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迷思:读书的原因、问题、改进

 无名小兵 2013-09-08

题记:这篇主题一共分为4篇:读书的原因、读书的问题、读书的改进和番外篇。这里是第1篇,后面3篇会在本周周记完工之前全部发布出来。作为我对读书这个问题的自我深入思考,这个主题我做了一个月吧,中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这里感谢你们。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感谢你们的支持!

读书的原因:

1、读书对你来说以意味着什么?

我读书,不是想享受消遣,不是要打发时间,不是要应付考试(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省的需要,充实、美化、陶冶自己的生活。正如我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工作一样,读书也是我每天生活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读书可以帮助我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通过读书我可以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从读书中明白事理,有所觉醒,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坚持信念。通过读书锻炼我的胆识、眼光、毅力,最终,得到读书的主旨,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2、读书作为一种成长方式,与别的有什么不同?

人的成长学习,最好的方式有以下4种,而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方式都有一些客观环境的问题使得人的成长受到了一定限制,具体如下:

1)实践:实践绝对是最好的成长方式,但是国内的大环境是没办法给你提供太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基本上如果这个机会到了你的手里,你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必须要做好,否则这个机会将很难再次出现。

2)实验:与实践不同,通过一个模拟的小型环境来提高自己,我们能为自己创造环境的机会也非常的少,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去上名校,去名企,去做很多能让我们身心俱奋的事情。

3)观察:身边的事情,以及各个行业的朋友、同学、网友、家人的一言一行,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直观感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感受更多的是感性的、零散的、使用价值不高的,我对自己的感觉,我的观察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往往是不可靠的。

4)读书:读书是非常自由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的方式,这种方法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依赖最小。只要你能静下心,你就能从书本上得到很多的东西。

3、光读书可以么?

读书仅仅是读书,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我在读书的时刻都牢记这一点,如果不想让自己“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那就不能光读书。

一方面,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的,既不要做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

另一方面,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可以留待商量的。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善于观察,主动实践,便可以让自己真正的成长。

4、读书的人很多么?

仅仅在豆瓣上:不说那些专业和书籍关系很大的豆友,仅仅是以下各行各业的人,都是有大量的阅读:

知秋(投资),Jack(互联网),古道(项目管理),刘未鹏(程序员),战隼(项目管理),水湄物语(管理咨询),晕晕虎(管理咨询)......

社会上比较出名的人读书很多的就更多了,我这里提一个大家熟悉而不太注意的人:任志强。

作为老总,作为快退休的人,社会名流,他坚持读书,参加读书会,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室。看看他读过的书和提供的书单,畅销书基本都有,还有大量的专业经典书籍,涉及到几乎所有方面。

现在看任志强的言论,完全是高层次的智慧,回头看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含义(所以大家现在都觉得他的话基本都是对的)。这里面不能不说读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最近这么说自己的读书心得:

我读书既有兴趣问题,也有需求问题,

有的是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性质;

有的是社会性、理论性、也有实用性;

还有专题性的研究以及现用现学的内容。

如同在学校时的学习:

许多是普及型的基础知识;

也有些内容是此后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但却不能不知道;

有些知识要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却掌握的深度不够仍需不断的学习、提高与补充;

有些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使用却会对工作、认识问题有所帮助,包括哲学与逻辑的知识,并非专门可当作工具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但却是认识问题、解决情况、分析判断的工具之一,有助于由表及里的把握问题的实质,帮助回答那些藏在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

有些书是阅,略而知其在则可;

有些书是读,颂而知其声;

有些书是研,重复多次而深知其意;

有些书是学,不仅需知其果且需深究其因、通晓其理;

有些书只是翻翻;

还有些书知其头尾即可晓其大意。

不同的书针对于不同的阅读要求,没必要在休闲类书上下太多功夫,但有些书虽然干涩但却不解上句无法知其下意。

5、书能读得完么?

肯定读不完。

自己仔细算算,就算每天读一本书,一直读到我挂了,最多也就能读2万本书,而这个世界的现存书量有1.3亿之多,换句话说我最多也就能读2万/1.3亿=0.15%的书。换成任何一个人这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更不要说书的种类和数量只会上升不会下降,而我也没可能50年以上每一天都能读一本书......

