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比练重要_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访谈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9-09

 欧阳中石,男,汉族,山东泰安人,1928年10月出生。无党派,大学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中学毕业,任教小学。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先后在北京通县师范学校,北京171中学任教。1981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任教。期间,199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书法艺术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2003年8月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今年76岁的欧阳中石先生教了一辈子书,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博士后,他都教过。近20年来,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书法教育上。他认为学习书法“学比练重要”,他把这个观点形象地总结为“打圆心”。

   欧阳中石:在我的思想里面我注重学,不大注意练,我就会了一个打圆心,你就练圆心,别处不用练,如果你能会打圆心了,别处都能打了。你不要哪儿都要练一练,那练不过来的。

  同期声:所以临帖就是打圆心。你会打这种这个圆心了,写什么字都可以。我的临是欧体,会临欧体了,颜体也跑不了,我会了,扣住一家临,你写出字来就是它,就够了,就这么简单。

  欧阳中石先生还进一步认为:如果找错了圆心,再怎么练都是重复自己的错误。只有找对了,才能真正学会。

  欧阳中石:哪儿是圆心啊,你得要去找啊,要去跟人学,就必须要经过知识的提炼,你的文化越厚,你的知识掌握的面越广,他就越能够抓住要点。

  欧阳中石先生是山东泰安人,自幼酷爱书法,70年来一直未停止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追求取势变化,又归宗二王,形成了自己飘逸潇洒、清新多姿的独特风格,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回首自己的书法之路,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他找到的“圆心”就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领悟到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形象体。

  欧阳中石:比如那个“皆”字,我写字的时候,我就发现个“皆”字太家简单了,四平八稳,这么一个呆板的字,在王羲之的手里一下子便活了,他是怎么回事,他是把这个“皆”这个字摆出了一个姿势,也就是说它把“皆”个字变成了一个活的,它有了生命了,我就想到他是不是把每一个字都变成活的了,我就从这儿开始,我就看他别的字也都变成活的了。我觉得这个写字,是把一个写字变成一个活的,变成一个有感情的,眉毛鼻子会动的,会说话的这样来感染人的,这不就好了嘛。

  在书法界,欧阳中石先生是有名的杂家。早年他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学的是中国逻辑史。后来他又受教于众多名家学者,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他还是京剧奚派创始人奚啸伯的嫡传弟子,擅长老生。欧阳中石先生触类旁通,善于把各种学问的营养都融会到自己的书法创作和研究之中。

  欧阳中石:舞台上一个身体形象和字都是一个体。舞台上反对的在字上也不可能不反对。--只要是形体的东西,他都有共通之处。形体动作也也节奏,他又和声音音乐上的问题有节奏是相通的。所以说知道的知识越多,越能够善于把它垄在一起考虑的话那就好多了。

  1985年,已经57岁的欧阳中石先生开始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专业,19年来首师大形成了国内惟一的从大专到博士后完备的书法学科教育体系。因此,2002年,他荣获了书法界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惟一的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在教学中,欧阳中石先生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他认为书之道在于文心,如果书法没有文化内涵,书法就失去了生命,书写者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写字匠。

  欧阳中石:比方有一个场合让我需要给这个屋子写一个字,但是这个屋子的特点,是有莲花有竹子,叫莲竹院,那么我写我就要考虑扣住兰,扣住竹。那么我写春眠不觉晓,不行吧。都睡了醒不来那怎么能行啊。我必须要扣住这个题目。莲特点出污泥不染,竹呢,它的特点有节,所以我就写成了不染、节高。我想这个问题,如果不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不考虑它的场合,不考虑它的需要,实际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要写什么。

