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握奇經

 on on 2013-09-10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鼗音。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類別「兵家」中的頁面

這個分類中有以下的24個頁面,共有24個頁面。

陣圖總序〕

經曰:黃帝設八陣之形:車廂洞當,金也。車工中黃,土也。烏雲鳥翔,火也。折沖,木也。龍騰郤月,水也。雁行鵝鸛,天也。車輪,地也。飛翼浮沮,巽也。

風後亦演《握奇圖》雲:「以正合,以奇勝。或合而為一,或離而為八。聚散之勢,節制之度,復置虛實二壘。」

力牧以《刱營圖》,其後,秦由余、蜀將諸葛亮並有陣圖,以教人戰。

夫營壘教戰有圖,使士卒知進止、識金鼓。其應敵戰陣不可預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無窮。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則其戰陣無圖,明矣。而庸將以教習之陣為戰敵之陣,不亦謬乎!

〈風後握奇壘篇〉第六十三

經曰:自風後至於太公,俱用此法。古之握奇,文不滿尺,理隱難明。其範蠡、樂毅、張良、項籍、韓信、黥布,皆用此法,得其糟粕。而霍光、公孫宏、崔浩,采其華,未盡其實。今以八陣握奇,人數為壘,班布守地,闊狹頃畝,列之如後。

〈風後握奇外壘篇〉第六十四

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以十人為一火,一千二百五十火;幕亦如之,幕長一丈六尺舍十人,人守地一尺六寸,十以三為奇,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奇兵,餘八千七百五十人分為八陣;陣有一千九十三人,七分五銖,守地一千七百五十尺,八陣積率,為地一萬四千尺,率成二千三百三十三步餘二尺,積率成六裏,餘一百七十三步二尺,以壘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一裏餘二百二十三步二尺,壘內得地一十四頃,一十七畝餘一百九十七步四尺六寸六分,以為外壘。

天陣居乾為天門。地陣居坤為地門。

風陣居巽為風門。雲陣居坎為雲門。

飛龍居震為飛龍門。虎翼居兌為虎翼門。

鳥翔居離為鳥翔門。蛇蟠居艮為蛇蟠門。

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

乾坤巽坎為闔門。

震兌離艮為開門。

有牙旗遊隊列其左右,偏將軍居門內,禁出入,察奸詐。壘外有遊軍,定兩端,前有沖,後有軸,四隅有鋪,以備非常。中壘,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中壘,守地六千尺,積尺得二裏,餘二百八十步;以中壘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二百五十步。壘內有地兩頃,餘一百步。正門為握奇,大將軍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庫藏、輜重,皆居中壘。

〈太白營圖篇〉第六十五

經曰:參七星伐三星,連體十星,為十將軍,西方白虎宿也。主殺伐,此星出而天下秋,草木搖落,有若軍威,故兵出而法焉!一將一千人,十將一萬人。幕千人,守地一萬六千尺,積尺得二千六百六十六步,餘四尺;積步得七裏,餘一百四十六步四尺;以營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一裏,餘三百六步四尺,營內有地一十八頃七十畝,餘一百四十三步五尺三寸三分。

