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鸣红楼十二钗之赏析(图文)

 木柳书屋 2013-09-09

 




虹鸣红楼十二钗之赏析

历史网 发表于 2011年11月16日 19:20:58
 
(转自:历史论坛)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史湘云
一本《红楼梦》,鸿鸿巨著,洋洋数百万字,人物万千但不纷杂,个个逼真传神。尤其是书中的女子,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宛如天成。而风采卓越的金陵十二钗,更是引人注目:姿容绝世、聪明灵秀的林黛玉,温和理性、聪颖善良的薛宝钗,袅娜风流、鲜艳妩媚的秦可卿,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还有炙手可热、专横跋扈的王熙凤……每个都如在眼前、挥之不去。
虹鸣先生运用完全美学主义创作对十二金钗人物进行了生动描绘,不仅堪称是 《红楼梦》的精彩图绘版,更是对古典文学的理性认识。虹鸣自小便熟读《红楼梦》,对于其中诸多的人物可以说是烂熟在心。踏上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以来,更是每每都萌发用绘画图解红楼梦人物的冲动。经过对文学原著的反复解读以及长时间艺术经验的累积,终于完成《红楼梦》女性系列人物的创作。而虹鸣的《红楼梦人物系列——十二金钗》,更让我们领略其艺术语言的独妙之处。
十二金钗无论是就其容貌还是性格而言都是迥然不同的,但是虹鸣却用相同的艺术语言图式呈现出来,因为在画家看来,他们的命运是相同的,都难逃封建制度的摧残!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中不足叹人生”。曾几何时十二金钗都天上丽质,光鲜夺目,但终究灰飞烟灭。因此画家采用抽象主义手法,将人物形象的处理成肢离破碎的状态。每一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体都用几何形体勾勒出来,惟有面部可以依稀辨认,而得以辨认的主要依据就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家着重眼睛的刻画,正是对人物性格的暗示。带着泪珠的蹙烟眉,是生性爱哭的林妹妹;生就一双柳叶眉、丹凤眼,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王熙凤……而透着灵性与豪情的眼睛,则非如女侠一样豪放的史大丫头莫属。
富丽堂皇的宫廷楼阁,潇湘馆的几竿青竹,那栅栏处的几只鸡鸭……每一幅画面中,画家对人物的生存环境都进行了精心描绘。而环境的营造,是画家对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双重交待。宫廷楼阁中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孰知这却是埋葬贾元春的坟墓;潇湘馆的几竿青竹,则揭示出林黛玉如竹清高孤傲的性格;栅栏处的几只鸡鸭,则是对巧姐人生回归田园的预示。寒塘上那一艘飘零的游船,则是史湘云沦落为卖歌女的真实写照!
在虹鸣的画作中,图式元素可谓众多,但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生存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是对人、情、事、理的交待。花瓣以及诗丘,是对“黛玉葬花”与“黛玉焚稿断痴情”两则故事的再现;这三角眼、刀子嘴、龙头拐杖、飞鸟这些意象元素,不仅是王熙凤人物特征外部的象征,更揭示其心狠手辣、仗财依势的性格。“醉卧芍药圃”只有颇具魏晋风度的史湘云才能做的出,因而画面中那几朵芍药花就是对这一经典故事的暗示。
只有在深刻解读文学名著后,才能理解画家虹鸣笔下的图式语言。但虹鸣对红楼梦女性系列人物的描绘,不是简单的文学形象的再现,而是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与讽刺!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妙玉
在《红楼梦》中被曹雪芹赞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的女子,就是妙玉,而她正是金陵十二金钗中身份及品行最为独特的女子。
妙玉原本出身于仕宦人家,只因自小多病,不得已才皈依佛门。她随师从苏州来到京城,适逢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故而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她嗜洁到举世皆嫌,挑剔到非奇珍古玩不用,但又可以精致到以梅花雪煮茶,但她的青春年华却被深锁在大观园,成为贾府权贵们手中的玩物。
在画家虹鸣看来,妙玉的人生同《红楼梦》其它女儿一样, 也难逃宿命的悲剧。“太高任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楼玉阁春色阑”,妙玉孤寂清傲的人生如同一首悲情的歌谣,让人有说不出的哀伤与惋惜!
