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土楼——东方古堡寻梦之旅

 上至善若水 2013-09-07

走出怀远楼之后,我们就要离开南靖了,旅行车向永定方向开去,我们的第一站点是——永定下洋的初溪土楼群。
  已经是11点多了,我们被告知还有两个多钟头的行程才能到达永定,我们将在永定吃中午饭。为了防止大家肚子饿,南靖土楼管理处给我们预备了点心。当我们狼吞虎咽地把这些点心解决掉之后,正想闭上眼睛小憩一会儿,才发现其实一个小时的行程就到了!结果,我们望着那一桌美味佳肴,已经不能放开肚皮开怀大嚼了!
  集庆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依山面水,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遥相呼应,是初溪土楼群中也是永定土楼群中,最为古老而又最为代表性的土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19年)。全楼共有72部楼梯,土木制结构建筑,不着一钉一铆,与厚达2米多的生土墙风雨相伴,一站立就是六百多年。而初溪土楼以集庆楼做为景点中心,形成错落有致的土楼景观群。
  我们随着导游的身后进入集庆楼。现今的集庆楼是一座博物馆式的老土楼,它展出了雕艺、戏曲、乐器坊、糕饼铺、老药铺、雕版印刷、纺织、书院、酒坊、算命馆、钱庄、民间服饰、农耕器具等土楼居民的日常用品及生活风貌。此外,还有古代契文、圣旨牌匾、明、清文官服饰和用品等等。
  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有关于永定土楼三合土中,是否有加入红糖水这个问题。她指着一碗酷似红糖的红土向我们解释说:据老人们讲,在土楼的土墙筑造过程中,不可能使用红糖水来增加粘性,那是误传。她认为,这种误传没有事实依据!在古代,红糖这东西很稀有,吃都吃不上,哪来这东西做这么大的墙体呢?
  关于导游的介绍,我不置可否!一直以来,古人的土墙,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种东西:一土,二沙,三石灰——这就是所谓的“三合土”,外加在三合土中植入一些竹片,起着连接墙体的作用。在南靖时,那里的导游曾向我们介绍过:除此四种东西之外,有钱人家还会在这三种固定的成分中,加入少量的:红糖水,糯米浆,甚至鸡蛋清等,以起到增粘的作用。当然,这些东西是否有据可考,目前我也说不清楚。
  在集庆楼里转了一圈,当我们走到大门口时,我就土楼的土墙是否有可能加入以上诸类食品增加粘性,又和一位当地中年妇女产生了分歧。她坚持导游的观点,认为在当时吃都没得吃的情况下,给如此巨大的土楼加入此类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她说,这是祖上老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结论。
  而我以为,在没有水泥的古代,在三合土中加入适量的上述食品做为增粘剂,似乎也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在土楼的最底层,为了防水防老化。我的父亲也曾经说过,祖上在用三合土筑墙体时,部分外露的土墙,为防止风雨侵蚀,也是如此建造的。相对于古人来说,建造一栋子子孙孙能住的房屋,比吃饭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故乡修建茅坑时,也是先挖一个大圆坑,再用三合土将四周沿边夯牢,以防止周边渗水或塌方。
  集庆楼或者永定的其它土楼是否有用过此类东西,我们无据可考,只当茶余饭后的闲谈。但土楼的伟大和智慧,似乎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大书一笔。在这个世界上,土是最容易风化的自然物品之一,然而,当人们用“土”这种东西,建造出数百年巍然屹立的楼房时,此种造物精神和智慧,怎不让人为之惊叹呢?
  离开集庆楼,我们登上对面山峰上的观景台,初溪土楼群在夕阳之下,便尽收眼底。
  它以集庆楼为焦点,前面是一条小溪,右边是一座方形土楼,左边是两座一小一大的圆形土楼,后面是一群以方形居多的土楼。再后面,就是为人们提供生存依据的层层梯田。此时,一派碧绿,一片生机……
  这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当年,这些客居他乡先民,找到了一个生活的圆点,他们开始有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当然,这里的客家人,又从他们的第二故乡里,继续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寻找更新的生活……
  而当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诸多的土楼群中,选定了永定初溪。一部《下南洋》的故事,从永定初溪的土楼,开始走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