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散见汉日书零简辑证(二)-陆平
2013-09-09 | 阅:  转:  |  分享 
  
散见汉日书零简辑证(二)

陆平

(南京市金陵中学)

附录1:日书研读零札

以下是研读日书期间写作的一些短文,因关涉日书的词汇、数术等问题,附在这里。

试释秦简《日书》中的“操蔡”

在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甲种《盗者》中有根据失盗日乾支推测偷盗者相貌、藏身处等情况的内容,其中午日的简文为:

午,鹿也。盗者长颈,小胻,其身不全,长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于草木下,必依阪险,旦启夕闭东方。?名彻达禄得获错。(简七五背)[1]

对于“操蔡”,整理者没有作注释。刘乐贤先生认为这里的“蔡”与同篇中“臧(藏)于垣内中粪蔡下”(简六九背)的“蔡”用法相同,当训为草[2],但是并没有说明操草是怎样一个情况。现作者不揣浅陋,对“操蔡”作出自己的理解,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孔家坡汉简中有内容与秦简近似的《盗日》,其中午日的简文为:

午:鹿也。盗者长颈,细胻,其身不全,长躁躁然,臧(藏)之草木下,贩(阪)险。盗长面,高耳有疵,男子也。(简三七四)[3]

孔家坡《日书》的“长”或许是睡简“长耳”的误抄,而“躁躁然”对应的就是睡简的“操蔡”。

我们推测“操蔡”就相当于“操切”。“蔡”、“切”古音均属清母,韵部月、质亦相近,故可通用。虽然一些辞书已经指出“操切”可以形容人办事急躁,但所引例证晚至明代[4]。而古籍常见的“操切”多用作胁迫的意思,时期最早的是《汉书·贡禹传》中的一例:

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5]

颜师古解释“操切”说“操,持也;切,刻也”,是不正确的。“操切”是双声连词,又可写作“操蹙”、“躁蹙”[6],不应该拆开解释。

我们发现,郑玄笺《诗》用作胁迫意的“躁蹙”都用是以训“急”的。如:

《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传:兴也。爰爰,缓意。鸟网为罗。言为政有缓有急,用心之不均。笺云:有缓者,有所听纵也;有急者,有所躁蹙也。(《经典释文》引郑笺为“所操”,并指出异文“本亦作懆,今作躁,与定本异,与笺义合”[7]。)

《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笺云:疚,病。棘,急。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经典释文》引郑笺为“非可以兵操切之也”,并指出异文“一本无兵字,又一本兵操作急躁”[8]。)

而《释名》也把“操切”作为联系“急”和“及”的桥梁:

急,及也。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虽然刘熙解释“急”、“及”意通的原因未必正确,但能说明“操切”可训“急”。

所以,我们认为“操切”、“急”可以互训。带宾语的“操切”表示使他人“急”,所以有胁迫意,如上所举的“操切百姓”、“躁切之”。而作为形容词时则可表示人急迫、紧张。睡简《日书》用“操蔡”来形容盗者,就是形容偷盗者躁动不安的样子,也就是孔简所说的“躁躁然”。

范常喜先生将“躁躁然”与放马滩《日书》甲种中“癸亡,其盗女子矣,必得。为人操不靖(静)”相联系,认为“躁躁然”和“操”是“指盗者性子急躁不安定”[9]。而人的性格虽然恒定但终究属于内在,难以一望便知,似乎不适合用以寻找盗贼。而且范常喜先生也已经指出“据目前所见材料,放马滩《日书》甲种中仅有一例“为人”后是述说盗者性格的”,即“为人操不靖”,其余均形容人的外貌。我们推测这里的“操”与“操切”意义相通。

《说文》:噪,扰也。

《方言》:蹇,妯,??也。人不静曰妯。郭璞注:谓躁扰也。

《释名》:躁,烦,??也。

“操切百姓”就是通常说的“扰民”。所以“操不靖”之“操”似可通“噪”训“扰”,与“操切”意义相通,也是形容偷盗者“躁躁然”的样子。

汉简“参辰”小议

张家山汉简《盖庐》有如下简文:

天为父,地为母,参辰为刚(纲),列星为纪,维斗为击,转橦(动)更始。(简6)[10]

