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9.9

 觉知当下 2013-09-09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师父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关于六入,也不知道大家理解得如何了。我们必须要把六入这段经文搞清楚,才能学习下面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重点: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特别是:大家如果理解不到位,后面的五入你就更理解不到位了。我看这里面呢,今天还是讨论这个,看你们认识怎么样了。就对这两句话展开,说说大家理解的程度。
学员回答中:……
通过大家的理解,今天不讲课了。谈谈心。玩杂技的,大家都去看杂技。玩的什么呢?魔术。变海绵球。
于是呢,这个魔术师把两只手伸出来让大家看,“看我手上有东西吗?”“没有”“看见了?”“看见了”“没有”翻了翻手背,手上有两个海绵球。于是魔术师问,大家看我手上有东西吗?有,海绵球。看见了?看见了。于是他一合掌——不见了。再伸开掌的时候,大家都说“看不见了”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对普通人认为,有所见就认为是能看见,没有所见他就没看见。普通人的凡夫见,是建立在物质上,建立在所见上的。普通的凡夫见,是建立在物质现象,与所见上的。普通人看见了物质,他这个看见,就是吸取了尘相。
吸取尘相了,怎么吸取的呢?你怎么看见的呢?当然是吸取了尘相——“我与所见当中有个能见性,才能看见物质现象”所以后面才有:普通凡夫的见,离开明暗二相,也就离开所见,也就没有能见了。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比如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本书,大家看见了么?看见了,是什么?一本书。于是把这本书放在抽屉里了,“看不见了”,或者用东西一遮“看不见了”
我们啊普通凡夫,这个见,和能见,都是建立在物质与现象上的,建立在所见上的。如果没有了所见,他也就看不见。在这里,我得提问一下。这当然属于第六识的范围了。第六识与第七识的问题,还有第八识。
见分,相分,这属于见分,见分是建立在相分上的,那么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些呢?
为什么要分析清,众生的眼入是建立在相分上的呢?
学员回答问题中......
你们学习嘛,我也不是什么老师,我只不过是多读了几天经文。给大家稍微地做点引导。在这里佛陀说眼入,主要是让大家分析清,众生是怎么对待看待这个见的。
当然,众生也认为自己“我是能见”的,他这个能见是建立在所见的基础上的,是第八识的见分相分,是落在相对观点上的。如果没有相分可依了他认为就看不见了。
就像刚才我说的,拿个东西让你看“看见了”,用布一遮就“看不见了”,是建立在相分,只要是有能有所,建立在相分上,就是相对的。
在众生角度上,于是便分别执着,认为,认为能见是眼根能见,眼根能见,所以能见性是在身体里面的。也就是说,认为心在身内。
但是这都属于妄生分别。为什么说属于妄生分别。大家学习过前面的十番显见了吧。见性是心,心是周圆一切处,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那么认识清了心性是周遍一切处,不在身内不在身外。平时生活当中如果再用凡夫的取境法,去执着“这是我看到的,那是我看到的”那不能够当时回归本性。
不能够当下起观。在这里分析出众生的眼,是为了让我们认清我们错在哪里,我们错在建立在相对上,还是建立在内外上。
眼睛是能见,外面是所见,能所关系。实际我们学习十番显见,能所是一啊。根本没有能见也没有个所见,根本就是一个性能真心能见,这个真心就是如来藏。它是无处不在,周圆一切处的。
于是就没有了见分也没有了相分,只是心显心现,于是就不用动那么多的分别执着,“这是我见到的,那是我见到的”动这些分别执着都是一些虚妄的错误认识。
大家搞明白了什么原因,为什么这里面要分析眼入呢?
学员回答问题中......
为什么要说眼入呢?就是为了说明众生所谓的见是怎么回事。于是呢,前面已经讲了十番显见,你知道真了,你也知道妄了,你不老是在生活中搞能见所见,就对路了。有见分,有相分,你再落在二里面就错误了。没有必要“这是我见到的,那是我听到的”!
你见到你就正确地对待它,你听到了你就正确对待它,别再搞有见分相分了,前面说了真了,这地方让我们认清妄,不要老是落在妄里面。我们平时生活是不是有见分有相分啊?
大家想想,那还是凡夫见嘛。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觉知清明,不落见分和相分。
这个地方应该讲就路回家了。因为前面十番显见讲得很清楚了,一切都是唯心所现。这里又说我们没有依照唯心所现,落在见分相分,学了以后就不要落在见分相分,就就路回家,就回归本性了嘛。
大家再讨论讨论吧。
众生有见分有相分,于是就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了。但是呢,我们学习十番显见,是学的什么呢?学的是能所是一心,一切是唯心所现。我们学完了十番显见,我们还是落在有能有所的分别里面,这不就属于错误吗?
所以说佛陀在这里讲明白了妄是怎么一回事,众生的能见性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我们明白了能所是一元的,就不应该落在错误里面,应该时时觉醒,别到时搞二元,这样经常观照就回一元了。
心不在内不再外,站住脚。心性是遍满一切处的。不然就有二元之分,相对境了。为什么要在十番显见以后说这个呢,是有原因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破妄显真嘛。把这些错误的虚妄见解,给你剖析清楚,让你认清——哦,十番显见是说一元的,这里说二元的,二元怎么产生的,都是分别执着,都是见分和相分。那就知道错,错在哪里呢,于是生活当中不再以物质取相,心觉知明了。而是正确对待,客观取相。
1.佛陀为我们分析眼入是虚妄的,为什么要在这里讨论分析?前面不是明明说十番显见告诉我们真,这里为什么还要拿我们众生的妄来剖析分析呢?
既然前面已经为我们分析了真心本性,这里为什么又进一步分析生活中的妄呢。
这里我再给大家提醒下,十番显见,带妄显真,最后讲到了一元,物我不二。
也就是说,让大家认清了真如本性,
但是呢你说在理上讲可以明白,在显示生活当中,它用的时候,还是过去常规的那些认识,那些成见。
还老是归不到一元。
总起来说,在显示生活中,他还是有能所。
有相对,还是以物为主的,一切还是建立在环境、物质,还是建立在相对的外境上。
于是佛陀再分析,众生的认识。
我们只能够认清了众生的认识,我们又懂得了真如一元,于是就知道错在哪里了。

于是呢,我们还要在一错再错下去吗?
在这里啊,你错在哪里,大家有错,不知道错在哪里,
如果知道错在哪里,他就会去注意,
分析错在哪里,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再老是成了十番显见第二番上的,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还符合第四番里面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迷的时候,就认为心在身内,功能在身体里面了。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个地方你看跟那里相符合吗?
前面是总说,这地方是说的迷相。
前面是说的迷的理,迷了,趣外奔逸了。
一迷就认为心在色身之内,性能就在色身之内了。
这地方是说迷,迷的整个现象是怎么迷的。
这是在色方面,是怎么迷的,是说的比前面的道理更具体的。
前后是不是有关联呢?
所以说,大家会背这个经的话,前面的解后面的,后面的解前面的
经义贯摄通达。
经文前面后面都是贯穿起来的,都能明白。
你们再讨论讨论吧。
自己不讨论,记不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