我知道自己到死之前基本上也不会看多少书了,所以绝大部分书这辈子不读了其实也没什么。既然读不完,那么就应该挑选一些值得读的,一些自己能读的,从此坚持不懈的去读,不留给自己遗憾。

4、通过读书,你能得到最直接的东西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自信。

让一个人自信的最好方法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读书(另外一个是照镜子~)。

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能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积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到的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无论古今,无论中西,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仰望,在天时未到来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地把握住,捷足先登。成功之际实奠于早期这种扎实的格物修诚的训练。

虽然我已经快入而立,虽然我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不代表着我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只要行动,无论怎么晚都不会晚。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需要不断的训练,检视自己。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我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自己的信念。

5、除了获取知识,从读书本身这个行为的锻炼中,你想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满意,通过读书我进一步加强培养(平时的实践是最主要的,读书作为辅助).

我现在看完一本书,会放上几天,然后把书中的笔记重新打字打到电脑上,这样的一套过程可以锻炼我的分析理解和组织管理能力。定期找出固定的时间来记笔记,同时整理成自己的wiki,逐渐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

6、你读这么多的书,是因为自己信息焦虑么?

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因为信息焦虑而读这么多的书,仔细冷静思考发现不是。如果我信息焦虑我就应该收集大量各行业领域的东西,而不能静下心去消化吸收它们。而现在的我领域很集中,网络上书本上大部分的信息我都会直接过滤掉。比如以前看RSS能很认真的看,现在扫一眼只看自己需要有价值的东西,以前看杂志生怕漏了东西,现在直接去抓文章重点和主题。这些都不是焦虑的表现。我能现在读得多一些,只是我以前读书没有更多的书籍来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一定的自我认知。因为有了电纸书、有效的时间管理以及自我认知加强,使得自己读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解放了自己。

7、是不是你有读书的天赋,所以能读这么多的书?

我们很多人以为自己读书读不了很快很多,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比如作为80后的我,以前的大学中学教育让我们都觉得英语是很难学的,高中能有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那都是非常顶尖的。但是看看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高中甚至初中就过了iBT/GRE/GMAT。而且自己自学英语的经验也告诉我,英语根本不需要人教,也不需要刻意的练习(就算是为了考试也不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我们都能让自己的英语达到日常和老外交流的水平,只是我们自己被外界的环境干扰了,觉得自己不行。英语是这样,读书何尝不是?

我们大脑的某个区域在排斥新行为模式,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上,新事物通常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尝试新东西时,大脑会这样自我保护:

1)让我们处于一种特殊的警觉状态,这样就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一切,而不仅仅是新的动向

2)放松注意力时,把我们拽回到旧的、安全的模式中

所以说相当多的事情不是我们做不了,做不到,而是我们自己不相信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弱点而已。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8、读得那么多那么快,能全部吸收么?

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者读书肯定会越读越快,越读越好。就像自己日常生活一样,同一件事情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熟能生巧了。以前读书吸收的不是太好,原因有很多:太细、太慢、不做笔记、读书当时的状态不佳等等。而实际上读者的责任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需要,对每个观点进行判断。而不是把书中的所言所想奉若神明。书只是供给思考的食物,而不是个人思考的替代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而当格物致知。

9、读书有目标么?

我目前涉及的领域也就这么多,没有特别需要的话不会再加了:投资、信息分析与研究、英语、管理、社交。每个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具体如下:

1)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持续化)

2)英语:(无障碍交流,iBT\GRE\GMAT)

3)投资:(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

4)管理:(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家庭管理)

5)社交:(心理、咨询,交流,演示)

读过的书整理到一个自己的wiki里面,不断更新完善,每读一本就更新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面(只是理想化的想法,目前还只能做到积累而已,一直在实验摸索中)

10、读书读到什么时候不读了?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我想了很久,

曾国藩关于读书学习给自己定了规矩:读书不二,每日读史十叶,虽有事不间断。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坚持下来,多少年如一日的坚持做一件事情真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曾国藩自己也没能做到,以我也并不想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也许真的到了某一天我的确因为一些原因读不了书了,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应该接受这样的状况,承认自己放弃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很羞愧的事情。