整理者认为“参”通“三”,并作解释:“三辰,《左传·桓公二年》注:‘日、月、星’。”[11]邵鸿先生《张家山汉简〈盖庐〉研究》亦承此说[12]。

此说与何焯对《汉书?郊祀志上》中“参辰”误解相类似。《郊祀志》原文如下: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余庙。[13]

此段亦见于《史记·封禅书》,惟《史记》“填星”下无“辰星”,王念孙指出当据《汉书》补[14],中华书局校点本已从之[15]。刘奉世将“参辰”之“辰”误会为“辰星”,与“荧惑”等合为五星,而怀疑“二十八宿既已备,而又言参与南北斗,衍字也”。何焯则认为:“参,即叄字,谓三辰也,仲冯误以参、昴当之耳。”[16]梁玉绳《史记志疑》[17]及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皆从其说。其实王念孙对此说早有驳斥[18],认为参、辰和风伯(箕)、雨师(毕)都属于二十八宿,但“既有专祀,不得不别言之”(颜师古已言之[19]),并指出“《晋语》‘辰参,天之大纪也’,故与南北斗并有专祀。”[20]

萧吉《五行大义序》:“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宫、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21]将参辰与日月、雷虹、云雨对举,可知参与辰一直是古代术数系统中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而且区别于二十八宿、三光等。这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不相能。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其季世曰唐叔虞,故参为晋星。”杜预注:“主,祀。”《索隠》引《汉书旧仪》云:“祭参辰于池阳谷口,夹道左右为坛也”。

由于参辰一在西,一在东,交替有序,周而复始,可以作为观测天象的标志,所以汉简《盖庐》把参辰作为天道的象征物。邵鸿先生虽然对于参辰的理解有误,但对于“纲”“纪”的解释可以信从,即“天空的格局和秩序”。“参辰为刚(纲)”,所以古书常用“参辰”形容稳定和永恒。《尚书大传》:“书之论事也,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22]而参辰若不在其位,则标志世道陵夷。王逸《九思·遭厄》“越云汉兮南济,秣余马兮河鼓。云霓纷兮晻翳,参辰回兮颠倒。”

而历代文章用“参辰”来形容帝王鼎定天下之功的比比皆是:

明公亮格天之功,拯水火之切,再躔日月,重缀参辰,反龟玉于涂泥,济斯民于坑岸。(梁高祖府僚劝进文,《梁书》卷一)[23]

赖齐献武王奋扬灵武,克剪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勲巨业,无德而称。(魏帝让位诏,《北齐书·卷四》)[24]

暨大隋之受命也,追踪三、五,并曜参辰,外振武功,内修文德。(潘徽《韵纂序》,《隋书·卷七十六》)[25]

“参辰”的“纲纪”意《辞源》[26]《汉语大词典》[27]“参辰”条中均未言及,而仅列有其与“参商”相同的比喻双方隔绝的义项,而这一用法亦见于出土汉简。

孔家坡汉简第一七九至一八〇简有一条关于娶妻嫁女的文句:

丙申、丁酉天地相去也,庚申、辛酉汉河相去也,壬申、癸酉参辰相去也。凡是日,不取(娶)妻、嫁女及言事,不成。

相去,犹言相离。《说文》:“去,人相违也。”《战国策?齐策二》“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高诱注“去,离。”

孔简“相去”即睡虎地《日书》甲种所称的“分离日”:

戌兴〈与〉亥,是谓分离日,不可娶妻。娶妻,不终,死若弃。(简一〇背)

而在《作女子篇》有相似的文句:

毋以戌亥嫁子,娶妇,是谓相。(简一五六正贰)

此处的“相”,精装本《睡虎地秦墓竹简》读为“霜”,刘乐贤先生曾由上引简一〇背称戌与亥为分离日,推测“此处相字亦当有分离之意”。今据孔简《日书》,知睡简“是谓相”下抄脱“去”字。马王堆《杂禁方》中有应付“夫妻相去”(简8)的方术。阜阳汉简《周易》有“嫁女娶妇不合,唯合必相去也”(简600),而“妻夫相去”之类的占语更是常见(简596、600、602、605、606)。

