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郑宛古道与汝州古梁乡女娲庙

 高万须图书馆 2013-09-09

(原创)郑宛古道与汝州古梁乡女娲庙

高万须

汝州市东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名叫黄涧河(俗称黄家河),古籍载名“黄水”。这条河发源于大峪山区(古称“梁山”)的天皇山(又名天熊山、小红寨山)两翼,穿过二十余里的山区,流过五十余里的汝河冲积缓坡地,注入汝河。基本沿着黄涧河走向,古代是新郑至南阳的古道(郑宛古道)。这段古道在大峪山区越过连接大小红寨山之间的山梁,翻过400多米高的石界岭(古代设置“白云关”),经过现安沟水库一带古文化聚集区(安沟、武窑、神德宫、左村等),至古梁瞿乡(简称古梁乡,现纸坊乡康街村)或赵落村过黄涧河,再经周公渡(原苏韩庄)过汝河,全长约80余里。古道两边有几座古老而著名的寺庙:姜太公庙、娘娘庙、神德宫、晒经寺、泰山庙、中岳庙、龙泉寺、兴国寺等。

今天,在这里我们专题谈谈历史更为悠久、声名更为远播的一座庙宇,这就是古梁乡的女娲庙。此庙又名女子庙,土语或谐音立子庙。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世代传称,秦朝之前就有此庙了。

88岁的老人李庆怀说,他十几岁时,见到那里残留的一段庙房墙垣。墙垣约有五尺余高,矗立在一个几亩大的土坑崖壁之上。沿着墙垣有好几座临时搭建的简易神龛。

这个土坑是远近知名的“立子庙煤土坑”,因为这里的土壤粘性超大,方圆十几里的百姓常来取土用以和煤烧灶。从这个土坑中刨出的土块自然散成“土娃娃”形状。人们称这里的煤土是“立子瓣”,其意为“直立的娃娃土瓣”,当然谐音“立子庙”。随着煤土坑的不断扩大,大约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女子庙”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知是由于“立子庙”人们称此土“立子瓣”还是由于“立子瓣”人们建起“立子庙”。当地人们世代认为,“立子瓣”土娃娃是立子庙里的奶奶神成年累月掰捏出来的。

对本土文史颇有研究的韩长松讲,据老辈子人说,“女子庙”原来规模颇大,大殿、偏殿、过殿齐全,曾有道士住锡。庙里主要供奉的是女娲奶奶。周边村庄的百姓和大路过往客人常来烧香朝拜,每逢初一、十五前来“抱娃娃”、“还娃娃”的人们擦肩接踵,络绎不绝。

“女子庙”大殿的墙壁上绘制着女娲奶奶“避灾转世”和“捏土造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族群居住在桥梁模样的“峤梁”山上。峤梁山周围遍是水泽,山外不远处有一条大河。大河岸边树木葱郁,树上果实累累,树林之中有一条自峤梁山通往大河的路径,路径尽头、大河的入口处矗立着两块形似雄狮的巨石。这一族人常常下山到林中采果觅食,到大河里洗澡捕鱼,在河岸上晒网嬉戏。

族群之中有兄妹二人,常常出入相伴,形影不离。每当二人走过石狮,他们总要往狮子嘴中投些食物。有一天,他们刚走到石狮旁边,忽然听到狮子说话了:“上善女水(汝水), 下恶天水; 金口藏女(汝), 女(汝)口载天;阴阳化一,皇天后土。”他们对石狮的话似懂非懂,往狮子口中投些食物后就跑开了。

时过不久,天降大雨,洪涝成灾,山崩地陷,大难降临至峤梁山族人。恐慌之中逃难的兄妹二人又从石狮跟前走过。兄妹俩习惯地转脸看一眼,发现石狮张着大口,金光四射。一瞬间,他们想起了不久前石狮说的话“金口藏女”。妹妹纵身一跃跳入一只狮子口中,而哥哥却站在另一只狮子跟前犹豫不定。也许他是把“女”当做“女子”了(注:古时,“女”有“女子”和“你(们)”之意。“女”通“汝”,音相同)。就在此时,一团巨浪劈头涌来,哥哥和狮子全然淹没在洪水之中。

