长江至汉口逆汉江抵樊城(今湖北襄樊),再由河南社旗至山西晋城、长治、太原,由太原至河北张家口,北达内蒙多伦或归化,再北至库伦、恰克图。太原是这条商路的中转处,因而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地区之一。

如此述说太原城,还远远不够。

太原市西南有始于唐以来开凿的道教龙山石窟,是研究我国道教史,特别是全真教发展史为数不多的实物资料之一。我国道教石窟不多,龙山石窟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

太原还是历史上的佛教圣地。位于城西南的天龙山石窟始创于东魏末年,此后,北齐、隋、唐、宋、元诸代陆续开凿,留下了各代叹为观止的塑造艺术。北齐皇帝从高欢开始,都崇信佛教,并不惜耗费重金,仿照北魏在云冈的做法,在晋阳西山上建佛寺、凿佛龛、雕石像,著名的开化寺、童子寺、天龙寺、崇福寺都建于此时。后主时“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高二百尺,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天龙山石窟总体规模虽比同时期的敦煌、龙门石窟要小一些,但其精细的雕工、优雅的人物造型,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在我国乃至世界雕刻艺术中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原地区陆续出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遗存。以发掘于太原王郭村的娄睿墓和王家峰徐显秀墓壁画为代表,其场景豪华,描绘精微,使我们确信,北齐时的壁画,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自邺城于千年前毁于战火,北朝文物渐属罕见,因此有专家说,研究北朝文化,非太原莫属……

2500年的风云激荡,2500年的文采风流,2500年的欲说还休……一座城市的自我成就,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得分明。

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多,所以就容易熟视无睹?

范世康部长却是屡屡叹息过的:“美术家如何扛起晋阳画派的大旗?难道说北齐娄睿墓壁画、徐显秀墓壁画,不值得参考吗?如此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如此不朽的彩绘,不值得雕塑家思考吗?寺观庙宇珍贵的牌匾题字,不值得书法家很好地研究吗?曾几何时,又有几人,超过了傅山先生?领略一下罗贯中先生的风采,又有几人写出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样的鸿篇巨制、国家宝典?我们的诗人又有多少人能超过元好问先生?”语气深沉激励,其叹惋之情,发自肺腑。

写到最后,笔者的叹惋,也被推至顶峰。

这座城市真的太古老了,以往已经有多少人写它,以后还会有多少人去写它。可以想象他们面对这么一座大城时的困扰。完全可以想象。它的雄浑博大,它的忧郁惆怅,都那么真实。我们深挖一下,历史的每一个细部,都纤毫毕现。

范世康部长曾这样讲述过我们生存的这方天地:山水田文路。五个字,古今贯通。

之后才有了三城联动,曰:改造提升一座旧城,挖掘开发一座古城,启动建设一座新城;才有了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被推进到公元2009年了。旦夕之间,我们站在这里凝眸,暮霭苍茫中,似可以看到2500多年前的烟波浩淼。在晋水之阳,一座新城横空出世,它的名字叫晋阳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