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中石、沈鹏书法漫笔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9-09

大家风范
                                         ──沈鹏、欧阳中石书法漫笔
                                曹利华

    今天我才看到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作品集沈鹏、欧阳中石》,在书界不断呼唤大家的今天,这部作品集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序言》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当代中国书坛,这两位先生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睿智和勤奋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孜孜以求,不辞辛劳地在书法这块土地上耕耘,为当代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以此“作为新世纪中国美术馆书法工作的开篇”。
    其实,一直以来,书界对沈鹏、欧阳中石的书法褒贬不一,争论不断,至于是否是“大家”更是分歧很大。这里既有主观的原因,比如书家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有客观方面的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确定和不一致。而这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由于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对书家的优缺点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评价。因此要有大家一致认可的“大家”,几乎是不可能,在现代书法史上,有几个大家都认可的书法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毛泽东?抑或沈尹默、白焦?抑或启功?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分歧。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个人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必然形成审美判断的差异性。在审美问题上完全没有必要实行同一律。但是这又不是说完全没有客观标准:是否有坚实的传统基础?是否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作为大家,是否在某些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这些标准看似不好把握,但是确实存在。
    无论对沈鹏、欧阳中石如何评价,在当今书坛,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今后的书法史上也是绕不过去的。
    我将两位书家合并起来写,是因为他们有太多方面的相似处,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四点:
                     一、值得敬仰的书法教育家

    称二位先生“享有盛誉、德高望重”并不为过,无论从年龄、声望、学养、影响等等方面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他们频繁举办个人书展,或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关系来宣扬自己。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他们如何为学生讲学、办展览,办学校、传授经验等等。沈鹏虽然不在学校任职,但是整天忙碌的却是对学生、晚辈的培养,做着一位书法教育家所做的事情;而欧阳中石身居学校,20多年来,他为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中国书法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7年9月至2010年,沈鹏在国家画院开设书法精英班和课题班,确立了十六字的教学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他强调在传统基础上的个性张扬,强调书艺和书道的齐头并进。据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主任兼书法篆刻创作室主任曾来德介绍,以历代先贤咏泰山诗、联为书写内容进行主题书法创作,是沈鹏书法精英班为提升学员创作水平开展的学术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研究当代文化语境下书法创作面临的困境和书法创作的文化、精神指向,从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的角度,探索古老的书法艺术如何与当代文化进行创造意义上的联系,探寻书法在当今中国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及其定位,同时也是在探讨一种新的书法教育模式。两年来,精英班在沈鹏先生提出的艺术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导师讲座、研讨会、点评会等方式,对书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每一位书法家都在一个很宽的视野环境下观照书法,突破了个体的局限,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和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使这个群体在当代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
在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上,他作了《推进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发言,首要的一点,他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各种形式并存的书法教育体系”,他说:“从小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使书法与绘画、音乐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书法的美,长成后进一步提高生活的美学理念。”他身体力行,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2007年,北京156中学和昌平三中先后成立沈鹏书法艺术学校,2008年甘肃天水市启升中学也成立沈鹏书法艺术学校,2009年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观考察了昌平区第三中学的“沈鹏书法艺术学校”。他深入到学生中间,现场指导学生握笔姿势、书写技巧等,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艺术经验,以浅显生动的例子阐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给学生们以极大的启发。并当场挥毫泼墨,赋诗一首赠予三中师生。同年还向羲之故里、嵊州市书法特色学校——金庭镇校首期捐赠八万元人民币,设立“沈鹏书法教育基金”。沈鹏这种眼睛向下,一心为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切切实实工作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仰!
    1981年,欧阳中石被调到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走上了书法教育之路。当时中国书法教育正处于逐渐复兴的阶段,他与当时书界一些有识之士共同承担了开辟高等书法教育的重任。1985年他首先在首师大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这一重大举动获得了学界和书界的广泛支持,两年后,这批学员以崭新的面貌毕业,在北京和香港两地举办毕业汇报展,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之后设立了本科,1991年招收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硕士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博士点,1995年首次招生,1998年国家人事部设立项目博士后,1999年第一位研究人员入校,从而在我国高校第一个建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的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欧阳中石为中国书法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弥补了很久以来中国书法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书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独领风骚的艺术风格

