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尖子生地理笔记

 一寸大海 2013-09-09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在宇宙中
一、宇宙的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
⒈天体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⒉天体系统
地 球
地 月 系
太 阳 系月 球
银河系八大行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⒊恒星、星云
高速运动
炽热气体
a.恒星 自身发光
体 积 大
密 度 小
b.星云——云雾状的天体
体积更大、密度更小
⒋太阳外部结构
光球—— 黑 子
色球—— 耀 斑太阳活动 11年
日冕——“太阳风”
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a.光热——生命
b.自然现象
c.短波
d.指南针
e.极光
⒍太阳系
a.中心——太阳(99.86) 近日行星(类地行星)共向—自西向东
b.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巨  行  星共 面
 远  日  行  星近 圆
c.小行星:火、木之间
d.卫星:土卫(最多)
彗核——冰
e.彗星 彗发——气体
彗尾
f.流星体——陨星陨石
陨铁
g.行星际物质
⒎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a.远近适中→温度适中→液态水(0~100℃)
b.质量体积大小适中→大气→O2→生命

第二章 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一、地球仪
⒈赤道——周长:2πr≈4万㎞
⒉地轴
⒊两极
⒋赤道半径——6378㎞平均半径6371㎞
⒌极 半 径——6356㎞
⒍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球体
⒎表面积——5.1亿㎞2
南 北 方 向
⒏经线等  长
不能自成圆圈
 0°本初子午线180°W0°180°E
经度 西经东经
大  小 小  大
东西半球:20°W→160°E
东 西 方 向
⒐纬线不 等 长
能自成圆圈
纬度:90°N
60°(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30°

30°
60°
90°S
⒑经纬网——定位、定向
例:A(50°N,116°E),B(70°S,160°W)
 自  转
二、地球转动 公  转
 物质运动
㈠地球的自转
中心——地轴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⒈概况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⒉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晨昏线
不发光
不透明调节地球“体温”
自 转
⑵时差
a.时间 刻
 段
1°——4′
b.地方时15°——1小时
360°——24小时
c.时区24个
东 一 区
中零时区
西 一 区
 22. 5W 7. 5W 7. 5E 22. 5E
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东早西晚,“东+西-”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一天)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一天
日界线180°经线“之”字形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乌鲁木齐时”——东6区
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气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㈡地球的公转
中心——太阳
⒈概况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366)5时48分46秒
近日点 远日点
1月初 7月初
⒉怎么公转?
a.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成23.5°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b.地轴的指向不变
3.21 春分赤  道
6.22 夏至——→北回归线
9.23 秋分——→赤  道
12.22冬至——→南回归线
⒊地理意义
a.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由 赤道 向 两 极 递 减
6.22夏至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由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
12.23冬至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昼夜平分
6.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66.5°N以北,极昼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66.5°S以南,极夜
12.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66.5°N以北,极夜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66.5°S以南,极昼
c.四季的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热
秋季:太阳高度渐小,昼渐短——凉
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冷
春季:太阳高度渐大,昼渐长——温
民间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积温四季:
春:3、4、5月夏:6、7、8、月
秋:9、10、11月冬:12、1、2月
d.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章 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N
WE
⒈方向S
经纬线、经纬度
在两极上空看:N——逆;S——顺
指向标
⒉比例尺(缩尺)==
a.线段式
1∶10000000
一比一千万
b.数字式1千万分之一
c.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⒊图例(符号),注记(文字,数字)
二、地图上的高度
⒈绝对高度——(海拔)
⒉相对高度——(H-h)
⒊等高线
a.等高线密集——陡
b.等高线稀疏——缓
c.陡崖:
d.山峰:
e.鞍部:
f.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山谷
g.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图
⒌分层设色地图
蓝——水(乳白色——大陆架>-200米)
绿——平原<200米
——丘陵
黄——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四章 地壳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
化学元素(氧、硅)—→矿物—→岩石
山地高原50~70㎞
海  沟6㎞平均厚度17㎞
陆  地  33㎞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⒉大陆坡
⒊大洋底
四、地形变化与地质作用
力的来源表 现结 果
⒈内力作用
放射性元素蜕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变质作用
崎岖不平
⒉外力作用
太阳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平坦
五、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
⒈水平运动☆——高大褶皱山系
⒉升降运动——高低起伏
a.褶皱
b.地堑——谷地、裂谷
c.地垒——山
六、火山
⒈构造
死 火 山
⒉分类休眠火山
活 火 山
⒊分布: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大西洋
山西大同——死
⒋中国台湾、新疆——活
东北——休眠
七、地震——波
⒈岩石圈口天然震动
⒉先上下颠,左右前后摇晃
⒊有关名词
⒋震级——能量大小
⒌烈度——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⒍影响烈度因素
a.构造地震(火山、陷落)
b.震级大小
c.距震中远近
d.震深
e.建筑物强度
⒎分布
八、板块学说
⒈岩石圈由六大块拼合而成
⒉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⒊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
⒋板块处在运动中 张裂← →裂谷,海洋
 相撞→ ←山脉,海沟
九、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⒈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物理
⒉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再破坏化学
生物
风力搬运——干旱地区(风蚀蘑菇、柱、城堡、沙丘)
⒊搬运作用流水搬运——湿润地区(冲击岛、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风 力
⒋堆积流 水分选(有规律)
海 浪
冰 川——无分选
⒌固结成岩——沉积岩
十、人类活动与地形
⒈地形是影响人类活动
四大文明古国—农业国—冲积平原—河流
⒉人类改变地形——填海造陆(荷兰、日本……)
第五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天气——短时间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长时间天气平均 气温、降水、气压、风
二、气温 ℃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三、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最高——午后2点(14点)
⒈日 变 化
最低——日出前后
最高月北半球7月(8月)
⒉年 变 化南半球1月(2月)
最低月北半球1月(2月)
南半球7月(8月)
四、气温的水平分布
⒈气温总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⒉南半球平直,北半球弯曲
⒊一月北半球等温线:大陆上向低纬;海洋上向高纬
 七月北半球等温线:大陆上向高纬;海洋上向低纬
⒋最热不在赤道,北回归线,北非撒哈拉沙漠
 冷 北半球——西伯利亚(寒极)
 南半球——南极大陆 -89℃(寒极)
五、气温的垂直分布
-0.6℃/100M↑
六、降水(雨、雪、雹);㎜等降水量线水汽不饱和→饱和
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
⒈类型午后2点(热雷雨)
a.对流雨赤道附近
冷锋
b.锋面雨暖锋
准静止锋——“梅雨”,6月上旬~7月中旬(淮河——南岭)
c.地形雨——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山腰
d.台风雨——热带低气压——气旋——台风—→强台风(逆)
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夏雨型
a.季节变化冬雨型
年雨型
b.年际变化
七、气压——大气对下界的压力(百帕)
⒈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反比
⒉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反比
⒊气压与风——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⒋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⒌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向南北位移
1月南移
有些地区一年中交替控制
7月北移
⒍季风
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气温中心→风
气压带风带位移(亚洲南部)
八、影响气候的因素
⒈纬度(最基本):寒、温、热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气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