天地、参辰都是相距遥远,在此比喻在“相去日”结婚者终将分离的结局。

再说一下这里的“汉河”。“汉”字,整理者原释作“沟”。图版作,原释作“沟”。我们认为此字右下从火,应当为“汉”字。敦煌汉简有[28],汉印多作[29],是其证。

根据“天地”、“参辰”是对应的距离遥远之物,我们推测“汉”与“河”也是相互对应的。“河”是古代对黄河的专称,汉则指天河。《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晋李充《七月七日诗》:“牵牛难牵牧,织女守空襄。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就是说黄河可以渡过,而天河更为广阔,没有到达的可能。“汉河”在古代谶纬文献中存在对应的关系。《孝经援神契》“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30]《河图括地象》“河精,上为天汉。”[31]所以,“汉河”也是形容双方隔绝的用词。

《吕氏春秋·上农》句释一则

《吕氏春秋·上农》有如下的一段文字: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其中第一条“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因诸家在“辟易”、“操麻”、“出粪”的理解上都未能取得一致,所以整句的解释分歧很大。现列举两种较具代表性的译文:

土地没有解冻,不许操持秸秆去治田,不许浇粪。(管敏义译注陈奇猷审订《吕氏春秋译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766页)

土地还没有整治好,不能绩麻,不能打扫房舍。(廖明春陈兴安译注《〈吕氏春秋〉今译》,巴蜀书社,2004年7月,361页)

下面从“出粪”的开始,阐述一下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出粪”,传世古书中似仅见于此篇。髙诱注“出犹捐也”,认为“出”作舍弃讲。又因“粪”有扫除的义项,有学者认为“出粪”指清除污秽、打扫屋舍。夏纬瑛将“不出粪”解释为“不出其粪肥”[32]。陈奇猷不同意将“粪”理解为“粪肥”,他说:“段玉裁《说文注》‘粪’下云:‘古谓除秽曰粪。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是出粪即除秽以粪田也。”[33]2001年陕西西安南郊杜陵西汉墓(M5)出土木椟1枚,正面抄有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宜忌日,整理者定名为《日书?农事篇》[34],其第一句如下:

?始田良日:乙未、乙亥、己亥、已未;利一(以)播种、出粪,家大富。

睡虎地《日书》有“初田”的忌日,这里的“始田良日”即开始田作的吉日。“播种、出粪”均当耕作初期的农活。整理者解释“出粪”是从牲畜或厕中起出粪便充当肥料。耕作之初须往田中施加肥料,即所谓基肥。而“粪”为“粪肥”或是“除秽”,似无需深究,要之其意在制备肥料已无疑。

再说“操麻”,学者多释为“绩麻”。夏纬瑛说是“操作麻事”,语焉不详。陈奇猷认为“‘麻’为‘黀’之省文,秸也。”并引同书《审时》“小茎而麻长”为证。其说可从,但“操持秸秆”的说法仍欠明晰。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有“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的条文,整理者读夜为择,认为是指取草作灰,作为肥料[35],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春夏毋敢……燔草为灰”[36]可与之印证。我们认为“操麻”和秦简的“夜(择)草”同意,也是利用秸秆制作肥料的行为,与“出粪”并列。

关于“辟易”,一般理解为开垦整治土地,但此用法在其它古籍中并未见到。陈奇猷则作出如下论证:

“辟易”系古人恒言。《史记?项羽本纪》云:“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是“辟易”者,其地原为人或物所占据而后避开之义。此文既是说耕稼,则田地辟易是相对于田地固冻而言,故辟易即是解冻。

“辟易”是连绵词,确实该作退避讲,但如解释为“解冻”,则稍嫌迂曲。我们认为“辟易”落实到田地上,应该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力)的减退。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条禁令做出译文:

地力尚未减退的时候,不要用燔草为灰或除秽粪田的方式去增加田地肥力。

施肥在战国时代已经比较普遍,《韩非子·解老》说当时的人们“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荀子·富国》更强调“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也说过“地可使肥”。但是施肥也要视土地情况区别对待,首先要满足贫瘠的土地对肥料的需要。而地力未退的田地,就无需特别施加肥料。而且过度施肥也不利于作物生长。《任地》中指出“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高诱注“棘,羸瘠也。”陈奇猷解释说“过肥之地,植物茂盛而不结实,故肥者欲棘”[37]。所以“野禁”中禁止给良田施肥。

再联系后两条禁令:“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是禁止壮劳力去乾轻活;“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是禁止力不足者扩大耕地(陈奇猷解为劳动力不足时不可采用劳动强度大的区田耕种法)。总之,野禁的前三条基本思想就是量力而行,以获得资源的合理利用。

