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敏性咳嗽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3-09-07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特色,其有二个方面含义:一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结合,二是临床诊治方面的结合。有关过敏性哮喘基础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医中药对哮喘动物模型免疫系统的影响,如中医中药在降低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中的作用,中医中药对动物体内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影响;有关临床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过敏性哮喘的缓解期治疗,重在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讨中医中药对过敏性哮喘各项免疫指标的影响,对过敏性哮喘临床疗效的探讨也有一定进展。

    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 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碱,从洋金花等中药提取的东莨菪碱均为β2-受体激动剂、 抗胆碱能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作用,这些成熟的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过敏性哮喘凝聚了信心。虽然目前我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过敏性哮喘有一定的普及,研究的领域也相当广泛,空白也很多,但有关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较大的课题和成果相对较少,尚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我们去开发。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不必限定框框,基础研究方面既可以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进行中药方剂或单味中药的分子药理学和免疫药理学的研究,研究中医中药对参与过敏性哮喘发病调节的遗传基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炎性细胞的表达、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受体的影响。临床研究方面既可借助现代诊断技术观察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疗效,也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同时也可中药和西药结合使用。中医中药有着重要的"治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提高中西医、中西药的优势互补可以提高防治过敏性哮喘的疗效,改善其预后。

虽然目前有关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多,但研究中显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以及高水平研究的匮乏,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比例很少,这就使得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的研究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因此,加强有关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从现代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免疫学等角度,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筛选和克隆哮喘基因的mRNA显示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一步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机理,现代医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使得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与国内外西医、中医学者以及相关学科进行交流,今后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既要让国际医学界承认中医中药在过敏性哮喘缓解期治疗中的某些优势,更要敢于承认中医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承认中医在过敏性哮喘治疗中的劣势,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微观等角度来正确对待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一、指导思想

 

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的指导思想是,不仅要从浩瀚的古代医籍和现代中医临床中汲取精华,而且要把现代医学的分子生物医学、现代药理学、免疫学、计算机技术和循证医学等最新研究技术结合进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中医中药,同时在临床上应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和防治水平。

 

(一)提高中西医结合科研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要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首先需要严谨的、科学的和先进的科研手段。在医学模式、研究方法与报告表达方式等方面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由于现代医学遵循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原则进行科研的方法明显优于中医传统的以临床经验为主的研究评价方法,因此我们在对中医中药的疗效评价中应当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和多中心试验等研究方法,并配合可靠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观察。在确定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进行中药的分子药理学和免疫药理学研究,以便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中药对参与过敏性哮喘发病调节的遗传基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炎性细胞的表达、细胞因子受体和炎性介质受体的影响等,以研究中药的免疫药理学机制。虽然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越来越多,但有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显然还很少,这就使得目前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的研究水平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

    虽然目前我国有30余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80余所中医药科研机构、5个符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国家级中药药理研究基地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较多,但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和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研究比例仍然很少,这是目前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水平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我国中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药制剂的成分标识和科研水平未能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如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标准执行的不严格等,使得中医中药未得到国际医药界的信任。因此,加强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从分子生物学、现代细胞学、遗传免疫学等角度,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筛选和克隆哮喘基因的mRNA显示技术以及电镜观察等方法,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的药理机制,并不断地加强与国内外哮喘研究学者及相关学科的交流,使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尽快融入国际医学界。

目前有关过敏性哮喘基础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医中药对哮喘动物模型免疫系统的影响,如中医中药在降低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中的作用,中医中药对动物体内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影响;有关临床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过敏性哮喘的抗炎治疗、免疫调节以及轻中度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重在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讨中医中药对过敏性哮喘人各项免疫指标的影响,对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的探讨也有较大的进展。

 

(二)重视抗气道炎症和免疫治疗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防治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国过敏性哮喘群防群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气道变应性炎症 ( Airway allergic inflammation)是引起过敏性哮喘的基本病理改变和最主要发病机制, 因此在近年来制定的全球过敏性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中和许多国家制定的过敏性哮喘防治方案或诊治标准中均规定了抗气道炎症应是过敏性哮喘的首要治疗原则。根据这一新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研究重点也应放在抗炎方面。针对目前现代医学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局部抗炎治疗并不能改善哮喘患者特应性素质的情况,因此中医中药针对哮喘缓解期的“扶正固本”治疗思路已引起人们关注,许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已经开始试图在哮喘缓解期通过中医中药的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来预防过敏性哮喘复发和改善特应性素质。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研制出抗IgE单抗等免疫药物尝试用于过敏性哮喘的全身治疗,但其疗效和远期副作用尚需要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扶正祛邪”的治则无疑是目前我国用于提高过敏性哮喘患者御病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期望通过中西医、中西药的优势互补来提高过敏性哮喘的疗效和改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预后。