虹鸣说,他的绘画是对其所关注的人、事、物、情、理等的精神实质,是他思想过程和结果的忠实记录与全面展示。 是的,眼前这幅画中的庙庵、梅花、道发、荷花、孤傲的眼神、几何体、大片的紫罗兰色域以及无法用言词描述的视觉元素,正是他对妙玉的暧昧情感、高洁品格、悲剧人生的解读与呈现。
  妙玉虽出身高贵,但不得已出家为尼,但与其他尼姑不同的是——她带发修行。这缕道发,不仅是她外表形象的象征,更暗示她余尘为了复杂的情感。  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对政治,对权力,她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更是早已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画面的那隐约可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就是对她高洁品格的表现。
将人物的形体概括为一种几何形体的组合,是虹鸣处理红楼梦女性人物形体惯常使用的特殊方式。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毕加索的早期立体主义的绘画里,因而就成为20世纪之初最为重要的抽象性绘画的起点。而虹鸣运用这种表现红楼梦人物虽然抽象,但却简约、前卫,赋予了古典人物时尚感、超前性。对妙玉形体的描绘,同样也不例外。但由于妙玉身份的特殊性,几何形体又暗示她不凡的芳情、雅趣,她的精神,学问,都远远盛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千金小姐们。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巧姐
虹鸣笔下的艺术形象是抽象的,无论是非洲凶猛的豹子还是大观园中的千金小姐,我们都无法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欣赏,因为这些形象都已经过精神的过滤、提炼。现实的形象不是庸俗,而是不足以表达画家对人物的理性认识。眼睛是传达人物感情的所在,因而虹鸣《红楼梦人物系列》对人物形象的处理除了予以眼睛的现实刻画,肢体都采用了抽象手法,用几何形体、线条勾画。
由于年纪细小,巧姐在《红楼梦》中属于陪衬人物,性格尚未形成,因而虹鸣转为对其命运的关注。那一篮瓜果及栅栏处的几只鸡鸭,就是对巧姐人生归宿的预示。 虹鸣的绘画中元素众多,但并不是繁复、无序,而是密切相关的,紧紧围绕人物展开的。这些元素是从多角度、多视点、多侧面、跨时空对人物生存环境、性格特征及命运的诠释。虹鸣在对人物王熙凤的描绘中,将三角眼、刀子嘴、龙头拐杖、飞鸟这些意象元素聚集起来,这些元素不仅是王熙凤人物特征外部的象征,更揭示了她心狠手辣、仗财依势性格。
虹鸣画面的色调是纯静的、梦幻般的,努力营造凸现人物形象的气氛。蓝色的纯净与优雅,暗示出巧姐单纯的性格。虹鸣对红楼梦人物的描绘,不是文学形象的塑造,而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物命运的剖析。画面中呈现的诸多元素,正是画家对人物予以理性解读过程的感性展现。虹鸣说,他的绘画属于他自己,属于完全主义美学……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系列人物——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身为荣国府的大嫂——李纨,她侍亲养子、本分守礼,闲时与小姑针黹而已,为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做出了榜样,可谓是贾府家长们心中的标准的“贤妻良母”。虽然她新婚不久即丧夫,但最终也望子成龙,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一生也看似无憾。
李纨死守封建节操,看似品行冰清玉洁,值得称赞,而实际上彻头彻尾的,从内到外的都是个悲剧,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白白地作了人家谈笑的材料,留给人们无限的感叹!
青蓝色是虹鸣的《红楼梦人物系列——李纨》画面基调,画家用大块的青蓝色涂抹画面实际上是在暗示李纨的性格。安静的冷色调让人有脱俗超世之感,正揭示出李纨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是封建礼教长期的束缚造成的,李纨深受封建毒害可见一斑!