    沈鹏和欧阳中石的书法始终存在着争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认为他们的作品缺乏深厚的传统功底,似乎不能直接看出它们的传承关系。传统的观念就是“取法乎上,笔笔有来历。”这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或是从长久的意义上孜孜以求于传统不断丰富自己,这是正确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钻得很深,在坚守中发展,如赵孟頫对王羲之,启功对赵孟頫,这里同样能出大家;一种是钻进去又跳出来,以传统为基础,创立自己的风格,如颜真卿、褚遂良对“二王”(董其昌云:“褚河南书此《赞》真迹,在馆师韩宗伯家。余尝借观,近于分隶,非二王法”,“颜鲁公《送刘太冲叙》,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毛泽东对怀素。其实后者更具有普遍的意义,更符合“大家”的标准。就拿王羲之来说,他对他的前辈来说,完全是一种崭新的风格,由于他的风格与前贤相距太大,还引发了一场从古至今尚未结束的“兰亭论辩”。今天虽然出土了大量的“吴简”,为王羲之书法的存在找到了依据,但是他们之间也是一种质的飞跃。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大家”,往往是那些超越前辈、风格独具的书家。
    有人也为沈鹏、欧阳中石找到了“碑帖的传承”和“门庭的传承”。但是他们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很难从某一“碑帖”和某一“门庭”中找到根据,更谈不上什么“笔笔有根据”。但是我们从他们的笔墨力度的渗透、提按的起伏以及波磔的灿烂所构成的多重组合中,足以感受到他们传统功力的深厚。
    沈鹏和欧阳中石书法的总体风格则是一刚一柔;前者刚中有柔,后者柔中见刚。他们都是走着碑帖相融、以碑融帖的路子,但是由于吸收的成分不同,因此形成了风格的差异。碑、帖的总体风格虽然是一刚一柔,但是碑与帖又分别存在刚与柔的不同特征,因此,这种多元的融合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书法风格,再加之创作者个体风格的融入,对于一个成熟的书家,或是一个书法大家来说,他们的风格往往是“独领风骚”的,有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参照物,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受到质疑。
现在我们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加以分析:
            
                    沈鹏      《王羲之兰亭叙暨兰亭诗》(2005年,局部)
    沈鹏的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完全另一个版本的兰亭序,与王羲之的风格迥然有别:原作品的“幽情”荡然无存,而代之以“热情”的挥洒:行云流水的线条被奇崛苍茫的点画所转换;缓缓舒展的笔墨被强烈变化的结体所代替;大量侧锋、涩笔的运用,字形看似倾斜,却以字势营救。整幅作品,跌宕起伏,热烈奔放。她与王羲之紧密相连,却流淌着自己的血液;她与怀素的大草看似相近,却运用了大量碑学的笔法;他吸收了黄庭坚飞速变化的节奏,却迈着自己铿锵的步伐。总之,他以秦汉碑版的力度,来调整明清笔墨的潇洒,并坚守者“二王”的神韵,这种外刚内柔的书法风格成为沈鹏书法的整体特征。如果不从书法史的整体角度,不从书法本体论的高度,不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衡量,要对沈鹏的书法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
    他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理性支持,在他的《书学漫谈》中,谈得最多的是“原创性”,反复强调的是“个性特征”,这恰恰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他例举宋四家,认为蔡襄的书法成就不如苏、黄、米,但是他的手札流露性情,摆脱了拘束,“是有个性的”,“真正的个性是真情流露,‘天然去雕饰’”;他说:“《兰亭序》是一个非常丰富、深厚的艺术品,每个人在临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学养、素质,各取所长,发挥自己的个性。……原创精神是在整合前人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这种精神力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冲动,在他的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充满着险境,但是往往又能绝路逢生,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章法,使作品极具欣赏性,有时我们会看到沈鹏的某些字,某些牌匾,丑得难以入目,但是当看到他入神的狂草时,我们又赞叹不已!这就是不易读懂而又趣味无穷的沈鹏!沈鹏的书法以其气势恢宏、格调高逸而富有现代感见长。赵朴初赞扬沈鹏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赞扬其:“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欧阳中石的书法则是另一番景象,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柔”,即优美,但不媚、不艳、不俗。书法的整体风格就是:妍婉秀美,潇洒俊逸。我们说书法是线条艺术,对线条的力度、提按、波磔全面、恰当地把握是衡量书法水平的重要尺度。在这本作品集中,他所涉及的书体就有篆书、章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最擅长的是行草书。但是无论他写哪种书体,线条都具有唐法、魏碑、晋韵融合的特征。在唐楷中,他对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行、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他对线条的把握
     
                  欧阳中石              《论书》(局部)