所以,我读书读到什么时候不读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阿甘,当阿甘开始思考,寻找答案的时候,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跑步,跑了很长时间,也很远,终于在他跑了很久以后,在某一刻突然停了下来,他说了一句话:“I'm tired”。这时候他理解了,明白了。

他自己意识到,我累了,找到答案了。跑步之前心累体不累,跑完之后体累心不累。体累是可以恢复的,心累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感悟去体会而经历的一个过程。阿甘这时候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去走,到最后体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走到一块了。

回到我自己,我什么时候读到不读了?可能是当我说出:“我累了”的时候吧,那个时候,我真的可能明白了一些东西,然后我就会停止读书了。曾国藩可能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累了,所以也停下来了吧。

而在这之前,

我不但要读,

还要读的更多,更好,更快。

现在读书对我看书对我来说像是酗酒一样,无可救药的陷溺,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心理上就感到开心。

——詹志宏

自从有了电纸书,配合豆瓣,我读书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以下是自从加入豆瓣以后的读书情况:

9月加入豆瓣

前面读过的书其实都是很早以前读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没读多少,而在9月买了电纸书iriver cover story之后,读书数量一下子上去了.8月是因为很多书籍在几个月前阅读,在8月集中读完了。

读书速度一直在上升,基本上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了

读书读多了,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心态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于不好的地方,有客观环境的,也有主观不足的。当然主观不足是主因,客观问题还是要靠主观去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1、读书阅读体验糟糕

目前的电纸书与普通纸质的书相比,具有便携实惠的特点,但是它的阅读体验不是太好,具体一些有以下几点:

1)电纸书翻页比较慢,而且翻页会刷新,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很不舒服,也影响阅读的快感;

2)不能一次看好几页,比如目录和当前页对照看,作者列出的几个观点进行对比;

3)屏幕太小,目前的是六寸屏幕,很多字本身很小的电子版书籍完全没法看,而且屏幕小本身就代表着一页展示的信息是有限的;

4)灰度对比度不够,很多书在电纸书里面字很浅很费眼睛,也影响阅读质量;

5)笔记摘录比较繁琐,如果我读一般的书,我可以配合电脑一边读一遍做笔记,或者写在纸上。但是当使用电纸书读书的时候,周围往往是没有电脑和纸笔的。而电纸书提供的笔记功能非常有限,影响自己的分析整理。

我准备换成Kindle DXG或者汉王E920,它们使用了新的电子墨水屏幕,翻页速度大大加快,并且都是大屏幕(9.7寸),可以同时看两页,支持网络并且记笔记的功能也大幅度提升,可以有效改善上面提到的问题。

2、没有找到最合适读书的时间去读书

我在读书的时候读书的节奏该如何把握?应该说每种书有自己的节奏,而我每天的生活节奏也不一样。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用每天在最合适的时间去读最合适的书,但是这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我现在每天中午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小时,其他的零碎时间能积累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也就是我每天读书时间的上限。我之前读书不考虑读书的分类,只要是书就在这个时间里面集中阅读。所以有些时候读书感觉很轻松,有些时候就感觉非常累,甚至影响自己其他的生活。

目前以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肯定是没办法去改变自己的读书时段,改变它们会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所以我需要做的,是在每天这固定的一些时间和碎片时间里,选择读什么类型的书:

1)中午:精读的书(社会性、理论性、专业性等)

2)晚上:实战的书(实用性,现用现学型,指南类等)

3)碎片:泛读的书(快餐书,畅销书,科普小说等)

3、心里有些紧张

我的心态释放的不够彻底,没读的时候担心自己基础不够,读的时候担心自己漏掉什么东西,读完了整理笔记的时候担心自己没有读懂。当读到很多自成体系,逻辑完整而观点相互矛盾的书的时候,这些不同类型的书让心理上比较难以平静下来。喜欢思考的我总是要把两个相反的哦观点放到一起去看,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事。如果当作茶余偶谈也好,但是想多了就把其他的事情给耽误了。

那些多少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也不应该去解决。我应该学会去接受这些事情,正如我写的这个专题会有人接受,也会有人觉得一文不值。并且观点只是观点,那只是观点的事情。我需要的不是观点,而是得到这个观点,推出这个观点的思维过程。

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到的这个观点?

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是什么?

