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雕人物》 古方

 珠江大鹏 2013-09-07

玉雕人物
古方

转自:中华玉器网

    我国雕塑人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史前遗址中就发现有陶塑人像。史前时代雕塑人像的质料有陶、骨、石、玉等,如最早石雕人像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中。玉质人像发现比较少,迄今不足10件。这些玉质人像以平面雕刻技法制成,多数为人头像,以透雕手法表现其轮廓,以阴刻技法表现其细部。玉雕人像是原始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及风俗在艺术领域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史前人浓厚的宗教意识。

  最早的玉雕人像是在四川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其年代距今已在五六千年。这些人面形玉佩呈棕褐色,高6厘米,为椭圆形。玉佩正面雕出人面形象,作正视状,双目作圆圈形,直鼻梁,无耳,顶端有两个椭圆形穿孔,便于系挂。这件玉佩表面磨制光滑,雕琢较精,大溪文化玉器中仅此一件,比较珍贵。所刻画的人面近似于猴脸,三峡两岸茂林中自古以来多猿猴,唐代李白在《朝发白帝城》一诗中,就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描述,因此这件人(猴)面形玉佩亦可看作是三峡先民对常见动物猿猴所进行的生动描绘,也许远古居民将猿猴作为崇拜的动物神灵而把它神人化,—刻在玉石上作永久的保存。

  属于陕北新华文化(距今4000年)的一件侧面人头玉雕像也比较富有特色。雕像玉质呈白色,高4.5厘米,局部有褐色浸斑。双面雕刻,头像作侧视,头束椭圆形高髻,团脸,鹰钩形鼻,嘴半张,阴线刻出橄榄形大眼,脑后有外凸的耳部,细颈,脸颊上钻一个圆孔,可供穿系(图)。这件玉雕手法古拙,各部位比例虽失当,但形象传神,表现出健美与憨厚的神情。

  我国史前时代的几件人体全身玉雕像,是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原始文化墓地发现的。玉人作站立状,高8.1-9.9厘米,呈灰白色。玉人的面部雕刻很细致,方脸长眼,粗眉,蒜头鼻,阔嘴,上唇较短,头戴圆冠,冠上的两排方格纹可能与冠饰有关。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腕部饰有臂环,腰部饰一周斜线纹,似表示腰带。赤双足,左右脚均刻五趾。这些玉人人体比例匀称,造型优美,展现了江淮地区原始先民的面貌和风采,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除单体人像外,远古时代的先民们还雕刻出一些双体人像,用以表现重大的活动场面。台湾卑南文化遗址中出土有一些连体双人玉佩,这些玉佩玉质均为墨绿色,透雕出双手叉腰而立的两人。形象均为平肩,细腰,双腿略分,脚下有踏板,膝部有一横道。两人头顶一只侧卧的兽,尖耳张口,躬身翘尾,眼睛以未穿透的圆坑表示。这些连体双人玉佩磨制平滑,雕琢较精,所表现的可能是祭祀场面。

  商周时期的人体玉雕种类和造型,比原始时代要丰富得多,除少数为扁平侧身像外,其余均为圆雕头像和圆雕全身像,基本造型也都是圆柱体。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中存在着以“礼”为主的等级制度,“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们必须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来穿着装饰,只有这样,才能不失身份,符合礼仪。因此,商周时期人物玉雕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服饰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商代人物玉雕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有l0余件,这些玉人多数雕成跪坐、蹲踞或双手扶膝状,并根据身份,有不同的衣、冠和发式,而且着力描绘面部。玉人面部特征都是高颧骨、大眼睛,具有比较明显的蒙古人种的共同特点。它们发式则以短发为主,即自头顶向四周下垂剪齐,这或许是当时普遍流行的一种发式。人物造型有跪坐、站立和侧身三种,另外还有玉人头。