也论孔家坡《日书·反支》

读刘增贵先生《“左右”、“雌雄”与“反”──孔家坡〈日书·反支〉考释》[38]一文,启发良多。我于《反支篇》思索数月,略有所得,所见与刘增贵先生稍有异同。今不揣浅陋,将拙文与刘先生同者从略,就异者与刘先生讨论之。

一、释文补充

原释文[39]

反支:反支日,入一出百,出一入百。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数其雌也。从亥始数,一三五壹右行雄也。从戌先行前囗其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一三六壹前自得,为有事;后自得,为事已。一三七壹

简一三六壹释文“从戌”后,王贵元先生指出脱一“始”字[40],后一字原释为“先”,刘增贵先生指出当释作“左”。

“前”后未识字作,当为“禺”残字,银雀山三号汉墓遣策有“禺”形作[41]。“禺”当读为遇。《易·丰·初九》“遇其配主”,马王堆帛书“遇”作“禺”;《战国策·秦策三》“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马王堆帛书“遇”作“禺”。

“其”后三未识字存左半,作,乃“日为反”,“反”下疑为“支”字。

将释文重新标点整理如下:

反支:反支日,入一出百,出一入百。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数。其雌也,从亥始数,一三五壹右行。雄也,从戌始,左行。前禺(遇),其日为反[支]囗囗囗囗囗囗徸亍。一三六壹前自得,为有事;后自得,为事已。一三七壹

二、“反支”推算方法及原理

刘增贵先生“认为‘反支’的‘反’,是指日子计算的方向,即‘反向计算其地支’。‘反’,即‘返’。”又认为“反支无论雌雄,都是以“戌亥”为起点,将十二地支每两支为一组,分成六组”,但这种分组方法在简文中并未提及。

而且如果按刘文所言,则简一三五壹至一三七壹只是提出了一种推算反支日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极为繁琐,远没有简一二三贰至一三四贰所列“寅朔,午、子反支”式的推算方法简明,似无必要出现在同一编《日书》中。

我认为,简一三五壹至一三七壹简文不仅是反支推算方法,而是涉及反支日的数朮原理,其与简一二三贰至一三四贰简文的关系,应该类似《徙》篇与《时》篇的关系。

根据简文,雌神右行,雄神左行。在雌、雄神日徙一辰的同时,日支也按左行的方向变化。由于雄神与日支变化的顺序和速度一致,所以雄神与日支永远不会相遇(除朔日为戌时,但此时雄神与日支同行,不存在相遇)。只有雌神为右行,能在某天与日支相遇,也就是简文所谓的“前遇”。而且在中国古代数朮系统中,雌所居被认为是不祥之日。《淮南子·天文训》:“太阴所居辰为厌日”。惠栋注:“雄为建,雌为厌,厌抂日前一次谓之阴建。”(见《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六《昭公卅一年》条引《淮南子》)。王引之认为:“太阴所居辰”当作“雌所居辰”。[42]所以简文称“前遇,其日为反支”。

如朔日为丑,则到第六日,日支为午,雌神也运行到午,故其日为反支日,再过六天,日支又与雌神相遇于子,如此周而复始。朔日为卯、巳、未、酉、亥时都是如此,详见下表:



朔日——→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雌神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朔日为子、寅、辰、午、申、戌时情况比较复杂,见下表。

朔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雌神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当朔日为子,日乾支与雌神在第六天与第七天交界时交错而过,这正如简文形容的“前遇”。此时以相遇前的一天为反之日,所以简文最后有“前自得,为有事;后自得,为事已”。这种计前不计后的原则,与《淮南子·天文训》的“合于岁前则死亡,合于岁后则无殃”是一致的。故子为朔日时,以第六天即巳日为反支。同理,第十二日亥日也为反支。朔日为寅、辰、午、申、戌可以类推。

由此所得反支规律与简一二三贰至一三四贰所列及睡虎地秦简《日书》等反支推算表完全符合。

[附记]本文曾发布在简帛网上,有幸为刘增贵先生读到。在其刊发在《简帛》(第三辑)《“左右”、“雌雄”与“反”──孔家坡〈日书·反支〉考释》的附记中对拙作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今抄录如下:

陆平新释出“前禺(遇),其日为反[支]”句,所提出的“雌右行”一日,日子亦从朔日地支左行一日,两者各行一圈,两度相遇之处即为反支,不同朔日所得反支不同。这是目前为止,对何以“子丑朔,六日反枳(支);寅卯朔,五日反枳(支)”等为何有这些日数的最合理最自然的解释,远较本文的说法为胜。不过他只解释了“雌右行”的计算方式,而认为“雄左行”与日子同向同步,永不相交,故没有作用。然而若“雄左行”与反支计算无关,何以要与“雌右行”并列?似尚不能无疑。

附录2:日书简出土分布示意图



附录3:散见日书简简号及分类表













附录4:港中大馆藏汉简日书图版

本部分图版取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简的编排按本辑释的分篇和顺序作了调整,每简下的数字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编定的序号。每组简组简根据简上残存的编绳痕迹确定纵向的相对位置,并用横线标示编绳所在。









参考文献

(一)出土文献[43]

敦煌汉简(1906-1988)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流沙》)

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有正书局1931年版。(《汉晋》)

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版。(《疏勒》)

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敦释》)

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6月版。(《敦》)

汪涛、胡平生、吴芳思主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未刊》)

居延汉简(1930)

劳乾:《居延汉简考释·图版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3年版。(《居延》图版四川本)

劳乾:《居延汉简释文》,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居延》释文上海本)

劳乾:《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年版。(《居延》图版南港本)

劳乾:《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版。(《居延》释文南港本)

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补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补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甲乙编》)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照:《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版。(《合校》)

武威汉简(1959)

甘肃省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版。

居延新简(1972-197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居粹》)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版。(《居新》释文本)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版。(《居新》)

睡虎地秦简(1975)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阜阳汉简(1977)

韩自强:《阜阳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编》,阜阳市大方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5月版。(《阜文》)

九店楚简(1981-1989)

荆州博物馆:《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版。

张家山汉简M249(1983)

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文》张249)

《书法》,1986年第5期。(《书》张249)

张家山汉简M327(1985)

《文物》1992年第9期。(《文》张327)

放马滩秦简(1986)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马建华:《河西简牍》,重庆出版社2003年1月版。(《河西》)

悬泉汉简(1990-1992)

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悬粹》)

关沮秦汉简(1993)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8月版。

孔家坡汉简(2000)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额济纳汉简(1999、2000、2002)

魏鉴:《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额简》)

孙家洲:《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版。(《额校》)

港藏汉简

陈松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港》)

杜陵汉牍(2001)

张铭恰、王育龙:《西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九期),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印台汉简(2002-2004)

郑忠华:《印台墓地出土大批西汉简牍》,《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版。(《印台》)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10月版。

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沙知、吴芳思:《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二)传世文献[44]

黎翔凤校注、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

吴毓江校注,孙启智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则虞集释:《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1月版。

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版。

[汉]袁康、吴平撰,乐祖谋点校:《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尚秉和注,张善文校理:《焦氏易林注》,《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隋]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5月版。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

[唐]孙思邈撰,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6月版。

[唐]瞿昙悉达,常秉义点校:《开元占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中华书局1985年5月版。

[宋]张君房编集:《云笈七签》,上海古籍出版社《道藏要集选刊》(第1册),1989年6月版。

[宋]范成大撰,富寿孙标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宋]王与之撰:《周礼订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朱橚:《普济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

[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8月版。

[明]孙瑴:《古微书》,河北人民出版社《纬书集成》本。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星历考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梅彀成等编纂,刘道超译注:《协纪辨方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版。

《新刊阴阳寳鉴克择通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0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7月版。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版。

[清]刘成:《许真君万全玉匣记》,《故宫珍本丛刊》(第433册)影印清光绪刻本。

[清]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续修四库全书》(第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三)今人论著[45]

A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8期。

B

柏杨:《玉匣记》,《散文百家·选刊》2003年6月下。

C

EdouardChavannes:LesdocumentsChinoisdécouvertsparAurelSteindanslesSablesduTurkestanOriental,Oxford,1913.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6月版。

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考古学报》1965年2期。又载《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陈梦家:《武威汉简补述》,《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陈守亭:《从“秦俗多禁忌”论汉简资料中极少日书问题》,《简牍学报》(第十四辑),1992年3月。