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验证的这个观点?

他们怎么去看待对方的这个观点?

实际上,他们的思维过程,才是我真正需要理解和掌握的。

这里附上晕晕虎如何对待各种不同观点的10点意见:

1,存在即合理。

2,尽量不诛心,不以主观去考量动机;

3,没有绝对的完美理论。不求最好,但求不坏。

4,不盲信,去思考,先认同,再批判;

5,换位思考,求同存异;

6,有自己的底线,当矛盾和冲突太大无法调和时,以自我底线去判断;

7,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当事人观点,尊重第一手资料。

8,视野尽量开阔,不局限在某类独特场景中,使得判断偏颇。

9,多问为什么,连环问,往深里问,往起点问,去搞清楚观点背后的本质。

10,依靠本能去做最终判断。本能来自于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经验。这样,可以达到知行合一,不至于矛盾重重。

不管如何,对于个人成长,尝试新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积极面对新事物,自己应对不熟悉感觉的能力能够得到加强

4、读书交流太少

自己读书越来越缺少交流,一个是没有合适的读书的圈子能分享自己心得,网络上也好,现实社会上也好,能找到一个适合交流的平台的确有些困难。

还有一个就是与书本身的交流比较少,已经不满足现在这种读书所能带来的交流的方式。感觉就好像被限制在作者的思想的圈子里面。

这里可能更多的不是没有,是我的方法不对。很多书不是应该从书作为出发点,而已应该以书所在的比较清晰具体的领域作为出发点。利用一些平台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感谢一个豆友告诉我说,我的豆瓣读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主见太少,交流也太少。

我的改变,从写这个主题开始。

与书本本身的交流少,这个问题可以在读书笔记上多下功夫。读书勤做札记,重在两个方面:遇有心领神会者,则记下自己此刻的阅读心得;遇有疑问者,则将自己的所疑提出来,以后学问提高,对先前的所疑又有新的认识,也宜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

如果真的没有所需要的圈子,那就创造一个好了~

5、书籍与目标的配合不够紧密

严格的说,我目前读书对我的目标,应该说我读过的书籍,帮助很大。但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我需要重新计划我读书的方式,尤其是需要有选择的阅读书籍。

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读的设计目标领域的书层面偏高或太通俗,与实战结合不好;另一方面是杂类书籍(与目标关系不大的书籍)控制的不好,看得有些多了。

与目标相关的书籍,应该围绕着目标展开,所以即使是再枯燥的考试大纲,无聊的教学大纲;或者是很麻烦的任务,头疼的项目。只要需要做,那就在目标的指引下,坚定的做好。

杂类书籍这个量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能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解决自己的显示现实问题,但是不要影响自己主要目标的。比如科学松鼠会打造的各领域入门书籍科推荐豆列。

你身边有成千上万的学习机会,但是如果没有计划,只能错失其中的大部分机会。请寻找灵感,再多找一些办法,来开始你的计划。如果灵感枯竭了,就从其他人那里寻找。

6、书来源有限

目前所读之书,从书的获取的角度来说, 是通过友邻的推荐、书店的排行榜、已读的书中的提到书。从书的来源上,网上下载电子版的和书店网购纸质版的。

这样的方式存在一个很隐蔽的问题:不管是排行榜,推荐,还是电子版以及购买。我得到的书都是很多人都在读的书,要不就是某一类人一直在读的书,也就是说这样的书,或者是非常大众化的,或者就是很小众化的。而我自己并没有做出主动去找书的行为,很多时候很喜欢一本书,但是仔细想想这本书不是自己找到的,而是别人提供给你的,这样想其实也很有些失落。在这种种方式里面,不管是从书的获取,还是从书的来源里面基本都是别人推荐给我读的书,我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那些印刷出来的书,就是要面对市场的,这不得不让我自己也要接受一些市场的东西,我还是被动的接受了市场给我的书,而它不一定是我真正需要的书。我肯定确有那些真正的好书(文勇黄金阅读),它需要一直等着你的出现,它可能是买断的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它可能在一个私人书店里面,这些都需要我去主动的寻找。

