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創意、寬容、善良、改變、學習、合作、領導,到底是什麼?對人的一生有哪些影響?又該如何學習養成? 以上八個課題是最多人感到困惑、經常思索探討的,但從來沒有人像西班牙暢銷作家、管理顧問胡安.馬帝歐詮釋得如此鞭辟入裡,一針見血;在一則則拍案叫絕的故事中,領受到作者的幽默與智慧,在每個課題的解惑中,看到作者不同於俗的另類觀點。 § 寬容 我的朋友費南多,是馬德里頂尖醫院裡的頂尖外科醫生,在他開始工作之後,他的同事就老埋怨他吹毛求疵,過去還替他惹來不少麻煩。某一天費南多打電話向我求援...... 「我組上的護士,居然集體請調!她們說,我的要求太過分了,在我的眼裡,她們好像從沒做對過事情,動輒得咎。」 屠夫與狗 有個屠夫開張做生意,招呼客人之餘,他發現有隻狗鬼鬼祟祟的溜了進來。屠夫瞪了牠一眼,怪叫幾聲,想把這個不速之客趕出去。這狗嚇了一跳,拔腿就跑,過了幾分鐘,牠又磨磨蹭蹭的挨了進來。這過程重複了幾次,屠夫這才注意到這狗嘴裡,好像叼了什麼東西。 屠夫從櫃臺後面鑽了出來,走近這隻狗,原來牠嘴裡有個塑膠小包,裡面有張紙條。屠夫從給狗嘴裡拿出紙條,唸了起來:「請給我半斤排骨、五根香腸。」裹在這個塑膠袋裡,除了紙條之外,還有一張五十歐圓的紙鈔。 屠夫把牠要的物事準備妥當,排骨、香腸跟找的零錢,用塑膠袋包好,放進購物袋裡。他把購物袋的提把在狗鼻子前晃了晃,這狗就叼了起來,離開肉舖子。 屠夫意外至極。他決定一探究竟,看看這狗拿食物怎麼辦。他脫掉身上的條紋圍裙,跟他太太說,他有點事要出去辦一下,請她看個店。 這狗搖搖擺擺的沿著人行道前進,在交通號誌前面停了下來,先把購物袋放在地上,再用後腿站起來,前爪摁了行人專用鈕,然後叼起購物袋,規規矩矩的坐著等,綠燈亮了,牠這才慢條斯理的過到對街,往前走了幾碼,來到一個公車站牌。牠在站牌前面研究公車路線,找到隊伍的末端,坐下,等車。 很快的,來了一班巴士,這狗沒搭理它。又一部來了,這是走另外一條路線的公車,只見那隻狗從後門輕巧的跳了上去,司機也沒注意到牠。屠夫簡直不敢相信他的眼睛,緊跟在後,上了這班公車。 三站之後,這狗又用後腿站了起來,按了下車鈴,等著下一站下車。公車停妥了之後,這狗故技重施,一跳就跳到了人行道上。屠夫也趕緊下了車。 一人一狗又走了幾分鐘,來到一間屋子的前門。這狗把購物袋放在地放,用前爪抓了抓門,吠了幾聲。幾分鐘過去了,門還是鎖得緊緊的。 這狗耐心的等了好一會兒,然後,跑到花園的短牆旁邊,縱身一越,站到牆上,一直朝屋裡頭看。隨後,又是一跳,跳到了窗台邊,抓了兩下玻璃,跳到地面,跑回門口。過了一會兒,這門終於開了,一個男人一露臉,就狠狠的揍了牠幾拳,嘴裡不依不饒,一直罵牠怎麼這麼沒用? 屠夫完全看呆了,直到這個當口,他才回過神來。趕緊衝上前去,一把拉住那個男子,叫道:「拜託,拜託,你不要打這隻狗好不好?這狗是天才啊!」 「天才?天才!」這男人更惱火了,「牠是天才?這已經是這禮拜這個笨東西第二次忘記帶鑰匙了。」 「你是說,我就像那隻狗的主人?」費南多問道。 「聽清楚,費南多,要求自己的同事是應該的。事實上,這是管理者的責任之一。如果我們不要求自己的屬下,就沒法維持紀律,團隊也就不成為團隊了……」 費南多小心翼翼的看著我,一副想要弄清楚我到底在說什麼的模樣。 「那是一種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經常會表現出來的態度啊──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但如果你善用這種心理工具,多半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一個建議,費南多。」 回到辦公室,我把這番對話重新回憶了一遍,試著歸納出結論。我想起我在大學唸書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很好的老師。他說:「好的對話會讓我們發現一件事情:我們以為自己所僅限於此,其實遠遠不只。」 「寬容」這門課應該這樣學: 1.在團隊裡要求與寬容必須剛柔並濟。只有要求、沒有寬容只有寬容、不敢要求一樣的糟糕。 § 改變 一個年輕的經濟學者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 「我碰上了一個我解決不了的問題。問題是兩方面的:第一,每次我想推動改革,哪怕只是一點小變動,都會招來一堆反彈;第二呢,這些人不可理喻,不管我做了什麼,他們永遠就是出一張嘴,不住的批評。」 猴子變得不敢拿香蕉!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群科學家正在研究猴子的社會行為。他們把五隻公猴子關在籠子裡,讓牠們接受一連串的實驗。有一天,他們在籠子中間,放進一個樹幹,在最高的樹枝上,懸掛了一串香蕉。 猴子聚在樹幹旁邊,想把香蕉勾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實驗人員會劈頭澆下一盆冰水,把牠們澆得七葷八素,群猴只好一哄而散。