李纨一生的价值就体现在教育儿子方面,而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则是在稻香村的日子。因而画家就围绕“李纨课子”和“稻香村”来塑造李纨的艺术形象。
李纨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培养儿子贾兰。“李纨课子”是《红楼梦》中的一大故事。丈夫贾珠死后,李纨便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而贾兰也终不辜负母亲期望,最终中举且建了武功,“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母因子贵,李纨也终于扬眉吐气,封了诰命夫人。
在画家虹鸣的笔下,李纨的面部轮廓便是用兰花的叶子勾勒的,而兰花则位于眉间,可以说她的形象就是用这一枝兰花塑造的,而在这里兰花显然是暗指贾兰。儿子贾兰是李纨人生的一切,因而用兰花塑造李纨的面部形象最恰当不过。
画家虹鸣用手中的画笔让我们对红楼梦人物——李纨,有了直观认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抑与束缚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苏绣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 香儿 - xianger

红楼梦绘画系列之林黛玉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而具有“金陵十二钗之首”,大观园群芳之冠美誉的林黛玉,更是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因而如何深刻表现这位多情、才情、悲情的女子,成为摆在画家们一个难题。
现代画家虹鸣的《红楼梦绘画系列——林黛玉》同样选取了“黛玉葬花、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两段故事来表现人物,但是却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予以解剖,以另一种近似抽象的风格呈现给观众。
西方有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如果对于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只是一味停留在其面容和身段的描绘上,那么在没有文字标示的情况下,显然不具有代表性,或许我们也可以称她为“贾宝钗”。画家虹鸣在黛玉形象刻画上,只是画了两弯细眉和一双眼睛,但这已足够。“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林黛玉独有的,这便紧紧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便是为了“还泪”。因而画家在画面上着重刻画了右眼角那一晶莹的泪珠,这泪珠是对林妹妹性格特征的注脚,更是她悲情人生的暗示,黛玉这一生就是饱含泪水饱含痛苦的人生!
潇湘馆,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林黛玉度过了一生。黛玉是极爱竹的,、而她凭借诗人的气质和敏感,与竹的精神气质是相通的。竹已经成了黛玉的化身与象征,但很多画家却往往忽视对这一形象的描绘。画家虹鸣在画面中就画了这样几竿竹,虽然若隐若现,但是却是对黛玉生活环境的交待,而这几竿若隐若现的竹便揭示出她如竹清高孤傲的性格。
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黛玉一病不起,日重一日,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于是便有了“黛玉焚稿断痴情”这段感人故事。画家虹鸣在画面左眼下面画的一个诗稿堆成的小丘,便是对这段故事的暗示,这个小丘与右眼角那颗晶莹的泪珠遥相呼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黛玉痛苦万分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现代画家虹鸣将烟眉、传情目、竹、花瓣、诗丘这几个看似不相干元素集中在一幅画面上,但这正是对人物黛玉内心情感及性格特征的最佳诠释。而花瓣、诗丘这两个元素的描绘又实现了对两段经典故事的重现。这正是画家对其所关注的人、事、物、情、理等的精神实质,是完全美学绘画思想精髓所在。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王熙凤
第一眼看到画家虹鸣的《红楼梦人物系列——王熙凤》,便感叹那肢离破碎的图式、繁复的构图以及对比强烈的色彩,很难把她与“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的文学形象联系起来,这就是那个面艳心狠的王熙凤吗?
静心欣赏,才发现这些看似不关联的图像,实际上都是画家以现代人的视角对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心情感的深刻解剖,画面中所有的元素都在为画家描绘的艺术主体人物服务,渗透着他深沉的情感,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是凤姐独有的。在画面蓝色块域内,画家刻画了一只长有长长睫毛的三角眼,而奇特的是这只眼睛不是正视观众,而是以九十度直角呈现,显然这种傲视群雄、心比天高的气魄大观园中只有王熙凤具备。而眼部右边的凤钗也只有王熙凤这样有权势的人才能佩戴。