  跪坐人像雕刻比较精致,以“腰插宽柄器玉人”最为生动。这件玉人高7厘米,作跪姿,即当时通行的坐姿,双手扶膝,长脸尖颔,弯月形细长眉。“臣”字形双目目视前方,凸鼻宽平,小嘴闭口,头梳一条长辫,盘于头顶上,辫梢与辫根相接。头上有用以束发的圆箍形“发卡”,额前有卷筒状饰。玉人身着长衣,交领于胸前,腰束宽带,衣上遍饰云纹。腹前悬一块长条形织物(称“蔽体”),脚着鞋。腰的左侧插一支宽柄器,像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因被夸张而显得十分威武。这种类似武器的东西,也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观赏把玩时,可以手握柄部,取放自如。这件跪坐玉人身体比例较为适当,刻画入微,神态生动,似在凝神沉思,又像是在倨傲正坐。这件作品既是专供欣赏的文玩,又是件装饰品。其形象可能即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形象,也有可能是妇好的奴隶或臣仆。

  站立形人雕中以裸体玉人最为奇特。裸体玉人高12.5厘米,青灰色,呈裸体站姿,一面为男性,椭圆脸,双目微突,大耳外张,长眉扁鼻阔嘴,头上梳两根上翘的角状发髻,双肩略耸,两手置于胯间,显现男性生殖器,膝部略内屈,以不同线条表示肌肉;另一面为女性,形象与男性近似,双手置腹部,显现女阴。玉人脚下有伸出的短榫作插嵌之用,是专门用于奴隶主贵族赏玩的艺术品。

  中国史前时代即有陶制的男、女裸体形象及陶祖(男性生殖器形象),其寓意在于对生殖的崇拜。这件男、女两面裸体玉人性具明显,均作显示其性具状,它反映的应是一种求合之相,是商代先民对子孙繁衍的祈望,艺术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殖崇拜观念。侧身玉人在商代发现较多,可能是一种比较流行的雕刻形式。妇好墓中的一件侧身玉人,高11.5厘米,作侧身蹲坐状,头微昂起,目字形大眼,耳高耸,口微张,头上戴冠。手臂卷屈在胸前,膝上抬,姿态不自然,反映的可能是妇好的奴隶或臣仆。这件玉人写实性较强,表明商代玉匠师对人体的观察已十分细致,能善于把握人体的主要特征。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中出土的一件侧身玉人套环非常精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件玉人高9厘米,造型上与妇好墓中的侧身玉人相似。它的头顶后部采用掏雕的技法制出三个相联的链环,极为精巧,代表了当时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图)。在玉人的肋下雕刻有羽翼,其腿部也有羽毛。有的学者推测,它实际上是一个“羽人”的形象。我国古代有关神仙思想的起源很早,其中有表现人修行成仙后长出羽翼,飞到天上成为仙人的形象,这种有羽翼的仙人便是“羽人”。这种纹饰到了先秦和汉代大量流行,成为当时铜器、陶器以及壁画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

  西周的玉雕在工艺上、造型上都继承了商代的风格,但仍不失它自己的时代风格。人形佩的脸部,不像商代那样面部下凹,到了西周晚期更近乎于平;值得注意的是眼睛,它是在“臣”字眼的基础上变化为眼梢长出眼眶,并勾卷,也有的是两边眼梢都长出眼眶,在眉毛中刻小短阴线纹的。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

  西周人形璜多见两边对称纹饰,此种人形璜的发型是从前面向后梳过去,眼睛接近“臣”字眼,耳朵比较写实,张着嘴,身上的纹饰流畅自然,非常潇洒,在两边人的头顶各有一穿孔。这时期的人形佩以片状的为多,但已不拘于璜形佩了,这些人形雕刻的各部位灵活多变,不再那么图案化了,有蹲踞式,还有立式。在人物的腰下中间出现斧形装饰物,有可能是表示腰中下垂的飘带,也可能就是服装纹饰,这种斧形装饰在西周前后都很少见到。

  西周时期的玉雕人物,虽然数量上不及商代多,但更加细致入微。例如山西曲沃县曲村晋侯墓中出土的一件正面玉立人,雕刻相当细致,尤以发式和衣型为精。头顶发式卷起成穿孔以系绳,头周围蓬松如披发。玉人浓眉大眼,阔鼻,身穿高领衣,领下右侧开短衽,束腰,衣裳下摆为梯形,前面有垂叶形装饰图案。衣领、腰和衣下摆的边缘刻有交叉斜格纹饰(图)。这件玉人亦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玉人雕刻艺术水平最高的一件。