地主居坎為地主門。和德居艮為和德門。

高叢居震為高叢門。大炅居巽為大炅門。

天威居離為天威門。大武居坤為大武門。

太簇居兌為太簇門。陰德居乾為陰德門。

四仲為開門。

四維為闔門。

外置牙旗遊隊,四維門置鋪,偏將軍居壘內,以禁出入、察姦邪!十將幡旗圖禽,以五色五行列之。

右一將,行得水,黑幡幟旗,圖熊額白腳青。

右二將,行得火,赤幡幟旗,圖鶚額白腳黃。

右三將,行得木,青幡幟旗,圖熊額白腳赤。

右四將,行得金,白幡幟旗,圖狼額白腳黑。

右五將,行得土,黃幡幟旗,圖虎額白腳白。

左一將,行得水,黑幡幟旗,圖熊額白腳青。

左二將,行得火,赤幡幟旗,圖鶚額白腳黃。

左三將,行得木,青幡幟旗,圖熊額白腳赤。

左四將,行得金,白幡幟旗,圖狼額白腳黑。

左五將,行得土,黃幡幟旗,圖虎額白腳白。

中營二千人為左右決勝軍,大將衛五百為幕,二百五十人守地四千尺,積尺得六百六十六步,餘四尺;積步得一裏,餘三百六步四尺;以營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一百六十六步,餘四尺。其中營小,每面加四十三步一尺三寸三分,通成二百二十二步一尺三寸三分。每幕相去四尺五寸四分,營內有地二頃四畝,餘一百五十七步一尺五寸九分。

休門主一居子。生門主八居艮。傷門主三居卯。

杜門主四居巽。景門主九居午。死門主二居坤。

驚門主七居酉。開門主六居乾。

右八門,四維,四仲。唯開景門,闔致大將,將軍旗纛、金鼓如握奇法。

〈偃月營圖篇〉第六十六

經曰:偃月營,形象偃月,背山岡,面陂澤,輪逐山勢,弦隨面直。地窄山狹之所,下營也。褗月外營,常以四六分幕一萬人,以六千人守地,九千六百尺,積尺得一千六百步;積步得四裏,餘一百六十步為營輪。四千人守地六千四百尺,積尺得一千六十六步餘四尺;積步得二裏,餘三百四十六步四尺為弦,弦置三門,每門相去三百五十五步一尺五寸五分。營內有地一十八頃八十畝,餘五十八步四尺,右置上弦門,中置偃月門,左置下弦門。

偃月中營,以二千五百人守地四千尺,積尺得六百六十六步,餘四尺;積步得一裏三百六步,餘四尺。每幕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幕中兩廂置土馬一十二疋,大小如常馬,備直鞍,令士卒擐甲胄、櫜弓矢、佩刀劍、持矛盾,左右上下,以習騎射。

〈陰陽隊圖篇〉第六十七

經曰:陽隊起一至九,陰隊起九至一。隊有五十人,五人為火長,一隊九人,不失四十五人之數。卒間容卒,相去二步;隊間容隊,相去一十八步。前後一十步,其隊相去,前後亦如之。黃帝曰:「陣門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是也。

一隊布地三十六步,一陣二十二隊,布地七百九十二步。方、圓、斜、曲、長、短皆如之。火長不預教習,其支器仗亦在分數之內。甲三十領六分,戰袍二十領四分,槍五十根十分,牌十面二分,弩十張二分,陌刀十張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六分。

右守用陰隊,左攻用陽隊。矛、盾、弓,布置各有行列,前後陰陽不同。

〈教旗篇〉第六十八

經曰:春秋末,並為戰國。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競,而秦更名為角抵。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既平,春蒐、夏苗、秋獼、冬狩,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戰也。宜(仲)尼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今邊軍更名曰:教旗。使士卒識金鼓、別旗幟、知行列、諳部分,乃一軍之節制也。

凡教旗於平原高山,大將軍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各樹五色旗,六纛居前,旌節次之,監軍、禦史、裨副、左右、衙官、騎隊如偃月形為候騎,下臨平野,使士卒目見旌旗、耳聞鼓角、心存號令,乃命十將左右決勝,將總一十二將一萬二千人,兵刃精新,甲馬旗幟分為左右廂,各以兵馬,使為長班布其次。陣間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以長參短,以短參長。回軍轉陣,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趨走。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員而不可敗者,奇正是也。進止有度,徐疾有節,以正合,以奇勝,聽音、望麾,乍合乍離,於是三令五申。

白旗點、鼓音動,則左右廂齊合;朱旗點、角音動,則左右廂齊離。離之與合,皆不離子午之地。左廂陽向而旋,右廂陰向而旋,左右各復本位。白旗掉、鼓音動,左右雲蒸鳥散,彌川絡,野然而不失隊伍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動,左右各復本位。前後左右無差尺寸。