    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程度,就是因为他取法高古、上追秦汉魏晋、熔铸历代名家精华、师古不囿于古而自成一家的独特书风。欧阳中石指出,中国书法是闪烁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我们看到圆润的笔墨,清雅的气息,变化中的节奏感,都有明显的“帖派”特征。然而,“帖”风之外的一些书法古迹,他也十分喜爱甚至推重。特别是魏碑,他在《中国魏书名帖精华?魏书序》中说:“平心而论,魏碑古拙简朴的逸趣确为法度精严的唐楷所缺乏。人们的追求从唐楷转向魏碑,说明魏碑的艺术魅力含蓄深厚……书界似乎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在写了唐楷之后,如不加上魏碑的器宇,便不能脱俗”。当然由于先生书法审美趣味是“优美”,故所取北碑,多为唐楷系统在风格上相近之作。有人概括“先生书法以唐楷筑基、以晋书为风神,以魏隋为参化的明确追求与自成体系”是恰当的。

                     三、书家、诗人的珠联璧合
    沈鹏和欧阳中石是书家,也是诗人。诗书的珠联璧合,是他们共同的重要特征:诗,使他们的书更具韵味;书,使他们的诗更具色彩。欧阳中石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就是《沈鹏诗词选》。
    沈鹏的第一个名号应该是诗人。我曾对书法的水平订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标准。优秀书法的标准是:“ 深厚的传统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笔墨功夫;自创的诗文辞赋。”我们看古今的书法大家无不如此。霍松林在沈鹏的《三馀诗词选》的序言中概括了两点:“就书法而言,历来以书名世者大抵能诗能文,有的还是博古通今的学者。博古通今既可提升书艺的恢弘气度和人文意蕴,使之具有浓郁的书卷气,集多种艺术创作于一身,又可交融互补,相得益彰。这是优势之一。不是照抄古人的作品而是自书诗文,则其书艺的笔情墨趣恰与书写内容融合无间,富于感染力。这是优势之二。”
    我们欣赏两幅沈鹏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一幅是创作于2005年的七言诗《南行晨起》:“推窗漠漠隐平湖,隔岸桃花有若无。苔湿方知昨夜雨,频年难得听鹧鸪。”另一幅是创作于2000年的词《诉衷情?题画鹰》:“俄观素练气风霜,落笔尽苍苍。纵横逸气精到,神态慨而慷。膦四野,瞩微茫,據山岗。岂嗜追搏?只以尚存,社鼠狐帮。”两幅作品由于书写的内容不同,虽然保留了涩势、折笔的总体风格,但是在笔墨的运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幅作品笔墨厚重、稳健、内敛;而第二幅作品线条变化强烈:涨墨的大量运用与瘦劲飞动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时而瘦硬,时而圆润,反映了书家十分惬意的书写心情,这也正是对《鹰》画鉴赏投入的真实写照。沈鹏在《探索诗意──书法本质的追求》一文中说:“文词内容与书法之间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是存在的。这是因为书法家写特定文词时所产生的情感,传达到了笔端。尤其写行草书更为明显。”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她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她以汉字为基础,而汉字本身就是形、声、意的复合体,完全抛开汉字的书写内容,那只是完成了书法艺术第一层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线条(外形式)与技法(内容,又称内形式)的统一,那只是低水准的书法;而高水平的书法,则应该是熟练的书法技巧(内形式)与书写内容的高度统一,历史上的书法名篇无不属于这一类。但是我们在《书学漫谈》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书法艺术本身是脱离书写文字的内容独立存在的,跟那个文字叙述的内容没关系,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形式的存在。”先生明显修正了过去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另有商榷文章)。
     
            沈鹏自作诗《南行晨起》                 沈鹏  自作词《诉衷情?题画鹰》
    我们再看欧阳中石的这本书法作品集,其中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自创的诗文:《西郊赏玉兰得句》:“应春未叶竟先花,恐误东风细雨斜。不欲人前争夜露,何须道上弄朝霞。清香自在山深处,绰约天然萼绽芽。古木经年常谢客,亭亭束素玉无瑕。”淡定的心情与流畅的线条相吻合;《贺神箭上天胜利》“翔天环宇云霄外,探赜通玄掌握中。”热烈的情绪与重墨异彩相协调;《五言句》:“昊天无私覆,空极莫不容。”博大的胸怀与空阔的布局相一致;《戏蜻蜓得句》:“蜻蜓点水自风流,只是低翔不停留。水底何尝无憩处,飞游上下任沉浮。”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跌宕起伏的线条变化相印称;《少昊颂》:“己家少昊號窮桑,德羡金天擎奉王。世世相承尊教化,龍傳一系繼炎黄。”弘扬古代文明与古朴典雅的书体相融合;《鸡颂》:“峨冠一品状元红,昂首高声聲破晓空。唤醒天公催万物,随時及早趁東風。”催人奋进的鼓动与节奏明快的书写风格相匹配。读着这些清新、隽永、坦荡、深情的诗,欣赏这样妍婉、秀美、潇洒、俊逸的书法,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美感,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定义,虽然不为所有的美学家所接受,但是它却表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和他的创造对象总是成正比的,人的智慧、才能、修养等等不同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总是通过他所创造的对象表现出来的。先生所书写的自己的诗作,也就是先生人格力量的表现。书品和人品的统一,使诗的书艺化和书的诗意化融为一体,在这样浮躁的现实世界里,这样的作品,无不是付付透彻心扉的清凉剂。

