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分享:劳动体验。首先祝群里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现在,我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用“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没意思”等词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我总是感到纳闷:小时候,我除了和小朋友玩就是下地割

 中外比上 2013-09-10
每日分享:劳动体验。首先祝群里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现在,我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用“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没意思”等词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我总是感到纳闷:小时候,我除了和小朋友玩就是下地割草干活,生活可谓单调乏味,但任何一种体验,任何一种追求都能让我干一生,都不允许我偷懒;现在,孩子生活丰富多彩,电视、手机、电脑、私家车样样都有,可为什么却无精打彩,还没有我们活着精神呢?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贫困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我,不能忘记,上小学时,老父亲为了家里烧火做饭,当我天不亮就要上学时,他已经背着一篓子叶子从地里回来;更不能忘记,上高中时,为了交10块钱的学费,一直不愿张口的我,在去学校前,又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一边埋怨“怎么不早说”,一边回村里借了5元钱。尽管贫穷,尽管一直在奋斗,尽管一直没做出什么大事,尽管一直还是小人物,但总是感到生活很充实、很满足,很幸福,在我的字典中从没有“空虚、无聊”的字眼。为什么我过着苦生活,却苦中有乐?为什么孩子生在蜜罐里,却蜜而不甜?我想了很多原因,但根本一条在于是否参与过体力劳动,是否体验过生活的艰辛。那时,在家庭中,一是看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参加一些劳动。在学校里,小学有试验田,那年把种的高粱卖掉后买了只篮球,全校沸腾;初中有农场,当时隐时捋槐叶的场景记忆犹新;高中有农场,刨花生时怕学生吃老师要做监督员。当时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勤工俭学,学生劳动的时间很多。从80年代起,学校取消了实验田,家中也不用再参加劳动,对孩子来说剩下的就是学习,这是否又走到了一个极端?我们不可能让历史倒流,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去参加农活,但在新的条件下,只要注意培养孩子,是能够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劳动体验生活的,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