凤姐的嘴巴不饶人,远近闻名。“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张嘴周旋于宗族关系、个人私欲之间,却处理的滴水不漏、人人称妙。因此画家把这张刀子嘴特意游离出面部,强化出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
作为孙子媳妇,王熙凤辈份是很低的,但她却成为了权利的执掌者。一方面与她娘家“金陵王”显赫的家世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贾母史老太君的宠爱紧密相连。王熙凤深得老太太欢心,而其目的就是让老太太成为自己最具权力的后台。画家在画面中描绘的龙头拐杖,一方面就是王熙凤权利后台的象征,同时也暗示她精明能干的处事能力。
呈漩涡状的蓝色区域一方面是凤姐面部的交待,同时也是天空的描绘,而天空中飞翔的冷色调的飞鸟,暗示王熙凤最后的悲惨命运。
画家用几何形体处理王熙凤的身体形象,大胆且具有梦幻意境,具有明显的女体意象主义风格。三角眼、刀子嘴、龙头拐杖、飞鸟这些意象元素,不仅是王熙凤人物特征外部的象征,揭示其心狠手辣、仗财依势性格的所在,更是画家对人物个性及命运的诠释。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秦可卿
擅风情,秉月貌,画梁春尽落香尘。情可轻,恨薄命,好事终了难兼美。袅娜纤巧,性格风流,温柔可人的秦可卿,却是薄命之身,书中关于她的描写不多,可谓是惜墨如金,由此她也成为了十二金钗之中争议最多的人物。
这一幅《红楼梦人物系列之秦可卿》与其他几幅相比,在用色基调上是一致的,都是青蓝色。但画面则要丰富许多,许多符号融合一起,巧妙的解构又重新组合,符号看似相互错误,实际是画家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事、物、情、理等的精神实质,经过多角度、多视点、多侧面、多维度等进行视觉美学兼容和表征性意像提纯。
秦可卿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五回引宝玉到她房中安歇,从书中描写她的卧室,是异常的奢华。这里我们在画中右侧华丽的亭台楼阁中可窥看出一二,穿插在楼阁中的梅花烂漫盛放,一派奢靡华美的景象。后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将秦可卿以警幻仙子之妹的身份许配给了宝玉,并称其为仙外来客,种种暗示下可知秦可卿身份并不简单,曹公虽写的扑簌迷离,但后仍在众多红学家的考证下,逐渐确定秦可卿是个公主级的人物。很有可能是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即书中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在他“坏了事”后被贾家当作家族隐藏政治资产。
如此再观画,即可知画面中左侧的飞跃而下的龙身正是寓意了秦可卿的身份,中间横穿的孔雀羽毛又暗示了她能带给贾家的政治资产。画面最上方的一只粉色媚眼表现了秦可卿袅娜纤巧的美貌,又暗示了她风流的品性。
书中极其隐晦的说出了秦可卿与公公暧昧的关系,却又把她的死写的莫名其妙。画面中间往下再看,代表女性的符号被分解拆开,一把鲜艳红色的刀柄竖立其中,却又断开一半,这正是表现了秦可卿命丧的原因。
正所谓“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情可情,非常情,秦可卿的神秘与复杂,难以描述,却在这幅画中一一展示并留下无尽的想象。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绘画系列之薛宝钗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因而成为很多画家关注的对象。但多数画家仍旧遵循古代仕女人物画的章程,热衷把她塑造成窈窕淑女的形象,极力表现她容貌的美丽,肌骨的莹润,举止的娴雅。如华三川《新绘百美图》中的宝钗形象。传统仕女的形象虽然赏心悦目,但并不能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揭示其复杂的性格特征。
现代画家虹鸣的《红楼梦绘画系列——薛宝钗》突破人物画写实风格,运用完全美学主义塑造人物形象、最大限度传达人物信息,表现出薛宝钗复杂的人生观、爱情观。完全美学主义,是画家对表现对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跨时空、求同存异性的(异质同维素)跨领域美学提纯和多元幻觉互动的过程式意向实现。表现在《红楼梦绘画系列——薛宝钗》这幅画作中,就是画家把宫廷楼阁、披风、团扇、蝴蝶、牡丹花、串珠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并置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实际上正是揭示薛宝钗人生观、爱情观的所在。
薛宝钗是很有志向的一个人,她一贯以贾元春为她的榜样,步其后尘踏入皇宫是她的梦想。因而画家营造的宫廷楼阁这一背景,正是她理想抱负的映射。
披风呈两色,大红色耀眼而夺目,这暗示薛宝钗所拥有及其向往的荣华富贵,另一面深色调的处理则暗示薛宝钗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她却是封建道德的忠实信奉者和实行者,很多时候她又是“无情”的。“也动人”,只不过她还有引以为豪的美貌。
画家只刻画了薛宝钗的右眼,左脸部分处理成了团扇形象。大观园的小姐们大多手持折扇遮面,只有薛宝钗拥有团扇,这也是她随身常备之物,可以说团扇是薛宝钗的象征。而团扇在当时只有宫廷仕女才配备,这也暗示薛宝钗一心踏上仕途的理想。