  1994年,已经66岁的欧阳中石先生不幸患上脑溢血,留下了至今两眼右侧肓视的后遗症,看书写字经常出现两行字打架的情况。凭着坚强的毅力,10年中,阳中石先生主持编写了10多部学术专著,带出了几十位研究生。欧阳中石先生常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他希望在有限的岁月里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快更有效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欧阳中石:一个人的智慧有一定的限度,许多人。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智慧,我们把他们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了不得了。所以我还是主张学,如果我能够--在一个人生的过程中能够尽量缩短这个过程,那它的价值就提高了,我是这样想,--当然完成得不好,只能说我尽到我自己的努力了。(CCTV.com)

 中正之风,潇洒之韵——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当代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汶阳镇西徐村人。1928年生。中小学时在济南就读,后在济南市永长街穆光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次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学习。之后,一直从事中学教学28年。

  1981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举国专。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尤致力于书学教育工作,在北京师范学院创建书法艺术专业(本科),并兼任北京数家高等学校书法艺术顾问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艺术顾问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部主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山东频道对欧阳先生的访谈

  记者:欧阳先生,您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在诗书画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家乡人民对您非常关心,非常想了解您的情况。

  欧阳中石:我从小时候就心无大志。大学毕业的时候,专门搞逻辑。许多年来,我有时候教逻辑,有时候教数学,有时候教语文,还有时候教化学,都教过了。最后,又转到书法这边来了。

  关于写字这个事,我从小时候就知道这是知识分子必须过的一关。是基础课,但当时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看。后来,在社会的熏陶之下,在前辈的带领之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是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得好,我们的文化就可以承上启下;如果这一关过不好,我们文化的发展就困难。当然,现在有了印刷,有了电脑,但也代替不了手写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我搞的这一套,叫做书法文化。我是把书法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面来看,才能把它的位置看清。它的价值也显示得明白。否则的话,不清楚。

  最近,我的思想在急剧的创击之下,也有些新的思考。电脑出来了,中国的多少古籍一下子容纳到光盘里头,读书上方便得不得了,谁也不愿趴在桌子上写字去了。但是,写出来写东西和印刷出来的东西、电脑展示出来的东西不一样。一个人手写的时候,可以把没有声音的变成有声音的,把没有光泽的变成有光泽的,把没有生机的变成有生机的,变成一个活得东西来感染人。这个能力是好多项目不能代替的。所以对这个事业要从尖端上、高层次上来研究,把今后的发展方向弄清楚,使其尽可能地起更大的作用。

  我既然从事这个工作,就应当多思考这些问题。至于我能做到哪儿,能力所限,基础所限,做到哪儿是哪儿。但是我相信我的学生,这些博士、博士后都能做出很好的贡献。应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就在做这个事情,就是现在进行的更重要的学科的建设。我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在他们所铺平道路的基础上走过来的。

  记者:有报道说,您素来不喜欢张扬,甘处人后,而对后学者则不遗余力,尽量提携,要求极严。是这样吗?

  欧阳中石:我确实这样,严格的要求我自己,也要求我的学生,这一点不假。但是,说取得什么成绩,做些什么贡献,我是不敢当的。我就做了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所应当做的那点事情。我们年纪大的人的任务,就是把我们这一套尽快地告诉下一代,让他们以20岁的年龄或30岁的年龄,知道70多年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事情。让他们成长得比我们快,这是我们的任务。当然,不是说我们自己走到哪里,就让他们走到哪里,不是,让他们走得更远才好。我觉得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事业,这门事业得需要那种有敢于坐冷板凳思想的人才能做。所以,我不希望张扬,不喜欢张扬。

  记者:先生,请您谈一下对青少年练习书法的看法。

  欧阳中石:我觉得这是个素质教育。写个字,怎么起笔,怎样布局,要一丝不苟。不在乎这个字写得什么样,在于经受这个思想的过程。我们看到有些好孩子、好学生,他一切都规范。所以我觉得,小时候受一些规范性的教育很重要。我们现在提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认为,教育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就是素质教育,写字是其中一项。至于写字写到什么程度,那个在其次,关键是对人整个素质上的教育。

  记者:您最近参加了“日出东方一齐鲁风情中国画精品展”,由此可以看出,您对家乡是十分关心的。

  欧阳中石:是,因为是那个地方出来的 人,年纪越大,就越想念家乡,愿意想。我出生在泰安城里,原籍是肥城西徐村。西徐我就待过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就回到了西徐,待了一整年的时间。但那一阶段我都清楚,我还可以画上来,但画的肯定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记者:对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您的感受如何?