  我们可以看出从原始时代至商周时期的玉雕人物造型与图形,既充满着神秘而浑厚的宗教色彩,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实性较强。但由于用于雕琢的玉材较小,不易表现人体动感,所以玉雕人物不似其它质地的雕塑品那样浑厚而有气势,然而它华丽的玉质感以及小巧玲珑、精工细琢所反映的外在美,使人爱不释手,玩味良久。

  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槽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佩,脸形接近西周风格,但发型截然不同;身上的纹饰精美细致,似小蛇在相互盘绕,都呈“S”形。春秋时期一种典型的纹饰腰带也着意刻划得很细致,腰上的纹饰可称为席纹,像编织的席子一样,这种纹饰是这时期出现的新图案。人物的发型是用细阴刻线表示的,刀法纤细密集,但丝丝不乱,其发式有扇形的,也有长发披肩的,还有从顶部再往两边勾卷的。脸部五官给人的感觉是比前几代清秀,线条若隐若现,简单而舒展。人物服饰雕琢华美,给人以绸缎质地的感觉,多见斜方格纹,有些近似于西藏的长袍,人物雕刻得气质高雅怡然,好似贵族。战国中山王族墓中还出土了一些造型简洁的薄片状玉人佩,这些玉人有的是妇女形象,有的是儿童。女俑们梳着牛角形发髻,身穿圆领窄袖方格纹长袍,与中原汉族的发式、服装迥异,显然是北方鲜虞族人的形象。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超脱世俗的新品种——玉雕舞蹈人佩,有单人和双人的佩饰,形象较为写实,器身装饰纹样,线条比春秋玉人少。

  汉代玉器物的做工特点是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但没有战国时代的做工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锯切割痕迹。汉代的人物形玉佩,较常见的有两种:玉舞人和玉翁仲。

  玉舞人是汉代常见的佩饰,多是舒袖舞人形象,即文献上记载的“翘袖折腰”,以透雕和阴刻线琢成。汉代舞人在造型方面注重抓动态,强调舞女的韵律和气势。雕刻刚劲有力,粗细线并用。衣着简化,作风粗犷之中又显活泼生动。玉雕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战国与汉代玉舞人都呈片状平雕,既有单舞人也有双舞人,均有穿孔,都是作为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基本上是长袖舞。但它们仍有不同点:就人物的发型来说,战国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部呈扇形,两边披下,鬓角鬈曲,发根整齐,丝丝入扣,着意刻划出了女性秀发之美;而汉代则把发饰放在次要位置,不注重发型的修饰,头部没有雕刻,平顶,借助舞姿一手在头上,用长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面。战国玉舞人面部五官雕刻得秀气淡雅,给人以俊秀文雅的感觉;而汉代是用简单的几刀阴线勾出眉、眼、鼻、嘴,雕琢粗糙,但给人以淳朴的美感。服饰是战国与汉代玉舞人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战国刻划的形象是宽袍大袖,衣着瘦长,领缘较宽,绕襟随身躯旋转而下,尤其是袖口、裙边、腰部上的飘带多刻蜷曲弯勾的纹饰,使我们看到了战国服饰的华丽及用料的讲究,舞人好似在旋转,苗条秀丽,高贵潇洒,神形毕肖;而汉代舞人服装却没有过多的纹饰,只用简单的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衣纹,没有细节雕刻,突出的是用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汉代舞人的长袖是直筒,上下基本一样粗,呈现的是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及粗线条、粗轮廓的构图方式,生动地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无华的特点。
翁仲是一立式人像,身穿长袍,有冠,双手相执于身前,是汉代的新品种。为什么要雕翁仲人呢,传说秦朝有个叫阮翁仲的人,身长1丈3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带兵守临洮,威声震匈奴,秦始皇非常赏识他,死后为他铸造铜像,放置在咸阳司马门外。后世人认为用玉雕琢翁仲佩带在身上,可以借助他的灵威来避邪,所以汉代民间普遍佩带翁仲玉佩。后来宋、明、清、民国时期都有仿制品。

