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张浦引得年轻人想下乡
金华村
商报记者 张洁 张鹏 实习生 杨筱/文 蒋世颖/摄
继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文明成果“三进城”在南丰镇、支塘镇先后亮相后,昨天傍晚,观前街玄妙观广场再次吹来浓浓特色乡村风,“家在苏州·美丽张浦”一开场就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正当季的特色水果喜煞人,水乡女织、竹编、绣花鞋个个精致,民俗演出如纳凉晚会般点缀着入夜的玄妙观,而现代农业企业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展也让人啧啧感叹。 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这次美丽张浦进城活动,多了不少互动环节:不仅有大量书法美术诗歌作品集结免费赠阅,凸显文化内涵; 在文艺演出现场还穿插有奖问答赠送“乐享四季张浦VIP体验券”,在吊起市民胃口的同时好好地推荐了张浦充满特色的旅游名片。“前两次展示我们暗地里来学习,这次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组织。基层乡镇的民俗风情、文化生态美需要这样的展示舞台;让城里人停下繁忙工作,去感受慢生活,吸引他们的关注也会是张浦发展的宝贵财富。”张浦镇党委宣传委员朱立新如是说。 “三进城”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旅游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等10家单位主办,主要挑选我市3个“江苏最美乡村”和10个“幸福乡村”所在镇(街道),通过乡村特色民俗风情展、特色农副产品展和特色文明成果展三种形式,全面打造“家在苏州·美丽乡村”主题活动品牌,助推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 应季蔬果卖得火 金华腊肉忙补货 “喂喂,你赶紧再送点腊肉过来,这边要卖完了。”昨天下午4点,在金华腊肉的摊位前,负责人梅先生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忙着给购买腊肉的市民拿货、结账,一边还要瞅着空打电话回公司催着补货。“开始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好,30斤腊肉卖了半个小时就这这么点了。”梅先生告诉记者,金华村腊肉始于南宋淳佑年间,是当地村民餐桌上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品,驰名四乡八里。村上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腊肉的动人故事,如后娘腊肉计、打耳光勿肯放、“爷三个”与“一人吃”等。目前,金华村有两百多户村民腌制腊肉。 江苏神骥感知农场是专门做有机农产品配送的企业,目前有会员2000多名,辐射昆山、苏州市区以及上海市区。昨天他们也带了几十箱有机蔬菜产品来展销。“这次我们主要是推出农场的网售、宅配送、产品认养和田地租用等产品,给苏州市民介绍有机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摊位负责人温先生介绍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张浦镇这次还带来了十多种特色农产品,其中水蜜桃、杏鲍菇、南水梨、双洋湖甲鱼等摊位前都被选购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 借助现代高效农业,打造优美的田园风光,张浦的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发展得也是风生水起。“这里的农村风光也不错,我明天就跟几个老朋友一起去采风。”摄影爱好者郑先生在“乐享四季张浦”的展位前了解了张浦旅游的情况后,当即决定要去体验采风。据悉,张浦农业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浙大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努力使城市农业的发展逐渐由仅仅生产作物的模式转化为集休闲、娱乐、科教等多元模式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目前当地形成了以特色果品、双洋湖甲鱼、正兴杏鲍菇、无公害粮油等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建立了千亩梨园、高效研究基地、赵陵村、姜杭蓝莓园、提子园等特色园区基地,其中千亩梨园还被评为省级精品园。 水乡女善织棉布 想买都得提前订 水乡女织是张浦镇非遗文化的一大特色,“现在会织布的人不多了,我是从小跟在母亲后面学的,现在我的女儿也跟着我学”,今年五十八岁的赵雪花正在现场向游客展示着纺织技艺,见她双脚踏稳综绳板一上一下交替,一手拉梭一手推筘,动作娴熟,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拍照。“棉布的透气性好,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穿了,不过村里的人要买布,都要提前半个月定的。”不仅会纺纱织布,裁剪衣服和所有的针线活也是赵雪花的拿手活,她笑着告诉记者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亲手做的。“虽然学的人少,但村里有专门的非遗文化展示馆,我们的手艺也不会失传的。” “咦,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带孩子来参观的市民张先生惊奇地看着眼前的各种竹制品,“这个是酒勺,我们村里人家自己酿酒,都是用这个盛酒喝的。”俞金根老先生是张浦镇土生土长的村民,自小跟着父亲后面学习竹编,他的摊位上摆满了用竹编制成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有竹筷、盛饭勺、容器等日用品,蝈蝈笼、竹蜻蜓等娱乐用品以及扁担、搪螺蛳杆等生产用具。“多少钱一个啊?”张先生显然很喜欢面前这些小工艺品,小朋友把玩着竹蜻蜓也不舍得放下。“平时卖10块钱一个,今天5块钱,这个竹蜻蜓就送给小朋友玩了。”看到自己的展位前围满了游客,俞老先生也很开心,“我们村里人用的都是当地的竹制品,平时我做这些小工具打发时间,赚点钱也能养活自己喽!” 竹制技艺作为非遗文化之一被张浦镇人民悉心保护并传承,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不少竹制品如今已逐渐演变成工艺品,古老的竹制品艺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事实上,张浦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姜里民歌成为吴文化不朽的史诗,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浦镇还是“苏州市莲湘之乡”,村村都有莲湘队;历经30年的乡土诗刊——《夏季风》长盛不衰;经过艰辛的挖掘和收集而整理成册的《新江南·民歌张浦》展示了江南人民无比的智慧和民间口头文学魅力。 村强民富百姓乐 小年轻都爱下乡 这里没有推倒重建的整齐划一的街道,没有比邻接踵的工厂和楼房,但却能从村民自建的各具特色的独栋建筑品到什么是原汁原味,全村绿化率达85%。宽阔的道路户户相通,粉墙黛瓦的房屋整齐有序,内外联通的环村河碧波如镜,三大中心绿地彰显江南水乡特色,而设施齐全的“古典园林式”公共服务中心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每一位来过张浦金华村的人,都对这“村在绿中,人在林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新农村景色发出感叹,不少村民说:“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生活,现在不少城里人还羡慕我们呢!” 这话一点不假,就看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恋恋不舍的劲头就知道。“以前啊想从这里走出去,现在都想回来!”据张浦镇的小严介绍说,一到节假日几乎家家的年轻人要赶回来,不仅是自己享受绿色周末,还会带动很多城里人来个美丽乡村短途游。“他们现在的口号是在城里打工,在乡下生活。” 金华村四面临水,“开门就见河,出门一支橹”就是村民曾经的真实写照。如果时间倒退10年,当时昆山的版图上找到的金华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是一个交通闭塞、设施落后、十分孤僻的村庄。如今,在这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经过十年艰苦创业,金华已从昔日负债的薄弱村变为远近知名的经济强村,从生活艰辛的贫困村变为收入翻番的小康村,从默默无闻的落后村变为全省知名的文明村,从泥泞闭塞的小乡村变为家家通汽车白墙黛瓦的新农村,这里处处展示出一幅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新农村画卷。 近年来,金华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挖掘现代农业生产、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进创办了占地180亩的金华农庄和200亩的特色果品基地,专门培育、生产优质水蜜桃、黄桃,葡萄和草莓,与乐享四季张浦共振,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养身怡情的沿江休闲度假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