薛宝钗的嘴唇被明显切割,下嘴唇尚呈正常的血色,但上嘴唇则被处理成深褐色,这揭示她复杂的人生态度。薛宝钗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虽然她处处在为自己谋划利益,但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只是奉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
我们注意到,团扇上刻画的是一蝴蝶形象,而一般团扇扇面常画的是仕女形象。蝴蝶在古代是情感的象征,有爱情之寓意。但是,画家又把蝴蝶处理成冷色调,这就揭示出薛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薛宝钗向往的是贾元春贵妃的富贵生活,而当这理想在选秀女失败后,她对爱情的态度也变得冷淡,嫁给贾宝玉对于她来可以说是勉为其难。
贾元春给贾府的人颁赐端午节的节礼,她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安排,她把宝玉和宝钗的那两份,安排得一模一样,而且不同于他人,有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还有芙蓉簟一领。画面中团扇下面有一串珠子,正是贾元春所赐的红麝香珠。这串珠子一方面揭示贾元春暗示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的这段故事,另一方面又象征薛宝钗的特殊身份,这串香珠也是《红楼梦》众多千金小姐们没有的。
画家在画面中共画了三朵牡丹花,团扇中的一朵、香珠右面的一朵以及画面下方最大的一朵。牡丹向来是富贵的象征,这也在暗示薛宝钗一心向往的皇家富贵生活。现代画家虹鸣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抽象的、是破碎的,但却是饱满的、深刻的。 多种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的挖掘出薛宝钗复杂的性格特征及人生态度,这种解剖远比窈窕淑女形象震撼人心!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元春
相比起其它三位姐妹,元春像是隔着云层的明月,似近还远,欲隐又现。元春正面描写只省亲一回,而侧面描写如烟如雾,浅淡点出又缥缈散去,留零碎片段任凭看官百般思量。
元春为贾政与王夫人所出,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后又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因她达到家族鼎盛的巅峰,一时繁华美盛。元春病倒,贾府哀声片片,光景惨淡。元春暴毙,贾府便已是树倒猢狲散。可以说贾府的荣辱兴衰都与元春紧密相连。
元春虽身份尊贵,显耀一时,然身无自由,骨肉分离。且看省亲终得天伦相聚时第一句话竟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我去了,又不知多晚才来!”此句一出,所有人泪落,可见凄惨。后又说“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可知进宫本非元春所愿,然又何以抗衡命运?
比起惜春、探春和迎春来,更为同情这位皇妃。表面看起来元春荣华之极,实则如笼中之鸟,惶惶度日。看似锦绣富贵,却是昙花一现。等“三春争及初春景”方知“虎兔相逢大梦归”, 当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难悔贪虚妄。而元春的身不由己又向何人叹,忍泪对父母,看似生离,却是死别。
这幅《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元春》仍是以青蓝为基调。身处宫墙之中的元春身份尊贵,自有一股不同于众姐妹的皇室大气。画面最上方的宫殿红的气派亦红的寂寥,连着元春的脸庞,这一抹红线条流动而下一分为二。
右脸的元春端庄容华,黯然泪下。左脸之上的宫殿垂着精美绝伦的珠帘流苏,流苏上的彩凤与脸颊中的粉蝶簪子遥遥呼应着,这些寓意皇家的符号将元春左脸掩盖。直下则是一个深蓝渐至漆黑的漩涡,这象征着红楼书中整个时代的大背景,黑暗与争斗的吞噬,无一幸免。
画面左边的亭台阁楼是元春日思夜想的贾府,随之往下隐约能看到一张媚笑的眼,眼上是龙角往下是凤尾,这些眼睛象征着一个个贾府中的生灵,他们纠缠着元春用龙头凤尾寓意皇权的身躯,妄想着攀龙附凤的,荣耀富贵的,也都一同随着贾府渐渐淹没。看似繁芜的元素统一和谐,在完全美学主义的演绎下这一幅《红楼梦人物系列之元春》就此完成。
观完四姐妹的悲欢离合,方知“原应叹息”这四字的沉重。无法掌握的命运,在这苍茫红尘中命如蝼蚁,荣辱兴衰都不过是浮华一梦,还真不如白茫茫一片呀真干净。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惜春
性情冷僻漠然的惜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只因父亲一味炼丹不理世事,而母亲又早逝。都说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净僻冷清,确是负此雅情。
惜春看着贾家逐渐从繁华走向末路,身边一个个一起长大的姐姐妹妹都成了各种牺牲品。而这她深知根本无法改变,所有鼎盛繁华终会烟消云散,家庭与社会的悲剧让她过早的看破了红尘,让她变成一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尘世悲凉,“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她撵走入画,无动于衷,且说“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这些她看似无情漠然到极致的表现,其实不过是她对这个尘世唯一能做的逃避与抗争。“我只知道保的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彻底的决绝,无情的冷,毫无余地,不由他人置喙。