陈盘:《汉晋遗简偶述》,《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1月版。

陈盘:《汉晋遗简偶述之续》,《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商务印书馆1952年7月版。

陈良佐:《中国古代农业施肥之商榷》,《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四分,商务印书馆1971年12月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的比较研究》,《文物》2000年3月。

陈松长:《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版。

陈伟:《睡虎地日书〈艮山〉试读》,《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6号,[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2年3月。又载于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16日。

陈炫玮:《孔家坡〈日书?离日篇〉补议》,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11月12日。

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7月。

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年代下限考订》,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8年6月14日。

陈耀钧、阎频:《江陵张家山汉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1985年12期。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版。

D

邓文宽:《天水放马滩秦简〈月建〉应名〈建除〉》,《文物》1990年9期。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

邓文宽:《居延新简〈东汉永元二年(90年)历日〉考——为纪念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而作》,《敦煌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F

范常喜:《孔家坡汉简〈日书〉札记四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12月26日。

G

甘肃居延汉简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1期。

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10期。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8期。

H

韩华:《1995—2005年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2期。

贺昌群:《汉简释文初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2期。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考述》,《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何双全:《汉简〈日书〉丛释》,《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何双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5月。

何有祖:《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湖北省江陵文物局、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000年4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文物局:《随州市孔家坡墓地M8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9期。

胡平生:《阜阳县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版。

胡文辉:《居延新简中的〈日书〉残文》,《文物》1995年4期。

胡文辉:《放马滩〈日书〉小考》,《文博》1999年6期。

胡文辉:《释“岁”——以睡虎地〈日书〉为中心》,《文化与传播》(第4辑),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又载《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胡文辉:《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研究》,《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黄儒宣:《阜阳汉简〈周易〉卜辞试探》,《周易研究》2008年5期。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J

蒋云:《董氏诹吉新书续编》,《故宫珍本丛刊》第433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金良年:《“五种忌”研究——以云梦秦简〈日书〉为中心》,《史林》1999年第2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1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9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1期。

L

劳乾:《汉晋西陲木简新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12月版。

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出土的汉代简牍》,《考古》1982年5期。

李零:《读几种出土发现的选择类古书》,《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版。

李零:《视日、日书和叶书——三种简帛文献的区别和定名》,《文物》2008年12期。

李学勤:《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李学勤:《睡虎地秦简〈日书〉盗者章研究》,《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

李学勤《〈日书〉中的艮山图》,《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版。

林剑鸣:《〈睡〉简与〈放〉简〈日书〉比较研究》,《文博》1993年5期。

林剑鸣:《从放马滩〈日书〉(甲种)再论秦文化的特点》,《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李天虹:《孔家坡汉简中的“徙时”篇》,《简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又载《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刘道超:《择吉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刘复:《敦煌缀琐》,《敦煌丛刊初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9月版。

刘国胜:《港中大馆藏汉简〈日书〉补释》,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22日。又载《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刘乐贤:《中国方术概观?选择卷》,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往亡”与“归忌”》,《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版。

刘乐贤:《尹湾汉墓出土数术文献初探》,《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刘乐贤:《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江汉考古》2001年4期。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刘乐贤:《额济纳汉简数术资料考》,《历史研究》2006年2期。

刘乐贤:《楚秦选择术的异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6期。

刘乐贤:《孔家坡汉简〈日书〉“岁”篇初探》,《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刘乐贤:《悬泉汉简中的建除占“失”残文》,2008年国际简帛论坛论文。后发表于《文物》2008年12期。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吕亚虎:《出土简帛数据所见出行巫术浅析》,《江汉论坛》2007年11期。

刘星、王欢:《中医刺血术发展史述略》,《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3期。

刘信芳:《〈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质疑》,《文物》1990年9期。

刘信芳:《〈日书〉四方四维与五行浅说》,1991年“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后刊于《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

刘瑛:《〈左传〉、〈国语〉方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刘玉堂、刘金华:《马王堆帛书〈式法〉“徙”、“式图”篇讲疏》,《江汉论坛》2002年4期.

