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痔疮新概念

 半道上 2013-09-10


人类对于痔疮的认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十八世纪开始,痔疮一直被认为是直肠下端或肛管曲张或扩张的静脉丛,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静脉曲张学说受到了挑战。1975年,汤姆森氏在《英国外科杂志》发表了“痔疮的本质”的论文,首次指出:“痔疮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在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或称肛垫,肛垫的病理肥大即为痔疮病。”这一新的概念,在八十年代受到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认可,近十年来,我国肛肠病医学界也逐渐承认了肛垫学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20004月在成都召开的“痔疮治替代标准研讨会”上,对痔疮下了如下的定义:“痔疮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

肛垫又称痔区,是痔疮现代概念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它是由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其部位正好与痔疮的好发部位相一致,即位于右前、右后和左侧。30岁以后,人体的平滑肌断裂、支持组织松弛,肛垫下移,或出现病理性肥大,可有脱出、出血、疼痛等症状,就形成了所谓的“痔疮病”。

现代痔疮新概念还认为:没有症状的痔疮不需要治疗,有症状的痔疮需要治疗,但不能根治,其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因此,肛肠病学家认为,凡能保守治疗者,尽力采取非手术疗法,包括改变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清洁肛门,温水坐浴,酌情使用内服外用痔疮药,以及注射疗法。即使是手术治疗,也应尽力保留正常的肛垫组织,不要损伤和破坏过多的肛管上皮。判断疗效的标准,主要根据其症状是否消失,而不是根据其痔疮大小的改变。曾盛极一时的痔疮环切术,因起严重破坏肛管所有正常结构,现已被废弃使用。

摘自《家庭医生报》 2001.10.01   应文晖/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