  汉代的玉翁仲均为武将,扁身,腰身很细,裙子象鸡笼,不露脚。两物置于腹部作打鞠状,没有颈,颈部用斜凹深刀表示,背后有一阴刻直线,表示佩剑。穿孔为“人”字形,从头顶直到腹部,再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呈“人”字状的绳子也是从头部而下至腰的两侧系一结,这样翁仲人悬挂时就可以立着。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脸为长圆形。东汉时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玉翁仲,是个年轻人,可后世竟把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明代的石雕文官当作是翁仲,玉工以之作为蓝本仿制,琢出一个老态毕呈的明代老文官。

  唐代玉器以飞天为代表,飞天下有云纹衬托,身体弯曲度大,挺胸昂首,肩披彩带,身着长裙,手托花苞鲜果,双手向前,唐飞天玉人早期多为侧面形象,晚期出现后面形象。玉飞天为唐代首创并盛行的一种纹饰。飞天原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被中国人接受。玉飞天多雕一横身女子,手持花枝,身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翔在云中。

  唐代玉人也开始出现胡人乐舞造型,人物或盘腿而坐,或弹奏或击鼓吹唱,或站立起舞,舞乐胡人大眼、大鼻、大口,衣袖细长,肩披彩带,着紧身短衣,尖靴,发型卷曲。此外唐玉人尚有昆奴形象。

  宋代玉雕出现了一种世俗化倾向,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在传世品中数量极大。形状—般多大襟中式衣服,外加以襟坎肩和肥裤,手执荷花,这是宋代最流行的题材。宋代人物童子多雕有大脑壳,或将发式雕成双髫式,或在头顶雕一桃形的童子头;手多作拳头形,雕刻方法是手与袖子用两道阴线连贯下来,再用两条短横阴线作为手与袖子的分界线。脸部鼻子为葱管小鼻,鼻子自上直下,从两眼内眼角直通嘴部,小嘴;耳朵刻划明显,位置较靠前,接近腮部。此外宋代玉人脸部的独特特点,就是在眼睛上面,靠近耳朵部位有—“八”字眉。服饰都是中国式衣服,衣纹有素的,也有斜方格纹或米字纹;在衣服的关节活动处用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褶纹;还有身穿长坎肩的,坎肩的纹饰似织锦纹,很华丽,也有的在人背后雕出衣服下摆呈拆角状,这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大山,名叫仙山,仙人梵志居住在山上。他经常往山石上大小便,有一只雌鹿舐食了他的便溺而怀胎,生下一女。梵志将这女孩养大成人,梵志国王知道后,娶了这个女子,立为第二夫人。后来,这个女子怀了孩子,月份满时生下了一朵千叶莲花,大夫人蒙住了她的眼睛,不让她看,把莲花放在篮子里,扔到河里任其漂流。这时乌耆延王正带领徒弟等众人在下游活动,看见篮子后便捞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小儿,他把小儿养育成人,这些小儿长大以后都成了大力士。宋代在装饰品中流行童子持莲的玉雕题材,这与流传的佛教故事“鹿母莲花生子”有关,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在玉雕艺术中的反映。