洪水消退之后,阳光灿烂,然而大河岸边一片狼藉,往昔的景象全然改变,唯有那一对石狮依然矗立在原来的地方,其中的一只仍然张着大嘴。妹妹不知怎地还在石狮前站着。他回想起当时哥哥准备向狮子口中跳跃的情形,想必哥哥还在狮子体内。她缓缓走近那只狮子,屈身向狮子口中探望。就在那时,狮子突然合闭嘴巴。她呆呆地站在那里很久很久,哥哥一直没有出现。旷世之中,孑身一人的她绝望已极,悲伤之至,神情渐渐恍惚起来。她漫无目的地沿着大河边缘行走。

走着走着,他突然折回,又朝石狮走去。当走到狮子前面时,她一下子盘腿坐下,若无其事又若有所思地用手捏起面前松软的泥土。捏着捏着,她竟然捏成了泥娃娃。她先捏成个男人,又捏成个女人,然后向他们吹口气。眨眼之间,两个泥娃娃随着“吱哇(女娲音)”的叫声就变成了真人。这二人随跪倒在地,口念“吱哇、吱哇(女娲、女娲)”向她叩拜。她就顺意让他们结为夫妻。她高兴极了,便继续一对一对地捏起泥人。泥人在她面前不断地增加,“吱哇、吱哇(女娲、女娲)”的叫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她不停地捏,从日出捏到日落,又从黄昏捏到清晨。她不吃也不喝,忘我地劳作着。捏呀捏呀,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只见她周围有成千上万个全身赤裸的男女向他跪拜。她觉得这样很不雅,便抓起一把树叶向他们撒去。于是,这些泥人身上便穿上了树叶串成的衣服。他又下意识地分别捏出一些长相漂亮和样子丑陋的泥人。在树叶遮蔽的花点凉荫下,这些泥人呈现出黄白黑红灰各种肤色。她心情正为满意之时,突然大雨瓢泼而下。雨中,这些泥人混乱起来,她已分辨不清肤色和模样,只是影影绰绰看到男女之别。她伸手一挥,让他们奔往各地安家立业繁衍子孙。雨过天晴,此时,她感觉疲惫至极。她站起身子,折下一根树枝,用力朝泥坑中甩打起来。枝条起落,泥浆飞溅。泥浆落地随即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男男女女。不多时,他的面前密密麻麻地跪起一大片人向她磕头,嘴里同样叫着“吱哇、吱哇(女娲、女娲)”。如此这样,天下人不断由此地繁衍起来。

后世的人们就在这人类最初繁衍的地方建起了“女娲庙”,塑起了女娲像,不断前来顶礼膜拜,虔诚纪念这位创造人类的伟大女性,称她为“女娲奶奶”。人们为生子到女娲庙里“抱娃娃”;他们为感恩向女娲奶奶“还娃娃”。“女娲”是人生最初的啼声,也是远古人“女神”的代称。也许,“立子庙土”感应“女娲奶奶”的神威和恩德才得以生成数不胜数的“土娃娃(立子瓣)”。大概,当时的那条大河边缘就在这个女娲庙前边,这条大河就是如今的汝河;图画上所画的峤梁山就是现在的大峪山区,古时又称“梁山”;树林中的那条路径就是自大峪山口至古梁乡女娲庙的一段路。

汝州这座女娲庙又称女子庙,其由来另有说法。相传,秦朝的奸相赵高籍贯是汝州市纸坊乡东赵落。当年的一天下午,赵高骑马护送女儿去婆家,路经现在邢村南边的女娲庙。傍晚分,突降大雪。看到路边的庙宇,他们就急忙躲避。雪越下越大,他们无法赶路,只得夜宿庙内。夜,赵高色性发作,与其女儿干起乱伦之事。第二天,他们被人发觉,遭人唾骂。赵高女儿无地自容,最终悬梁自尽。赵高则进宫当了太监。自此,当地流传一句冥言:“赵高送令爱,一去不回来。”当地还由此衍生出“父不送女”的婚嫁风俗。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庙称女子庙,以纪念蒙耻自尽的赵女。这则传说荒诞无稽,无非是编法子辱骂赵高而已。然而,由此传说也可看出这个女娲庙悠久的历史。(请参阅高万须《“赵高之墓的另一佐证——发生在神垕的争吵事件》)

如今,虽然这座女娲庙已无踪可循,但是遍布汝州各处的奶奶庙、姑姑庙、娘娘庙以及其它大小庙观里都依然供奉着中华人文始祖女娲的神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感怀女娲创造人类的千古恩德。(高万须 2013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