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

 革命老区 2013-09-09
以人为本 注重服务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

  □兴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马红专

  近年来,兴化市委政法委社会管理十大项目、政法综治十大品牌、法治为民十大行动,通过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突出服务留守儿童、困难群众和流动人口,培植和打造了中堡镇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示范点、民生救助“一站式”服务模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五转变”等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自主创新品牌。

  突出亲情服务

  关爱留守儿童

  倡导志愿服务,倾情呵护。市综治办、关工委、教育局、妇联等部门牵头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在学校组建服务队,建立考核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呵护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开展“三知、三多、三沟通”活动,即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道其监护人、知道其父母去向;多交心,多活动,多走访;与父母沟通,与监护人沟通,与校外辅导员沟通,真正把关爱活动落到实处。

  担当代理家长,亲情结对。中堡中心校30多位教师自愿担当代理家长,与全校300多名留守儿童亲情结对,并拍照公示,增强了留守儿童的亲情依托感,提高了广大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

  组织多彩活动,润物无声。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征,策划了一系列细心而周到的活动,生日小屋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般的亲情和家庭的温馨;心语室让学生放松心灵,化解心理疑惑,收获自信和阳光的心态;集善之家,让儿童体会到大家庭的欢乐。

  提供便捷服务

  救助困难群众

  统一领导,建章立制。成立了全市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建立健全社会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的意见》和14项专项救助实施办法,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类施救、规范管理”的大救助格局,形成以农村五保、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助孤、助残、医疗救助、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等制度为补充的救助体系。

  集中办公,联动服务。在全省率先组建兴化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大厅,民政、人社、残联、司法等9个救助体系成员单位在大厅设立窗口,统一受理城乡居民救助事务,方便了基层群众,提高了救助服务效率。各乡镇成立社会救助中心,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广泛建立乡镇、社区爱心互助会。完善干部大走访“万户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推动救助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一方面加强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优化接待功能,建成全省一流的“示范窗口”,开通“12348”法律援助省内联网热线电话;另一方面,建立司法救助资金增长机制,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56件,为困难群众减免法律服务费用170多万元,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800多万元,对2000多名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和鉴定费212.16万元,安排落实司法信访救助和执行救助专项资金170多万元。

  突出集中服务

  管好流动人口

  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先后建立政治引领和激励参与机制、社保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机制、权益保障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全市推选的党员“堡垒户”中有258户外来户,有近3000名外来人员走上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岗位,600多人次获得市以上表彰奖励。

  织密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市级层面采取了“四申报、四管控、四服务”工作措施。各乡镇、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服务机构。制订完善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村民待遇落实若干意见等14项制度规定,促进了管理力量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共享。

  创建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建立了集服务、教育、维权与管理为一体的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务工、法律咨询、法规教育、民事调解、维权计生等民生服务。加大流动人口“三集中”服务管理力度,戴南镇、开发区、星火集团、大地蓝公司等先后建成新市(居)民公寓楼22栋900套,并配套建立流动人口活动室。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组织“五老志愿者”、团员青年、妇女干部等,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对帮管和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流动人口和用工单位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