我应该增加自己主动获取书的行为,正如我自己去主动工作,主动生活,主动认识自己,主动认识他人一样。我应该通过自己的主动的行为去找到更多的书籍,虽然这样看上去可能会花费时间,但这正是我需要的行为。我应该多去图书馆,书店,借书网站,还有身边的人,我应该利用好豆瓣提供的豆列和书评,主动去要自己感兴趣想看的书,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我。

7、书以外的东西读的不多

除了书以外,报纸、书刊、杂志、专题、文献、电视、网媒、演示文稿、讲义、公开课、讲座等等,以及生活中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三言两语、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沙,都是天国世界。这些书以外的东西,在平时我们不是没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就像我们身处于书店一样:当我们身处书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我们读了书店里面的书,应该说基本上都没有读,而我们身处在每一个天国,每一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真的读了么,如果读了,我们真的读懂了么?我想,我可以肯定的说,真的没有......

好吧,这些书以外的东西,其实也是书,那么,我们怎么读呢?

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复杂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明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过问了这个问题,至少能让我更加明白很多东西:

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不是书,而是读。

读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在于他能否愿意去了解对方,不管对方是一朵花,还是一粒沙子。

说到底,还是自己那颗虔诚的心。要保持自己读的心态,愿意读任何的东西,就算没能读也要知道为什么没有读。

具体一些的话,以后应该增加其他方面阅读,首先要增加书刊、杂志、专题、文献,其他的也要逐渐加入,平时的一点一滴也是“读”——研几,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8、有些书的确很棒很好,但是真的我不应该去读

当我想读的东西多了以后,我发现我很累,精力无法集中,而且心情也容易烦躁。有些东西确实不是强求的,虽然它看上去很美,你也很向往,可是你并不能得到很多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人都有很多欲望,想要这个也想要那个,其实这无可厚非,无论是成功的人还是平庸的人,他们都有欲望。只不过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减少自己的欲望,只集中到几个地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信仰和动力。而平庸的人也有欲望,但是他们不想放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有,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到欲望变成了诱惑,那就真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如Jack所说:

我们都还年轻,没有必要早早的养成一些奢侈的习惯,读太多的书,肯定要花费许多时间,但未必那些知识一定能帮助你获得人生的成功。有那么多时间,去建立一些好习惯,不断的练习一些有用的技能,通过行为调整来实现自我改变,不是更好吗?

有那么几件事情,我能做的很好,那就很不错了,至于其他的领域,了解的差不多就可以了,真的下定决心需要弄明白的时候再去看,一切随缘。

当然可能还是有些不服气,完美一点,多追求一点,有什么不好?

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读书之道,在于由博返约、由粗到精,宜约易精。

有些书,可以不读了,在豆瓣的想读里面删掉吧。

9、西书太多,古书太多,译著太多,畅销太多

看看读过和想读的书,我问题里面提到的四种书籍所占的比重很大,这四类书的优点就不提了,我就写下我现在感受到的这四种书的缺点吧:

1)西书(主要指美国)喜欢把某一点放的很大,自我论证的意味比较重,如果你看一本美国的书,必须要把好几本的书都接着看了,不然你很可能被书里面的观点引到一个比较极端的地方去了。而且他们的书不是针对你的环境所写......

2)古书的历史局限性很强,而且应该说是越来越强的,也许你能用古书了解到历史的反复,但是你却不能解决你最近该做的事情。

3)译书有就不展开了,很多人都深受其害,而又不得不忍受。而我已经忍不下去了......

4)畅销书的问题在于你读的很爽,而实际上它并不能改变你什么(少有人走的路),很多观点也是片面的(长尾理论)甚至本身就是胡扯(货币战争),他的主要目的是卖钱,畅销书是一倍精力写作,五倍精力推广。

顺便说说日本(韩国)的书,很多都不错,吸收起来很快,日本人本身比较喜欢优雅,善于整理。他们的生活类书籍能给你带来一种美感,很赏心悦目。不过我这里要说到的是日本书讲得太细太罗嗦,重方法而轻基础,重实践而轻理论。所以我们看到的什么晨间日记,读财报,信息收集现在并不是那么好用。而且别忘了,我们看到的都是传过来的日本书,这些书其实基本上也都是畅销书,而畅销书是不能改变你什么的......