經曰:散則法天,聚則法地。如此三合而三離,三聚而三散,不如法者,吏士之罪,可從軍令。於是大將軍出五彩旗一十二面,各樹於左右陣前,每旗選壯勇士五十人守旗,選壯勇士五十人奪旗;右廂奪左廂旗,左廂奪右廂旗。鼓音動而奪,角音動而止。得旗者勝,失旗者負。勝賞、負罰,離合之勢,聚散之形,勝負之理,賞罰之信。因是以教之。

〈草教圖篇〉第六十九

經曰:古之諸侯,畋獵者,為田除害,上以供祭祀,下以習武事。太古之時,人食鳥獸之肉、衣鳥獸之皮;後代人民眾多、鳥獸寡少,衣食不足。於是神農教其種植、導其紡績,以代鳥獸之命。自是以後,禽獸復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人民苦之。於是王公秋冬無事,教習畋獵,簡練兵革,奮揚威武,以戒非常。季冬之月,臘日太陰用事,萬物畢成,蟄蟲以伏,乃具卒乘,從禽於山澤以教之,令知部分進退之儀也。

一人守圍地三尺,一十二將守地三萬六千尺,積尺得六千步,積步得一十五裏,餘六十步。圍中徑闊得地五裏,餘二十步,以左右決勝,將為校頭,其次左右將各主士伍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為節制。其初,起圍張翼,隨山林地勢,無遠近部分,其合圍地,虞候先擇,定訖,以善弧矢者為圍中騎,其步卒槍幡守圍,有漏禽獸者,坐守圍吏,大獸公之,小獸私之,以觀進止。

〈教弩圖篇〉第七十

經曰: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弓也。穿剛洞堅,自近及遠,古有黃連百竹、八擔雙弩之名。今有絞車弩,射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臂張弩,射三百步,步戰用之;馬弩,射二百步,馬戰用之。弩張遲,臨敵不過三發,所以戰陣不便於弩,非弩不利於戰,而將不明於用弩也。夫弩不離於短兵,當別為隊攢箭註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復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回,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無絕聲。敵無薄我,置弩必處於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陣,果非弩不利也。

張弩後,左廂丁字立,當弩八字立,高揎手垂衫襟,左手承撞右手,迎上當心開張,張有闊狹,左臂右轉,還復當心,安箭高舉,射賊若遠,高擡弩頭,賊若近平身,放;左右有賊回身,放;賊在高處挈腳,放。放箭,訖喝,殺郤,掣拗蠍尾,覆弩還著地。

〈合而為一陣圖篇〉第七十一

經曰:從一陣之中,離為八陣,從八陣復合而為一;聽音望麾,以出四奇,飛龍、虎翼、鳥翔、蛇蟠為四奇陣,天、地、風、雲為四正陣。夫善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奇為陽,正為陰;陰陽相薄,而四時行焉!奇為剛,正為柔;剛柔相得,而萬物成焉!奇正之用,萬物無所不勝焉!所謂合者,即合奇正八陣而為一也。

〈離而為八陣圖篇〉第七十二

經曰:風後演《握奇圖》,自一陣之中,分為八陣。

天有沖或圓布。

黃帝曰:

天陣圓,利為主,色尚元,為乾。

地陣方,利為客,色尚黃,為坤。

風附於天,風象,其形銳首,利為客,色尚赤,為巽。

雲附於地。

太公曰:

左右相向是也,其形銳首,利為客,色尚白,為坎。

飛龍,其形屈曲,似龍,利為主,色上元下赤,為震。

虎翼,居中,法翼而進,其形空,利為主,色上黃下青,為兌。

鳥翔。

太公曰:

鳥翔者,突擊之義也,其形迅急,利為客色,上元下白,為離。

蛇蟠。

太公曰:

蛇蟠者,圍繞之義也,其形宛轉,利為主,色上黃下赤,為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