随着与过敏性哮喘相关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和分子药理学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世界各国对过敏性哮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关过敏性哮喘(包括成人哮喘和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的许多医学家针对上述情况,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治疗过敏性哮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显示了我国独特的学术优势。近几年来日本医学界也对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针对日本使用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较为普遍的情况,在日本变态反应学会制定的过敏性哮喘治疗方案中加入了有关中医中药治疗哮喘的内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由国外西医学会制定的哮喘治疗原则中收载中医中药内容,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各自优势

 

    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中药在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控制慢性期症状和危重度哮喘抢救中以及深层次的基础研究中与西医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也发现了中医中药在过敏性哮喘缓解期治疗中的优势。要正确的对待这些差距才能从宏观、微观等角度来提高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水平。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西医具有见效迅速和疗效确切的优点,这是中医中药所无法比拟的。在慢性哮喘维持治疗阶段,西医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局部抗炎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但对哮喘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紊乱的纠正缺乏有效手段。由于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纠正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是治愈过敏性哮喘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防治过敏性哮喘的优势之一。借助中医中药的"扶正"措施可在哮喘缓解期起到某些免疫调节作用,这与西医的免疫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哮喘的重点应放在急性期以西医治疗为主,缓解期以吸入糖皮质激素配合中医治疗为主,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分别在哮喘缓解期和急性期发挥各自特长,提高疗效。分阶段、有主次、扬长避短、辨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特点。

    如何纠正特应性素质是治愈过敏性哮喘的关键,在当前国际医学界对自然药物和自然疗法防治过敏性哮喘寄予一定期望的情况下,中医中药是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呢?虽然目前尚无答案,但是由于中医中药有了几千年的“治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已积累大量临床经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中药的系统总结。目前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治疗和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通过汲取中、西医各自的特长来提高过敏性哮喘的疗效和改善哮喘的预后,只有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疗效既高于单纯西医,又高于单纯中医,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推广开来。

二、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对哮喘病病因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有许多相似之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酸......必有伏饮。”明确提出了伏痰为哮喘的病因,寒热为哮喘发作的诱因的观点。<<景岳全书.喘促>>在前人描述的基础上,详细解释哮喘的病因和治则并正式提出了"哮喘"的名词,指出了“喘有夙根,遇寒而发,或遇劳而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扶正气者须辨阴阳.....”。

 

(一)哮喘病的内因(宿根)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停聚于患者的肺经,痰湿或痰热伏于患者肺内而成为哮喘的宿根,为哮喘病的内因。许多患者自幼即发哮喘,这种哮喘与病儿的内伏痰饮(宿根)关系密切,中医称之为“天哮”。在内因的基础上易感受外邪而诱发哮喘。《沈氏尊生书》“哮证大都感于幼时,客犯咸酸,渗透气管,故有咸哮、酸哮,痰哮及幼天哮之证”。清·叶桂明确提出“幼稚天哮”,强调了哮喘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即现代医学的特应性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对内因的认识还包括哮喘发作时邪盛于肺,但疾病的根源则与肾和脾有关,这是因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但气的本在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致使上下之气交接失常,<<类证治裁>>所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说明了“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肺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哮喘患者的辨证也可常见肾气虚者。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脾肾中尤以肾气的盛衰于哮喘病的进退有更重要的作用。

伏痰也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内因,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伏痰的来源主要有三,一因脾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二因肾阳虚衰,水气不化,上泛为痰;三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生痰。因痰湿停聚,所以一旦诱因触发,就气动痰升,痰气相搏,气道不畅,呼吸受阻,出现胸隔胀闷,喉中有哮鸣音、喘咳不能平卧等气道壅塞的症状。

 

(二)哮喘的外因

 

    与现代医学一样,中医学也认为外因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在肺经有宿痰停聚的患者,感受外邪时可引起气动痰升,阻塞肺络,而致痰鸣喘逆。哮喘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受风寒外邪

    哮喘的外因以风寒之邪居多,尤其是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气温转冷,感受风寒而引发。风寒缠绵日久,邪伏于里,留于肺俞而致病。