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9月版。

刘增贵:《“左右”、“雌雄”与“反”──孔家坡〈日书·反支〉考释》,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7年8月2日。

刘昭瑞:《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文史》(第43辑),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

罗见今:《敦煌汉简中历谱年代之再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3期。

罗帅:《河陇秦汉日书初探》,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8月2日。

M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式法〉释文摘要》,《文物》2000年7期。

缪钺:《冰茧盦论学书札——致陈盘、劳乾》,《中国文化》2008年春季号。

P

彭浩:《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简》,《江汉考古》1985年2期。

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数术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2期。

骈宇骞:《读〈汉简研究四种〉》,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7年12月22日。

Q

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期。

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七)》,《人文杂志》1983年4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版。

裘锡圭:《〈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读后记》,《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版。

R

饶宗颐:《邹衍书别考》,《选堂集林·史林》,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饶宗颐:《居延简术数耳鸣目瞤解》,《选堂集林·史林》,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饶宗颐:《秦简中的五行说与纳音说》,《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版。

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9月版。

饶宗颐:《记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日书》研读班:《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博》1986年5期。

S

[日]森和:《从离日和反支看〈日书〉的继承关系》,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8年8月22日。

邵鸿:《张家山汉简〈盖庐〉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施谢捷:《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版。

W

王光永:《宝鸡市汉墓发现光和与永元年间朱书陶器》,《文物》1981年3期。

王贵元:《读孔家坡汉简札记》,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10月8日。

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艺文印书馆1974年10月版。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魏德胜:《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

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2期。

吴礽骧:《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7月版。

X

夏德安:《周家台的数术简》,《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10月版。

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56年10月版。

谢桂华:《〈居延汉简补编〉释文补正举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4月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0期。

邢义田:《湖南龙山里耶J1(8)157和J1(9)1-12号秦牍的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0期。

徐富昌:《睡虎地秦简通假字研究》,《台大中文学报》(第21期),2004年12月。

Y

晏昌贵:《简帛〈日书〉岁篇合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晏昌贵:《香港藏汉简〈日书〉中的“人字”》,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3年6月5日。

晏昌贵:《对〈日书〉“艮山”图的一个简单解读》,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8年3月25日。

晏昌贵:《孔家坡汉简〈日书〉天牢篇笺证》,2008年国际简帛论坛论文。

杨巨中:《〈日书?星〉释议》,《文博》1984年4期。

叶庆红:《阜阳汉简三种材料异体字简释》,《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5月版。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着》,中华书局1963年1月版。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Z

曾宪通:《秦简日书岁篇讲疏》,《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曾宪通:《居延汉简研究两题》,《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张纯德:《彝族的占卜术》,《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概述》,《文物》1985年1期。

张建国:《张家山汉简〈具律〉121简排序辨正———兼析相关各条律文》,《法学研究》2004年6期。

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张显成:《简帛所见“产”有“生、鲜、活”义——浅谈词义的感染》,《简帛文献论集》,巴蜀书社2008年8月版。

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赵宠亮:《额简释读献疑二则》,《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赵益:《古典数术文献述论稿》,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

赵贞:《敦煌占卜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郑刚:《论睡虎地秦简日书的结构特征》,《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3期。

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数据、论著目录》,《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周敏华:《〈睡〉简、〈放〉简及〈孔〉简之〈日书〉盗篇比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8年4月8日。

周西波:《敦煌文献中之逐盗求失物方术略考》,《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朱起凤:《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

致谢

论文将近完成时,得到我们专业吴新江老师主编的《回不去的故乡:南京师范大学文科基地论文》,我和几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收在里面。“回不去的故乡”,一个令人感慨的书名。走过时总让我感到幻听的敬文馆电子门、堆积如山汤水淋漓的第一食堂餐盘、夜半勤助同学按时擦洗的通宵教室黑板……,终究是回不去了,但这段经历是首先要感谢的。

在保研面试时认识了我读研阶段的第一位导师施谢捷老师。他当时评价我“脑子很灵活,就是不踏实”,现在想来真是一语中的。一点躁进的心,让我在研会里渐染了两年,学问上所用的时间少得可怜。迷而不悟之时,施老师已被调往复旦古文字中心了。最后一次见面是在07高考阅卷期间的一天晚上。我和美丽的师姐钱倩一起来到他的陋室。施老师介绍给我一个古玺收藏的论坛,说“上面有很多的新材料”。以后的两年,看施老师在这个坛子指点“江湖”,激扬“文字”,获益良多,也越发有了“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的感慨。