由于太琐碎所以不太好掌握核心要领,我目前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书了。所以如果有人问我用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我只会推荐最新的,而不是以前的。

中国的书其实没什么不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对百家学说都能明了,并将其中的精华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事情上,才可以称得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掌握着。一个人的成功,正是能把这些运用自如后的结果。在读中国书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中国有个特点就是不怎么讲逻辑,也没有逻辑概念,这里似乎是文化传统问题,所以绝对更不能抱着逻辑的态度去看中国书。你要是批判地看中国书你肯定会很累。这本书要是有内容,有条理,有词藻基本就是好书了。中国的书里提倡辩证的思维,喜欢阴阳乾坤,讲究中庸。中国的文章重“气”,体现个人情怀和抱负。

2)中国还有个特点就是在其位不写其书,于是乎你不会看到《巴曙松论国家经济》(国家大未来是扫盲书,不能算),但是能看到《财经郞眼》;你可能会看到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你肯定不会看到他的官场小说(海关XXX)。古代也没有当朝的人去说朝廷的事情的,如果说也说的很避讳(参看曾国藩家书)。偶尔也有李可这样隐蔽身份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极度简化的故事+畅销书的销售模式,现在大家还能想,杜拉拉带给你了多少东西?),可是这样的书真的帮不了你什么。你从一个官二代富二代那边了解的都要比这些人写的更现实一些......

上面两个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其他问题也有不过不是什么大事,然后你就可以读了,反正中国人喜欢写综合,也没有多少中国书需要读的~(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鲁迅)

当然了,结合中西古今特长的书也有不少,这样的书一般都是大师级别的经典著作,你在里面能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局限性的承认,也结合了中西方的思想特点,以及对未来相对准确的预测,这样的书都是多国文字版的,的确很值得读的。

我们过多关注经典,关注过去,关注西方,关注成功,但是很少关注现代人对当代社会的思考。我们忘了以前的人有自己生活的局限性,我们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却都不知道我们自己现在是如何生活的。

这其实不是一种逃避么?

其实,现在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10、不系统,主题少

很多类型的书读了很多本,但是自己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系统,我已经把大部分的书都用标签归类到了一起,但是每个类别的书里的内容没有整合到一起。比如批判类的有好几本,每一本都有很多内容,我却没有把他们整合到到一起。回顾自己读书笔记的时候也觉得比较散乱。如果这些东西不写出来整理,总是欠一些,没有吃透的感觉。

这次把有关读书的主题整合到一起,也就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一个系统消化。这样完整的一次锻炼让我对这一主题有了很全面深入的了解。

古道做了很多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从中我获益颇深,正如他自己所说:

思考,是一个孤独而漫长的过程,我决定坚定地走下去......

还记得当时怎么做数学建模的?还记得当时怎么写Paper的?

还好我还记得:

确立目标,广泛收集,批判分析,大胆假设,实验验证,总结整理

还要加上一点,这一点以前没有做到的,也是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才会感觉到自己的不爽吧,这一点就是:

不断更新

了解改变本质的人懂得,照一条路走下去,经历一系列普通的、微小的改变,最终才能接触到宏大非凡的事物。只有能够认识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对变化的反应,才会有勇气雁阵悬崖峭壁而上。

这些都是问题,也是因为我前面的努力才发现了自己更多的问题,问题总是存在的,但是也分层次,所以虽然感觉不太好,但是也知道自己正在成长。新的高峰才能看到新的低谷,知道了弱点,那就要必须克服。之所以要克服,是因为:

逃避自己的问题永远都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里有一个悖论:要逃避自己的问题,你首先必须克服它。

1、读书时间的分配:

精神状态都有自然律在支配,一旦违反一定要遭受惩罚。 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有一种开展中的状态,所以以后早起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用于锻炼和英语晨读,半个小时用于看书

1)中午:精读的书(社会性、理论性、专业性等)

2)晚上:实战的书(实用性,现用现学型,指南类等)

3)碎片:泛读的书(快餐书,畅销书,科普小说等)

2、读书的空间

1)固定的空间:办公室电脑上看电子版,房子里看纸质

2)不固定的空间:车上,侯人,排队,等待甚至搭电梯,都是可以随时拿起书本阅读的角落,电纸书不二

3、读书的类型

现在主要分成两大类书籍:主题类和杂类

1)主题类是我个人计划里面确定的目标,读书作为其中针对性的辅助手段。我会做计划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精深阅读的必要性不必多提。