    2、饮食不当

    许多食物可以引发哮喘,如鱼虾蟹类、蛤类、蚌类和贝类海产品、牛奶、鸡蛋、肉、黄豆、芝麻、花生、扁豆、芸豆、桃子、橘子、苹果、调味品、酒以及辛辣食物、过咸过甜食物等均可引发或加剧病势。历史上早有鱼腥哮、糖哮、咸哮、酒哮、醋哮和酸哮等记载。

    3、久居寒湿之地

    久居寒湿之地而发哮喘者是因为素体本亏,久居寒冷潮湿之地而加剧,或遇温热而发病。

    4、感受火邪

    每遇暑天热盛时而发,恶热不恶寒,痰吼喘急,烦燥口干。感受火邪引发哮喘病者通常在夏季发病或病势加剧。

    5、情志失常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的七情变化可以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患者可因七情等情志因素的改变而引发喘息发作。

    6、过度劳累

剧烈的运动可以诱发劳哮,与现代医学的运动性哮喘相似,此外身体的过度疲劳肺劳、肾劳、脾劳、心劳、肝劳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脏腑的功能,也是引发哮喘的外因之一。

 

(三)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哮喘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哮喘发作期以表实为主,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标;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应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明代医家就已提出了“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则,提示了补肾是哮喘“治本”的关键。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哮喘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1、辨证

 

    中医治疗哮喘病的方法因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证候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中医对哮喘的治疗应首先辨明哮喘之虚实;缓解期多属虚喘,应再细辨属肺虚、肾虚、脾虚,是阳虚还是阴虚。急性期多属实喘,须再细辨属寒喘还是属热喘,并注意寒热的相兼和转化。除辨虚实寒热的证候外,还须细辨有无痰壅。

1.1实喘

    实喘主要发生在哮喘急性期,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1.1寒喘  为哮喘病的主要类型,绝大多数单纯哮喘发作属于寒喘范畴。寒喘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烦燥不安、夜间尤重、畏寒背冷、喷嚏频频、流涕不止、痰液清稀或带泡沫、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重者可见呼吸短促、面色苍白、两唇青紫、大汗淋漓。寒喘的症状与现代医学的单纯哮喘发作相似。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

1.1.2热喘  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面唇较红,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伴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热喘与现代医学的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哮喘急性发作相似。

1.2虚喘

    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分肺虚、脾虚和肾虚三型,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哮喘急性发作期前后的平素表现,西医往往容易忽略这些表现,而中医则较为重视,通过对哮喘缓解期的调养来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

1.2.1肺虚型:肺虚为慢性哮喘的主要征候,多数慢性哮喘患者有肺虚表现,以肺气虚更为常见。肺虚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由于肺为气之主,因此平素的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痰多清稀、面色神疲、语低懒言、或畏寒自汗,稍感风寒容易诱发急性哮喘发作,发病前喷嚏频频、流清涕不止、鼻眼奇痒、咽痒鼻堵、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的属肺气虚。肺气虚所致的慢性哮喘与现代医学中伴变应性鼻炎的变应性哮喘患者相似。

1.2.2脾虚型:多因外邪入侵,如多食生冷辛辣食物或进食“发物”或过咸过甜食物而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平素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少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见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或细无力。脾虚所致哮喘与现代医学的食物过敏性哮喘有相似之处。

1.2.3.肾虚型:肾虚型患者多属哮喘病史较长,且经常反复发作,久病及肾,故致肾气亏乏,摄纳失常。慢性哮喘主要表现为肾气虚,是久病伤肾、肾元亏损、肾气失纳而致。平素表现为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吐泡沫痰,腰酸腿软。肾阳虚和肾阴虚在哮喘病较为少见,肾阳虚的平素表现为久病体虚,畏寒,动则息促,腰酸耳鸣,自汗,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痰少粘稠,口干咽燥,尿黄大便干,消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肾阴虚所致的肺病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相似。

 

  2、哮喘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发作往往是骤然起病,部分患者可先有鼻喉作痒、鼻塞、喷嚏和流清涕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则均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痰粘量少、咳吐不利、甚至张口抬肩、目涨睛突、不能平卧、烦燥不安、面唇青紫等为特征。患者因个体素质、发作季节、诱发因素以及兼证等不同,使哮喘发作期有寒喘和热喘两种类型。无论那种哮喘,为求迅速缓解症状,均应配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等西医治疗。

 