  欧阳中石:回去就读了一年的私塾。当时的老师叫郭匡一,我叫他叔叔。我仔细想,在读书上如果说有一点基础的话,就是那时候打下的。我觉得少年这个时代,是最重要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你把基础砸结实了,将来干什么都行。没有这个过程不行。我现在能背过的那些书,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记者:先生,最后请您给家乡人民说几句话吧!

  欧阳中石:好。应该这么说,我是个地道的泰安人、肥城人。我的族名叫欧阳瑞陆,在家里排行老三。大哥、二哥都不在了,还有个弟弟,在陕西师大教书,现在也退休了,是心理学教授。我还有个姐姐,90多岁了。我们都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也都是那块土地把我们哺育起来的,所以我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一提起那儿,由衷地感到亲切。可是这些年,因工作的需要,很少回去,身体也不行,但我无时无刻地不在想念家乡人,非常挂念。

欧阳中石谈学习书法

1、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有人练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进步并不很大。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原因何在?与方法(或称路子)有关。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临帖是从源头学起最受益的办法,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为什么要临帖?临帖是一种训练。首先是练眼睛的观察能力,即能把字的特点看准,分得出好坏,这是写好字的前提。其次是练手的控制能力,能把帖中的字准确地模仿下来,实际上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这时,进一步的书法创作能力也就不难解决了。另外,对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来说,临帖可以改掉一些痼癣,提高书法质量。
2、学书法要像练射击一样瞄准“圆心”。
我常用打“圆心”来比喻临帖。射击运动员打靶,总是瞄准圆心(十环)来练,瞄准圆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环。学书法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以圆心为目标,把起点定高一些。什么是书法的“圆心”(或者说“十环”)?就是优秀的碑帖,即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被公认的范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以及欧、颜、柳、黄、米、赵等人的代表性字帖。在一个时期内,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学书法的老师,照着临写。选好字帖就是找个好老师。从学古人精品入手,这是书法艺术的传统性使然,是提高书法技能的根本途径,可避免少走弯路。
3、临帖要精练,不要贪多。
现在出的字帖很多,如果不加选择,一辈子也临不完。就一本字帖而言,也并非每个字都要重点学。怎么办?一次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量的甚至是几个字,反复临习,研究,吃透,悟出其中的门道,学其精髓,触类旁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曾经让一个刚入学、基础不很好的学生试验过:在一个时间里专门写(兰亭序)中的“是”字,让她边写边琢磨,最后写像了,尝到了用笔、结字和临帖的甜头。我鼓励她坚持下去。实际上.会写这一个“是”字,就能写好其他的字,写得多了,技法自然就提高了。如果你的起点是高的,学出来字的质量也会是高的。我认为,以一本帖为立足点,再旁及其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比今天写这个明天又写那个,甚至拿起笔来随便写、盲目写效果要好得多。古人也肯定过这种办法。写字不止要下功夫,还要用一点巧劲。要做到精练出效果,要有“悟性”,动脑子,多琢唐,善于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面进行揣摩,用心领悟,找出规律,日积月累,不断总结提高。
4、“老天爷爱关照老实人”。
学书法是个慢活,要有相当的时间积累,没有捷径,难以速成,太急了不行,不下功夫不行。只有一步一步地学,老老实实地练,持之以恒,打牢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学有所成。既不可把书法神秘化,也不能简单化。我相信那句话:老天爷总爱关照老实人。方法对头,功夫用到,加上善悟,自然是可以把字写好的。当然这是仅就“写字”而言,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国粹和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涉及文学、历史、文字、汉语、美学等很多字外功,那就说来话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