  宋代也出现飞天玉人,面部多正面,是道教人物题材。但比起唐代的玉飞天来,总是不如,总体来看:一、唐代玉飞天整体较小,一般为3至5厘米,多作侧面飞天,脸正面的较少;飞天人物的脸型丰满,发都盘在头顶,耳朵周围去地,中间凸出一竖道;上身多为裸体,体态轻盈,好似天仙一般,在空中飞翔。宋代玉飞天整体上则比唐代的大些,一般为6厘米以上。这时期几乎见不到侧面脸型的飞天,全是以正面脸出现,五官清晰,与宋代童子开脸近似。宋代玉飞天不如唐代的姿态美,显得呆板一些。到了元代以后,所雕的飞天就没有章法了,其没有轻盈飞翔的姿态,而呈静止状,体态肥硕,没有仙女般的秀美。二、唐代服装给人以纱的感觉,穿在身上随风飘扬,衣裙紧贴在身上,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宋代服饰早期还有唐代遗风,晚期的衣纹线条不流畅,显不出秀美的身段来;元代以后就更差了。三、唐代飞天下面大多有云纹衬托,这时期的云纹为短角云纹,顶端向两侧分卷,中间有一凸起的花蕊,花蕊多呈扇面形,有数道小短阴刻线;宋代的云纹是多枝云,像树枝一样,一个云头连一个云头,在云头的边缘有的有锯齿状纹,宋代云纹很少见到有花蕊的,仅北宋时期有带花蕊的云纹;元代以后的飞天几乎不雕出云朵做装饰,只有飘带伴随,有的是变形云纹,好似绸子系的花结一样。

  元代玉人的主要特征是开脸像猴脸,它是用粗阔的阴刻线勾勒出眉、眼睛、嘴和鼻子,线线相连。特别要指出的是元代在刻划眼睛时出现了眼珠(用一短阴线在圆弧形的眼内表现),这是其它年代少见的特征;此外其眼梢部位是圆形的,而宋代的眼梢呈尖形。鼻子在靠近眼睛部位呈细狭状,形成了上细下宽的楔形鼻子,不像宋代那样上下一样宽,元代玉人的鼻子是鼻子头凸起,鼻梁略低于鼻子,鼻翼不明显。元代玉人服饰以着蒙古服装占多数,这可能是因为元代是由蒙古族统治而造成的,玉雕人物身着中式对襟,瘦身短裙,窄袖,脚登马靴;衣服上褶纹不如宋代细致,阴线条粗而深,不挺拔,带有弧线,线条显得软。人物颈部用断刀法(就是在人物脖子的位置,用粗犷的阴线雕刻),使脖子呈深凹状,以便把头部托起,这是元代的一种雕刻手法,无论是人纹、兽纹、飞禽、还是龙纹,颈部都用这种雕法。

  明代盛行吉祥构图,如麒麟送子、婴戏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祥,以人为主的题材,多戏剧、故事人物和以名人画字画稿作题材,且喜题写名人诗句和福、寿等字样。

  明代的玉人鼻子有蒜头鼻之称,还有楔形鼻,前者多用来刻划小孩鼻子,后者为成年人的鼻子,另外还有方鼻、八字鼻和钩形鼻等多种式样,总的来说,明代人物佩上的鼻子雕得大而明显。这时期人物的眼睛一般紧靠着鼻子,也有近似元代玉人眼睛的,即在眼睛中间刻一阴线表示眼珠,但明代加的这一横道是在靠近鼻子这一半,不接近外眼梢。明代玉人的嘴多用弧线来表示,有的雕得很大,好似在微笑,绐人以欢乐的感觉。明代玉人以立像为多,雕琢技术有不拘小节的特点,磨工注重表面,而器物的侧面、底部都很粗糙。明代玉人衣纹有各种纹饰,有的仿宋代,但线条雕琢得又粗又深,刀法无力,不挺拔,远不如宋代纹饰。
明代玉器刀工粗壮,浑厚有力,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

  清代人物玉佩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有老翁、童子、仕女等,内容有太白醉酒、童子戏猫、童子逗狗、骑马打鼓及布袋和尚等,其人物有立式、蹲式和坐姿,形象生动,神态逼真,为历代所不及。

  清代玉雕人物几乎都是圆雕立体形的,薄片状的人物几乎见不到。清代人物玉雕的面部雕刻,用行话说就是这时期人物开脸为“五官一把抓”,说明它五官紧凑集中,一把就可以抓起。眼睛雕得有神,有的是用两道阴刻线压出一道阳纹线,好似双眼皮,眼睛总有笑眯眯的表情;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两面颧骨突出;鼻子不像前几个时代那样,只用阴刻线来表示,而是在鼻子两侧去地,突出中间的高鼻梁,突出脸的立体感与写实感。

  清朝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