2.1寒喘

    治法:温肺散寒,祛痰平喘。

    方药:方拟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冷哮丸和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喘的经典古方,其组成可参见本章第三节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适用于兼有风寒表证的哮喘,临床时可随证加减,如咳甚加杏仁、喘重加地龙,痰多加款冬花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方主药麻黄所含的主要成份麻黄素是一种拟肾上腺素药物,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而桂枝、细辛等皆有抗过敏作用。近年来对此方的应用研究有所发展,其中麻黄的剂量日趋增加,但易产生心悸等副作用,故加量应慎重;有人认为加赤芍与白芍同用,可以气血同治,不但能减少麻黄的副作用,而且可提高平喘效果。

苏子降气汤的组成是半夏10g,苏子6g,肉桂3g,前胡6g,陈皮6g,甘草2g,厚朴5g,当归10g,生姜10g,有温阳补虚,化痰降气,定喘之功效,特别适用于素体虚弱的哮喘发作者。

冷哮丸是治疗寒喘的方剂,具有温肺散寒、祛痰平喘的功效。

    射干麻黄汤也可用于寒喘,以解表散寒,祛痰平喘。其组成是射干10g,麻黄6-10g,生姜10g,五味子6g,细辛3g,紫菀,款冬花,法半夏各10g,大枣5枚。

 

2.2热喘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定喘。

    方药:方以定喘汤加减。

    定喘汤其是治疗哮喘的传统方,组成可参见本章第三节。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若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各15g;口渴加天花粉12g;痰粘不易咳出的加海浮石、海蛤壳各15g;气憋痰多的加葶苈子、川贝母各10g,如痰黄加鱼腥草20g,喘重加地龙15g等。

    伴风热表证宜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各12g,射干、川贝母各10g;或加大青叶12g、石苇10g。哮喘症状减轻后,往往咳嗽加剧,痰涎壅盛,此时应以除痰降气为主,方用二陈汤;若痰黄而稠,舌苔黄腻,脉滑数的加桑白皮、前胡、苦杏仁各10g。

 

   3、哮喘缓解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应辨清肺、脾、肾三脏的虚实情况,区别主次,分别以补肺、健脾和补肾之法治之。宿痰也为哮喘根源之一,故也应针对痰湿治之。缓解期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通过“扶正固本”治则来尽量减少发作次数,使病情长期缓解。

    3.1肺虚型

    治法:补肺固表,益气定喘。

    方药:方以玉屏风散加减。

    玉屏风散其组成可参见本章第三节。本方可补肺气、固表益气。加海浮石、苏子各10g可定喘祛痰。肺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15g、五味子10g;肺阴虚的可用生脉散,加沙参10g、玉竹6g、贝母10g。

    由于肺虚患者多数哮喘病史不长,发作程度较轻,平素怕寒自汗,外邪易侵,每遇气候变化而哮喘发作,发作前喷嚏、鼻痒、流清涕,属肺虚之证,治拟补肺益气固表,故方选玉屏风散,久服能改善体质,增加免疫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哮喘发作。

    肺虚患者还可伴有其他脏器的虚证如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可分别给以补肺益脾法和滋肾益肺法治之。

    3.2脾虚型

    治法:补脾益气,或温中健脾。

    方药: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六君子汤的组成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15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6g,山药15g,;若腹胀较甚的可加枳壳10g,木香10g;食欲不振的可加麦芽、谷芽、神曲各10g。脾阳虚较重的应温中健脾,可用附桂理中汤加减。缓解期可常服参苓白术散(丸),每服10g,每天2次,可以健脾益气,补肺之虚。

    脾虚型的患者通常病史较长,平素中气不足,健运无权,水湿不化,成为痰浊,经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倦怠乏力,便溏,也可因饮食诱发哮喘,此为脾虚之证,故选健脾化痰的经典方六君子汤。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补肺,此乃培土生金之理,健脾又可化痰利气。

    脾虚的哮喘患者也可伴有其他脏器的虚证如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证。可分别给以补肺益脾法和滋补脾肾法治之。

    3.3肾虚型 

    治法:温肾纳气,滋阴补肾,或阴阳并补。

    方药:肾阳虚者治拟温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其组成可参见本章第三节。也可以用右归丸加减:熟地20g,山萸肉12g,山药12g,杞子9g,菟丝子9g,当归12g,肉桂9g,附子6g,鹿角胶9g。;或用河车大造丸(紫河车30g,麦冬30g,黄柏45g,天冬30g,熟地黄60g,牛膝30g,杜仲45g,制龟板60g),每服12g,每天2次;如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宜用黑锡丹,每服3g,每天2次。

