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一种习惯,但走出来的路未必是好路,都走这条路未必是好习惯。你走,我走,大家都走,有可能都顺利通过,有可能集体回头,原来的路不一定通了,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路,因为现实变幻太快,修路、补路、换路和开路太多。
每条路都是合理的,每条路并不都是正确的,一条路,通向厕所是捷径,但通向餐厅就未必是顺路。做什么讲什么,遇到什么现实就要找现实的路,在什么环境就要在变换了的环境中找路,原路不一定不好,肯定不都好。
人生就是走路和探路的历程,走过了,看看对不对,没走的,看看向哪里走最合适。
人在没追求、没指望的时候,习惯于走老路,向后看,习惯于翻阅过往的辉煌,意味着将来的路越走越短,不是越来越近,或者走到头了;有点追求和向往的人总也不习惯走回头路,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过去,总是在试探着新的蹊径,还感觉不到自己在创新、创意,这正是生机、活力、充实和期待之路。
走老路的人多从过去、眼前和自身思考的,辟新路的人善于从山顶观察哪条是最佳线路。视觉的宽广度,视力的远近度,直接影响了选路和走路,当然也决定速度和到达目的地的愉悦,最早登上山顶的人,总是比还在弯腰攀登的人有取胜的自豪之感。
我一直不习惯走老路,一直习惯思考在走过的路上怎么走的更远。多年的教学管理没有把我困到原路上,但走的快慢自己不敢下定论,因为换了别人可能有更高的眼界,更适宜的路径,自己不走旧路,更欣赏别人的好路,这样能让自己选择恰当的路。现在角色变了,环境变了,对我而言,没有了作为退路的原路,对于环境中的人却有不少老路、不少习惯的延续、不少突围的念想,也有不少沉溺于过去的夜郎自大,更有站在原地的踏步。一起走,向前走,需要对路况和路向的勘察。
走路的脚步不能停下来,路上的甄别不能停滞。要走路,更要选出哪是向前的路。
被放到这条疙疙瘩瘩的路上,还真是感到“路漫漫其修远兮”。
向前走,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