          《西郊赏玉兰后得句》  


            《贺神剑上天胜利》
                
                                      《五言句》

                 
                            《戏蜻蜓得句》
 
                               《少昊颂》
 
                                 《鸡颂》

                       四、情趣盎然的人生态度

    沈鹏和欧阳中石原本都不是书法家。
    沈鹏称自己是“业余书法家”。他的主业是美术编辑,他主持编辑并自编美术出刊500种以上。《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卷》获1986年中国图书评论奖荣誉奖、《苏联》(大型画册)获1991年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故宫博物院藏画集(1-8)》获1993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并创办《中国书画》、《美术之友》、《美术向导》、《中国艺术》等多种刊物,启功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他确实只有用业余的时间来从事书法创作。
    沈鹏是名副其实的诗人,赵朴初称他的诗“清新俊逸”。霍松林在沈鹏《三馀诗词选?序》中说:“‘书画同源’,已是书画家的口头禅;而书与诗有何关系,却很少有人涉及。沈先生善书工诗,因而对此独有妙语。他有一首七绝中说:‘无色令人目眩昏,我从诗意悟书魂。’其书得力于诗,由此可见。看沈先生的草书,中锋入纸而于行笔中随势应变,通过跌宕起伏、舒徐驰骤、揖让顾盼、疏密离合的节奏感体现诗情的流注和诗意的律动,于书美中见诗美,于‘心画’中闻‘心声’,令人玩味无穷。”
    沈鹏热衷于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个人捐款122万元,用于资助中华文学基金会育才图书室工程;2006年7月,捐助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会书画万里行”,为白血病患儿义卖;2006年,为百位名人捐助西部失学儿童慈善活动捐赠书法作品;2006年,在家乡南菁中学设立奖学金,把自己的作品和珍藏的部分书画文物捐赠给母校;2006年,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设立的基金会捐款;2007年1月8日,为昌平、西城两区筹建“沈鹏书法艺术学校”捐赠书法作品。平时他很少提及捐赠之事,当别人问到他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应该做的事。”他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甘为人作嫁的精神。
    欧阳中石,当别人称他为“书法家”时,他总是谦虚地纠正:“不,我是教书的。”他早年就读于济南,1948年中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年毕业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过语文、数学、历史、体育、化学等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凭借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被收入《北京市语文教学五十年》。
    他早年主修逻辑专业,曾从金岳霖等前辈学者问学,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加了国家“六?五”项目五卷本《中国逻辑史》的编写,担任隋唐至明部分。其他著作尚有《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合著)、《逻辑》(主编)、《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合著)等。
    他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研究者。他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举凡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创获颇丰。其见解刊载于各种报刊、文集。
    书法创作开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是兴趣使然。但是从“业余爱好”转为专业书法大家的,从古至今大有人在。人除了工作以外,还要会娱乐:这样工作才有情趣,娱乐才有基础;工作是娱乐的物质基础,娱乐是工作的情感动力。艺术,西方就称之为“游戏”,艺术就是从游戏(娱乐)演变而来的。之后,艺术也成为一种工作。当书法成为欧阳中石的专业之后,他又将书法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研究,将书法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的书法研究所称之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突出书法的“文化”职能,这是欧阳先生多年思索的问题,这里既涉及对毕业生今后出路的考虑,又有对书法本质论深思熟虑的反思,他说:“我们要把‘书’的问题依托在文化上面,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书’也是文化的结晶,它的真正共用在文化上。”这是对当前书界弊端的告诫。
    书法大家不可能十全十美,沈鹏的楷书虽然在以奇为正的处理上很有特色,但是败笔也不少,大草的失势、失拗也时有出现;欧阳先生更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尚显不足。但是总体来说,从他们的书法所达到的高度,以及他们的学养、人品、贡献和影响来看,授之以“书法大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