    肾阴虚者宜滋阴补肾,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组方是熟地20g,山药20g,茯苓10g,泽泻10g,山萸肉12g,丹皮12g,五味子5g,天冬6g。或用左归丸加减,组方是熟地20g,山药12g,甘草6g,杜仲9g,山萸肉12g,杞子9g,麦冬12g,龟板9g。肾阴阳两虚的要阴阳并补,河车大造丸内服。金匮肾气丸虽补肾阳,但属阴阳并补,河车大造丸统补肾虚,但偏重于补肾阴。

 

 

三、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就目前我国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手段而言,有单纯西医治疗、单纯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三种治疗方法。西医在缓解哮喘急性发作和抗气道炎症方面已取得明显疗效,但西医的大多数研究是围绕着气道局部治疗,对特应性素质的全身调节研究较少。而中医中药对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并不理想,而在哮喘缓解期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以综合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各自优势,因此可以取得更好临床疗效。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对阐明过敏性哮喘的肺虚、脾虚、肾虚等病理生理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还获得了辨证施治前后的许多免疫功能和病理生理方面的客观指标,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为过敏性哮喘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和方法

   

    从目前研究来看,过去采用的西医诊断、中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方法已遭摒弃,但是制定一套标准的中西医结合过敏性哮喘治疗原则的时机仍未完全成熟,临床医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探索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和方法。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对过敏性哮喘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

    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指通过采集病史配合现代诊断技术明确了过敏性哮喘的诊断后,采用中医辨证方法随证组方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的方法。由于中医随证组方的变化较大,进行疗效观察的可复性和对比性较差。为提高该种治疗方法的稳定性和可比性,最好根据过敏性哮喘的分型设计固定处方或单味中药。如果需要随证加减,应提前设计统一方案,在制定一个中药基本处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不宜随意加减,随证加减的条件也不宜过于复杂。西药的使用同样应制定统一标准,这样才能使临床观察更具科学性。由于这种方法难以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所以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2、在诊断明确后进行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治疗

    与上述治疗方法相比,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这种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治疗方法已经把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无规律性、稳定性差和可信度差的初期阶段升华为相对的规范化、数据化和定量化。同时由于中医中药治疗有全身调整的相对优越性,使得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逐得以发展。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关键是可以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融入现代医学科学的科研观察、统计方法中,使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和副作用观察更加科学化,如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等。治疗过程应严格按照急性期或缓解期各型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可以借助症状评分标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测定、免疫学检测技术甚至纤支镜活组织检查,并可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复性和可信性。

    3、利用现代的雾化吸入或MDI技术进行中药吸入治疗

由于吸入疗法可以将药物有效递送到呼吸道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与口服给药相比具有用药剂量少、见效快、副作用少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使得吸入疗法成为目前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给药方式。我们可以从临床治疗过敏性哮喘有效的单味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或将多味中药进行优化组合制成雾化剂吸入(如从银杏叶中提取的BN52021气雾剂),甚至有人试图将中西药物有机配伍进行吸入治疗,通过改变给药途径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开发出新的药物剂型。

 

(二)哮喘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由于现代医学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给药方便等优点,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应以现代医学治疗措施为主,中医治疗措施为辅。基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集中西医之所长为出发点,中西药合用可以起到比单纯西医更好的疗效,特别在危重度哮喘的治疗中可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所以急性期可根据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应根据患者的PEF适当选用吸入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药物、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茶碱类药物等,配合避免变应原、吸氧等措施,多数患者可以收到较好疗效。某些对西药依从性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也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可根据中西医结合的风寒型、肺热型和痰浊型分别治之。也可采用小青龙汤等中药治疗,韩国学者金善南(1996)研究表明连续服用小青龙汤加双花、杏仁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等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患者198例,其总有效率可达72.4%。Wang等对小青龙汤的研究表明,其水煎剂及乙醇提取液,对豚鼠离体气道平滑肌均有不同程度松弛作用,其机制与小青龙汤可以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有关。邵长荣等用川芎嗪针剂3g(每支含生药5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治疗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83.3%,最大呼气流量(PEFR)提高,血浆血栓素B2下降。研究证明细辛、五味子和桂枝的组合煎液对离体支气管的解痉作用强于麻黄、半夏;何氏等用“珍麻汤”治疗60例哮喘发作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珍麻汤"由珍珠母、麻黄、黄芩、威灵仙、双钩藤、蝉蜕、地龙和甘草组成,其中珍珠母有抗过敏作用,麻黄有扩张支气管作用,黄芩甙与黄芩素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和抗菌作用,双钩藤有抗组胺作用,威灵仙有抗组胺和抗炎作用,地龙有抗组胺和松弛气道作用,蝉蜕与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上述药物组方可以起到抗过敏、抗炎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我国许多医生针对哮喘急性发作设计了一些中西药合用或纯中药处方,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海珠喘息定片(含氯丙那林与克敏嗪、海珠粉、胡颓子等)、喘立平(含双氯醇胺和洋金花等)、甘氯喘(含氯丙那林和甘草铵酸)等。由于上述研究结论多是在缺乏双盲对照的情况下的研究结果,用循证医学角度来看,这些研究尚不能作为最佳证据。