2)杂类上不限制自己,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么意义、用途。我们不可能理解所有事情,所以有“乱读”的自由。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像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

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旅游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在这样的旅途中带故事,带反省、带理论的形式,算是自己的一部分人生旅途,在这样的旅途中,可能可以找到比按照主题目标读书更有意义价值(对于我来说)的东西。

我给自己一种随机漫步的时刻,我不知道我在找什么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了。

两类书,前者在目前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因为目前主要要做的是在社会上稳定立足。所列的目标也都是比较基本的技能,而后者可作为每日茶余偶谈一则,放松休憩。

4、主题读书方法

目前涉及5大主题:信息分析与研究、英语、投资、管理、社交。每个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具体如下:

1)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持续化)

2)英语:(无障碍交流,iBT\GRE\GMAT)

3)投资:(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

4)管理:(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家庭管理)

5)社交:(心理、咨询,交流,演示)

为自己的五个目标,用SMART逐一分解,确定出读书更具体的行动步骤

5、杂类读书方法

书籍选择上科普一类参考科学松鼠会打造的各领域入门书籍科推荐豆列。横向扩展每个领域,达到入门扫盲的效果。以及思考一类参考刘未鹏的思维改变生活、思考的技术与艺术和判断与决策三个豆列。

如果途中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没有什么思路的话,就是找书来读。新设定一个主题,快速的研究解决它。逐渐锻炼自己这种遇到问题分析解决的方法。

期间遇到友人推荐书籍,可以立刻找时间读,以作交流增进感情。

杂类书的笔记不需要求和主题类一样严格,一段话,一句话也可~

6、与书交流,任何事情都放胆去做

读书就要真正相信书,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只是,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作者的鬼魂。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而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读书就要读到自己的心里去,读到的每一本书尽量读懂作者的意思,也要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感觉不错的书可以多写一些,主题类的书不断深化完善丰富主题内容。

7、读书对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但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东西。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

遇到诱惑了,就想各种办法,找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用它。

8、对待书以外要读的

我们小时候读书环境那么糟,为什么还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力量来?小时候那音乐,图画,电影什么,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一般,但是他们依然深深烙印在脑海中,那份遇到他们对我的震撼的感觉给了我一次次的动力。这份动力使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来。我们来自那个时代,那么贫瘠的环境却可以把人带到那么多地方,真是很神奇。

我真正要寻找的,是能带给自己力量的东西。

书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么有力量。更多的力量分散到书以外的那些“书”里了。

所以对于其他的“书”,主动去接受,去寻找,去读它们。

9、养成自己的读书方法

不需要太多的方法,只要遵循《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的,四种读书方法,严格执行,这里摘录这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方法:

1)检视阅读

a.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b.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c.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d.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2)分析阅读

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a.对书籍进行分类,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b.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c.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d.发现作者的意图,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

a.我们简称为“找出共通的词义”。 你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b.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c.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d.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说明的是批评式阅读的条件,而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与作者“辩论”。

a.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b.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c.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10、读书工具

1)硬件:Kindle DXG或汉王 E920,等后者上市以后分别体验一下,选择一款,目前继续使用我这个老家伙~

2)笔记:Mind Map,Evernote,豆瓣,Tags,结合++

3)时间管理:GTD,番茄,Scrum,统一++

4)交流平台:豆瓣,知乎等,增加++

5)书籍获取渠道:自定义搜索引擎,Chrome读书下载脚本,网络,网店,书店,图书馆,二手书市场,借书网站,友邻友人,扩展++

8)复习:自己的笔记,别人的书评书摘,更新++

9)书以外所要读的东西:报纸、书刊、杂志、专题、文献、电视、网媒、演示文稿、讲义、公开课、讲座等等,参与++

10)读书方法,锻炼++

如果有谁甘愿从事这样的事业,那么,单元他像到远方朝圣一样,为这一虔诚的计划做好准备,但愿他不惜时间,不怕困苦,不畏权贵,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心,就像法国法典上所说的那样:讲真理,只讲真理,完全讲真理。 ——《战争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