虹鸣老师这幅《红楼梦人物系列之惜春》,以青蓝色调为主,表现了惜春的冷僻清净,上眺的眉眼,似是对尘世的决绝与淡漠。中间把整个构图一分为二的,既像是求道的佛尘又像是作画的毛笔。而这两样东西恰恰贯穿了惜春的一生,惜春善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惜春又曾戏言说要剃度与智能儿一块去了,而判词也隐喻她最后的生活“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诗社别号藕榭,因她住在藕香榭,画中下半部分正是一朵纤纤婀娜的莲花。虹鸣老师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把莲花、佛尘以及惜春的姿态巧妙结合起来,融合在背后翩然出世的缭绕云雾里。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探春
“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每每想起探春,先浮现的总是这两句。是怎样的卓然动人才配的上这八个字,可以想象探春在众姐妹中的出众与不凡。
与呆木头迎春不同,她从不为息事宁人处处妥协。也不似惜春般为避世自保而冷心冷面。她才干精明,治理大观园毫不马虎,获得众人赞好。她志向高远,向往着像男子一样干一番大事业,有所作为。
只是,身为女子的她生在已是末路的贾家,又是庶出。任凭一身才干志向,也只能一样飘零随流水。
封建社会里的庶出,如同一道永不能抹去的伤疤深深刻在探春的骨子里。偏她的生母又一如市侩小民,埋藏在心的自卑只能以强烈的自尊心作掩饰。抄检大观园时唯她命丫鬟秉烛开门而待,看似顺从实是抗议。且只许搜自己的箱子,丫鬟的东西一概不许碰,态度强硬之至,在旁的凤姐也畏她三分。王善保家的却不知探春脾性,动手动脚,结果当场挨探春一记巴掌。
可是这般大气凛然,才华出众的探春,终究也逃不过分骨肉,远离他乡的命运,这是曹公笔下的悲剧,亦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剧。
暗自思量,若是为探春作画,该是如何下笔才好。面对虹鸣老师这幅探春,心中默然流出诗句来:青丝飘摇潺如水,风伴江雨卷冷衫。红妆凄凄不忍看,不知是泪或是雨。
即将远嫁的探春,红妆凄然,默然望着来迎娶她的船只,泪雨婆娑。“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身后的贾家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漂浮在江水之中,摇摇欲坠。青蓝江水之间的探春,姿态柔美,只是一转身就已是天涯,东风千里梦断家园…..
画中没有过多的表现探春的才干、精明,而是一种大底色下的寥落。纵使才自精明志自高也好,纵使精华神采貌出众也好,一切都也只能随着这江水飘摇入梦,归为空无。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苏绣)_ - 香儿 -


红楼梦人物系列之迎春
儿时家门对面盛开一片繁华锦簇的小黄花,问父母这是什么花儿,他们笑道: “迎春花”。印象中的迎春花儿像是一串串金黄的风铃,气质非凡,迎风而舞。长大些时日便天天在花下玩耍读书,当读到红楼那位二姑娘出场时,“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几句直把人愣住,这不止是迎春的写照,也正是那串串端庄秀丽迎春花的写照。
只是可惜这位二小姐却毫无迎春花的坚韧,她性格弱懦,为人处事只知事事退让。每每翻到她的章节,多有怒其不争的感慨。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有人要替她追回,也只是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直把诸位看官都替她着急了不可,也不曾见她哎呦一声,真真是应了她的浑名:“二木头”。也只能感叹曹公手法高明,有一个玲珑精明的探春,再一个清冷决绝的惜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而迎春恰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相互逃避退让着,让你叹完再叹。
她并不像探春那般希望自己有作为,只祈求生活安宁,所以凡事退让再三。只因她一早料定自己无权主宰自己的命运,既然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她又怎想到父贾赦独断敲定,把自己许给了所谓的“世交之孙”名孙绍祖者,实际就是拿她抵债。而后的命运,在她判词之中就能窥看八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可怜的迎春,弱柳之躯,不堪折磨,归去黄泉。
虹鸣老师这一幅《红楼梦人物系列之迎春》,色调极淡,画面上半部分是浅灰,下半部分是淡淡的青蓝。上下画面色调对比之下心中顿生凄凉之感。迎春眉眼之下泪水涟涟,但却呆若木鸡不知反抗。五官与身体都在完全美学主义的独特绘画语言下重新构造结合在一起,正如迎春脾性,纵使对命运不满,也只知退让不动,毫不反抗。
画面下半部分迎春的身躯直立着,又似是被狼尾紧缠着,无法挣脱。一如判词所述:“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和谐融合的构图,看似零散的符号,在画面之中整体统一,让人欣赏迎春外在秀美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迎春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