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镜子效应 爱情是一面镜子,它照射出的是人在爱情中的需求满足。表面上看,爱情的火花来自于男女双方的两情相悦,无论是在容貌、气质上还是在职业家境上;深入来看,爱情的生成来自于对方的意向吻合。在这层意义上,爱情的镜子作用也在于其“反光镜效应”,因为它揭示了爱情中“不合理中的合理性,合理中的不合理性”。 而这一切,再没有比姐弟恋表现得更为清楚。 姐弟恋的表象分析 姐弟恋,顾名思义,就是指恋爱的双方中,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看起来像是姐弟在一起的感觉。其实,姐弟恋自古有之,古语云,“女大三,抱金砖”即是很典型的姐弟恋范例。那是因为古代男性寿命较短,普遍早婚,外出劳作时需要较成熟的女性来主持家务。 就心理学而言,姐弟恋往往是“母爱需求满足”在起关键作用,表现为对他人的温柔关爱和无私呵护,这是有生物学基础的。而先天的母性遗传与后天的母爱释放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母性的觉醒,它通常表现为十分关注、护理孩子;而后者则是母爱的延伸,它通常表现为十分关注、护理比自己年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姐弟恋多受到世人的质疑,担心它只是短线投资,“只在乎一时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但诚如任何爱的背后都是一种平衡结构,姐弟恋的背后也存在着某种微妙的付出与索取平衡。所以,当世人为姐弟恋的表面付出与索取不平等而大惑不解时,人们可能未发现,其实付出的一方也在索取,只是这种索取是根据个人的“未完成情结”所决定的。 邓丽君从保罗那里得到了什么 1990年,旅居法国的邓丽君在感情生活空白了七年之后,邂逅了自己的最后情人――保罗。他小邓丽君15岁,他身高一米八,金发披肩、扎辫子、戴耳环,是一个摄影师。邓丽君很快与他同居,一年中有五个月住在法国,并持续了5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俩人住在巴黎最贵地段的第八区,还在法国银行开了联名账户。 与邓丽君相识时不过二十三、四岁的保罗是个任性、冲动的人,很有点孩子气,但邓丽君十分照顾他,并乐在其中。为了保罗的摄影爱好,邓丽君还不惜耗费200多万元替他添购高级摄影器材。 乍看之下,人们很难理解,歌坛巨星邓丽君怎么会爱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异国摄影师。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邓丽君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而她的这份爱心却始终没有完全释放过。娱乐圈几十年,邓丽君也曾有过几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却都是有缘无份,不了了之。在这当中,她永远扮演着弱者,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呵护。 邓丽君的弟弟曾回忆说:“她的名气,可能会给人家有一种压力,大概没有一点事业成就的人,大概也不太敢追她,可是稍微事业有点成就的人,大概也都是结过婚的。”所以,邓丽君虽然事业如日中天,生活中却依旧形单影只,冷暖自知。这种极端的反差使邓丽君对稳定的感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保罗的出现恰好地弥补了邓丽君的心灵空虚,给了她极大的情感慰籍。那么,邓丽君到底从包罗那里得到了什么? 首先,邓丽君得到了爱心释放的机会。保罗在她前扮演着孩子的角色,这充分满足了邓丽君母性呼唤。虽然他们并没有正式结婚,但他们的关系让邓丽君过足了母爱瘾。特别是她不惜斥巨资为保罗购买摄影设备,让保罗得到了孩童似的兴奋满足。 其次,邓丽君得到了控制欲的满足。在此之前,她在爱情中都是扮演者弱者的角色,不能在两性关系中有话语权,现在在保罗面前,她可以有充分的主动性。事实上,邓丽君的“姐弟恋”虽然长达5年,但她却始终低调处理这段感情,对保罗的存在既不证实也不否认,只是说:“我在各地都有男朋友”。 第三,邓丽君得到了平淡的满足。邓丽君不需要保罗有钱有势,也不奢求保罗有浪漫情怀,她只要保罗给她平淡的生活。而这样的平淡,是邓丽君所憧憬的甜蜜生活。因为在他们的爱情里,她不是大明星,而是一个恋爱中的小女人,安心就是甜蜜,简单就是幸福。邓丽君曾经告诉好友,之所以选择与保罗交往,是因为保罗以前从来不知道她是大明星,让她没有心理压力。 第四,邓丽君得到了他乡异域的满足。邓丽君在华人社会中成名,无人不知。到各地演唱,无不贵宾接待。这使她在享受呵护的同时,也徒增了许多烦恼,如签名照像,狗仔队跟踪等。而远在巴黎,她过的是简单、朴实的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他人会怎么想,怎么看。这是她内心的呼唤。 由此,邓丽君爱上保罗,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具体地说,邓丽君生在在一个大家庭,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她从小就帮助母亲家务活,并帮着带弟弟,这都使她在很小都启动了母性的机能。此外,由于家境困难,邓丽君12岁就登台表演,开始为家人挣外快。这在挖掘她艺术才能的同时,也使她及早告别了童真,并体验了人生的艰辛。由此,邓丽君的“未完成情结”就是她对母爱的向往及对童真的怀念。 在心理学上,“未完成情结”,泛指自己因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而总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追求起补偿的意向。更重要的是,当事人由于对此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所以总是在寻求其加倍的满足。其实,每个人都有其“未完成情结”,它可能像个陷阱一样让我们陷进去,难以自拔。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怀强迫症”的概念,它会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向别人提供关怀和帮助,并期望对方对自己形成强烈的依赖。它还会使人乐在其中,享受这份情感成就,并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否则其人就会有强烈的自责和痛苦。当女性在心理上患有这种症状时,就很容易迷恋那些比自己年龄小的男人。 对于邓丽君来讲,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理,她的人生悔憾是没有过足孩子的瘾,她的乐趣是帮助家人料理家务。这就构成了她特有的爱情意象:爱上一个有童心、有责任心、有平常心的人。 而这一切,也正是邓丽君自身的爱情心像投射。 姐弟恋的群体心理意象分析 毛主席当初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姐弟恋作为一种稳定的恋爱、婚姻关系,一般都具有下列的心理意象特点: 第一、姐姐十分享受带孩子的感觉,并在潜意识中把恋人当作自己的孩子,加以包容、呵护,甚至是纵容; 第二、姐姐十分追逐在年轻者面前的成熟感、权威感的满足,享受别人对自我的依赖和顺从,并乐此不倦; 第三、姐姐十分抗拒恋爱关系中男性的强势,无论是相貌才情上的强势,还是职业家境上的强势,这样会令她极度没有安全感。 第四、姐姐的童年生活中有某些突出的缺憾,在潜意识中一直在追逐其补偿与重新体验。 总之,姐弟恋可谓是此情可待: 大海的尽头 有我的等候, 你在何处 在为谁停留。 心碎的时候 有你的守候, 付出所有 我都承受。 这,便是追求的是爱情中有理中的无理,无理中的有理。 而作为爱情中的“反光镜”效应,它力图揭示爱情中真实自我的表现,以更加清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小男人。 http://icon./index.php/uid-865342-action-viewspace-itemid-16139 有时候,我们在乎的不是什么人,什么事,而是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感觉,就像有时候,忽然一个微笑,就可以让你觉得很开心,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一样。有时候的阳光很美好,午后广播里面传来的一首老歌,身边的人,或许样子是模糊的,但是感觉却清晰可见,可以感受得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