這個折磨,每天反覆進行個幾次,直到有一天,某隻猴子在嘗試之際,被同伴扯下來,毒打一頓,逼牠放棄拿香蕉的企圖,免得連累大家。慢慢的,群猴對那串香蕉視而不見。 兩天之後,科學家放進一隻新猴子,遷走一隻舊猴子。新猴子一進來,乍見上面有串香蕉,自然是二話不說,就朝香蕉奔去。但牠還沒跳上去呢,其他四隻猴子,一把就把牠抓下來,群起圍毆。試了幾次,那隻新來的猴子就被痛毆了幾次,過沒多久,牠也就安分了。然後呢,科學家又換一隻猴子進來,取走一隻舊猴子。同樣的場景又上演了一遍,第二隻新猴子也是被揍得胡說八道的,第一隻新猴子,不落人後,加入了圍毆的陣容。 科學家就這麼一隻一隻的替換,終於換到籠子裡全都是新猴子,換句話說,現在的這五隻猴子,沒有任何一隻經歷過冰水澆頭的苦楚。但是呢,還是沒有半隻猴子膽敢爬到樹上摘香蕉。新猴子進來,想要爬上,也依舊會招來一頓毒打。 麻煩就麻煩在:沒有人知道怎麼問那群猴子,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儘管你知道,如果你真的通曉猴語,牠們應該會這麼回答:「我們也不知道啊,我們一直是這麼做的。」 「就是這麼回事。他們真的把這句口頭禪掛在嘴上──『我們一直是這麼做的。』」 「其實,還是有一個破解的可能性。你想想,在怎樣的情況下,你會想要改變呢?」 「新方法比較好的時候──是嗎?」 「只有一個理由。如果這個新的改變,最後證實對他們有利,他們才會接受變革。否則,按照老規矩辦事,不是比較省力氣嗎?」 「改變」這門課應該這樣學: § 觀點 一天,有位學生苦惱地抱怨公司裡的人常因持不同的立場而鬧得不愉快。在判斷究竟孰是孰非之前,老師先說了一個故事: 一位猶太教牧師坐在教堂的長椅上祈禱,一位年輕人走進來要求牧師教他猶太教的法典--《塔木德經》。牧師思索後,便提出一個要求「只要你能答對四道簡單問題中的一題我就教你。」 第一個問題:有兩位打掃煙囪的清潔工,有一天兩人不小心一起掉進煙囪裡,爬出來時,一個人全身骯髒,另一個人卻全身乾淨。你認為誰會去洗澡?年輕人不思索答:「當然是全身骯髒的那一位。」牧師搖頭說:「從『現實』的觀點來看,兩個人爬出來之後,髒兮兮的清潔工看著乾乾淨淨的同事,會想說:好家在,我還挺乾淨的。但是,那個乾淨的人,打量著髒兮兮的同事,卻會想說:天啊,我怎麼這麼髒?所以呢,會去洗澡的人,是那個乾淨的清潔工。」 年輕人點頭問:「給我第二個問題吧!」牧師又重複一樣的問題,這次年輕人變聰明地重複牧師剛剛的答案,認為「全身乾淨的人會去洗澡」。牧師又搖頭說:「從『真理』的角度來看,兩個人爬出來之後,一定會低頭看看自己,想弄明白自己到底髒不髒。結果,那個髒兮兮的清潔工發現他髒得可以,所以,他會去洗澡。」 這個答案令年輕人不服氣,希望牧師繼續他的第三個問題。同樣地,牧師重複一樣的問題,年輕人也學牧師回答上述兩個觀點的答案後,牧師還是搖搖頭說:「從『形而上』角度來看,兩個人掉進同一個煙囪,爬出來之後,是不可能一個人乾乾淨淨,另外一個人髒兮兮的。要麼,兩個人都髒;要麼,兩個人都很乾淨。所以,根本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 第四次同樣的問題,年輕人會用什麼樣的觀點回答呢? 「觀點」這門課應該這樣學: 學習就這八件事 觀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考量所有的觀點,無論它們與我們的立場如何天差地別;在衝突中,可能會有一個以上的正確觀點,因此必須逐一了解每個人的立場,才能達成共識。 創意:理解的知識越多,我們越有機會發明另類的創意公式,有能力組合更多的元素;為了開發新的創意,我們必須用特殊角度,觀察一般現象。 寬容:在團隊裡要求與寬容必須剛柔並濟。只有要求、沒有寬容和只有寬容、不敢要求一樣的糟糕;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同情心永遠派得上用場。 善良: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暗中陷害,改變了自己善良的本性;你多花一秒鐘思考怎麼報復別人,等於多浪費了一秒時間,耽擱了自己的新計畫。 改變:「這事兒一直是這麼做的!」這句話的骨子裡其實是:我們過去有過去的老規矩。它不能是,也不該是拒絕變革的藉口;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組織,員工根本沒有時間八卦。 學習:成功讓我們至少腦殘百分之三十。日常生活提供我們永無止盡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好好思考身邊的風吹草動。 合作:團隊合作是一個永恆的練習,不斷測試你到底有多謙虛、服務他人的意願有多堅強;團隊合作的關鍵在於:你要承認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完美的人。 領導:領導者應該協助同仁完成他們的目標,但要確定屬下自己動手,不能越俎代庖;衡量一個人的領導力,不是看他是誰,而是他帶出怎樣的團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