 

(三)哮喘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缓解期是发挥中医治疗哮喘优势的关键时期,是过敏性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将现代医学缓解期预防用药(主要指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和中医的治本措施有机结合,可取得比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更好的疗效。目前西医在哮喘缓解期治疗重点仅仅放在了气道局部抗炎治疗,而中医中药却可弥补西医治疗的局限性和不足,注重于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全身调理来提高机体御病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为哮喘缓解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以临床防治研究较多,而对中医中药的分子免疫药理学机制等基础研究相对较少,今后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哮喘缓解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水平。

    根据目前研究水平,对哮喘缓解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的要求是,在西医有效气道抗炎治疗(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尼多酸钠等抗炎药物等)的同时,可以根据过敏性哮喘缓解期中西医结合诊断的三个分型分别给予补肾、补肺或补脾治疗(可参考本章第二节)。希望通过中医中药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全身(主要是免疫系统)进行调整,增加机体免疫力和御病能力,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甚至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福建陈志彬初步总结了以下中医治疗过敏性哮喘的观点:①补肾治疗: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如改善哮喘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和降低血清IgE水平等;②补肺治疗:通过改善肺局部免疫功能来减少变应原、呼吸道感染和物理因素对气道上皮屏障的损伤,抑制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③补脾治疗:能融多法为一体,可祛湿化痰,益气强肾,调节免疫功能;④祛邪治疗:包括化饮祛痰和活血化瘀法来消除气道炎症。崔氏等把哮喘分为肺气虚型(神经功能紊乱型),用西药喘定加中药补肺汤治疗;肾虚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型)用糖皮质激素加七味都气丸、参哈散;肺寒脾虚型(过敏反应型)用西药麻黄素、苯海拉明、糖皮质激素和中药六君子汤;肺热型(肺部感染型)用抗生素加麻杏石甘汤,显效率77%,总有效率97.9%。上述假设的基础理论尚有待临床验证。

鉴于中医的“肾气不足”被认为是过敏性哮喘的“根”,是过敏性哮喘"本虚"的主要原因,因此“补肾”是中西医结合全身调节治疗的关键步骤。早在明代就提出了“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则,沈自尹等根据该治则,从1957年开始用补肾法防治哮喘,显效率为57.7-86.9%,从1979年开始用温阳片(附子、生地、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等)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显效率为63.4-75%;患者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组胺释放试验呈明显相关,组胺吸入激发试验提示PC20值上升,T抑制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的β-受体功能改善;研究还发现,过敏性哮喘患者有潜在性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性改变,而补肾治疗可以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上述结果表现表明温阳片既能提高过敏性哮喘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又能对患者免疫系统进行调节。董竞成等根据“久病及肾”的理论和现代医学关于过敏性哮喘炎症学说,用补肾中药配合连续吸入大剂量倍氯米松防治慢性哮喘,以单纯吸入大剂量倍氯米松为对照,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达92.4%,对照组81.8%,中西医结合组FVE1%和PEER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同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的下丘脑-垂体-皮质轴的功能不但没有受到抑制,反而有所改善。对照组的下丘脑-垂体-皮质轴则受到轻度抑制。中西医结合组停药后症状复发率为26.9%,对照组则达4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较好。

邵氏等用验方“保肺片”(补骨脂、胡桃肉、菟丝子、杜仲、川断等)配合保肺功(一种以气功结合呼吸操的吐纳运动)对合并肺气肿的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了缓解期的治疗,结果证实治疗3个月后喘息症状显著好转,各项肺通气功能均趋向正常或明显改善,双侧膈肌波动幅度均有显著增加。刘氏等用卡介苗皮肤接种配合中药加味麻杏石甘汤(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地龙、防风、黄芩等)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