我最早认识第二位导师刘立志老师是在南师文学院的特色活动——阅卷之中。他的严谨、风趣和善良让每位参加阅卷的同学都印象深刻。他每次与我的谈话都是简短而有力,给我莫大的力量。我曾和张洪波同学讨论过增补《江苏艺文志》的研究课题,刘老师看过计划后,马上表示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对于我时常冒出的书生气,刘老师的关心和理解让我尤为感动。

论文写作中,从国学数典等网上论坛下载到许多书籍,特别得到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叶芃先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程少轩先生、岳麓书院许道胜先生惠寄珍贵资料。论文片断有幸在简帛网和古文字中心的网站上发布,得以与网上诸贤的切磋交流,也由此得到了《简帛》集刊审稿专家的指点。论文初稿得到谢秉洪老师的批评和鼓励,答辩中得到江庆柏老师和程章灿老师的鼓励。他们伴我一路走来,在此一并致谢。

三年前,一位贞女在仙林教三楼上丢给我一句:“作为男人,应该可以潇洒地离开”。今天,终究要离开了,我可以潇洒么?博导方向东教授所指导的刘永杰的硕士毕业论文的前半部分其实是临交定稿一周内由我捉刀的。毕业前狗拿耗子地做了这么件事和在这里字斟句酌地写上这么句话,足见我如何地不能潇洒。很中意方冰学妹教给我的一句“梦想照进现实”,还有顾鑫浩学弟教给我的那首《鬼迷心窍》,其词略曰: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

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

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

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

虽然岁月总是匆匆的催人老,

虽然情爱总是让人烦恼。

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

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己丑年端午日夜

附记: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10年12月8日。)



[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第109页;释文,第219页。

[2]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71页注释四。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图版,第102页;释文,第175页。

[4]《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713页。

[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3077页。

[6]朱起凤:《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2249页。

[7]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44页。

[8]《经典释文汇校》,第223页。

[9]范常喜:孔家坡汉简《日书》札记四则,简帛网:2006年12月26日。

[10]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161页。

[11]《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162页。注十。

[12]邵鸿:《张家山汉简〈盖庐〉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1页。注八

[1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206-1207页。

[14][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97页。

[1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375页。

[16][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6月,第263页。

[17][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804页。

[18]王先谦《汉书·郊祀志》补注引王说,杨英《〈史记?封禅书〉所记秦雍州杂祠考》赞同此说而误以为王先谦说。

[19]《汉书》,第1208页。

[20]《读书杂志》,第228页。

[21][隋]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页。

[22][清]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卷七,续修四库全书,55册,790-791页。(另,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续修四库全书,55册,832页。“参”作“星”,“明”上有“代”字。)

[23][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21页。

[24][唐]李百药:《北齐书》,1972年11月,第47页。

[25][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744页。

[26]《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241页。

[27]《汉语大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3月,841页。

[28]详见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艺文印书馆,1974年,第62页。

[29]详见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11·3。

[30]孙瑴:《古微书》卷二十七,见《纬书集成》,第321页。

[31]孙瑴:《古微书》卷三十二,见《纬书集成》,第354页。

[32]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5页。陈良佐《中国古代农业施肥之商榷》(《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四分,1971年12月,第829-842页)也认为这里的粪“是指农田施肥而言。”

[33]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730页。

[34]张铭恰、王育龙:《西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9辑)》,2002年7月,第107-113页。

[35]《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页。

[36]《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42页。

[37]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746页。

[38]刘增贵:《“左右”、“雌雄”与“反”──孔家坡〈日书·反支〉考释》,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7年8月2日。

[3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第143页,文物出版社2006。

[40]王贵元:《读孔家坡汉简札记》,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10月8日。

[41]字形根据陈松长编着:《马王堆简帛文字编》第379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42]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278页。

[43]出土文献指出土文献的整理本及发表释文或图版的书刊文章。简牍材料以出土时间为序排列在前面,同批简牍内部再以出版时间为序。其它出土材料隔一行排在后面。括号中为本辑释使用的简称。

[44]传世文献目录略以原典成书时代为序排列。

[45]今人著述目录以作者姓氏拼音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以出版时间为序。网络发表的论文,列出发表网站和发表时间。



献花(0)
+1
(本文系紫微吉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